第八章 培养过程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2
第八章 第3讲 电容器 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第3讲电容器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目标要求 1.了解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会计算电容器充、放电电荷量.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能利用公式判断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变化.3.利用动力学、功能观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考点一对接新高考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1.实验原理(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1时,电容器接通电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从正极板经过电源向负极板移动,正极板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负极板因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正、负极板带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电流.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大(填“大”或“小”),以后随着极板上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I =0.(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2时,相当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电容器正、负极板上电荷发生中和.在电子移动过程中,形成电流.放电开始电流较大(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2.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好电路.(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与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与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3.注意事项(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计.(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3)实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考向1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性分析例1(2022·北京卷·9)利用如图所示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其中E为电源,R 为定值电阻,C为电容器,A为电流表,V为电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B.充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C.放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D.放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答案 B解析充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C两极板电荷量的积累,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流表示数为零,A错误;充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C两极板电荷量的积累,电压表测量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迅速增大,电容器充电结束后,最后趋于稳定,B正确;电容器放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所示,可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不是均匀减小至0的,C、D错误.考向2 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量计算例2 (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电工、电子技术中应用广泛.使用图甲所示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电路中的电流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可以显示电路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甲中直流电源电动势E =8 V ,实验前电容器不带电.先使S 与“1”端相连给电容器充电,充电结束后,使S 与“2”端相连,直至放电完毕.计算机记录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曲线如图乙所示.(1)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1________S 2;(选填“>”“<”或“=”)(2)计算机测得S 1=1 203 mA·s ,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________F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甲、乙两图可判断阻值R 1________R 2.(选填“>”“<”或“=”) 答案 (1)= (2)0.15 (3)<解析 (1)题图乙中阴影面积S 1和S 2分别表示充电和放电中电容器上的总电荷量,所以两者相等.(2)由阴影面积代表电容器上的电荷量得q =S 1=1.203 C ,U =E =8 V ,则C =q U =1.2038 F ≈0.15 F .(3)由题图乙可知充电瞬间电流大于放电瞬间电流,且充电瞬间电源电压与放电瞬间电容器两极板电压相等,由E R 0+R 1>ER 0+R 2,解得R 1<R 2.考点二 电容器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1.电容器(1)组成: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组成. (2)带电荷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的充、放电:①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容器中储存电场能.②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之比. (2)定义式:C =QU.(3)单位:法拉(F)、微法(μF )、皮法(pF).1 F =106 μF =1012 pF. (4)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高低.(5)决定因素:由电容器本身物理条件(大小、形状、极板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电压无关.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决定因素:两极板的正对面积、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两板间的距离. (2)决定式:C =εr S4πkd.1.电容器的电荷量等于两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绝对值的和.( × ) 2.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 ) 3.放电后电容器的电荷量为零,电容也为零.( × )1.两类典型问题(1)电容器始终与恒压电源相连,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保持不变. (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荷量Q 保持不变. 2.两类典型动态分析思路比较考向1 两极板间电势差不变例3 (2022·重庆卷·2)如图为某同学采用平行板电容器测量材料竖直方向尺度随温度变化的装置示意图,电容器上极板固定,下极板可随材料尺度的变化上下移动,两极板间电压不变.若材料温度降低时,极板上所带电荷量变少,则( )A .材料竖直方向尺度减小B .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C .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D .电容器电容变大 答案 A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极板之间电压U 不变,极板上所带电荷量Q 变少,根据电容定义式C =Q U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C 减小,D 错误;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 =εr S 4πkd 可知,极板间距d 增大,极板之间形成匀强电场,根据E =Ud 可知,极板间电场强度E 减小,B 、C 错误;极板间距d 增大,材料竖直方向尺度减小,A 正确.考向2 两极板电荷量不变例4 (2023·河北省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M 板)接地,在两板间的P 点固定一个带负电的试探电荷.若正极板N 保持不动,将负极板M 缓慢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 点电势升高B .两板间电压增大C .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增大D .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增大答案 C解析 由C =Q U ,C =εr S 4πkd ,E =U d ,可得U =4πkdQ εr S ,E =4πkQεr S ,因为电容器与电源断开,电荷量保持不变,两板间的距离d 减小,所以两板间电压减小,两板间电场强度不变,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不变,故B 、D 错误;因φ=Ed ′,d ′为P 到负极板之间的距离,d ′减小,所以P 点电势降低,因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M 板电势为零,所以P 点电势为正,P 点固定的试探电荷为负电荷,电势降低,电势能增加,故C 正确,A 错误.考向3 电容器的综合分析例5 (多选)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A 、B 接于电池两极,一个带正电小球悬挂在电容器内部,闭合开关S ,电容器充电,稳定后悬线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θ,如图所示.那么( )A .保持开关S 闭合,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增大 B .保持开关S 闭合,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不变C .开关S 断开,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增大D .开关S 断开,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不变 答案 AD解析 保持开关S 闭合,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不变,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极板间距离减小,电场强度E 增大,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变大,θ增大,故A 正确,B 错误;断开开关S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不变,由C =Q U ,C =εr S 4πkd ,E =U d 得E =4πkQεr S ,知d 变化,E 不变,小球所受电场力不变,θ不变,故C 错误,D 正确.考点三 带电粒子(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考向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1.对带电粒子进行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掌握电场力的特点.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跟带电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有关. (2)是否考虑重力依据情况而定.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特殊说明或明确的暗示外,一般不考虑重力(但不能忽略质量).带电颗粒: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特殊说明或明确的暗示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2.做直线运动的条件(1)粒子所受合外力F 合=0,粒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粒子所受合外力F 合≠0且与初速度共线,带电粒子将做加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 3.用动力学观点分析 a =qE m ,E =Ud ,v 2-v 02=2ad .4.用功能观点分析匀强电场中:W =Eqd =qU =12m v 2-12m v 02非匀强电场中:W =qU =E k2-E k1例6 如图所示,一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相距l .在正极板附近有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q >0)的粒子;在负极板有另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两粒子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两粒子同时经过平行于正极板且与其相距25l 的平面.若两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重力,则M ∶m 为( )A .3∶2B .2∶1C .5∶2D .3∶1 答案 A解析 设电场强度为E ,两粒子的运动时间相同,对电荷量为q 的粒子有a M =Eq M ,25l =12·EqM t 2;对电荷量为-q 的粒子有a m =Eq m ,35l =12·Eq m t 2,联立解得M m =32,故选A.考向2 带电体在电场力和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例7 (2023·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检测)如图,长度为L 的轻质绝缘细杆两端连接两个质量均为m 的绝缘带电小球A 和B ,两小球均可看作质点,带电荷量为q A =+6q 、q B =-2q .将小球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下落一段时间后B 进入位于下方的匀强电场区域.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场强E =mgq,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小球A 刚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大小;(2)要使小球B 第一次下落时不穿出电场下边界,电场区域的最小高度H . 答案 (1)5gL (2)3.5L解析 (1)设小球A 刚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大小为v 0,由动能定理可得 2mg (L +L 2)+|q B |EL =12×2m v 02-0解得v 0=5gL (2)由动能定理可得2mg (H +L2)+|q B |EH -q A E (H -L )=0-0解得H =3.5L .考向3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直线运动1.常见的交变电场常见的产生交变电场的电压波形有方形波、锯齿波、正弦波等. 2.常见的题目类型 (1)粒子做单向直线运动. (2)粒子做往返运动. 3.解题技巧(1)按周期性分段研究.(2)将⎭⎪⎬⎪⎫φ-t 图像U -t 图像E -t 图像――→转换a -t 图像――→转化v -t 图像. 例8 如图所示,在两平行金属板中央有一个静止的电子(不计重力),当两板间的电压分别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时,电子在板间运动(假设不与板相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压如甲图所示时,在0~T 时间内,电子的电势能一直减少B .电压如乙图所示时,在0~T2时间内,电子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C .电压如丙图所示时,电子在板间做往复运动D .电压如丁图所示时,电子在板间做往复运动 答案 D解析 若电压如题图甲时,在0~T 时间内,电场力先向左后向右,则电子先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即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A 错误;电压如题图乙时,在0~12T 时间内,电子向右先加速后减速,即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B 错误;电压如题图丙时,电子向左先做加速运动,过了12T后做减速运动,到T 时速度减为0,之后重复前面的运动,故电子一直朝同一方向运动,故C 错误;电压如题图丁时,电子先向左加速,到14T 后向左减速,12T 后向右加速,34T 后向右减速,T 时速度减为零,之后重复前面的运动,则电子做往复运动,故D 正确.例9 (多选)(2023·四川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模拟)某电场的电场强度E 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所示.当t =0时,在该电场中由静止释放一个带电粒子,设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带电粒子将始终向同一个方向运动B .0~3 s 内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冲量为0C .2 s 末带电粒子回到原出发点D .0~2 s 内,电场力做的总功不为零 答案 BD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带电粒子在第1 s 内的加速度大小为a 1=qE 1m,第2 s 内加速度大小为a 2=qE 2m, 因E 2=2E 1,则a 2=2a 1,则带电粒子先匀加速运动1 s 再匀减速0.5 s 时速度为零,接下来的0.5 s 将反向匀加速,再反向匀减速,t =3 s 时速度为零,v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往复运动,故A 错误;由v -t 图像可知,t =3 s 时,v =0,根据动量定理可知,0~3 s 内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冲量为0,故B 正确;由v -t 图像面积表示位移可知,t =2 s 时,带电粒子位移不为零,没有回到出发原点,故C 错误;由v -t 图像可知,t =2 s 时,v ≠0,根据动能定理可知,0~2 s 内电场力做的总功不为零,故D 正确.课时精练1.(多选)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根据C =QU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跟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B .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其所带电荷量与两板间的电压成正比C .无论电容器电压如何变化(小于击穿电压且不为零),它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都恒定不变D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2倍,则电容增大2倍 答案 BC解析 电容是电容器本身的性质,一个确定的电容器的电容是不变的,与所带的电荷量和两板间的电压无关,故A 、D 错误;根据Q =CU ,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其所带电荷量与两板间的电压成正比,故B正确;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QU可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是电容,故C正确.2.(多选)(2023·福建省模拟)如图为手机指纹识别功能的演示,此功能的一个关键元件为指纹传感器.其部分原理为: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集成有上万个相同的小极板,极板外表面绝缘.当手指指纹一面与绝缘表面接触时,指纹的凹点与凸点分别与小极板形成一个个正对面积相同的电容器,若每个电容器的电压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指纹的凹点与小极板距离远,电容大B.指纹的凸点与小极板距离近,电容大C.若手指挤压绝缘表面,电容器两极间的距离减小,小极板带电荷量增多D.若用湿的手指去识别,识别功能不会受影响答案BC解析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εr S4πkd可知,指纹的凹点与小极板距离远,即d大,则C小;指纹的凸点与小极板距离近,即d小,则C大,故A错误,B正确.若手指挤压绝缘表面,电容器两极间的距离减小,则C增大,由于电容器的电压保持不变,根据Q=CU可知小极板带电荷量Q增多,故C正确.若用湿的手指去识别,由于自来水是导电的,则使得同一指纹的凹点和凸点与小极板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电容器的电容,使得识别功能受到影响,故D错误.3.(202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检测)如图所示,将一平行板电容器和二极管串联接在直流电源上,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现将开关闭合等到电路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则电容器电容增大B.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减小C.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D.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电容器的带电荷量Q减小答案 C解析 根据C =εr S 4πkd 可知,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器电容减小,A 错误;由于C =QU ,E =U d ,联立可得E =4πkQεr S ,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器电容减小,由于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电容器带电荷量保持不变,从而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保持不变,B 错误;由C =εr S 4πkd 可知,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电容器的电容增大,又由C =QU 可知,两极板电压降低,二极管正向导通,继续给电容器充电,最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仍等于电源电压,因此两极板间的电压保持不变,电容器的带电荷量Q 增大,C 正确,D 错误.4.静电火箭的工作过程简化图如图所示,离子源发射的离子经过加速区加速,进入中和区与该区域里面的电子中和,最后形成中性高速射流喷射而产生推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 )A .M 板电势低于N 板电势B .进入中和区的离子速度与离子带电荷量无关C .增大加速区MN 极板间的距离,可以增大射流速度而获得更大的推力D .增大MN 极板间的电压,可以增大射流速度而获得更大的推力 答案 D解析 由于加速后的离子在中和区与电子中和,所以被加速的离子带正电,则加速区的极板M 电势高,A 错误;由动能定理知qU =12m v 2,解得v =2qUm,所以进入中和区的离子速度与离子的比荷、加速电压的大小有关,加速电压越大离子速度越大,与极板间的距离无关,故D 正确,B 、C 错误.5.(2023·浙江省模拟)据报道,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案例高达55万,而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抢救方式是通过AED 自动除颤机给予及时治疗.某型号AED 模拟治疗仪器的电容器电容是15 μF ,充电至9 kV 电压,如果电容器在2 ms 时间内完成放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容器放电过程的平均电流为67.5 AB .电容器的击穿电压为9 kVC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荷量为135 CD .电容器充满电的电容是15 μF ,当放电完成后,电容为0 答案 A解析 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 =QU ,解得Q =15×10-6×9×103 C =0.135 C ,故放电过程的平均电流为I =Q t =0.1352×10-3 A =67.5 A ,故A 正确,C 错误;当电容器的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时,电容器将会损坏,所以9 kV 电压不是击穿电压,故B 错误;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无关,所以当电容器放完电后,其电容保持不变,故D 错误.6.(多选) 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粒子(重力不计)以速度v 0逆着电场线方向射入有左边界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 (如图所示),则( )A .粒子射入的最大深度为m v 02qEB .粒子射入的最大深度为m v 022qEC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m v 0qED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2m v 0qE答案 BD解析 粒子从射入到运动至速度为零,由动能定理得-Eqx max =0-12m v 02,最大深度x max =m v 022qE ,由v 0=at ,a =Eqm 可得t =m v 0Eq ,由对称性可得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t max =2t =2m v 0Eq,故选B 、D.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小球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区域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以初速度v 0沿ON 在竖直面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ON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重力加速度为g ,且mg =qE ,则( )A .电场方向竖直向上B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g2C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v 024gD .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则小球电势能的最大值为12m v 02答案 C解析 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力应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即在ON 直线上,因mg =qE ,所以电场力qE 与重力关于ON 对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电场力qE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应为30°,即电场方向不是竖直向上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合力沿ON 方向向下,大小为mg ,所以加速度大小为g ,方向沿ON 向下,A 、B 错误;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最大位移为x =v 022g ,则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x sin 30°=v 024g ,C 正确;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在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小球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克服重力做功是相等的,由能量守恒可知,小球的初动能一半转化为电势能,一半转化为重力势能,初动能为12m v 02,则小球的最大电势能为14m v 02,D 错误.8.(多选)如图甲所示,A 、B 两极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A 板的电势为0,一质量为m 、电荷量大小为q 的电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在t =T4时刻从A 板的小孔处由静止释放进入两极板间运动,恰好到达B 板,则( )A .A 、B 两板间的距离为qU 0T 216mB .电子在两板间的最大速度为qU 0mC .电子在两板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 .若电子在t =T8时刻进入两极板间,它将时而向B 板运动,时而向A 板运动,最终到达B板 答案 AB解析 电子在t =T4时刻由静止释放进入两极板运动,由分析可知,电子先加速后减速,在t=34T 时刻到达B 板,设两板的间距为d ,加速度大小为a =qU 0md ,则有d =2×12a (T 4)2,解得d =qU 0T 216m ,故A 正确;由题意可知,经过T 4时间电子速度最大,则最大速度为v m =a ·T4=qU 0m,故B 正确;电子在两板间先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若电子在t =T 8时刻进入两极板间,在T 8~T2时间内电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x=12·a ·(38T )2=98d >d ,说明电子会一直向B 板运动并在T2之前就打在B 板上,不会向A 板运动,故D 错误.9.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主要有电源、理想电压表V 、两个理想电流表A 1和A 2、被测电解电容器C 、滑动变阻器R 、两个开关S 1和S 2以及导线若干. 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甲连接好电路.②断开开关S 2,闭合开关S 1,让电池组给电容器充电,当电容器充满电后,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然后断开开关S 1.③断开开关S 1后,闭合开关S 2,每间隔5 s 读取并记录一次电流表A 2的电流值I 2,直到电流消失.④以放电电流I 2为纵坐标,放电时间t 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I 2-t 图像.(1)在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电流表A 1的示数逐渐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2)由I 2-t 图像可知,充电结束时电容器储存的电荷量Q =________ C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若步骤②中电压表的示数U =2.95 V ,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R =________ 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类比直线运动中由v -t 图像求位移的方法,当电容为C 的电容器两板间电压为U 时,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 p =________(请用带有U 、C 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增大 减小 (2)3.3×10-3 (3)9.8×103 (4)12CU 2解析 (1)在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充电电流越来越小,即电流表A 1的示数逐渐减小.(2)根据q =It 可得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电荷量,每一个小格表示电荷量为q =25×10-6×5 C =1.25×10-4 C ,可知电容器储存的电荷量为Q =26×1.25×10-4 C ≈3.3×10-3 C.(3)电压表的示数U =2.95 V ,根据图像可知放电最大电流为300 μA ,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为R =UI ≈9.8×103 Ω.(4)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 p =12QU =12CU 2.10.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长为2L 的绝缘轻质细杆的两端各连接一个质量均为m 的带电小球A 和B (均可视为质点)组成一个带电系统,球A 所带的电荷量为+2q ,球B 所带的电荷量为-3q .现让A 处于如图所示的有界匀强电场区域MNQP 内,已知虚线MN 位于细杆的中垂线,MN 和PQ 的距离为4L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右.释放带电系统,让A 、B 从静止开始运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求:(1)释放带电系统的瞬间,两小球加速度的大小; (2)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 (3)带电系统运动过程中,B 球电势能增加的最大值. 答案 (1)Eqm(2)32mLEq(3)6EqL 解析 (1)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E ·2q =2ma ,得出两小球加速度大小为a =Eqm(2)系统向右加速运动阶段L =12at 12解得t 1=2mLEq此时B 球刚刚进入MN ,带电系统的速度v =at 1假设小球A 不会出电场区域,带电系统向右减速运动阶段有-3Eq +2Eq =2ma ′,加速度a ′=-Eq 2m减速运动时间t 2=0-va ′=22mLEq减速运动的距离L ′=0-v 22a ′=2L ,可知小球A 恰好运动到PQ 边界时速度减为零,假设成立.所以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t =t 1+t 2=32mLEq(3)B 球在电场中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x =2L进而求出B 球电势能增加的最大值ΔE p =-W 电=6EqL .11.如图甲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距为d ,在一板内侧附近有一带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的正离子,为使该离子能在两极间来回运动而不撞在两极板上,在两极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交变电压,此交变电压的周期应有( )A .T <4d m qUB .T >4d m qUC .T <2d m qUD .T >2dm qU答案 A解析 设周期为T 时,正离子从左极板向右运动,先做T 4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T4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右极板时,速度恰好减为零.根据图像可知,加速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位移大小相同,是完全对称的运动.其加速度为a =Uqdm,则根据匀加速运动的速度公。
微生物工程发酵过程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课件
补料分批培养适合于以下条件
• ①生长非偶联型产物的生产 • ②高密度培养 • ③产物合成受代谢物阻遏控制 • ④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合成产物 • ⑤补料分批培养还适用于底物对微生物具有抑
制作用等情况。 • ⑥此外,如果产物黏度过高或水分蒸发过大使
传质受到影响时,可以补加水分降低发酵液黏 度或浓度。
其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d[P] dt
YP/ X
dX dt
YP/ X X
或
QP YP/ X
式中 YP/X—系以菌体细胞量为基准的产物生成系数,g / g;
[P]—产物浓度,g / L;
X—菌体浓度,g / L;
d[P] —产物生成速率,g /(Lh); dt QP —产物形成的比速率,g产物/(g细胞• h)。
(2)对数生长期
•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细胞的生长速率大大加快, 单位时间内细胞的数目或质量的增加维持稳定,并 达到最大值。
• 此时,如以细胞数目或生物质量的对数值对培 养时图,将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就等于μ。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六页,共65页
微生物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在工业上的意义
• 为保证工业发酵的正常周期,要尽可能地使微 生物的比生长速率接近其最大值。
说明:代谢产物收率
• 定义:生成的代谢产物量ΔP对底物的消耗 量ΔS(g)之比定义为代谢产物收率 (YP/S)。 YP/S P S (g/ g或 m/oml)ol
Y theor P/S
假如完全没有菌体生成,则理论代谢产物收率可
达到最大值。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6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一页,共65页
基 质 的 消 耗 速 率 SYX X /S 基 质 的 比 消 耗 速 率= S -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式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式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探索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如何改变其状态和位置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式,并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力是动力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质点和质量物体可以被视为质点,忽略其形状和大小。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描述了物体对其他物体产生引力的大小。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3. 加速度和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即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2)。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量,即位移的变化率。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4. 牛顿定律牛顿三大定律是动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包括:(1)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动量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将改变物体的动量,动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
(3)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受到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基本公式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合力作用时的加速度变化规律,公式为:F = ma其中,F代表合力的大小,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 动量定律动量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合力作用后动量的变化规律,公式为:FΔt = Δp其中,F代表物体受到的合力,Δt代表时间间隔,Δp代表动量的变化。
3. 动能公式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动能公式为:E = 1/2 mv^2其中,E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如果有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可以使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弹性碰撞公式在弹性碰撞中,动能守恒,即碰撞前后物体的动能总量不变。
根据动能守恒定律,可以使用碰撞公式计算碰撞后物体的速度。
动力学基础知识梳理
动力学基础知识梳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动力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以及引起运动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动力学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动力学的核心观点。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速度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加速、减速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在动力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需要我们了解。
第一个就是力(F),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可以是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等。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速度(v)也是动力学中的关键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a)。
加速度反映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程度。
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在增加,那么它具有正的加速度;如果速度在减小,就具有负的加速度。
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牛顿运动定律,这是动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m)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牛顿第二定律是 F = ma,它表明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当你推一个箱子时,箱子也会对你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G)的大小可以用 G = mg 来计算,其中 g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²。
在地球上不同的位置,g 的值会略有不同。
摩擦力也是常见的力之一。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在物体没有相对运动时起作用,其大小会根据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个最大值。
第八章发酵操作方式及发酵动力学
第⼋章发酵操作⽅式及发酵动⼒学第⼋章发酵操作⽅式及发酵动⼒学第⼀节发酵类型及操作⽅式⼀、发酵的类型1、根据微⽣物对氧的需求1)好氧性发酵◆需不断通⼊⽆菌空⽓◆如:利⽤⿊曲霉发酵⽣产柠檬酸利⽤棒杆菌发酵⽣产⾕氨酸利⽤黄单胞菌⽣产黄原胶抗⽣素发酵⽣产2)厌⽓性发酵◆不需供氧◆如:乳酸杆菌的乳酸发酵梭状芽孢杆菌的丙酮丁醇发酵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微⽣物,⽆氧时发酵⽣产酒精,有氧时发酵⽣产菌体2、按发酵培养基物理状态分1)固体发酵根据物料堆放的厚薄分为:薄层发酵:⽊盘或苇帘,1~2cm,培养箱或曲室内厚层发酵:深槽或池,架设帘,30cm以上,接种后通⽓固体发酵优点:可直接采⽤农副产品为原料,⽣产成本和能量消耗都较低;发酵培养基含⽔分低,有时产物浓度⼤⼤⾼于液体培养。
固体发酵缺点:同液体发酵相⽐,固体发酵中微⽣物、营养和产物的分散,发酵热的移去和氧的供应以及杂菌污染的避免等都较困难。
2)液体发酵发酵⼯业的主要⽅法根据培养液的深浅分表⾯培养法深层培养法表⾯培养法(浅盘发酵)◇利⽤浅盘,仅装⼀薄层培养液,接种后进⾏表⾯培养◇在液体上⾯多数形成⼀层菌膜◇在缺乏通⽓设备时,对⼀些繁殖快的好⽓性微⽣物可利⽤此法◇早年青霉素⽣产菌株点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 具有表⾯⽣长的特点,采⽤表⾯培养⽣产青霉素⼜如利⽤⽩地霉⽣产⼈造⾁深层发酵法深层发酵(submerged fermentation)指在液体培养基内部(⽽不仅仅在表⾯)进⾏的培养过程。
深层发酵是当前发酵⼯业中使⽤的主要形式液体深层发酵的优点:1)液体悬浮状态是多数微⽣物的最适⽣长环境。
2)在液体中,菌体及其底物、产物(包括热)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
3)液体输送⽅便,易于机械化操作。
4)⼚房⾯积⼩,⽣产效率⾼,易进⾏⾃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5)产品易于提取、精制⼆、发酵操作⽅式分批操作补料分批操作连续操作1、分批操作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向反应器中⼀次投⼊所需的培养基,然后接种培养,培养过程中除控制温度和pH外不进⾏其他任何控制,反应结束后将全部培养液排出进⾏处理。
动力学知识点总结
动力学知识点总结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与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
它在我们理解自然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动力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其表达式为 F = ma,其中 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意味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相同的力产生的加速度越小。
牛顿第三定律则阐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当你推桌子时,桌子也在以同样大小的力推你。
二、常见的力在动力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力。
重力是我们最熟悉的力之一,它的大小为G =mg,方向竖直向下,其中 g 是重力加速度。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在物体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其大小取决于外力,有一个最大值;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有关,其表达式为 f =μN,μ 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弹力产生于物体的形变,例如弹簧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 = 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 是弹簧的形变量。
还有拉力、推力、压力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直线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公式 v = v₀+ at、位移公式 x = v₀t + ½at²以及速度位移公式 v² v₀²= 2ax 来解决问题。
在这些公式中,加速度 a 往往与所受的合力相关。
例如,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水平拉力,如果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摩擦力,就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然后再利用上述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动力学基本概念解析
动力学基本概念解析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一系列与运动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对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运动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一、力的概念力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另外,力还有方向性,可以是施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
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它是衡量物体惯性的量度。
质量决定了物体对力的响应程度,与物体的体积和物质成分有关。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根据牛顿的第一定律,物体的质量决定了它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
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与方向的比值。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正向运动、反向运动和静止状态。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²)。
加速度的正负号表示了速度变化的方向,正数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负数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四、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重要基础,它描述了物体运动中的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运动定律)指出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三个定律共同构成了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
五、应用和扩展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和扩展。
第八章 细胞生长动力学
• (3)类型Ⅲ 产物的形成显然与基质(糖类)的 消耗无关,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发酵。 • 即产物是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其特征是产物 合成与利用碳源无准量关系。产物合成在菌体 生长停止及底物被消耗完以后才开始。此种培 养类型也叫做无生长联系的培养。
三、根据反应形式分类
• (1)简单反应型 营养成分以固定的化学量转化为 产物,没有中间物积聚。又可分为有生长偶联和 无生长偶联两类。 • (2)并行反应型 营养成分以不定的化学量转化为 产物,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一种以上的产物,而且 这些产物的生成速率随营养成分的浓度而异,同 时没有中间物积聚。
发酵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 主要包括:细胞生长和死亡动力学,基质 消耗动力学,氧消耗动力学,CO2生成动 力学,产物合成和降解动力学,代谢热生 成动力学等。 • 以上各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制约,构成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 发酵动力学体系。
发酵动力学内容及目的
• 发酵动力学:是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 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动态平衡及 其内在规律。 • 研究内容:包括了解发酵过程中菌体生 长速率、基质消耗速率和产物生成速率 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对三者的影响, 以及影响其反应速度的条件。
• (1)分批式操作 底物一次装入罐内,在适宜条 件下接种进行反应,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全部反 应系取出。 • (2)半分批式操作 也称流加式操作。是指先将 一定量底物装入罐内,在适宜条件下接种使反 应开始。反应过程中,将特定的限制性底物送 人反应器,以控制罐内限制性底物浓度保持一 定,反应终止取出反应系。 • (3)反复分批式操作 分批操作完成后取出部分 反应系,剩余部分重新加入底物,再按分批式 操作进行。
• 1.得率(或产率,转化率,Y):包括生长 得率(Yx/s)和产物得率(Yp/s)。 • 得率:是指被消耗的物质和所合成产物之 间的量的关系。 • 生长得率:是指每消耗1g(或mo1)基质(一 般指碳源)所产生的菌体重(g),即Yx/s=ΔX /一ΔS。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概念介绍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力、质量、运动轨迹等诸多因素。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惯性、质量、加速度和运动方程。
力是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是物体特有的属性,它是描述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大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惯性,需要较大的力才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加速度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量度,它与力和质量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可正可负,正表示加速运动,负表示减速运动。
运动方程描述了物体运动轨迹的规律,它是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
运动方程可通过解微分方程得到,具体形式取决于物体所受力的性质和运动方式。
应用领域动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物理学科,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分别介绍动力学在力学、力学工程、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力学是动力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力学的应用包括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结构等。
例如,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需要考虑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确保桥梁的稳定和安全。
力学工程是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它研究力对结构、机械设备和材料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工程师需要根据力的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确保建筑物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各种物体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动力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天体物理学家利用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和预测行星、星系等宇宙物体的运动。
例如,运用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能够计算出行星的轨道和轨道半径。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运用了动力学的原理。
生物力学在医学和运动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医生通过分析人体关节的力学特性和运动方程,能够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能力。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运动的学科之一。
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所描述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速度、加速度和质量等内容。
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根据运动的方式,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例如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情况;曲线运动则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运动,例如行星绕着太阳的轨道运动。
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移动状态的物理量。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置的变化量。
速度可以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而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或静止状态。
4. 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
质量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惯性,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能力。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提供了基础。
运动、速度、加速度和质量等概念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这些概念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且对于工程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问题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本文介绍了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速度、加速度和质量等内容。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描述了运动的规律。
这些基本概念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工程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动力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和处理各种运动问题。
注意:本文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清晰并且符合题目要求。
文章语句通顺,流畅易读,排版整洁美观。
第八章 发酵培养方法及发酵动力学
• 生产菌株突变问题(菌种易退化)
– 回复突变的菌株有可能会取代生产菌株而成为优势 菌株,使连续发酵过程失败。
• 培养基质量
– 工业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如玉米浆、蛋白胨和淀粉 等,批与批之间有时会出现较大变化。
连续培养装置
• 均匀混合的生物反应器
–恒化器 –恒浊器
• 非均匀混合的生物反应器
–活塞流反应器
第八章
发酵培养方法及发酵动力学
第一节 发酵培养的方法
• 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分为:
– 分批培养:底物一次装入罐内,在适宜条件下接种 进行反应,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全部反应系取出。 – 连续培养:反应开始后,一方面把底物连续地供给 到反应器中,另一方面又把反应液连续不断地取出, 使反应条件不随时间变化。 – 分批补料培养:介于分批与连续培养之间,又分为。
(b) 葡萄糖
91.34 YX/S = ——×0.909 = 0. 461 g 干细胞/g 基质 180
91.34 0.909 YX/O = ——×——— = 1.76 g 干细胞/g 氧 32 1.473
3. 酵母在需氧条件下,以乙醇为基质进行生长可表示下 列总反应式:
C2H5OH+aO2+bNH3→cCH1.704N0.149O0.408+dCO2 + eH2O 试求: (1)当RQ=0.66时,a、b、c、d和e的值。 (2)确定YX/S和YX/O2的值。
此式可在△t=td (td为倍增时间)时求得, td即在
时所需时间,于是td=ln2/μ =0.693/μ 。 为比生长速率,单位是 h-1。
例题:某微生物的
=0.125 h-1,求td。
(2)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Monod方程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以质点的运动为基础,并利用力学定律来描述和解释物体的运动行为。
了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一、运动和参考系在动力学中,运动是指物体随时间发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要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建立一个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地球固定坐标系或以物体为基准建立自身参考系。
二、质点和质点模型质点是在运动过程中无视其内部结构和尺度大小的物体。
质点模型是简化处理物体运动问题时常用的模型,它假设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从而简化对物体运动的描述。
质点的位置通常用坐标来表示,速度和加速度则可通过位置的变化率来定义。
三、力和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比如重力、弹力、电磁力等。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其速度和方向。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四、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动力学中的重要原理,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已在前文中提及,它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五、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即 p=mv。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在碰撞或其他相互作用中,物体的动量可以相互转移或转化,但总动量保持恒定。
六、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物体具有的使其产生变化的物理量。
动力学中常用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由于物体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比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动力学基础知识
动力学基础知识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探讨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以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以下是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质点和质点的运动质点是指集中在一点的物体,可以简化为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
在动力学中,通常将物体简化为质点,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质点的运动状态由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位移是指质点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移矢量,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质点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1. 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将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
2. 第二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其加速度与产生该力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第三定律:对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给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自身也会受到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重力和运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地球表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可表示为Fg=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米/秒的平方。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加速下落,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如果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在空气中物体的运动会受到阻力的制约。
四、力学和动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由静力学、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等组成。
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与它们运动有关的力。
其中,动力学主要包括平动动力学和转动动力学。
平动动力学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转动动力学研究物体的旋转运动。
第八章 发酵机制及发酵过程动力学-2
YX
S
X S0 S
连续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1.能维持低基质浓度; 2.具有培养液浓度和代谢产物含量的相对稳定性,保证 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3.减少了分批培养中每次清洗、装料、消毒、接种、卸 料等操作时间,从而缩短培养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4.减轻劳动强度和便于自控等; 缺点: 1.延续的时间长,发生杂菌污染的机会比较多; 2.长期进行连续培养时细胞发生变异退化的可能性比 分批培养突出; 3.细胞在反应器壁、搅拌轴、排液管等处生长,增加 了连续培养的困难;
第二节 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和能量衡算
48
第三节 基质消耗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S1 S S2 S3
菌体 产物 维持
维持消耗(m) :
指维持细胞最低活性所 需消耗的能量,一般来 讲,单位重量的细胞在 单位时间内用于维持消 耗所需的基质的量是一 个常数。
例: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得如下数据:
S(mg/l) 6 μ(h-1) 0.06 33 64 153 221 0.24 0.43 0.66 0.70
求在该培养条件下,求大肠杆菌的μmax,Ks和td?
解:将数据整理:
S/μ 100 137.5 192.5 231.8 311.3 S 6 33 64 153 221
Growth cycle of populations in batch culture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 期
死亡期
微生物生长的各阶段特征
生长阶段 延滞期
特征
细胞不分裂(不生长),但细胞变大,细胞内RNA含量增高, 原生质呈碱性,合成代谢活跃,易合成新的诱导酶,对外界 环境变化敏感。接种物中死细胞较多或培养基不丰富时延滞 期较长 细胞分裂(生长)最快,细胞进行平衡生长,酶系活跃,代 谢旺盛。生长速率由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决定
动力学知识总结
动力学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力、质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动力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速度等。
- 力: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因素。
- 质量:物体所具有的物质内容,是物体惯性的度量。
-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描述物体加速或减速的情况。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有相同大小、方向相反。
三、运动方程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方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位移方程:描述物体在平均速度下的位移。
2. 速度方程:描述物体在匀加速运动下的速度。
3. 加速度方程:描述物体在匀加速运动下的加速度。
四、应用领域动力学的知识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工程、物理学、建筑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人们可以利用动力学的规律来设计和优化相应的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五、总结动力学知识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包括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运动方程等内容。
了解和应用动力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问题。
>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总结,并未对每个概念和定律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深入学习与了解。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质点、力、牛顿三定律、动量、能量和功等。
1.质点质点是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它是一个可以忽略形状和大小的具有质量的点。
在动力学中,我们将物体简化为质点,以便于研究其运动规律。
2.力力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也称为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4.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动量的大小用千克·米/秒(kg·m/s)作为单位。
动量守恒定律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5.能量能量是物体改变状态或产生功的能力。
常见的能量有动能、势能、热能等。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1/2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功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作用,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功的大小用焦耳(J)作为单位。
根据功的定义,当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时,力对物体做正功;当物体与力的方向相反移动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综上所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质点、力、牛顿三定律、动量、能量和功等。
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动力学基本概念
公式:Ft = Δp
意义: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基本定理之一, 它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是分析力 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应用:在物理学、工程学、航空航天等 领域中,动量定理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物 体的运动规律和设计各种机械系统。
定义:物体之间因外力作 用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分类:弹性碰撞、非弹性 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验证了牛顿第二定 律
确定了物体质量、 加速度和力之间的 关系
测量了物体运动的 加速度和速度
验证了动量守恒定 律
火箭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火箭发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火箭 的推力和质量,可以实现成功的发射。
火箭发射是一个典型的动力学应用实例,通过了解火箭的力学特性和运动规律,可 以更好地设计和控制火箭的发射过程。
弹性力学方程:根据物理定律推导出的微分方程,描述了弹性体的运动状态
流体的定义和特性
流体静力学基本概念
流体动力学基本概念
流体流动的分类和特点
动能定义:物体由 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量
动能公式:E_k = 1/2 mv^2,其中m 是质量,v是速度
势能定义:物体由 于位置或高度而具 有的能量
势能分类:重力势 能、弹性势能、电 势能等
在火箭发射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火箭运动的影响,如空气阻力、重力、推力等, 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计算。
火箭发射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火箭动力学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 此,深入学习和掌握动力学基本概念对于火箭发射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
卫星轨道的稳定性分析
汇报人:XX
数据误差的分析与 处理:如何减小误 差、提高数据精度
数据可视化:如何 将处理后的数据以 图表等形式呈现, 便于分析和理解
动力学基础知识梳理
动力学基础知识梳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动力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它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以及导致这种运动的力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动力学的世界,梳理一下其中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动力学。
简单来说,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与所受力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比如一辆行驶的汽车、一颗飞行的子弹或者一个跳动的皮球,背后都有动力学的原理在起作用。
力是动力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其加速、减速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重力,大家都很熟悉,它使物体向下掉落。
比如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的重力作用。
摩擦力则在很多情况下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动一个箱子,如果地面很粗糙,摩擦力就会较大,推动箱子就会更费力;如果地面很光滑,摩擦力较小,推动就会相对轻松。
弹力在像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会表现出来。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好像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理想环境中,一个滑动的物体会一直不停地滑下去。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意味着,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相同的力产生的加速度就越小。
牛顿第三定律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比如,当你站在地上,你给地面一个压力,地面也会给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持力。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合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以便更方便地分析物体的运动。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些常见的动力学问题。
比如抛体运动,像扔出的铅球、投篮时的篮球,它们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就可以用动力学知识来分析。
动力学定义
动力学定义
一、动力学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定义
- 在高中物理的范畴内,动力学主要研究的是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 牛顿第二定律F = ma是动力学的核心方程,它表明力F作用于质量为m的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
这一定律将物体所受的力与它的加速度联系起来,从而可以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来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如速度、位移等随时间的变化),或者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来推断物体所受的力。
-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恒定的合外力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结合运动学公式(如v = v_0+at、x = v_0t+(1)/(2)at^2等)就能够确定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运动参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在大学物理中,动力学的概念在经典力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除了牛顿力学体系下的动力学研究,还会涉及到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等分析力学的内容。
- 拉格朗日力学通过定义拉格朗日函数L = T - V(其中T为系统的动能,V为系统的势能),并根据拉格朗日方程(d)/(dt)((∂ L)/(∂q̇_{i)})-(∂ L)/(∂ q_{i)} = 0
(q_{i}为广义坐标,q̇_{i}为广义速度)来研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牛顿定律中力的概念,而是从能量和广义坐标的角度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
- 哈密顿力学则通过定义哈密顿函数H = T+V(在一定条件下),并利用哈密顿正则方程q̇_{i}=(∂ H)/(∂ p_{i)},ṗ_{i}=-(∂ H)/(∂ q_{i)}(p_{i}为广义动量)来研
究系统的动力学。
这些分析力学的方法在处理多自由度、复杂约束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什么是动力学?
什么是动力学?动力学,又称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在现代科学中,动力学应用广泛,涉及到力学、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领域,成为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动力学的起源和发展1.古希腊时期物体运动的研究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并开始思考物体运动的规律。
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探究,为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的运动定律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三个运动定律。
其中,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说明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至受到外力的作用。
在第二定律中,牛顿定义了力的概念,指出一个物体所受的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第三定律则描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牛顿的运动定律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动力学其他理论的诞生。
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质点和刚体在动力学中,物体通常被抽象成为质点或者刚体。
质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小、体积无限小的物体,它可以简化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描述。
而刚体是一个不会变形的物体,可以运动并受到外力的作用,但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
2.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动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物体受到作用力后所发生的运动变化。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牛顿引力定律牛顿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间万有引力的定律。
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它不仅解释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成功预言了彗星轨道的变化。
4.动量和动能动量和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两个基本概念。
动量是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而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两者都可以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动力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1.力学动力学是力学的基础,力学除了应用于机械和结构,还应用于流体、电磁、量子等多个领域。
2.奥运赛事动力学不仅应用于科学领域中,也广泛应用于奥运赛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质的消耗比速:
ds dt dx dt dp dt
X
(h-1)
菌体的生长比速:
X
(h-1)
产物的形成比速:
(h-1)
X
第二节 发酵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建 立反应速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
反应动力学模型
+
Organism E. coli Yeast Hybridoma Insect Cells
在一定条件下(基质限制):
μ=f(S)
Monod研究了基质浓度与生长速度的关系 ———Monod方程(1949)
1.2 V1m 0.8 0.6 Vμ/2 m 0.4 0.2 0 0 Km 200 400 S 600 800 1000
1.2 V1m 0.8 0.6 V m /2 0.4 0.2 0 0 Km 200 400 S 600 800 1000
S
S
m
m
Ks
400
S
300
S
m
m
Ks
/s
200
1
100
m 0.9
ks
0 0
m 108.4
100 200
μmax,=1.11 (h-1); Ks=97.6 mg/L
s
td=ln2/ μmax=0.64 h
第四节 产物形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例: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得如下数据:
S(mg/l) 6 μ(h-1) 0.06 33 64 153 221 0.24 0.43 0.66 0.70
求在该培养条件下,求大肠杆菌的μmax,Ks和td?
解:将数据整理:
S/μ 100 137.5 192.5 231.8 311.3 S 6 33 64 153 221
维持消耗(m) :
指维持细胞最低活性所 需消耗的能量,一般来 讲,单位重量的细胞在 单位时间内用于维持消 耗所需的基质的量是一 个常数。
X S(底物) ─→ X(菌体) + P(产物)+维持
X S(底物) ─→ X(菌体) + P(产物)+维持
物料衡算:
ds ds1 ds2 ds3 dt dt dt dt
p
x
〖二类发酵〗 产物的形成和菌体的生长部分偶联
p
x
〖三类发酵〗 产物的形成和菌体的生长非偶联偶联
〖Pirt方程〗
π=a + bμ
a=0、b≠0: 可表示一类发酵
a≠0、b=0: 可表示二类发酵 a≠0、b≠0:可表示三类发酵
第五节 基质消耗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S1 S S2 S3
菌体 产物 维持
DX S
D
连续培养的操作特性
连续培养富集微生物的原理
当只有B时建立稳态:
μ
μB=D,对应S0 如果引入微生物A:
s0
连续培养中,最终在此 培养体系中生存下来的 微生物都是此时刻对该 种底物表现出最大生长 的微生物(或一个微生 物生态)。
μ= μA (S0) μA >D x增加 s下降 μA μB下降 μB<D被洗出
本章小节
了解发酵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本 内容及其中的基本概念
掌握MONOD方程,及其参数的求解
了解连续培养的特性
dx dt
x
max
xt ln max t x0
td ln 2
max
典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Growth Rate µ [h-1] 2 0.3 0.05 0.06 Doubling time [h] 0.35 2.3 13.9 11.6
反应器特性
反 应 器 的 操 作 模 型
操作条件与反应结 果的关系,定量地 控制反应过程
已建立动力学模型的类型
机制模型: 根据反应机制建立
几乎没有 目前大多数模型 现象模型(经验模型):
能定量地描述发酵过程
能反映主要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在一个密闭系统中的生长情况:
稀释率(D): 补料速度与 反应器体积 的比值(h-1)
稳态
dx 0 dt
xV Fx
F D V
物料衡算(连续培养的反应器特性)
o
ds V Fx0 xV Fx 对基质: dt
稀释率(D): 补料速度与 反应器体积 的比值(h-1)
稳态
ds 0 dt
D( s0 s ) x
连续培养操作的模型分析
D
D( s0 s ) x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μ↑
σ↑
S ↑
x↓
YX
s
max
最大
S0 max K s S0
max
S Ks S
D>μmax时会造成菌体的洗出
12 10
X
S , X , DX
8 6 4 2 0 0 0.2 0.4 0.6 0.8 1 1.2
单一限制性基质:就是 指在培养微生物的营养 物中,对微生物的生长 起到限制作用的营养物。
Monod方程的参数求解(双倒数法):
max
S Ks S
将Monod方程取倒数可得:
Ks 1 m m S 1 1
或:
S
S
m
m
Ks
这样通过测定不同限制性基质浓度下,微生物的比生 长速度,就可以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出Monod方程的两个 参数。
延迟期:
减速期
静止期
衰亡期
dx 0 dt
菌体浓度
指数生长期: max
倍增时间:td
指数生长期 延迟期
减速期:
d 0 dt
时间
dx 静止期: dt 0
;
X X max
衰亡期:
dx 0 dt
二、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Monod方程
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μ=f(s,p,T,pH,……,)
YX
s
YP
s
m
m: 维持消耗系数 YX/s: 细胞对基质的理论得率系数 YP/s: 产物对基质的理论得率系数
第六节 反应动力学的应用——连续培养的操作特性
o
连续反应器: 流入速度=流出速度=F
反应器内(V)全混流溶质浓度处处相等
物料衡算(连续培养的反应器特性)
o
对菌体:
dx V xV Fx dt
第八章 发酵过程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发酵过程的反应描述及速度概念
发酵过程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基质消耗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反应动力学的应用—连续培养的 操作特性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反应描述及速度概念
发酵过程反应的描述
X S(底物) ─→ X(菌体) + P(产物) 发酵研究的内容: 菌种的来源——找到一个好的菌种 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最大限度发挥菌种的潜力
V
V
max
S Ks S
米氏方程:
v vmax
S Ks S
1.2 V1 m 0.8 0.6 V m /2 0.4
μ
V
0.2 0 0 K
m
200
400
S
600
800
1000
max
μ:菌体的生长比速 S:限制性基质浓度 Ks:半饱和常数 μmax: 最大比生长速度
S Ks S
发酵过程反应速度的描述
X S(底物) ─→ X(菌体) + P(产物)
基质的消耗速度:
ds r dt
X
(g.L-1.s-1)
ds 基质的消耗比速: dt
(h-1、s-1)
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消耗基质或形成产物(菌体)的量称 为比速,是生物反应中用于描述反应速度的常用概念
发酵过程反应速度的描述
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合成的主要供给细胞生长的一类物质。 如氨基酸、核苷酸等等,这些物质称为初级 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还有一类产物,对细胞的代谢功能没有明显
的影响,一般是在稳定期形成,如抗生素等,
这一类化合物称为次级代谢产物。
二、Gaden对发酵的三分类与Pirt方程:
p
x
〖一类发酵〗 产物的形成和菌体的生长相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