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课程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2.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板块理论与地壳运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三个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性质4.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表形态与地形类型- 地表和大气相互关系的地理过程5. 地球的水文-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过程2. 人口地理- 人口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3. 城市地理- 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 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4. 农业地理- 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工业与交通地理- 工业发展的地理特点与分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和作用第三章:地理技术与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GIS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2.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 地图与地图制图- 地图的种类和要素- 地理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第四章: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实践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将掌握地球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高中毕业生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一必修一的地理课程涵盖了多个章节,本文将为您概述这些章节的知识要点。

第一章:地理学科与地理环境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包括两个主要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资源、气候与气候带等内容;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多个要素构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均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地球上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人口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包括城市化、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其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人口结构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矛盾等。

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合理规划和管理区域资源、推动能源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特色。

第五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主要研究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特点。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

地球上的国家与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世界地理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

本文对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章地理课程设置与发展

第一章地理课程设置与发展

以是用常规方法能够解答和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也可以
是需另辟蹊径才能解答的“非常规性问题”,这类问题
一般没有确切的答案。
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将系统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强调通过案例来学习,结合社会实际;强调社会参与, 地理学参与空间规划;强调社会实践和野外考察等。 评价方式由单方面的强调知识向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由仅仅评价课堂内向课堂内外结合、全面评价发展;由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 小教学大课程 课程与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课程和教学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的指向关系 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具有导向性创建关系 地理课程内容与地理教学内容之间具有意义对话关系 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之间具有融合多赢关系
17
(2) 民国时期中学地理课程
1936年至1940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为适应“抗战建国之
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地理课程标准中增加
了“国防和国防建设”内容,并增加了中国地理的课时。 1948年由于简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地理课时总量由24 节减少到18节,其中初中地理课由每周12节减少到10节;高 中不再单设自然地理,每周由12节减少到8节。
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标志地理教育
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地理课程内容改革既保持传统又注重更新 (1)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地理素质的要求,注重在地理课程 中融入现代地理观念,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 环境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等在给过地理课程中都有体现。 (2)注重联系实际,增加地理教育和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3)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全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全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全解地理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涵盖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熟悉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

第一章中国地理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其周长约为4万千米。

我们居住的地球分布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其中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理方位上位于东亚,东经73°40′-135°05′和北纬18°03′-53°33′之间。

据此我们可以进行地图的绘制和方向的判断。

中国地形中国境内地势复杂多样。

根据高低差别,可以将中国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平原:海拔低于500米的城市或农田。

平原面广阔,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

丘陵: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的地面,形状为起伏不平和不规则的山丘。

山地: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的地域,顶部通常是积雪常年不化的高山。

高原:海拔在2000-5000米之间的平坦土地,通常有较低的氧气含量。

盆地:由山脉包围,海拔较低,降水不易流失的区域。

盆地是宝贵的耕地,由于独特的气候,也利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复杂多变,由一系列因素造成。

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四季明显。

中国南部通常比北部更潮湿、气温更高;西部地区的气候则更加干燥。

有些地区每年只有短暂的雨季,所以水资源管理要非常有效。

中国的地貌中国地貌多样,其形成原因有多种。

洪水形成了许多平原,地震和火山活动则创造了高山和盆地。

人类活动也对地貌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印记。

例如,随着人口和工业的增长,许多地区都经历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包括煤矿、铁矿、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和鱼类资源等。

然而,这些资源的开采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概念。
六、知识点梳理
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产生。
最后,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掌握不牢固,我将在下一节课中更多地运用图表和模型,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我将尝试采用更多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
1.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较为困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高一地理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一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和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

高一地理一是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主要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地理要素等内容。

下面是对高一地理一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气候、生物和地球内部等自然要素,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要素。

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

例如,地理学家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地图解译、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来获取地理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和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理现象的研究和预测。

三、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球表层的各种要素。

它们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形成和发展。

1. 陆地:陆地是地球表层的主要要素之一。

它由大陆和岛屿构成,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等。

地质作用、气候和生物等因素对陆地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层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它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包括海洋深处到沿海地区的各种海域。

海洋对地球的气候、大气运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体和气象现象。

大气对地球的气候、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是长期平均天气的统计结果,它受大气循环、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4. 生物:生物是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总称。

它们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和土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5.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在地球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百度百科定义)2.什么是课程改革?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1)教材加工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动手表达能力;(4)指导实践能力;(5)开展活动能力;(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地理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 )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2. 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高一地理各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各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各章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地球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学科,有着广泛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多个章节的知识点。

本文将综述高一地理课本中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及地球与地图在自然地理及地球与地图这一章节里,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球表层的构成。

此外,还需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及其相关工具和测量方法,准确解读地图上的信息,以及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系统。

二、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地理章节涵盖了我国广袤而多样的自然地貌和资源。

学生需要学习并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和海域范围,以及了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和平原等自然地貌类型,以及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范围及特点。

学生还需掌握中国的河流系统和湖泊资源,了解各大主要河流的流域范围、地理特点和重要意义。

三、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分布、增长和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变动和分布特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城市化现象,包括城市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还需了解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掌握城市化进程对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环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和发展特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资源与能源利用的地域差异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学生还需了解区域差距、区域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等经济地理内容。

五、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章节主要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涵盖了人类文化、人口迁移、城市生活和旅游等内容。

总结地理一二章知识点

总结地理一二章知识点

总结地理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是认识和了解地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地貌学、气候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主要有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

第二章:地球的构造和形态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球体,因自转略呈扁球状,其赤道略大一些。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是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的构造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成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的基本成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铁、镁、铝、硅等构成。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个单独层次元部分,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铁、镁、铝、硅等构成。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个单独层次元部分,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

地球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地球的地表主要地形特征、地球的水资源和地球的气候资源。

地球的地表主要地形特征包括陆地地形特征和海洋地形特征。

陆地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海洋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大洋和海湾等。

地球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和地下水等。

地球的气候资源主要包括热带气候、辐热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结语: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科学,对地球的构造和形态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案

教案:中国的疆域【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2-P6。

主要包含“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领土范围和面积。

能够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学会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地图上正确表示出我国的四至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祖国疆域完整和统一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其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邻国。

通过对这些基本国情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以及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地图准确识别和描述我国的四至点,以及在地图上正确标注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世界的哪个位置吗?”二、讲授新课1.伟大的祖国解释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陆位置及其特点。

强调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或地区,幅员辽阔,东西横贯62个经度,南北纵跨49个纬度,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2.辽阔的疆域介绍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最南端(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

经典版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

经典版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录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3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8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15第四节地球的运动18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5第二节大气的热状况28第三节大气的运动35第四节大气的降水44第五节天气和气候47第三章地球的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和水平衡木59第二节海洋水61第三节陆地水66第四节水资源的利用71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73第二节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75第三节地壳运动82第四节全球构造理论 ---- 板块构造学说85第五节地球内能的释放88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93第七节地壳的演化97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第一节生物和地理环境100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05第三节土壤110第四节自然带115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在地球上,我们仰望苍穹,可以看到太阳、月球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

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

所有这些,通称天体。

它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地球也是一个天体。

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属于人造天体。

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距离我们的远近,极其悬殊。

但是,人们都有这样的直觉印象:日月星辰看上去似乎是一样遥远的。

这就是说,一切天体似乎都位于一个以观测者为球心的球面上。

根据这样的印象,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它的半径是无穷大。

这个圆球,叫做天球。

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

人们在说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叫做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行星地球》《行星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作为人类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探讨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运动状态对我们人类是最基本的,因此将《行星地球》是我们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也涉及相关内容,简单认识和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而高中地理则是更加详细的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重点介绍地球的运动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这一章主要有四节内容和一个问题探究,第一节讲述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讲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第三节讲述地球的运动,第四节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探究的课题是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主要探讨的问题有六个: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意义?6、地球具有怎么样的结构?从以上内容结构来看,第一章是严格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组织和编排的,并且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本章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为以后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在《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料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活动建议是“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中没有涉及,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属于新增内容,而且跟我们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需要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多样化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三大问题,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者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具体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2、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如知识结构图2所示,本节主要讲述三个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文字内容较少,以图示和文字注释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所以这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并且可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缩小到太阳系,讲述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中的宇宙环境。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基本问题

28
牛文元: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 特,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 属性或对象的集合,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系 统。(《地理研究》1988.1.1-10)
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 看,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它 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 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 相互作用。这个系统称作为地 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
精选可编辑ppt
20
2.地理环境的类型 ⑴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环 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 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
人为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 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等。 ⑵人文环境
解它的意义也愈困难。”(《爱因斯坦文集》 245页)
定义众说纷纭的原因: ——研究客体内容的庞杂性; ——研究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地理学科古老而又年轻。
精选可编辑ppt
10
第二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理事物及其分布 地理环境 地理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精选可编辑ppt
11
一、科学研究对象辨析
精选可编辑ppt
6
3、辨析 地 ——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理 ——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
律性。
地理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 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常讲的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 些情况的学科。
精选可编辑ppt
7
二、地理学的定义(-—对象、内容)
精选可编辑ppt

2024年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和特征,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

以下是____年初一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了解地球的位置、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掌握如何使用地图来确定地方的位置。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运动:探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它们对地球上气候、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1. 陆地地理: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分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面积和人口分布。

2. 水系和水文地理: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掌握海洋、湖泊和河流的特征,以及它们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3. 气候和气象: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掌握气候要素(温度、降水和湿度等)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生物地理: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掌握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人口的概念和人口数量的划分方法,掌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和原因。

2. 城市和城市化:了解城市的特征和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3. 农业和农业发展:了解农业的类型和分布,掌握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工业和工业发展:了解工业的类型和分布,掌握工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1. 地图和地图阅读: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制图方法,掌握地图上的符号和图例的含义,以及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GIS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和地理数据进行地理分析和地图制作。

3. 遥感技术: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如气候、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台湾、香港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一)台湾地理课程设置 台湾中小学修业年限为12年:其中国民教育(即 义务教育)为9年,前6年为国民小学,后3年为国 民中学(即初级中学),合称国民学校;3年普通 高中,另称高级中学。 近年来国民中学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初中三个年 级都开设地理课,周课时总量为5课时。第一、二 学年每周2课时,第三学年每周1课时。在三年六 个学期中,前四个学期主要讲中国地理,后两个 学期主要讲授外国地理。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的科学属性、体系 及理论基础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的科学属性
1、从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教育科学
2、从科学探索的功能划分:应用科学
3、从学科之间的关系划分:边缘科学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教育学理论
3、心理学理论 4、系统科学论 5、地理学理论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系统科学理论
中学地理 课程教学论
地理学
心理学
教育学
第一章 地理课程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理课程历史沿革与改革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与特征 第三节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地理课程历史沿革与改革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 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 经》《尚书· 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19 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教会创办) 学校中开始开设地理课程-“舆地”课。开始 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 理课程是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之后。100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 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和以下几 个主要阶段。
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 ,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 数削减的时期。 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 ,从1957年每周的12学时,削减到1958 年的8学时、1959~1962年的5学时,甚 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大 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 水平普遍下降。
民国时期的地理课程(1912~1949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 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 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 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进步的主要表现在: 1.地理教材的科学性有所提高。一方面,西方近代 地理学思想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始有所反映,对 此,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做出了很大贡献 。竺可桢于191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 师范学堂,他不仅介绍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还对地 理教学法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1922年,他发表《 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阐明地理教学的主旨为: (1)使学生能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2)陶冶学 生,使能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而其目的,皆在于 养成健全的国民。他主张 应慎择教材,限制地理之范 围,组织各种地理上之要素成为系统,以人类为前提 ,而使之贯成一气 。 地理所授的材料,大抵可分为 二大类,即生活状况与环境是也 。 二者不可偏废, 须融会贯通,明其因果,述其关系 。
一、清末时期的地理课程设置(1904~1912年 )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 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 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
当时中小学学制一共是14年,其中初小5年,高小4年, 中学5年,各年级均开设有的地理课程,且周课时均 不少于1课时,如下表:
目前香港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 中二年(称中四、中五),大学预科一年或二 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学较多, 后因经济迅速发展,公立学校大大增加,到 1985年已有70%的中学生在公立中学就读。地 理课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视的。一般 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都开设地理课。这一方 面是由于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以前的一百多 年里为英国占领,深受英国的影响,继承了英 国重视地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香港的 环境条件有关。
3.我国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根据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颁发的《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1993年 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 学大纲(试用)》,现行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如 下: 初一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包 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图初步知识, 作为学习中、外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第二部 分是世界概况,是对全球的总认识;第三部分 是各大区地理特征和一些国家地理知识;第四 部分主要讲时区、日界线和世界环境保护。
香港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初一为香港本土 地理,初二、初三为世界地理。不修读地 理的学生改念社会科。社会科是一门综合 了历史、地理、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科目。 地理和社会这两门学科都是初中阶段持续 三年的必修课。 高中地理课程开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 经济地理。香港中学习惯把高中分为文、 理、商三组,其中修读地理的学生较多。
另一方面,在中国地理教材中,采用有关中国地形、 气候、人口等新的研究成果,如1937年张其昀编的《 高中本国地理》课本,就以竺可桢的全国八大气候区 为第一级区划,再按地形分为二十三区。八大区是华 南、华中、华北、云贵、东北、草原、蒙新、西藏。 此外,在教材中,还剔除了一些不属于地理的官制、 财政、军备等内容,增强了教材的地理性。 2.逐步改变单纯地理现象的描述,开始注意对自然 地理现象的解释和人地关系的分析。 3.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教材中增加了地图,照片 和插图。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地理课程设置 1.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1949~ 1976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 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 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 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 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 ,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 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12学时, 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 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 不够。
高中三个年级也都开设地理课。高中地 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二年级 地理为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第一学 年为地理通论,第二学年为外国地理和 本国地理。高中地理选修课设在高三年 级,分设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科 学三门。高三实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选 地球科学,文科选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 。
(二)香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清末中小学各年级地理课程
除了中学二年级为每周3学时外,高小和中学阶段都 是每周 2学时,其中中学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 、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 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中学阶段总学时数达 到了每周 11学时。 1909年后中学分文、实(理)两科,文科在一、二 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3学时,三、四、五年级开 设外国地理,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12学时;实 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 外国地理,每周均为1学时,总时数为每周5学时。 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 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 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又组织有关方面 人员编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 标准(教学大纲)。按照新高中地理课程方 案的设计:高中一年级开设的地理为必修课 ,每周3课时,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 关的知识;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的 地理为限定性选修课,高二每周1课时,高 三每周2课时,主要学习人文地理知识。 高中地新理课程先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 、市试点,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 “宇宙与地球”等七个 模块(各2学分,36课时)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 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 突现地理学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学生开 拓视野,进一步提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 ,选修课可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 、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 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二、民国时期的地理课程(1912~1949年)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 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 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8 学时、6学时、9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 设地理课程。后期(1932年以后)则是历史上开设地 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12学时,在初中 和高中总共6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 为2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 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 仅是内容的繁简。如下表: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 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 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 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现代地理学的 基本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 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分别安排在高一的第一 、二学,高二的第一学期,也可视情况灵活 安排。
初二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 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 课时。教材按照中国地理总论→中 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 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安排顺 序,最后学习本省(自治区、直辖 市)地理和乡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课时。高中地 理共计十一章,前五章属自然地理, 主要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人类的自然 环境。后六章属于人文地理,讲述当 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 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三地理(选修)每周4~6课时,属 文科选修,教材内容以中外区域地理 为主。
主讲:王春华
鹤城教育网 邮箱:wangchhua2003@
QQ:330946294
中学地理教学论 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中学地理Leabharlann 学(系统)。 中学地理教学系统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