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教案
第一课:化学基础概念导入
1. 学习目标: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学习内容:化学的定义、化学元素、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方程式等基础概念。
3. 学习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2)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化学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3)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建立对化学知识
的系统化认识。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探索化学知识,寻找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成果等,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注:以上内容仅为教案范本,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一化学教案(4篇)
高一化学教案(4篇)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篇一【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教案课题: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符号的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方法。
3. 熟悉主要元素的化学符号、名称和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符号的概念和使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
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规则和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实验室器材和化学元素示意图。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化学符号的概念,让学生展示自己熟悉的化学元素符号。
二、讲解化学符号(10分钟)1.讲解化学符号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示范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并让学生练习。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5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结构。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包括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性质,如原子半径和电负性。
四、实验演示(1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元素的性质和符号的应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扩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分类为主题,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2课时 硝酸)(教案)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的价态的角度预测分析硝酸的性质,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了解硝酸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 硝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工具PPT 、视频、浓硝酸、稀硝酸、铜、木炭等相关试剂五、教学过程【导入】2019年常州硝酸泄漏事件。
【展示】当天新闻报道的文章。
【问】请找出关于硝酸性质的性质的语句【生】现场弥漫着大量刺鼻的白色酸雾,慢慢的变成红棕色烟雾……多辆消防车和喷雾车在现场喷水调取石灰、液碱,采取酸碱中和等措施进行处置,防止废酸挥发,浸湿了小苏打或者苏打水溶液的毛巾或者布条封堵。
【讲述】一、硝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大,溶于水放热、可与水混溶、易挥发质量分数为69%的硝酸为浓硝酸。
【讲述】二、硝酸的化学性质【展示】泄漏现场图片。
【问】红棕色烟雾是什么?【生】NO 2【问】泄漏当天是白天,附近居民说刚开始红棕色雾不明显,后面太阳出来后就愈发深了。
同学们请思考这个反应条件是什么?除了生成NO 2,还会有哪些生成物?【生】反应条件是:加热或光照。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生成物应该还有水和氧气。
【问】这个反应的原理是什么?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生】4HNO 3=====△或光照4NO 2↑+O 2↑+2H 2O 。
【问】硝酸在实验室中应如何保存?【生】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低温保存,防止分解。
【讲述】2.硝酸具有酸的通性HNO 3 = H + + NO 3-【问】酸的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生】A 、使指示剂变色:B 、与碱反应:C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D 、与某些盐反应:【讲述】故针对硝酸泄漏,可以调取石灰、液碱,采取酸碱中和等措施进行处置;门窗缝隙用浸湿了小苏打或者苏打水溶液的毛巾或者布条封堵【问】酸的通性中有酸和金属的反应,硝酸和金属反应吗?【生】硝酸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高中化学新版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新版必修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周期性律的概念,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能够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各类元素样品、试管、燃烧炉等;2. 教学课件: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基本信息和周期性规律的描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有哪些?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二、讲解(30分钟)1. 介绍周期性律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分类;3.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性质随周期和族数的变化规律;4. 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根据周期性规律预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实验操作(4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利用元素样品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周期性规律;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预测元素化合物的形成规律和性质。
四、总结(10分钟)1. 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 总结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应用;3. 提出评价问题: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研究有何重要意义?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与总结,学生能够加深对周期性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备课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二
备课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数据的处理和表述等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了解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并能够正确处理和表述实验数据。
重点难点: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物质、科研文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介绍: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等内容。
三、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实验过程。
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五、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2. 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能够解释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2. 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活动:1. 观察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的组成;2. 进行原子尺寸和质量实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3. 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分布方式。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3. 实验:测量原子的大小和质量;4. 总结: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的分布。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研究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化学键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能够解释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观察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模型,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2. 进行化学键性质实验,探究化学键的作用;3. 讨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应用和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原子结构知识,引出化学键的概念;2. 讲解化学键的种类和特点;3. 实验:观察化学键的性质;4. 总结:讨论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检查对化学键的掌握程度;2. 研究不同类型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教案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
课时安排‖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
教学课时安排
一、本学期教学课时计划安排
本学期自2022年2月21日至2022年7月14日,为期20周零4天。
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占4个课时,可讲课时间约18周。
高一每周3课时,本学期使用的课时约54课时(到12月底)。
第二册,教工建议36课时,我建议51课时,每章都会用来复习巩固。
高一试卷练习只剩3个课时,总课时依然紧张,不能浪费任何一个课时,需要认真备课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给出了比以前更详细的课表。
看了下面的整体安排,你就知道上课时间有多紧张了。
习题课很少,只能复习章节或者利用课时以外的时间。
少数学校可以给4个课时,所以应该有习题课。
1.各章整体课时规划
2.各章节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
2.1第一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10+4课时)
2.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7+4课时)
2.3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2+5课时)
2.4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7+2课时)
注:留给合格考试的时间就是12月的3课时及1月份的时间
二、备课可参考资源
1.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无需密码):
进入网站后,找一门课程学习,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学科。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不需要密码的,内容和上面差不多。
2.教研网有如科版教材的相应内容;人教社有暑期培训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含义。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能够计算反应速率。
4. 能够解释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2.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
1. 导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介绍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展示:
1.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2. 讲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步骤和公式。
实践: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反应速率计算题。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加深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总结: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一、教学背景(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干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寻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甲烷》内容挑选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知道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知道,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处,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条件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处,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控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处。
2.掌控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控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进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产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知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控甲烷化学性质的进程中,逐渐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高中化学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过滤蒸发及SO42的检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过滤、蒸发及SO42-的检验一、过滤与蒸发【复习回顾】1.过滤——适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1)主要仪器:、烧杯、、铁架台、滤纸等。
(2)简易装置图(3)在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过滤时,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使滤纸紧贴。
滤纸边缘应略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滤纸的边缘。
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相接触。
以上就是平常所说的“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蒸发——适于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1)主要仪器:、、酒精灯、玻璃棒。
图(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不断搅拌,防止由于造成液滴飞溅;b.加热到蒸发皿中剩余时(出现较多晶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c.热的蒸发皿应用取下,不能直接放在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上引起蒸发皿破裂。
如果确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在上。
【实验探究】【思考讨论】1.粗盐水过滤后,滤液仍浑浊,请分析可能的原因?下一步如何操作?2.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二、SO42-的检验1.试剂:、溶液2.现象:。
3.化学方程式:4.问题探讨:(1)在试样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时,每次应取少量进行检验,而不能将检测试剂一次全部加入到待检测的试样溶液中,为什么?(2)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方案检验某试液中是否含有SO42-,评价下列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甲:试液加BaCl2白色沉淀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溶解结论:试液中有SO42-。
乙:试液稀盐酸无明显现象BaCl2白色沉淀结论:试液中有SO42-。
5.结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取少量溶液试样,先滴加几滴,再加几滴,若看到有说明有硫酸根离子。
加盐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排除的干扰;二是排除的干扰。
三、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1.粗盐的成分:主要为NaCl、并有CaCl2、MgCl2以及Na2SO4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册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时安排:每周3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准备:PPT、实验器材、化学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
3.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三、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
教师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相关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四、课堂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关注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第二课时及之后的课时内容可侧重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的讲解,辅以相关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2.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 熟悉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相关概念;4. 理解化学平衡对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平衡原理;2. 化学平衡常数和计算方法;3. 溶液的浓度计算;4. 化学平衡在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化学反应的类型(30分钟)-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分类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组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分组讨论并总结各种类型反应的特点。
2. 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30分钟)- 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及平衡常数的概念;-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搭配实验示范,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实验现象。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30分钟)- 讲解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 演示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过程;- 练习计算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值。
4. 溶液浓度计算(30分钟)- 介绍溶液的浓度和相关概念;- 演示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实例;- 练习不同浓度溶液的计算。
5. 化学平衡在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0分钟)- 分析化学平衡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和重要性;- 探讨化学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开展讨论,总结化学平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反思及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及计算方法,熟悉溶液浓度的计算,并理解化学平衡对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程、案例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二教案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二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导入: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其中有哪些是金属制品?金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金属的性质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目标
1. 理解金属的特性和重要性;
2. 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金属的提取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金属的特性
- 导电性和导热性;
- 延展性和延性;
- 光泽性和强度。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3.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
- 与氧、水和酸的化合反应。
4. 金属的提取及应用
- 通过电解、焙烧等方式提取金属;
- 金属在建筑、交通、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讨论金属的提取及应用;
3. 完成相关练习和实验。
五、拓展延伸
1. 挑战问题:金属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解决?
2. 探究课题: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保护有何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小组讨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总报告;
3. 扩展阅读:阅读相关材料,了解金属在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金属在日常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需要继续争取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优秀化学教案必修2
高中优秀化学教案必修2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等内容。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速率方程的确定和反应级数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了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
目标。
二、讲授(30分钟)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
4.反应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三、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完成一些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资料:化学教材、习题集、实验器材。
教学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多个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并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人教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化学元素的分类;
2. 掌握原子的核心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周期表的应用;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
2. 实验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实验方法;
3. 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二、讲解: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壳层等,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
三、实验:进行相关实验,如用化学试剂检测元素存在等,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
用和实验方法。
四、讨论:就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和周期性规律展开讨论,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和交流。
五、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