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双基训练”,打造语文本色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实“双基训练”,打造语文本色课堂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令老师们感到彷徨:高年级学生拼音不懂拼写,一小段话下来错别字一大堆,词序颠倒、词不达意……这是我们的语文双基教学渐渐边缘化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转变观念,立足文体,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双基夯实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方法创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学生的语文基础明显不如以前学生所掌握的扎实,如错别字的增多,书写的不规范,学生的分析、概括、作文能力的减弱,朗读水平的下降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语文学科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掌握这门科学需要符合客观存在的学习规律,显然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有悖于学习规律的地方,那就是对语文双基的忽视,只注重人文性,不重工具性。

教师对语文双基落实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有误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在新一轮课改中,不少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重视“双基”,就忽视了“人文性”,于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识字、写字、读书等任务,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干脆直接抛开识字、写字、解词、析句,而直接进行文本内容与思想解读,整节课中充斥着浓厚的人文性的感悟体验,而难得一见实在的工具性的双基教学。

二、教师缺乏规范性的指导

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参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在40分钟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因素,教师对“讲”讳莫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于是,我们过分强调学生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对表达规范性的指导;过分强调自由写作,对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主感悟,缺乏对重点词句的咀嚼推敲。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老师如果布置一次综合性作业的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致把文章的整体感悟谈出

来,可作业的质量就不容乐观了,如拼音书写不规范,汉字的笔划笔顺不正确,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崔峦先生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那么,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如何去抓“双基”的落实,打造语文本色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而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这个基础入手,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解词、析句、品读课文。有的语文课堂不识字、不解词、课文读得少,为了追求过分的花哨,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语文素样的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月光曲》是这样导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上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生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就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歌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是不合适。

生:我觉得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ǖ),谁能用“曲(qǖ)”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

看完这个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名师们在字词教学上的独具匠心。这就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啊,学生只有理解了字词的意义,才能进行读书写作。试想,一个学生,字认不了几个,句子读不通顺,成语一窍不通,何来谈语文水平。因此,一节课的重点之一——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老师都要考虑的内容。

再来看看著名等级老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把读貫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传出几十次朗读的声音,再加上自由读、默读、击掌踏歌读,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的量之大,面之广,给听课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像。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情,悟出了意,思维得到了训练,想像得到了发挥。所以说,只有扎扎实实的注重“双基”教学才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扎扎实实的阅读旅途,迈好成功的第一步。

二、在品读感悟中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沉淀。

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语言积累,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在读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丰富情味的语言就会慢慢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那些彰显着生命力的语言也会像积木一样渐渐地沉淀在孩子们的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