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

人口数/万人 >1000 500~1000 100~500 50~100 <50
泰州 扬州
长 江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黄
南通
海
常熟泰州
黄
扬州 镇江
长 扬中
如皋
泰兴靖江江 南通 张家港
海门
南京 句容 丹阳 常州 江阴
金坛 无锡
常熟 太仓
溧阳
苏州 昆山
海 启东
宜兴
吴江
上海
湖州
嘉兴
嘉兴
桐乡
平湖
东
进经济发展。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 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 城镇中大型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提供水、 电、气等资源,客 纳众多人口,满足人们日常休闲、购物等生活需求。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 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 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巴西等拉丁 美洲国家。
【补充】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 超前城镇化
➢ 滞后城镇化
➢ 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大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
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气候、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成因 的推力
涨,交通拥堵;郊区基 础设施的完善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推力:乡村的缺点 拉力:城市的优点
03
城市化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03、城市化的意义
01 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03 改善城乡
居住环境
02 提高资源
2.3 城 市 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掌握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降低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01 城市化的概念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03 城市化的意义 04 世界城市化进程 0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水污染
城镇中会有大量的生产、 生活污染物进入到水体中, 造成水污染。
世界最脏的河之一 印尼芝塔龙河
印度恒河
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 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 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 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 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 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 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水污染事 故之一。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 公司排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且持续时间长。
0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集中处理污染物,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 施,改善城乡居住质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课件:1.1人口数量的变化(共29张PPT)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2011年10月31日凌 晨,成为象征性的 全球第70亿名成员 之一的婴儿在菲律 宾降生。。联合国 将这一天定为“世 界70亿人口日”
你知道吗?
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事件为什么会世界瞩目?
因为60亿人口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 数量。况且,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 长。至2011年,世界总人口已达70亿。
人
人口的自
口
然增长
的
数
量
变
化
人口增长
模式及其
转变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 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 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 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 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 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3.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C )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4.近几年,该省可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产业区位因素

12345
(2)南宁重点规划发展铝加工产业,试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 铝矿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农 业基础较好等。
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 输
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自来水厂、啤酒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 电子厂、感光器
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
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 自来水厂、啤酒
上游
厂
钢铁厂、水泥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 服装厂、玩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
6.
、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信一息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
原料地。
保鲜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
02
探究点一 工业区位因素 探究导引
1.假如你是某工业企业的总裁,在对你的工厂建在哪里进行区位选择时,通常你要考 虑哪些因素?
c.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 布局在图中甲、乙两处。
d.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图中的甲、乙 两处。
B.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甲流向乙,自来水厂应布局在甲 处,化工厂应布局在乙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一般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环境质量标准高
环境质量标准低
工业投入成本高
污染工业
发达国家或地区
工业投入成本低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工业区位·环境因素 对 环 境 质 量 要 求 高
02
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博柏尔 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事故,导致50万人中毒,20 万人受到严重伤害,2500多人死亡,这是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一个典型事例。
这家服装公司位于上海的一栋写字楼 内,既没有自己的制衣工厂,也没有 自己的销售门店。在发达的物流支撑 下,出现了一些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 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需要与客户和 相关企业保持即时的联系,因此,区位 选择更看信息的通达性。
信息的通达性影为 靠 近 原 料 供 应 地
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 高,使得大型船舶运载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 促进钢铁工业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港口分布,所以其主要的影 响因素为交通。
➢ 什么因素导致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 东 风 汽 车 把 总 部 从 十 堰 搬 迁 到 武 汉
案例: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顺德开始兴起制作家 具的小型作坊。改革开放以后,家具产业在顺德逐渐集聚,从原材料、家具产品、家具木工机械、 家具连接件和配件、集聚涂料的生产和销售,到家具会展等一应俱全。顺德形成了我国最早也是规 模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截止到2016年年底,顺德家具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
案例分析:首钢搬迁至曹妃甸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 1.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共30张PPT)

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人口密度很大
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
3.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
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
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
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
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口分布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带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201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城 镇人口83137万人,乡村人口56401万人。
3 析原因
胡焕庸线:中国 地理学家胡焕庸 (1901-1998)在 1935年提出的划 分我国人口密度 的对比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
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凉爽
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
D.开发历史早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 统计方法。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
2.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深圳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经 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四 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 市之一。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 “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 上,深圳位居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状况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政治
资料:1956年库比契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1957年,建都工程启动。1960年,在 历时三年零七个月时间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亚(Brasilia)在巴西内地 建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课件【完整版】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 5%至
10%的税率。其初衷是( )
A.鼓励生育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答案】A
知识点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如何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先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的出生率由较高的水平慢慢 下降。如图 1-1-3。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 障、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等
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 足,青壮年负担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和 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 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农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⑤_加__快___;工业革命之后,人口 ⑥迅__速__增__加__;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⑦_快__速__时期。
(2)地区差异: a.发达国家: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不少国家 采取了⑧____鼓__励__生__育____的政策。
图 1-1-7
5.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构成:图 1-1-1 中 a.⑫__死__亡__率___、b.⑬__出__生__率___
和 c.⑭____自__然__增__长____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类型
出生率
基本特征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⑮___原__始__型_____ 高 B.⑰___传__统__型_____ 高 C.⑳___现__代__型_____ 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北美地区 欧洲 大洋洲 西亚
亚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1)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
思考:分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原因,阅读教材填表比较工业化前后世界各国国 内人口迁移。
案例
时间特征
原因
特点
案例一:公元12世纪法国 由于人口增长开展的垦荒 运动,使人口大量向未开 发地区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观察并思考: 1.观察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
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2.观察图中箭头的含义,说说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些原 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人口从发展 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 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 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除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外,在这 个时期也有很多亚洲的居民前往 美洲和大洋洲做劳工。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资料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 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 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 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
返回
案例2
英国的工业化与人口迁移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 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 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工业 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 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 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 前的75%降至21.9%。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PPT课件-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探究生态问题的形成 阅读教材P98,图 5.4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提高粮食总量。 (2)图中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提示: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开 垦草场导致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全品再球生变速度暖
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③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臭氧层破坏
海平面上升 南极臭氧空洞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身_____能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 【解析】选B。环境问题的种类有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 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资源的枯竭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由环境污染 演化而来。
4.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
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却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
白天上班的时间也缩短了两个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危害
D.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2)该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是 ( ) ①全球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图中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反而越垦越穷,这是为什么? 提示: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但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 力下降,粮食的产量很低,结果越垦越穷。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3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思维导图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农业地约的形成农业地域定义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季风区水稻种植业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发展措施兴修水利谋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休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特点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业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分布亚洲季风区区位条件水特条件优越地形以平原为主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主要特征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措施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蓄饮水牧草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乳畜业气候温和湿润草场人工为主分布人口密集地区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奶制品机械化程度高市场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场天然为主分布地广人稀地区对象牛、羊产品肉、皮、毛机械化程度较高市场外地为主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关系业集聚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优势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自发形成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规划建设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经济、环境效益较高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的原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工业分散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表现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结果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概念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地位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问题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发展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新工业区“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交通运输方便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国际经济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国内经济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新工业区特点新: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产品面向世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28张PPT)

世界城市化
• 世界城市化进程 •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出现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 空前发展
1990 41%
19 70% 340%
1750 1%——2%
呈城然受 低市经自 年水人济给 前平口的自 ,的和限足 。比缓人制的 重慢口。农 只增比世村 有长重界自
• 注意: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 的方面。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
人口 乡村地区
集聚 转变
城市 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 1、城市人口增加 •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城市产生的前提
• 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使一部分 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城市的发展史
•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 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从属地位。那 时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城市的发展史
• 产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工业,生 产力谁拼空前提高。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 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 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 体化基础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优 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 噪音的大城市居民,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各大洲人口差异较大,亚 洲人口数量最多,占比最高。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国家尺度
第十三名 菲律宾 1.04亿
人口密度352P/K㎡ 增长率1.55% 占世界1.39%
第十二名 埃塞俄比亚 1.04亿
人口密度105P/K㎡ 增长率2.49% 占世界1.39%
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全球尺度
观察表格及文字材料并思考: 从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
有什么特点? 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世界人口分布与距海远近的 关系。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低纬度,沿 海平原地区
观察并思考: 说出图中世界四大人口
密集区,并分析原因?
亚洲东部和南部:世界古老文 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 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世界重要的 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 业和金融贸易区;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大洲和地区尺度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全球尺度
海拔/m
人口比例/%
观察并思考: 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
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地形条件来看,世界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 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 条件优越。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大洲和地区尺度
C
“四密”
D
BA
A 亚洲东部 . B 亚洲南部 . C 欧洲西部 . D 北美洲东部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3. 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 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目录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容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共52张PPT)

招商 引资
北票工业园区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一)要有便捷的交通
原因:1、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 备和原材料,运费在生产成本中占 很大比重,就近沿公器、铁路、河 流等交通便捷的地方可降低成本。2、 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也要有方便的 联系。
(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减少 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原则:
1、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 密集型行业如小型食品、轻纺、 服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 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 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往往是 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 城市空间上的集聚.把一些同类活 动集中在一个区域可以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获得规模效益 .
2、功能区
概念: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 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 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特点:没有明显界限、以某种功能 为主的多个实体,兼有其它 功能 。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 对的.
提问:城市中一般常见 的功能区有那些?
住宅区、商业区、工 业区、行政区和文化 区等
1)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
用方式,占40%-60%。
从住宅区的建筑质量上和位置上,分析 住宅区的分化特点?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 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分。高 级住宅区好一些,空间分布 合理一些、大一些,配套设 施完善一些。 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 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状
(二)模式:
模式
同心圆 扇形
多核心
特点
成因
举例
城市形态集中紧 凑,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
功能区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展
平原地形,经过不断 的侵入与迁移,呈同 心圆自核心向外扩展 而成。
交通,各功能区沿 交通线延伸。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本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1、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
2、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二、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1 / 5
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本节的地理图表、活动及案例是学好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五、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至今我国人口的
---------------------------------------------------------------最新资料推荐------------------------------------------------------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已稳定在了较低的水平,但是每天一觉醒来,我们仍会发现我国的人口又多了将近 2 万。
和我国一样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也都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但在俄罗斯这种情况却完全相反,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生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观察芬兰的人口统计资料,生总结规律,引出人口学最基本的理论---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1、指导学生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生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
2、指导学生判断芬兰四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及时巩固。
(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素:
1、提供材料,学生合作探究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素。
(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都高的原因(2)原始型转入传统型(死亡率下降)的原因(3)传统型转入现代型(出生率降低)的原因生概括总结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因
3 / 5
素。
2、联系实际,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增长的?读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判断两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很大。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运用材料,合作探究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原因。
(1)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两次转变,试说出转变的时间及原因。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一次转变,试说出转变的时间及原因。
(3)针对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为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各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本节小结:
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影响因素地区分布案例分析:
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1)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2)我国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转变,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仅仅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而欧美国家却用了 150 多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很低,为什么还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结束语:
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尽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只要我们认
---------------------------------------------------------------最新资料推荐------------------------------------------------------ 清了它的规律,便可以对未来的人口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发展都可以规划,我们的人生是不是更应该早日做出规划呢?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