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现代教育技术主观题
第一章1、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3、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视听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到了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93年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4、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5、根据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时间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6.根据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际,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2、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4、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5、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7、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7、. 教育技术的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阶段各自有哪些特点?视觉教育阶段: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较强,而且产生了个别化教学视听教育阶段:人们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而且产生了教学机器,并由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教育传播阶段: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育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教学系统方面上来8同49.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哪些项目上分别从技术和人文层面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10. 谈谈你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的认识:(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章1、支架式教学: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这一词汇表示的意思是为达成某一任务 (多指考试或检测),进行大量的,不受时间、地
点限制的做相关习题。并不考虑其质量与效率。
很多学校教师重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等的教学方式, 最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与教师对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和机械片面运用有关。
义心理派。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实验依据)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
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
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程序教学
所谓的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
其中的内在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然后
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
知识,及时给与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
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积极反应原则
教学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 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
夫在给狗食物的同时呈现一个中性刺激(铃声或者铃声
等),使狗逐渐“学会”只在中性刺激(铃声或灯光)的
作用下仍然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巴甫洛夫把这个过程称
为强化,而只呈现中性刺激引起同样的唾液分泌反应的现 象,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
发展
这种现象被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应用于人类学 习的研究中,由此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行为主
各学习理论观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学习理论最早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行为主义,主要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的条件反射论,发展到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为代表。
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资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
他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巴甫洛夫在实验基础上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巴甫洛夫的观点对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影响,他力图使研究纯客观化,虽然没有宣称自己的学习观是联想主义的,但是他确实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对条件反射作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分,并由此提出两种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而且学习过程也是分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总体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该理论认为能够根据提供的刺激来预测或控制学习者的反应。
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及时的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有利于对学习行为的获得。
可见,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完成、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
2.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受到批评。
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早期认知派学习理论和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之分,前者主要以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和托尔曼(E.C.Tolman)的认知学习理论为代表。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地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
至于学习的原因,他们又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他们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不知实验情境时,强调整个问题情境要能让动物直接感知到;另一方面,他们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尽管各个行为主义者看待学习的角度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
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反应。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他们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和人类,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环境对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的反映,即人类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反应。
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探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二、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
这种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从而使人对某种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以及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特定的行为。
因此,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言,学习是实现行为的重要手段。
受到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启发,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的改变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实现的。
当一个刺激和一种反应反复出现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联系。
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而得到加强或削弱。
四、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强化机制得到建立和加强。
比如,当一个人做了某些事情并得到了奖励时,这个人就会对这个刺激做出更多反应,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加强机制使得其更加稳定、持续、有效。
五、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不值得研究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是能够被看作和解释为反应和刺激的客观和可测量的事件。
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没有将心理活动作为研究目标,它们经常会将人们看作是一个机器或者工厂的工人,是机械的反应和刺激之间的连接。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核心,条件反射机制是实现行为改变的重要方式,强化是学习中的关键因素,而心理活动则是由行为而产生的,并不是独立产生的。
行为主义学习知识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
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对其他学习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启发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启发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内部心 理过程。
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在学习中的作 用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如使用奖励 和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 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
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学 习是行为的改变
提出学习理论如条件反射、操 作性条件反射等
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如强化、 惩罚等
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贡献
提出了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环境因素的关注。 提出了行为矫正和强化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学习是行为的改变
学习是条件反射的 形成
学习是强化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应用行为分析(B):通过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强化理论: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交能力
结合其他学习理 论的趋势: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与 其他学习理论相 结合形成更加全 面、深入的学习 理论体系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应用前景
强化学习: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在 强化学习中的应 用如Q-lerning、 SRS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人脑好似电脑。
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三种学习理论
三种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斯金纳等。
其基本观点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目前对言语信息、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仍具有指导意义。
2、行为主义理论对课件设计的影响设计和编制这类课件或教材就是要在人机之间形成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机制,即提供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正确与否进行巩固强化或消退强化。
为此,就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明确地分割,组成一个个单元或框面,并按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
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教材中设置强化机制,采用不断地提问,核对和评价等措施,引导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可作为课件设计指导原则。
它们是:(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
这个小单元称作小步子。
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就是程序化教材或课件,确保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做出反应。
要改变这种消极学习的现象,就要求在程序教材的每一项目中让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和"按键"等方式使学生做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项原则在课件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3)即时强化原则是指当学习者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要求课件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
尤其对学习者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就会提高其操作力量。
(4)自定步调原则是指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力进行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全书
超链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目录
什么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中 的作用和启示及其不足之处 主要参考资料的网址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 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主要有斯纳金、巴普洛夫、华生、摩根等人
人物介绍(超链接)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 作用和启示及其不足之处
启示: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不足: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 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 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 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 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 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 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 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 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 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 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 意识问题。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学领域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对于教育实践和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教育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主体的内在状态、思维和感受并不被重视,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可测量和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通过建立正确的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实现。
1.1 条件反射与刺激响应行为主义理论通过条件反射和刺激响应来解释学习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条件反射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它以自然反射行为为基础,通过刺激的重复关联来刺激出新的反射行为。
刺激响应则是指特定的刺激引发学习者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1.2 奖励与惩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影响学习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奖励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某种行为的积极反应,使其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
相反,惩罚可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使学习者避免或者改变这种行为。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具体介绍。
2.1 教学设计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应注重明确的目标设定,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小的可测量的单元,通过适当的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目标的达成。
例如,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2 教学评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评估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可以确定其学习成果和效果。
在教学评估中,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和实际操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及时的反馈也是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行为主义理论与其他教育理论的比较行为主义理论与其他教育理论相比具有不同的观点与假设。
下面将对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重复的习惯和反射学习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强调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学习过程。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关键概念、应用以及批评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本原则1.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个体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即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特定的行为反应。
2.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在塑造个体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可以增强某种行为;而通过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
3.刺激与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是在特定刺激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关键概念1.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指的是在个体进行某种操作时,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来强化或削弱该操作的学习过程。
2.连续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出现期望行为时都强化个体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部分强化:部分强化是指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期望行为时才强化,这种强化方式虽然时间间隔较长,但有助于维持某种行为。
应用1.教育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重要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强化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2.临床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强化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习惯和心理障碍。
批评1.忽视认知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忽视了个体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内部的感知和思维过程。
2.机械化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容易将学习过程机械化,忽视了个体个体心理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容易使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理解行为形成和行为调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
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
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
这些单元是一些刺激反应的联系,强调某人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这个人的经验的反应。
把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组合的观点,某种知识的形成经常可用课程及评定中详尽的行为目标来表示。
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联系的获得和使用,是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
有效的学习需要有明显的准备,即学习的行为需要“塑造”。
而迁移的条件是事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联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最初习得的程序与迁移情境中要学的程序之间,到底有多少或有哪些共同的条件行动的产生式规则。
3.怎样看待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
因此学习者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接受者、被领导者。
4.如何理解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要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的,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作出了系统的安排;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
事实上,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3)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三个条件: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
传统的讲授法违背上述三个条件,应采用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即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个问题(即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每步内容很少,整个系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
程序教学安排有两种形式:“直线式、分支式”。
虽然目前教学中重点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但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行为主义并非没有用武之处。
在小学的字词学习中,如果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方法来加强小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好,因为小学生还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又比如对古诗词的学习,一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有其应用的范围,只是适用的范围大小与条件不同而已。
元认知一.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
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
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
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
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
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
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任职的发展。
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三.元认知的结构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认识和元认知体验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
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同时Flavell特别强调这三类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依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
所谓元认知体验,即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
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
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元认知能力的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计划,监控实施,反思评价,及时补救培养策略(一)教师方面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2教授学生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教授过程不能是灌输型,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
3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为学生创设自觉思维的情境。
(二)学生方面1. 重视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意识,确立自己学习主体地位2. 学会自我提问和相互提问的学习方法3. 学习过程中具体进行元认知操作培养元认知的主要途径1、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2、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3、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培养4、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训练元认知的主要方法1.自我提问法2.相互提问法3.知识传授法4. 出声思维策略我对元认知的认识元认知是近二十多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元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是属于元认知的范围。
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