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二、自然带与气候有时候存在不对应关系例如:①德干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中南半岛内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拉普拉斯平原(潘帕斯草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草原带(亚热带草原)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五大湖地区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三、土壤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燥红土肥沃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红壤(平原、低地)、黄壤(高山或高原)酸性且有机质含量低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褐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温带荒漠草原带棕钙土温带草原带栗钙土较肥沃、腐殖质含量略少于黑土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棕壤、灰棕壤有机质含量高,较肥沃森林、草原带褐土、黑土有深厚的腐殖质、肥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灰化土强酸性、肥力低其中需要识记的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紫色土四川盆地因紫色土分布广泛被称为“紫色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里的水稻土为人为耕作形成较肥沃需要注意的是华北平原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而非黄土四、乡土地理资料———云阳县气候资料【来源:云阳县气象局(同时表示感谢)】云阳县风向玫瑰图1、分析云阳县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自然带?2、分析云阳县的最小风频极端最低气温(℃) -4-6-22.212.216.718.917.513.962.8-2.2平均降水量(mm ) 10.4 13.6 36.4 9.16 155.8 189.9 198.7 133.5 151.0 93.7 38.3 14.4最大日降水量(mm ) 15.4 26.3 30.8 88.9 139.7 133.1 191.5 105.9 146.4 85.5 32.7 20.8平均蒸发量(mm )47.4 63.8 96.0 123.6 155.1 149.5 190.5 216.2 137.2 83.2 59.3 43.2。
高考专题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6.B 7.C 第6题,该山地南北两侧 基带主要为温带荒漠带,地处温带内陆的天 山山脉符合条件。第7题,天山北坡水汽主 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北坡水分条件好,森 林面积大;自然带4较自然带3植被条件好, 自然带4土壤有机质多,且分解作用弱,有机 质储量高,土壤肥沃。
该山地可能位于(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 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
总结: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编辑推荐:非地带性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如大果马蹄荷这一物种在南方种群优势明显下降。
2)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西欧海洋气候区森林资源和欧亚内陆草原、荒漠资源等就是大范围经度地带性的反映。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具体来看:(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或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
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
以中纬地区较明显。
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
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
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
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1、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3、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
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4、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
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非地带性的表现
非地带性的表现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地形因素:由于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海拔高,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随之下降,对流运动减弱,降水也减少。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因素:以上这些地区处在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的影响因素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
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7.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的影响因素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所以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
巴塔哥尼亚高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
树造林。
2、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
灌丛群落。
3、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4、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5、湿地区域: 退耕还湖
小结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形成 基础
热 量
影响 因素
太阳 辐射
分布规律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
雨的北坡雪线告诉要低。
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
,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雪线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洲沿20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专题: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 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 高吹向纬度较低,降水较少;
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 来自内陆,水汽较少,干燥 少雨,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 候。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 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 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 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南美南部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
答:南美南部处在西风带,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西 部为迎风坡降水丰沛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处 在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5、为什么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 要分布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答:主要是地形分布的影响,非洲赤道地区东部为 高原、中西部为盆地,主要分布,而南美洲赤道地 区西部为高山、中东部为平原,向大西洋敞开,因 此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要分布 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最冷月平 均气温 >15˚С
0˚С~ 15˚С
<0˚С
热量 带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热带 全年多雨(年降水量>2000mm)
热带雨林气候
干湿季交替(降水最多月<6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旱雨季交替(降水最多月>600mm)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雨热同期)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3、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是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东 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亚欧大陆面积大,地形中高周低,亚欧大陆东部 处在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轮廓完整,海陆热力差 异显著,形成季风和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地形东西 高,中间低,呈南北纵列分布,这样阻挡了来自太平 洋暖湿气流深入,却有利于来自北冰洋冷干气流的入 侵,使北美大陆东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⑴概念 ⑵成因 ⑶特征
•精选ppt
植被和土壤随高•精度选p而pt 分异的现象,称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或高度地带性规 律。
山地高度不同而•精引选p起pt 的热量、水分及水热 对比关系的变化。
土壤一般多呈酸性,少腐殖质,有灰烬一 样的沙质土层,称灰化土。
动物主要是毛皮兽,啮齿类和有蹄类。
欧亚大陆最北部•精、选p北pt 美最北部和南极洲。
冬季长寒,夏季短凉。土壤或常年冻结, 或冰雪覆盖。不能生长树木,只能生长苔藓、 地衣。
在冻土带内,表面土壤积水多,易产生沼 泽土。
动物较单一贫乏,种数不多。北极圈附近 有驯鹿、北极狐、北极熊。南极大陆沿岸有企 鹅。
相对一致性原则•精要选p求pt 在划分区域单位时, 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 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
自然区划综合性•精原选p则pt 的基本涵义是,在自 然区划中,必须将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往往有 主次之分,必须深入分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 性因素,查明自然区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找出 体现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据以对自然区域作 出划分。综合性原则也包含了“主导因素原则” 。
⑴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精选ppt ⑵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概念 ②成因 ③表现
•精选ppt
经度地带性是指•精地选p理pt 环境各组成要素和自 然综合体按经度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
由于海陆分布,•精以选p及pt 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 相联系的海陆相互作用,但海陆分布是主要因 素。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非地带性现象是指在特定地区或区域内,某种地质或地貌现象不符合一般规律的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违背传统地理学理论,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给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对非地带性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成因与影响。
一、非地带性现象的定义与特点非地带性现象通常指某个地区或区域内出现的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现象。
其特点在于不符合传统地理学的规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形态或规模。
例如,位于非极地地区的高山上出现冰川,或者在非沙漠地带的沙漠中发现草原等。
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1. 极端气候条件:一些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极端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草原出现于非沙漠地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导致植被的贫瘠,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沙漠的环境。
2. 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等地质构造运动也是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之一。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区地理形态的突变,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独特的地貌现象。
3. 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平衡是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可能与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失衡有关。
例如,在非极地地区出现冰川可能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大量降水导致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对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现象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地理规律和模式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非地带性现象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影响。
例如,在非沙漠地带出现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而在非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非地带性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对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成因与影响。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自然带在地形、洋流和海陆位置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
在这里主要讨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
如图所示:
1、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巴西东南、中美地狭北部东侧。
主要是因为:沿岸地区均是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均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地区地势都较低。
纬度大致在10度到25度之间,热量丰富。
2、热带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赤道附近、南亚和东南亚的高原和低山地区、南美纬度低的高原。
主要是因为高原和低山的海拔较高,气温偏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
3、热带荒漠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和秘鲁的南回归线以北地区,秘鲁沿岸最为典型。
主要是因为:沿岸都是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降水少。
秘鲁沿岸还是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的背风坡,降水更少。
受高原(非洲)和山地(南美)的限制,只能沿海呈狭长带分布。
4、温带荒漠带。
主要位于安第斯山南部东侧。
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少。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
一、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
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
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
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
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
4、规律:
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
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
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
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
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
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
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
<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
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
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
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
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
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
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
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