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四大特点

合集下载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语言工整、韵律优美等特点而被广泛传承和喜爱。

下面是对联必须具备的一些特点:一、形神兼备: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首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形式美,即在字形组合上要求工整、和谐、协调。

字形组合要遵循对称、平衡的原则,上下联的字形要相近,左右联的字形要对称。

同时,对联还应有一种隽永的美感,使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艺术的享受。

二、意境深远:对联在字面上的意思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联句之间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境。

好的对联应该能够给人以启迪,使人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比如,“秋风不尽长江叹,天地一声雷万响”这样的对联,通过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描绘,将人们的情感与之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工整:对联在语言上要求精炼、简洁、凝练,用字要规范、得体。

每个字的选用都要注重意义的表达和音韵的和谐,使得对联的语言具有韵味和美感。

同时,对联的字数也要求一致,上下联一般为四个字,左右联则根据需要可以有所变化。

四、韵律优美: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对联的字音和声调要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旋律。

字音可以采用平仄相间的方式,使得对联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样的对联,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享受。

五、意境与对仗:对联的两句之间应具备对仗的关系,即联句之间的意境要互为补充、互为协调。

上下联、左右联之间要形成一种对比、呼应或联想的关系,使得对联的意境更加深远、丰富。

六、神韵与情感:对联的每一个字都应该表达一种含蓄的情感,通过对万象自然、人生哲理的描写和抒发,使得对联具有独特的神韵。

好的对联应该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人们对人生、世界的思考。

总而言之,好的对联必须具备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语言工整、韵律优美等特点。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才能够成为精致的文学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对联是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对称平衡:对联是由两组具有对称结构的短语组成,形成上下文的对称平衡。

每一组对联通常包含平行的词语,比如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这些词语在语义和音韵上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对称。

2.点题独到:对联有时会在表达中点题,通过妙语概括主题,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点题言简意赅地将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在一瞬间抓住对联的主旨。

3.富有想象力:对联常常以形象化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意。

对联中的文字可以引发联想,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空间,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4.律动韵脚:对联通常遵循一定的词语韵脚和音律,形成韵律和谐、节奏流畅的写作风格。

例如,使用平仄对仗的方法,使得对联朗朗上口,读起来优美动听。

6.文化熏陶: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了解,这使得对联成为一种文化熏陶工具和传承方式。

7.立意深远:对联不仅仅是平凡的文字组合,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联可以通过对反义词、形近词、密语间的组合运用,表达复杂的思想,给读者以深思的启迪。

8.多样性:对联形式多样,包括平仄对仗式、义理对仗式、谐音对仗式等等。

不同形式的对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美感,多样性使得对联能够适应不同的创作需求和欣赏口味。

总而言之,对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对称平衡,点题独到,富有想象力,律动韵脚,传达情感,文化熏陶,立意深远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开拓思维,丰富人的内在世界。

对联的四大特点范文

对联的四大特点范文

对联的四大特点范文一、雅俗共赏: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既要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雅俗共赏是指对联的内容无论是高雅的文辞还是普通百姓的口语,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得到赏识。

因此,对联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既要含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又要有幽默和诙谐的表现手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读者接受并喜爱。

二、对偶工整:对联的对仗结构是对偶的,其对仗结构要求两句对联在韵律、意境、字数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对称。

对联的韵律方面,要求两句对联在押韵的选择上保持一致,使得整个对联的声韵和谐。

对联的意境方面,要求两句对联在意义上相对呼应,构成一种独特的对仗关系,读起来自然流畅。

对联的字数方面,要求两句对联的字数相等或相近,使得对联的结构整齐美观。

对偶工整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核心之一三、言简意赅: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形式,因此言简意赅是对联的重要特点之一、言简意赅要求对联的语言简练,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对联要求以点化面、化繁为简,不能冗长浮夸,让读者一目了然,能够快速地捕捉到对联的表达和意义。

言简意赅不仅能提高对联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增加对联的观赏价值。

四、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多样化是其独特之处。

对联的形式可以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等形式;可以是四言八字对、五言十字对等形式;还可以是对仗头尾相对、对仗前后相对等形式。

对联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对联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形式,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具有雅俗共赏、对偶工整、言简意赅和形式多样化四大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对联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富有观赏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对联的特点使得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一、对联的概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对联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汉字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迥异于中国的其他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对对联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1、结构严谨:对联由上联、下联和脚联组成,可以成双成对,句字态度鲜明,极具节奏感,颇具艺术性。

2、术语颇丰:对联中的搭配术语,为写出通顺、富有生机的对联,提供了不少广泛的资源,使对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比较丰富多彩。

3、高度的讽刺性:对联中的句子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举两得,凝练而具有深刻感染力。

二、结构特殊:1、上联:一句书面诗歌,言简意赅,藏于字里行间。

2、下联:对上联的延伸,通常以反问,或者加以讽刺,增强表达的强势。

3、脚联:对上、下联中的观点加以总结,形成强有力的结论。

三、内涵深刻:1、妙趣横生:对联文字精炼,每句切题,语言凝练,有数不尽的智慧玄妙宝典,古人耐人寻味。

2、言简意赅:凝练而富有哲理,常常一语惊人,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字哲学的高度。

3、德艺双馨: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等级制度、法治理念以及节俭自强、求知若渴的向往精神。

四、文化底蕴深厚:1.文字表达技巧:文人墨客常常采用多重引申、隐喻、对比、反问、讽刺多种表达技巧,营造美感,传递出精湛的文字格调。

2、历史渊源:对联在汉字文化中几乎可以说是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字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物边框中矗立着,与大礼、小礼和敬人无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尊贵文化圈子。

3、礼仪文明:对联文化深刻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使对联文化具有更强的文化功能,以体现权威、尊贵、和谐的基本精神。

总而言之,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组精美藏宝,它给人以灵动、精致、优雅和沉郁的思想感受,文字独特、精妙绝伦,充满着文化意蕴,是一种古老文学文化的精致之道。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对句子的对照和对比,以传递寓意、表达
情感或赞美赋诗等方式展现出来。

对联不仅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有一
定的创作要求。

首先,对联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对称性:对联的两句必须呈现出良好的对称性。

即第一句和第二
句在字数、格律和平仄上要对称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这种
对称性不仅在字数上要一致,还要在意义和音韵上要相对应。

二、意境深远:对联是通过对词句的对比和对照来达到表达一定意境
的目的。

对联往往通过简练凝练的词句描述,寓意深远,发人深省。

有些
对联能够借用象征和隐喻手法,让读者在少数字句中领略到无穷的意味。

三、言简意赅:对联的表达形式通常是简练明了的,往往只有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这种简练意赅的形式对于传递信息和激发人的想
象力具有很大的魅力。

四、音韵和谐:对联要求语言的音韵和谐,尤其是对于上下联来说,
要求他们在韵律上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这种音韵和谐除了增加对联的美感外,还能增强对联的表达力和记忆力。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对联的创作要求。

四、字句巧妙:对联的创作要求字句巧妙,形式独特。

对联中的字句
的选取要符合语言逻辑,尽量避免生硬、晦涩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扭转、对照等手法,使对联更具趣味性和独特性。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对联有什么特点?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

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

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

”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

”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

”横批“有吃有穿”。

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

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三、讲究平仄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

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

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

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

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如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特点1(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

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

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

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

(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

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

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

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

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

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

对联特点_对联大全

对联特点_对联大全

对联特点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由于对联主要是由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因而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具体说来,共有四个。

一字数与句式(一)字数对联的第一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

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个位置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概莫能外。

有人把一句话分写在大门两边,字数相差两三个,这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只是而不能算对联。

(二)句式对联在句式上也有一些特色。

1、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

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

稍微常见一点的只是像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这样的四字句联。

有的对联,同一联中虽然每句字数相等,但节奏并不一样。

看峨眉山九老洞的一副: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两联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节奏念,第二句却按四——三的节奏念。

两副对联字数相等,中间断句的地方并不一致的情形也很普遍。

下面两副每边都是十七个字,断句的差别就很大。

四川灌县离堆公园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这副对联是按五——三——三——六断句的。

百流,指都江堰。

四川乐山乌尤寺读书楼联:江上此楼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遍迹,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这副对联又是按五——五——七字断句的。

坡,东坡苏轼。

颖,颖滨遗老苏辙。

嘉,乐山。

峨,峨眉。

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不相等的,联中句子长短纷纭的程度,就更不用说了。

2、喜欢用倒装。

这种倒装,主要是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种汉语修辞手法,常见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二句对仗:对联由两句对仗的词或句子组成,上下联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对仗关系,通常包括音、韵、字义等方面的对应。

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也是对联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春水初生花初鲜秋风渐至叶渐黄上下联的词句中,“初生”与“渐至”对仗,“花初鲜”与“叶渐黄”对仗,“春水”与“秋风”对仗,形成了一种齐整的对称结构。

2.对称平衡:对联以平衡、对称作为首要原则,上下联的词数要相等,字数要相近,并且在形式结构上力求对称。

对联的形式结构通常分为平行式、对偶式和交叉式。

平行式:风花雪月画地为牢春水秋山笑声沉浮对偶式:采菊东篱下举杯问青天暮山亭下停车笑谈城南旧事交叉式:法喜来时花自开绵绵春雨倒无妨马蹄声声谢平安夜夜春风助快乐例如:水金山色云外清琴一曲丝偏多秋月江烟雨间香火驿寒灯两重这两幅对联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思索,情感在意境中间接流露。

4.简练精炼:对联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简洁明快的艺术效果。

通过有限的词汇和合理的构架,对联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对联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辽阔,在字面上所不言而喻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5.象征隐喻:对联常常采用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寓意隐喻来表达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更加深邃和丰富。

例如:红叶舞秋沙碧水泛春苔生命鸟飞翔灵魂花灿烂这两幅对联利用象征隐喻,表达了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蜕变。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遵循一个基本法则:“实对实,虚对虚。

”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三是文字精练,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

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

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是节奏鲜明。

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达到声调的和谐。

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下面的对联,与中学语文课文内容有关,请根据对联。

写出课文题目和作者村舍俨然, 哭渔人迷不得路; 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桃花源记》陶渊明沥胆披肝,六朝已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前后《出师表》诸葛亮请根据对联猜人名: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司马迁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对联特点总结

对联特点总结

对联特点总结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的,通常用于庆祝节日、祝贺喜事、表达情感等场合。

对联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对仗工整:对联的两句诗句必须对仗工整,即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字数、韵脚、声调等要相对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美。

2. 内容简洁:对联的内容通常都是简洁明了的,用尽量少的字表达尽量多的意思,让人一目了然。

3. 寓意深刻:对联的内容通常都寓意深刻,能够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4. 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非常多样,既有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的诗体形式,也有横批、对联、楹联等不同的排列方式,让人们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

5.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对联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商业、广告、政治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对联可以用来宣传产品、推广品牌,增强消费者的印象和认知;在政治宣传中,对联可以用来表达政治口号、宣传政策,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归属感。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对仗工整、内容简洁、寓意深刻、形式多样、文化传承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播方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对联的特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对联的特点1.简练扼要:对联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对联的韵文要求行文简练、扼要,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层次的含义,给人以瞬间的启迪和抚慰。

2.美学性:对联要求字句的搭配要完美无缺,读起来要顺口自然,同时还要注重音韵、字义、意蕴等方面的协调。

对联在短短的几个字中通常包含丰富的美学因素,给人以美感,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3.反衬对比: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反衬对比。

对联的上下文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词义、音韵、意境等方面的对比达到显著的效果。

这种对比不仅可以增加联句的表达力和吸引力,还能使对联传达的思想更加深远。

4.寓意深远: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寓意深远。

对联的文字要求能够在短小的篇幅内承载较深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寓意深远的词句,对联能够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感触。

5.韵律优美:对联的特点之一是韵律优美。

对联中的字句要求读起来顺口流畅,具有和谐的音律,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主要依靠对联中字句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个对联在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主要是指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1.对联的词数:对联通常包括四个字或八个字。

其中四字对联通常用于平仄相对较轻的场合,更适合于节日贺词、新年祝福等;而八字对联则要求更高,更富有韵律美,更为常见。

2.对联的排列方式:对联可以是横联,亦可是竖联。

横联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水平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最常见;而竖联则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垂直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在书法字画中较常见。

除了横联和竖联之外,对联还可分为楷书对联、行楷对联、篆书对联、草书对联、隶书对联等不同书体形式。

这些不同的书体形式展现了对联的丰富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它以简练扼要、美学性、反衬对比、寓意深远和韵律优美为特点,形式上主要包括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

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

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

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平仄运用复杂八禁忌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简论对联的基本特点

简论对联的基本特点

简论对联的基本特点
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

钱钟15在《谈艺录》中曾谈到:“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二是句式相问。

它首先要同类相当。

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上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止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做到了句式上的相问,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

三是平仄和谐。

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

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

占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人。

平声列为"平",上、去、人归纳为"仄"。

现代汉语普通活中没有人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其中阴平、阳甲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

四是语意相关。

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诮统一的整体。

关于对联的表述

关于对联的表述

关于对联的表述如下: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这是对联的最基本要求。

2.词性相对:对联的上下联中,相应的词需要在词性上相对,如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
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4.平仄相谐: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在对联中,上下联的平仄声需要相对,形成平仄声律的和谐。

5.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需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或意义关联,
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意境。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都体现了汉语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半实:力、雄、文、武、光、雷……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半虚:上、下、中、内、外。

里……助字:之、也、然、哉、焉、何……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

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

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

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

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

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

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

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

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

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

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

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

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

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

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千峰拔地;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

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

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

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

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

如一洗澡堂联:到此皆洁身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

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

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

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

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

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

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

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

仍以工对为好。

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