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甲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三项指标

甲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三项指标

甲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三项指标一、概述甲型肝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肝病,大家在平时的身体检查中要怎么知道怎么检查,有什么指标,某同事可以给自己一个警示。

之前得过甲肝的人,一般不会再得这种病了。

感染甲肝后,甲肝抗体的滴度会逐渐升高,可以在5到7年内有非常完善的免疫力,若再次感染甲肝病毒,可以产生免疫力,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浓度再次上升,从而使患者得到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这种免疫力是长久的,甚至是终身的。

二、步骤/方法:1、甲型肝炎抗原(HAAg)是在甲肝病人人的烘便滤液中发现的直径27nm(纳米)的病毒样颗粒,这标志着甲型肝炎的特异。

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发病前1-15日,烘便中HAAg阳性率最高,发病半个月后很少出现阳性。

所以只要发现HAAg试验阳性,就可以诊断患者为甲型肝炎。

2、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抗-HAV・IgM)是感染甲肝病毒后病人血液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抗体,属于甲肝病毒的衣壳抗体。

感染甲型肝炎的病人血中很快即可出现此种抗体,并能在血中维持3-6月之久。

少数病人不能测定此种抗体,临床上称为抗HAV・IgM 应答缺失,可借助检测HAAg或甲肝总抗体来明确诊断。

3、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HAV・IgM)由于抗-HAV・IgM常于病期第6-10日迅速上升,此后升高缓慢,并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因此只测1次很难判断是近期还是既往感染,而且必须双份血清,证明在病程中抗-HAV・IgM阳转或滴度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诊断价值。

但由于病人常常就诊较晚,难以得到早期血清,故即使双份甚至多份血清也难有4倍以上的升高,故此种检测方法只适用于少数早期就诊的病人。

三、注意事项: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

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用药要把握宜简不宜繁。

以上介绍的甲肝要做哪些检查项目一定要重视,如果怀疑自己感染甲肝病毒,一定要尽早检查,同时要认识甲肝有什么治疗方法,及早对症治疗病症。

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甲肝,也被称为传染性肝炎A型,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肝炎疾病。

它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感染来源包括污染的食物、水源和密切接触感染者等。

甲肝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甲肝的发病率和流行度因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仍然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甲肝通常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者能够自行康复。

然而,对于某些高危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甲肝可能导致严重病情甚至死亡。

因此,及早识别和诊断甲肝病例对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甲肝的实验室诊断中,特定的标准被广泛应用,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甲肝病毒。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特定的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甲肝病毒感染,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则可以直接检测到甲肝病毒的核酸。

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的应用和进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对甲肝的实验室诊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为及早发现和控制甲肝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应用和进展。

通过深入了解甲肝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在甲肝病例鉴定和控制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为了清晰地呈现甲肝实验室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本文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通过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 正文:2.1 甲肝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本部分将介绍甲肝病原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甲肝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以及甲肝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趋势等内容。

通过对甲肝病毒的了解,能够为后续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提供必要的依据。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戊肝流行 区出差、 旅行史
WS
4
1.2 临 床 表 现
戊肝 WS 301-2008
1.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 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1.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WS
3
1.2 临 床 表 现
丙肝 WS 213-2008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 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传染期:潜伏期后半段最高--黄疸后几天(不超过1W,无

黄疸病人转氨酶活性达高峰时)

多数病例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无慢性感染者。

HAV 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诊断。
WS
1
1.1 流 行 病 学 史
甲肝 WS 298-2008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
戊肝 WS 301-2008
临床诊 断病例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口腔粪便传播和血液传播。

甲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常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

甲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因此对于甲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甲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

这些症状不一定都会出现,但是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之一或多个,就需要考虑甲型肝炎的可能性。

2. 血清学检测甲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和抗原。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主要分为IgM和IgG两种,其中IgM抗体是新近感染的标志,IgG抗体是旧感染的标志。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其中HBsAg是甲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eAg是甲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

如果血清中检测到了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和抗原,则可以基本确诊为甲型肝炎。

3. 病毒学检测病毒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的RNA,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甲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病毒学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甲型肝炎非常重要。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B超或CT等技术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情况,可以帮助确定肝脏是否受到了病毒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对于甲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甲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病毒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甲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甲型肝炎的治愈率和预后。

因此,对于甲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希望广大群众能够重视甲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共同维护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预防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甲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下面将详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急性期,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皮肤瘙痒等症状。

2. 恢复期,症状逐渐减轻,食欲逐渐好转,黄疸逐渐减退,体力逐渐恢复。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学检查,甲肝患者血清ALT水平升高,ALT峰值可高达1000U/L以上,AST水平也明显升高,ALT/AST比值小于1。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较明显。

血清甲肝病毒标志物(抗HAV-IgM)阳性。

2. 病毒学检查,甲肝病毒RNA检测阳性。

三、流行病学史。

1. 与甲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饮水。

2. 曾经到过甲型肝炎流行地区。

综上所述,甲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
病学史。

对于具有典型临床表现、ALT水平升高、抗HAV-IgM阳性
和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可做出甲肝的临床诊断。

对于实验室检查
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行肝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
确诊断。

同时,对于怀疑甲肝的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以防止疾
病的传播。

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最新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

最新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甲肝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证据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甲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在感染后约15-50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等。

其中,黄疸是甲肝的典型表现,出现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对于诊断甲肝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甲肝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学检查是诊断甲肝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检查。

抗甲肝病毒IgM抗体阳性对于甲肝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肝功能检查则可以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病毒学证据也是甲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毒学检查主要包括甲肝病毒RNA检测和病毒抗原检测。

甲肝病毒RNA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毒的存在,对于甲肝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病
毒抗原检测则可以间接反映病毒的存在,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甲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证据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甲肝进行准确诊断,从而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公众也应该增强对甲肝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避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控制甲肝的发病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21)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那么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症、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展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以下一条即可诊断①4.1和4.2 和4.3.1;②4.1 和4.2和4.3.1和4.3.2;③4.2 和4.3.1;④4.2 和4.3.1和4.3.2。

6.2确诊病例6.2.1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21)5.诊断5.1急性乙肝5.1.1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病症,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HBsAg阳性。

5.1.4有明确的证据说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5.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5.1.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7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1.1和5.1.3;②同时符合5.1.2和5.1.3。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甲型肝炎

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甲型肝炎

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流行较为广泛。

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甲型肝炎。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在对疑似甲型肝炎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之前,医生首先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过食物或饮水的污染史,接触过其他甲型肝炎患者的情况等。

此外,体格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步骤,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皮肤黄疸程度、肝脾是否肿大等症状。

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诊断甲型肝炎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包括:1.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HAV。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2.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原来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

目前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3. 肝功能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因此检测患者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的水平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三、病毒学检测除了血清学检测,病毒学检测也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1.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提取患者的血清或其他体液样本,使用PCR等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甲型肝炎病毒的核酸,以确定感染状态和病毒载量。

2. 病毒培养:将患者的血清或其他体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是否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出甲型肝炎病毒,这对于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四、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肝脏超声、肝活检等,以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总结起来,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因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感染。

甲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程长。

甲肝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及黄疸。

一、病原学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

甲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

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三)人群易感性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先天性被动免疫而对HAV不易感,6个月后血中抗-HAV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隐性感染,血中检出抗-HAV的人数渐渐增多,易感性也下降,故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甲型肝炎病后免疫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

(四)流行特征甲型肝炎散发性发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的甲型肝炎高度流行区,其特征为儿童发病率高,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这一模式。

爆发流行主要由水和食物传播所致。

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甲型肝炎地理分布不明显。

三、临床表现甲型肝炎潜伏期2——6周,平均为30天,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四、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本文将重点探讨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其中,血清学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常用的抗体包括抗HAV IgM抗体和抗HAV IgG抗体。

抗HAV 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产生,表明急性感染期;而抗HAV IgG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或数月内产生,表明曾经感染或已经康复。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直接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主要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病毒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在感染初期就进行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分子生物学检测还可以用于病毒株型的鉴定和病毒基因组的测序,有助于研究甲型肝炎病毒的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

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免疫指标来确定感染情况。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且可以用于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

在判断甲型肝炎感染的标准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1.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血清学指标:抗HAV IgM抗体阳性是急性感染的主要指标,而抗HAV IgG抗体阳性则表示曾经感染或已经康复。

3. 病毒学指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可以确诊甲型肝炎感染。

4. 流行病学指标: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来判断感染的可能性,例如与已知感染者的接触、食用污染食物或水源等。

综上所述,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判断甲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甲型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 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 诊断依据4.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 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 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 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 临床诊断病例6.1.1 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3.2.4 血清ALT 反 复或持续↑,可有血 浆白蛋白↓和或球蛋 白↑,或胆红素↑。
3.2.5 肝脏 病理学有慢性 病毒性肝炎的 特点。
3.2.4 血清ALT 反 复或持续↑,可有血 浆白蛋白↓和或球蛋 白↑,或胆红素↑。
3.2.5 肝脏 病理学有慢性 病毒性肝炎的 特点。
WS
CONTENTS
目录
1.1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

史 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
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WS
1
甲肝 WS 298-2008
1.2
1.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伴有触痛


或叩痛。

WS
1
甲肝 WS 298-2008

粪-口途径传播

潜伏期:15-50d,平均28-30d
传染期:潜伏期后半段最高--黄疸后几天(不超过1W,无
黄疸病人转氨酶活性达高峰时)
多数病例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无慢性感染者。
HAV 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诊断。
WS
1
甲肝 WS 298-2008

WS
CONTENTS
目录


三 四

甲肝(WS 298-2008) 乙肝(WS 299-2008) 丙肝(WS 213-2008) 戊肝(WS 301-2008) 细菌性痢疾(WS 287-2008)
WS
2
乙肝 WS 299-2008
1


原 则
初步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 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 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急性肝炎3.1.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3.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3.2.4HA V标志检测:同3.1.1.5。

3.2.5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2.1+3.2.2+3.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4或3.2.4加3.2.5。

3.3重型肝炎3.3.1急性重型3.3.1.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3.1.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3.3.1.3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1.4HA V标志检测:同3.1.1.5。

3.3.1.5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3.1.1+3.3.1.2+3.3.1.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4或3.3.1.2加3.3.1.5。

3.3.2亚急性重型3.3.2.1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3.3.2.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2.3HA V标志检测;同3.1.1.5。

3.3.2.4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3.2.1+3.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2.3或3.3.2.3加3.3.2.4。

4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4.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4.2饮食: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

4.3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

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

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4.4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和支持治疗,以阻断病情恶化。

5预防原则5.1加强卫生宣教,阻断粪-口传播途径。

5.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5.3保护易感人群。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诊断A1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HA V)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本标准要求采用MAC ELISA(IgM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HA V-IgM,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1.1MAC ELISA检测抗HA V-IgM的方法A1.1.1液体配制A1.1.1.1包被液(碳酸盐缓冲液pH9.6)碳酸钠0.16g,碳酸氢钠0.29g加蒸馏水至100mL。

A1.1.1.2洗涤液(PBS-TWeen-20缓冲液pH7.4)氯化钠8g,磷酸二氢钾0.2g,磷酸氢二钠(12个结晶水)2.9g,氯化钾0.2g,Tween-20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A1.1.1.3稀释液(10%小牛血清PBS-Tween)上述PBS-Tween-20 90mL加小牛血清10mL。

A1.1.1.4底物液0.1mol/L磷酸氢二钠5.14mL,0.05mol/L柠檬酸4.86mL,邻苯二胺(OPD)4mg,溶解后加3%双氧水,0.05mL(临用配制)。

A1.1.1.5终止液2mol/LH2SO4。

A1.1.2操作步骤A1.1.2.1包被:用包被液将抗人IgM(μ链特异性)纯品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放4℃过夜。

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稀释,每孔A1.1.2.2加样:血清标本用稀释液按11000各加入0.1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放37℃,温育4h,洗涤3次,拍干。

A1.1.2.3加抗原:加HA 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0.05mL,置4℃过夜。

洗涤3次,拍干。

A1.1.2.4加酶结合物:用稀释液将抗HA V-HRP按确定的倍数稀释,每孔加入0.1mL(空白对照孔不加)。

置37℃温育2h,洗涤3次,拍干。

A1.1.2.5显色: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液,每孔0.1mL,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1.1.3结果判定目测法:显色为阳性;无色或极淡黄色为阴性。

比色法: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空白孔校零点,读取各孔的光密度(OD),并计算界限值(cut off value;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如阴性对照OD值<0.05,按0.05计算),凡标本OD值>COV判为阳性,标本OD值<COV判为阴性。

A1.2急性HA 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诊断标准血清抗HA V-IgM为急性HA 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

血清抗HA V-IgM阳性可作为诊断急性HA V感染的依据。

A2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本标准要求采用竞争抑制ELISA检测血清抗HA V(HA V总抗体),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2.1竞争抑制ELISA检测抗HA V的方法A2.1.1液体配制(同A1.1.1)A2.1.1.1包被:用包被液将纯化的抗HA V-IgG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置4℃过夜,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A2.1.1.2加抗原:加HA 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各0.05mL,置4℃过夜,洗涤3次,拍干。

A2.1.1.3加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加血清标本,每孔0.005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再加已用稀释液按确定倍数稀释的抗HA V-HRP,每孔0.1mL(空白℃,洗涤3次,拍干。

孔不加),轻摇混匀,置372hA2.1.1.4显色: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每孔0.1mL,置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2.1.2结果判定目测法:阴性为棕黄色;阳性为无色或淡黄色。

比色法:使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以空白孔校零,读取各孔OD值,并计算界限值(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2,凡标本OD>COV判为阴性,标本OD<COV判为阳性。

A2.2HA 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检查诊断标准抗HA V是HA 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血清抗HA V阳性者可作为诊断HA V感染(包括既往HA V感染)的依据。

附录 B(标准的附录)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B1急性肝炎B1.1急性黄疸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束有不同程度拥挤,肝细胞浊肿,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肝细胞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坏死及灶性坏死,坏死区域有淋巴、单核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小叶内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

汇管区存在炎性反应,有淋巴生发中心样结构。

同时肝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增生,双核细胞增多,核增大,核仁明显。

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增生,数目增多,基质密度增深呈明显固缩性变。

光面及粗面内质网均有扩张,有的呈囊状。

粗面内质网可见到核糖体脱落,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状结构。

溶酶体增生并吞噬大量线粒体和脂滴,胞核中可见大空泡。

狄氏腔内胶原纤维增生。

B1.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淤胆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改变有浊肿、气球样变,疏松化、毛玻璃变、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有点状、灶形、液化和桥形。

毛细胆管扩张,存在不同部位的淤胆,即肝细胞内淤胆和毛细胆管内胆栓,或两者并存。

同时存在肝细胞增生,肝窦淤血,急性或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索紊乱,枯否氏细胞增生,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增生等。

B3重型肝炎B3.1急性重型肝炎:有广泛的肝坏死。

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

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B3.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

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

可见大量增长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

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附录 C(标准的附录)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C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

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C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C3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

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C4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C5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杯。

C6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

C7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C8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

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