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小朋友,宾语前置是一种在古文中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呢,它有好几种形式,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第一种形式是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宾语就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就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你想想,这就好像我们平时问问题,“你吃啥啦?”而不是“你啥吃啦?”是不是很有趣?
第二种形式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就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说“我不怕他”,而不说“他我不怕”。
第三种形式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这就好比我们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四种形式是介词宾语前置。
像“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就是“以何”,凭借什么。
第五种形式是没有什么标志的宾语前置。
比如“一言以蔽之”,正常语序是“以一言蔽之”。
你说,学习宾语前置是不是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找到一种形式都让人兴奋不已?我们只有多去读古文,多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呀!
总之,宾语前置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搞明白!。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一、押物前置类:押物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押物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面,用以提高强调效果。
它通常应用于叙述史实或神话故事、神话传说中,以体现某种神圣著作中有关物品的象征意义。
例如《后汉书》中提到:“帝御,以车七乘,轻轩戎装,以五旗驰。
”其中“车”和“五旗”就是押物前置类。
物主前置类可以将物主名称前置用作宾语,而不是限定词后置,以此作为表达的重点。
例如:“后主谓部落将士曰:‘余乃西域女子,何故与丹青民聚居?’”其中“后主”就是指物主前置类。
三、先置类:先置类的意思是前置用作宾语的词语,其特点就是表面上使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开头效果,这种先置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举例来说:“日渐助,亥时,未老先衰者于衡山之巅”,其中“日渐助”就是该句所使用的先置前置类。
押声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面使用押声词。
它的特征就是它的押声词位于宾语前面,以表达词义之间的呼应,而将宾语作为一种强调。
举例来说:“沉冤有报,雪耻于舆”。
其中“沉冤有报”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押声前置类。
五、宾语呼语前置类:宾语呼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使用呼语语气,这样做就可以表达出尊重和客气的语气。
举例来说:“唐使,君辞让尔归西”。
其中“唐使”就是该句中使用的勒语前置类。
复合宾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将复合宾语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以此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此夕何夕,见诸侯”。
在本句中,“此夕何夕”就是作宾语前置类。
指代前置类的意思是前置一个代词来指代宾语,而不是直接择格宾语,这也是用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感。
举例来说:“每宵飞,娱诸行”,其中“每宵”就是使用的指代前置类。
修辞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某个副词前置用作宾语,来表达主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希望恒固,苦辛辛苦,不惧死”。
其中“希望恒固”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修辞前置类。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将本应在动词后面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比较常见。
例如:“吾谁欺?”(我欺骗谁了?)其中,“谁”是宾语,被放在了动词“欺”的前面。
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是用来引出动作对象的词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常见。
例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
)其中,“衣冠”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
例如:“时不我与。
”(时间不等待我。
)其中,“我”是代词宾语,被放在了动词“与”的前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唯利是图。
”(只图利益。
)其中,“利”是宾语,被用“是”提到了动词“图”的前面。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以”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战?”(用什么来作战?)其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夫鲁小于晋。
”(鲁国比晋国小。
)其中,“晋”是介词“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孰与君少长?”(谁和你年纪大小比较?)其中,“君”是介词“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自”的宾语前置在介词“自”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后自?”(从哪里自己来?)其中,“自”是介词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从何处来?”(从哪里来?)其中,“处”是介词“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动词“相”的宾语前置在动词“相”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相看两不厌。
”(互相看都不厌烦。
)其中,“两”是动词“相”的宾语,被放在了动词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 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xx疑难问题„„”
10、
11、
12、
13、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何不xx,而自令见放为
xx问:
“何以知之”?(《xxxx列传》)
哈哈
我们的国君(xx)不
参考
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
【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xx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xx?
xx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xx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否定副词:
不、xx、未、否、勿、xx、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xx曰:
“唯。”(《论语·xx》)
译:
xx说:
“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1.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我们平常会问“你在哪里呀”,把“哪里”提前啦。
2.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像“忌不自信”,哎呀呀,就像我们说“我才不相信他呢”变成“我才他不相信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不就是很典型吗?这就好像把一个特别的标记放在前面强调呢。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哇哦,是不是挺特别呀,不就是把“一言”提到前面啦。
5. 方位词作宾语前置。
“东向坐”,这不就跟我们说“去那边坐”,然后把“那边”提前一样嘛。
6.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好像我们会说“我才不会答应他呢”但把“他”提前啦。
7. “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哎呀呀,就像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啦。
8. 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唯……是……”,像“唯利是图”,多有意思
的用法呀。
9. “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手自笔录”,这不就是把“手”突出强调了嘛,真好玩呀!
所以呀,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类型真不少呢,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
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例如:
“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用“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
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例如:“唯······是”、“唯······以”句式。
5.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
词的宾语前置。
1/ 1。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是指在句子中,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一种语法结构。
根据其主要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几种类型:
1. 主宾倒装句:宾语出现在主语前面,用来强调宾语。
例如:“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中的“百二秦关”就是主宾倒装句。
2. 宾语前置句:宾语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用来突出宾语。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丹心”就是宾语前置句。
3. 宾语补语前置句:宾语后面跟有补语,宾语和补语一起前置,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宾语补语前置句。
4. 宾语状语前置句:宾语和状语一起前置,表示宾语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等情况。
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身先死”就是宾语状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使用丰富多彩,能够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语言的艺术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室美哉!)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唯利是图。
(唯图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