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论唐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唐诗》读书笔记《唐诗》是一部集唐代优秀诗歌之精华的选集,涵盖了唐朝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唐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情感丰富、意境深邃以及语言优美。

这本书中的诗歌把爱情、自然、人生等主题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中《登高》、《送元二使安西》、《夜泊牛渚怀古》等诗,通过描绘崇山峻岭、荒原沙漠、平原大海等自然景观,以及壮观的人-made建筑,将壮丽和宁静相结合,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以梦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的恋人深深的思念。

唐代诗人不仅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感受,同样也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来投射人物的情感。

对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春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长恨歌》以及《夜泊牛渚怀古》等诗。

这些诗歌通过对各种感情的细腻描写,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唐代人文味道的浓烈,感受到唐代社会的历史感。

唐代诗歌是美和哲学的融合体,其中《商山早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哲思深度,更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除此之外,唐代诗歌的语言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闻名,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体现,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登高》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著名诗句。

这些诗句以简洁、朴实的词语,奇峰突兀,意境深邃富有博大,使得唐代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同样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唐诗》是一部精选唐代诗歌的佳作,它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将读者带回到了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唐人文化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

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表达方式,把人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让我们的眼界打开,思想升华。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珍贵性和魅力不可估量。

闻一多《唐诗杂论》读后感

闻一多《唐诗杂论》读后感

《唐诗杂论》读后感
我读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被他的才华和见解深深吸引。

这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拟定的关于唐诗研究的写作计划,虽然由于他的突然离世而未能完成,但已经足够展现出他对唐诗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研究。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闻一多先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唐诗,包括文学史全局、历史角度等方面,让我更加明白了唐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同时,我也被闻一多先生的才华所震撼。

他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使得他的唐诗研究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诗人的情感和才华。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闻一多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评析。

他对这些诗人的诗歌风格、思想内涵、人生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些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也更加欣赏他们的诗歌才华。

同时,我也被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态度所感动。

他强调实证和逻辑推理,注重细节和深入挖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希望能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到严谨认真、深入挖掘。

总的来说,《唐诗杂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

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笔触,我不仅了解了唐诗的魅力和价值,也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学术精神。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唐诗,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同时,我也会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态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原名闻人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着独到文论见解的学者。

他的《唐诗杂论》是他对唐诗的独特解读和评价,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唐诗杂论》中,闻一多主要从唐诗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他赞美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认为这是唐诗独特的魅力所在。

他特别强调了唐诗的言简意赅和意蕴深远,认为这是唐诗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闻一多还对唐诗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唐诗家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赞美了唐诗家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认为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发,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还强调了唐诗的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认为这是唐诗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此外,闻一多还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唐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他认为,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认为唐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具
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是对唐诗的全面评价和解读,不仅从艺术特点、创作手法,还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了唐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他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使得《唐诗杂论》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和欣赏唐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看闻一多《唐诗杂论》欣赏[春江花月夜 ]

看闻一多《唐诗杂论》欣赏[春江花月夜 ]

看闻一多《唐诗杂论》欣赏[春江花月夜]展开全文唐代诗人王之焕有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并州(山西太原)人,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娶妻为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游历名山大泽间,闲居十五年,其高风亮节,深受黄河沿岸民众仰戴。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

全唐诗存此诗六首。

其中最著名的《凉州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

因此“凉州词”并非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

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的凉州词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

主要是诗中显现的阔大盛唐气象和精妙的构思: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又凸显典型的异域边塞风光,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

但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又不是直抒其情、直接鞭笞,而是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但“何须怨”的前提是有“怨”,是“少妇城南,征人蓟北空回首”,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何须怨”,不仅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从来就自诩是“春风雨露”、“化育万物”。

《唐诗杂论》读书心得

《唐诗杂论》读书心得

《唐诗杂论》读书随笔语文组任欣欣《唐诗杂论》,2009年中华书局版。

《唐诗杂论》一书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内容涉及诗歌体裁、诗人、年谱及诗歌的翻译。

作者以文学家的修养与气质结合学者的严谨与思辨,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

其中的一些阐述虽不免偏颇,但有些描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下试交流一些自己读此书的零星感悟:培根讲,“诗中有一点神圣的东西,因它以物之外象去将就灵之欲望,不是同理智和历史一样,屈灵于外物之下,这样,它便能抬高思想而使之以入神圣。

”夜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常常把一种相对高浓度的复杂情感用极简的方式多维度地渗透。

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上句写声,下句写形。

这种列锦的手法把早行的寂静的富商山的空间情境具象化的同时,这一联所表现的情感意蕴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蕴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这种诗仿佛是透着月光看山水似的。

好像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地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

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

闻一多也许是受到其诗歌创作“三美”思想的影响?(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要求诗的句和节要相对整齐,使诗在句和节的整齐对应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建筑结构)他的这几篇文章总是疏细相当,既有泼墨式的挥毫,也有根理清晰的工笔细描,有书评把《唐诗杂论》中九篇文章比作九幅精美绝伦的画,就像汪曾棋曾说过:“能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现世无第二人。

高中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5篇

高中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5篇

高中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1单位征集楹联诗文,于平淡中引发一点诗意。

一位受人尊敬的阿姨谈起人生的五年规划,激发自己再读书学习的动力。

人家王石先生60岁还要继续读书,我又如何能自甘不前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这后半句,令人悚然恐怖,于是上周读完闻一多的《唐诗杂论》。

掩卷仍然内心砰砰然,谁能不拜服于这位学者、诗人和斗士的饱满才思和奔流涌荡的情感?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

然而,一多先生指斥太宗倡导的类书诗,也就是堆砌式的诗,仅有类书辞藻,缺乏才情。

于是太宗时代鲜有好诗出现,需要靠非专门诗人的魏征《抒怀》来撑门面。

关于沿袭六朝的初唐宫体诗,一多先生怒斥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然而争相如此,“堕落无止境”,成为文字的“裎裸狂”。

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将上述的“蜣螂转丸”的宫体诗,跃升为深沉、寂寥、宁静的宇宙意识。

记得成尧夫人段曾写过一篇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当时还不太明白这首诗的地位,一多先生一席语,再见一个大光明的诗情世界。

闻一多是学者般的诗人,有着偏执狂的性格,他痛恨故纸堆,却又孜孜不倦的钻研它,为的是寻出文明的路径,找到国民和心灵栖息的真谛。

然而,故纸堆的精华也是人类优秀分子的遗产,研究故纸堆,也不啻于和千百年的精英畅谈晤面,譬如文艺复兴时的彼特拉克,譬如少年时的杜子美,其实我看,也有整理这故诗文的闻友三。

他们不仅活于当下空间,也是周旋于历史长河,揖让于英雄、俊杰之间。

闻一多: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

聞一多《唐詩雜論》目錄類書與詩宮體詩的自贖四傑孟浩然賈島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岑嘉州繫考證杜甫英譯李太白詩類書與詩檢討的範圍是唐代開國後約略五十年,從高祖受禪(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權(660)止。

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儀伏誅,算是強制的把“江左餘風”收束了,同時新時代的先驅,四傑及杜審言,剛剛走進創作的年華,沈宋與陳子昂也先後誕生了,唐代文學這才扯開六朝的罩紗,露出自家的面目。

所以我們要談的這五十年,說是唐的頭,倒不如說是六朝的尾。

尋常我們提起六朝,只記得它的文學,不知道那時期對於學術的興趣更加濃厚。

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這一點。

這時期如果在文學史上佔有任何位置,不是因為它在文學本身上有多少價值,而是因為它對於文學的研究特別熱心,一方面把文學當作學術來研究,同時又用一種偏向于文學的觀點來研究其餘的學術。

給前一方面舉個例,便是曹憲、李善等的“選學”(這回文學的研究真是在學術中正式的分占了一席。

)後一方面的例,最好舉史學。

許是因為他們有種特殊的文學觀念(即《文選》所代表文學觀念),唐初的人們對於《漢書》的愛好,遠在愛好《史記》之上,在研究《漢書》時,他們的對象不僅是歷史,而且是記載歷史的文字。

便拿李善來講,他是注過《文選》的,也撰過一部《漢書辨惑》,《文選》與《漢書》,在李善眼裏,恐怕真是同樣性質,具有同樣功用的物件,都是給文學家供驅使的材料。

他這態度可以代表那整個時代。

這種現象在修史上也不是例外。

只把姚思廉除開,當時修史的人們誰不是借作史書的機會來叫賣他們的文藻——尤其是《晉書》的著者!至於音韻學與文學的姻緣,更是顯著,不用多講了。

當時的著述物中,還有一個可以稱為第三種性質的東西,那便是類書,它既不全是文學,又不全是學術,而是介乎二者之間的一種東西,或是說兼有二者的混合體。

這種畸形的產物,最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種太像文學的學術,和太像學術的文學了。

所以我們若要明白唐初五十年的文學,最好的方法也是拿文學和類書排在一起打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要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要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要点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

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唐诗杂论的读书笔记篇一:闻一多读后感闻一多读后感1.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2.火一样盛开的头发,有如杜甫晚年的“一月不梳头”;一副老花镜下一双锐利的眼睛,深黑的眼袋,一张将厚厚的贴满下巴的胡须劈开的嘴,上面还有一只似乎很坚硬的直鼻;历经风雨的黄脸上勾画出这位“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他便是我最崇敬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生于1899年,那个布满硝烟而黑暗的年代。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他看到了祖国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帝国的阴谋。

却想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拯救中国!理由是“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他是个疯子,文学上的疯子!”不少人在他动员的时候这么想。

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却做到了,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站起来抗争!而他所用的——不过一张嘴和一枝笔!“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酷爱文学,所以,他在早期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介诗人,没有多少人能留意。

直至他诗兴不在,在没有任何“说”出来的情况下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想参考先人的历史来拯救中国。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不过是他“何妨一下楼”的成果。

接着,他开始了更新近一步的奋斗。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前言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历代文人墨客都推崇唐诗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读者和学生,我也对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悟出了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这些心得,并谈谈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

豪放与婉约并存的艺术风格唐诗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激情奔放和张扬自我,也有婉约派的温婉细腻和含蓄暗示。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特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唐诗总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可以用简练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李白的诗篇多富于豪放奔放的气质,他善于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壮丽的自然和豪放的情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而杜甫的诗则更具有严肃肃穆的格调,他以自己的悲痛和慷慨激昂感动了人心,成为唐代最具有思想性和独创性的诗人之一。

这些诗人的差异性风格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唐代文学的鲜明特点和人文气息。

唐诗中的人文价值唐诗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学的风貌和创作特点,还体现了唐代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诗人的内心体验和深邃感受,感受到人生哲理的深刻内涵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与敬畏。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出对自然生态的呼吁和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强调了生命的源源不断和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是唐诗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也是久传不衰的人文精神。

此外,唐诗中的道德风范和儒家思想也极为丰富。

这些道德和智慧,如李商隐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白居易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让人叹为观止,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和启示。

唐诗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唐诗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它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唐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下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范本和鉴赏对象。

我们从唐诗中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描绘、比喻、典故等等。

这些手法和技巧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文学中,成为当代文学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读书笔记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读书笔记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单位征集楹联诗文,于平淡中引发一点诗意。

一位受人尊敬的阿姨谈起人生的五年规划,激发自己再读书学习的动力。

人家王石先生60岁还要继续读书,我又如何能自甘不前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这后半句,令人悚然恐怖,于是上周读完闻一多的《唐诗杂论》。

掩卷仍然内心砰砰然,谁能不拜服于这位学者、诗人和斗士的饱满才思和奔流涌荡的情感?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

然而,一多先生指斥太宗倡导的类书诗,也就是堆砌式的诗,仅有类书辞藻,缺乏才情。

于是太宗时代鲜有好诗出现,需要靠非专门诗人的魏征《抒怀》来撑门面。

关于沿袭六朝的初唐宫体诗,一多先生怒斥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然而争相如此,“堕落无止境”,成为文字的“裎裸狂”。

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将上述的“蜣螂转丸”的宫体诗,跃升为深沉、寂寥、宁静的宇宙意识。

记得成尧夫人段曾写过一篇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当时还不太明白这首诗的地位,一多先生一席语,再见一个大光明的诗情世界。

闻一多是学者般的诗人,有着偏执狂的性格,他痛恨故纸堆,却又孜孜不倦的钻研它,为的是寻出文明的路径,找到国民和心灵栖息的真谛。

然而,故纸堆的精华也是人类优秀分子的遗产,研究故纸堆,也不啻于和千百年的精英畅谈晤面,譬如文艺复兴时的彼特拉克,譬如少年时的杜子美,其实我看,也有这故诗文的闻友三。

他们不仅活于当下空间,也是周旋于历史长河,揖让于英雄、俊杰之间。

闻一多:杜甫(选自《唐诗杂论》)

闻一多:杜甫(选自《唐诗杂论》)

闻一多:杜甫(选自《唐诗杂论》)本文乃诗人闻一多先生所著。

诗人笔墨饱蘸浓情,铺叙出热烈飞动的文字,较一般沉静理性但不免干涩的论文很不同。

此文第二段,就说出杜甫在中华文化史上的意义: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文章裹挟着风雷与气势,相信你在读时不知不觉就会被吸进去。

文末注“此文未完”,可惜确实一直没有续完。

也许,闻先生把对杜甫的尊崇体现在他的气节中去了。

牺牲,体现的正是士的高境界。

以下正文--引言(部分)看不见祖宗的肖像,便将梦魂中迷离恍惚的,捕风捉影,攀拟出来,聊当瞻拜的对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慰情的办法。

我给诗人杜甫绘这幅小照,是不自量,是读裹神圣,我都承认。

因此工作开始了,马上又搁下了。

一搁搁了三年,依然死不下心去,还要赓续,不为别的,只还是不奈何那一点“思其高曾,愿睹其景”的苦衷罢了。

一当中一个雄壮的女子跳舞。

四面围满了人山人海的看客。

内中有一个四龄童子,许是骑在爸爸肩上,歪着小脖子,看那舞女的手脚和丈长的彩帛渐渐摇起花来了,看着,看着,他也不觉眉飞目舞,彷佛很能领略其间的妙绪。

他是从巩县特地赶到郾城来看跳舞的。

这一回经验定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下面一段是他几十年后的回忆:(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羣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舞女是当代名满天下的公孙大娘。

四岁的看客后来便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四岁时看的东西,过了五十多年,还能留下那样活跃的印象,公孙大娘的艺术之神妙,可以想见,然而小看客的感受力,也就非凡了。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原籍襄阳,曾祖依艺作河南巩县县令,便在巩县住家了。

子美幼时的事蹟,我们不大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他母亲死得早,他小时是寄养在姑母家里。

他自小就多病。

有一天可叫姑母为难了。

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说,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是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

唐诗杂论简介

唐诗杂论简介

唐诗杂论简介1:内容简介《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代表作。

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以及诗歌的积译。

他对类书与诗的关系、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年谱的整理与考订尤其是对唐朝一些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分析。

文章论述精辟引用的诗歌皆具有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引人人胜。

2:序言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

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

这是举其大概,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

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的理解。

要想在参加世界学术竞争的同时对于本国的学术亦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本国的学术史,还是必要的。

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本国学术的成就有较详的论述,写出一些关于国学的著作,这是值得注意的。

其中一些学有所成的专家,将自己的所得融会贯穿,写成内容深入浅出的小书,方便有兴趣的初学者,是青年学生研究国学很好的入门书。

中华书局将这些关于国学的小书汇编为国学入门丛书,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3:文摘四杰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的时期,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

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

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屦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唐诗》读书笔记1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对于四班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渐渐体会,很多学问还需要我连续去探讨。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进展史是最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傲慢的是盛唐消失了李白、杜甫二位最宏大的诗人。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非常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幻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宏大情操而感动。

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扬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熟悉了一个道理:我们学校生从小要有远大的理想,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读书笔记2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线。

它就是古诗,是中国礼貌的见证。

它,虽然仅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分散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气。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以往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忙着我们,暖和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知我们的哲理。

闻一多 唐诗杂论

闻一多 唐诗杂论

闻一多唐诗杂论闻一多是至今仍受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和学者尊敬的一位文化名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化研究者,他在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的《唐诗杂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唐诗杂论》的概要介绍、“用笔之辩”等方面,对闻一多的著作《唐诗杂论》做详细介绍,以期对这部经典古典文化的著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关于《唐诗杂论》的概要介绍《唐诗杂论》是由闻一多所著的古典文化著作,它历时十多年才完成。

书中记录了他对唐代诗歌研究的多年心血,全书有六百多部诗歌,涉及三十余种唐代诗类,详实记载了五百多位唐代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并对唐代诗歌类式、诗歌分类、诗歌判断等作出精彩的论述。

二、“用笔之辩”“用笔之辩”是《唐诗杂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闻一多论述唐代诗歌的重要思想。

关于“用笔之辩”,闻一多指出:“经书及其他书,不必争正负,但要精义,不可落空,约定一定,可以互助,可以互空,所谓‘用笔之辩’”。

闻一多针对唐代诗歌,以“用笔之辩”作为论述的思路,以细致深刻的分析对唐代诗歌进行详细考证,以实证的方法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手法,为唐代诗歌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到目”的重要性“到目”是《唐诗杂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识别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手法。

闻一多主张,要理解唐代诗歌,应该“到目”,也就是对诗歌的结构、格律、词牌、文体以及诗句的表达手法等做仔细考查和解读。

这种以“到目”为论述方法的思路,可以深入探讨唐代诗歌的各种表达特点,为唐代诗歌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总结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唐代诗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提出的“用笔之辩”和“到目”等方法,为人们理解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唐代诗歌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凭借着闻一多的杰出研究成果,才使《唐诗杂论》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不朽经典。

《诗歌唐朝》听讲笔记1

《诗歌唐朝》听讲笔记1

《诗歌唐朝》听讲笔记1第一讲诗歌唐朝莫砺锋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

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

那么,唐诗为什么能在如此长久的年代里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唐朝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非常漫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不断地发展、演变,一直到元、明、清,从来没有断绝过。

在这么漫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个时代的诗歌成就最高呢?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这句话如果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里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

那么,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又以哪个朝代的诗为最好呢?我们不妨模仿艾青的说法,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就是中国古代最好的诗歌。

那么,唐诗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又是怎么个好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义的“诗”是包括四言诗、楚辞体以及词和散曲在内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狭义的“诗”,是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也包括一些杂言诗在内的诗歌。

在历朝历代的五、七言诗中,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后来的元明清各朝的诗就要差一点了。

虽然宋诗的成就最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非常推崇唐诗,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就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老杜就是杜甫。

这句话是说,世界上好的诗句都被杜甫写完了。

他还说过一句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乐天指白乐天,就是白居易,“俗语言”是指通俗的好句子。

王安石认为,世上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光了。

闻一多《唐诗风情》读后感

闻一多《唐诗风情》读后感

《唐诗风情》读后感最近,我读了闻一多的《唐诗风情》,深感其博大精深,让我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闻一多先生对唐诗的热爱和深入研究让我深受感动。

他通过对唐诗的解读,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的世界。

在书中,他不仅介绍了唐诗的创作背景和技巧,还通过深入剖析诗歌内涵,让我感受到了唐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闻一多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赏析。

他对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经典之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我对这些诗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闻一多先生还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此外,闻一多先生还通过《唐诗风情》对唐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通过介绍唐诗所反映的社会风俗、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等方面,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唐诗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闻一多先生的行文风格也极具魅力,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诗歌内涵和背景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反思。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快速、高效的生活方式,却忽视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而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智慧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

通过学习《唐诗风情》,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唐诗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明白了在生活中保持诗意和美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唐诗风情》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诗的内涵和价值,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提供指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唐诗中的智慧和美,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诗意和内涵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这份笔记保存了三十多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幸好还未丢失。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先师的宝贵遗教,应当永久保存学习;对学术界来说,它又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广大人民的财富。

”(郑临川)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郑临川笔录》)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存在于儒家所提出的对社会的义务关系之中,这关系是安定社会的基本因素。

太白却不承认这种义务关系,只重自我权利之享受,尽量发展个性,像不受管束的野孩子一样。

王维则取中和态度,他的理想生活是不知道生活而享受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极其自然,只求在平淡闲适生活中安然度此一生。


“自从先秦士大夫发表了他们修养超人境界的议论以后,在我国思想中便逐渐形成了理想完美人格的概念与标准,并且认为只要照着圣贤指示的理想去做人,即令无诗,也算有诗了。


“魏晋人只做到把人格表现在字中,至于把它表现在复杂的诗中则不十分成功。

陶渊明在这方面的成就算是突出的,但又超出时代风气太远,不能引起当代人的重视和发生广泛影响。

六朝人忽视人格之美,世风因以堕落,直到唐初,诗的艺术一直很少进步。


“拿哭来作比喻,太白之哭像婴儿,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人生痛苦,子昂倒是像成年人的哭声,他诚然是有所激而发的,也就容易感人。


“子昂的诗古今独步,几乎众口一辞,无人否认,这道理值得研究。


“似孟浩然的作品则是中晚年所作,尤其是晚年的《辋川集》,它达到了浩然那种生活即诗,淡即无诗的境界。


《宫体诗的自赎》:
“一点点艺术的失败,并不妨碍《长安古意》在思想上的成功。

他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

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


“回返常态确乎是刘希夷的一个主要特质,孙翌编《正声集》时把刘希夷列在卷首,便已看出这一点来了。


“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在这种诗前面,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杰》:
“这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


“若没有卢、骆,那会有刘、张,那会有《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和《秦妇吟》,甚至于李、杜、高、岑呢?”
《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这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


“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得到了象,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


《贾岛》:
“可见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地接受贾岛,而在平时,也未尝不可以部分地接受他,作为一种调济,贾岛毕竟不单是晚唐五代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杜甫》:
“他死了,他在人类的记忆里永远留下了一道不可逼视的白光;他的音乐,或沉雄,或悲壮,或凄凉,或激越,永远,永远是在时间里颤动着。


《英译李太白诗》:
“翻译中国诗在西方是一件新的工作(最早的英译在一八八八年),用自由体译中国诗,年代尤其晚。

据我所知道的小薰良先生是第四个人用自由体译中国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