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花溪区地层岩性特征表

合集下载

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

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

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资料来源于1982年版《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下元古梵净山群/四堡群:变质火山岩和陆缘细屑岩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变余板岩、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上元古宇(前寒武系)澄江组:紫红色砂岩南沱组:冰蹟砾岩陡山沱组:泥质砂岩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系(戈仲伍组):磷块岩、白云岩牛蹄塘组:炭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页岩、粘土岩明心寺组: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少量灰岩金顶山组: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灰岩清虚洞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高台组:白云岩、灰岩石冷水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娄山关群:白云岩奥陶系桐梓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粘土页岩红花园组:细—粗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湄潭组(大湾组):页岩、砂岩夹灰岩牯牛潭组: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灰岩、鲕状灰岩(狭义)十字铺组:钙质、粉砂质泥岩、泥质灰岩和粘土质泥灰岩、钙质页岩宝塔组:灰岩(含头足类化石、龟裂纹)(相变)黄花冲组:灰岩(产贵州珊瑚)涧草沟组:灰、灰绿、紫红色泥质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粘土质灰岩、泥灰岩五峰组:灰、灰黑色炭质、硅质页岩夹钙质、粉砂质页岩观音桥组: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灰岩志留系(分布在安顺—贵阳---福泉以南,黔南区)(下统普遍发育、中统部分存在)高寨田群(凯里—三都叫翁项群):下亚群:贵阳为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其他区为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钙质砂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石英砂岩上亚群:(下段)紫红色、黄绿色泥页岩、灰岩;(中段)紫红色、黄绿色页岩、钙质泥岩、灰岩、泥灰岩、石英砂岩(上段)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盆系(分布在赫章—安顺—贵阳—凯里以南)蟒山群(含乌当组、马鬃岭组)乌当组:紫红、肉红、灰白色石英砂岩、泥铁质粉砂岩夹铁质石英砂岩、鲕状赤铁矿层马鬃岭组:石英砂岩间夹砂质页岩、页岩、肉红、紫红色含铁砂岩高坡场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其中第四段与尧梭组基本一致石炭系(主要分布在福泉-修文南界-鸭池河以南西)者王组: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层间含泥质,中部含少量燧石团块革老河组:下部为灰黑色泥晶灰岩层间夹少量泥页岩、中部泥晶灰岩与泥灰岩互层,上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和泥灰岩汤粑沟组:为会、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泥晶灰岩瘤状灰岩、亮晶灰岩,局部夹燧石团块,层间时夹10-40cm泥页岩,独山地区夹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祥摆组:(海进频繁)每一序列底部或下部产劣质煤、煤线或炭质页岩,岩性为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灰岩等旧司组:厚层泥晶灰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夹少量砂岩、硅质岩、硅质页岩上司组:下灰岩段:块状泥晶灰岩及黑色页岩,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页岩间夹于灰岩中砂页岩段:中厚层石英砂岩、页岩夹泥晶灰岩上灰岩段:厚层泥晶灰岩,上部灰岩中夹两层灰绿、紫红色页岩马平组:厚层致密、细粒、粗粒、鲕状灰岩二叠系(全省广泛分布)下二叠统梁山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粘土岩、煤层,南部长顺、惠水为页岩夹炭质页岩和泥灰岩栖霞组:深灰色燧石灰岩底部灰岩常含泥质条带或间夹少量页岩,俗称“黑栖霞”“臭栖霞”茅口组:仙人庙段:浅灰色厚块状成岩白云岩、白云化灰岩、生物灰岩、豹皮灰岩大寨段:为灰至中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白云化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底部夹燧石条带红拉孔段(贵阳缺失)上二叠统根据沉积环境不同分为四个区:苗岭、三岔河、乌蒙山和南盘江区,遵义—息烽—贵阳—关岭以东为苗岭区,煤少质差;毕节—水城—普安以东至苗岭区一带为三岔河区,富煤质优,以西为乌蒙山区六盘水区富煤质优,威宁区煤少质差,罗甸—望谟—关岭—册亨、兴义南部为南盘江区,缺煤。

贵州地层与岩石

贵州地层与岩石

贵州地层与岩石LT一、第四系(Q)(一)南屯组(Q4n)主要由褐黑色泥炭层组成,顶部为坡积的黄褐色含砾屑亚砂土—亚粘土层。

共厚约5m。

NO:n60Qh由褐黑色泥炭层及灰色粘土层组成。

含哺乳动物骨片、陶片、磨光石器及孢粉等。

与下伏松坡组整合接触。

其14C年龄为5 000±700a,在钻孔下2m泥炭层14C年龄为10 850±504a。

贵州威宁一带。

(二)高旺组(Q4g)高旺组(Gaowangzu )属全新世后期。

命名剖面位于贵州惠水南3公里处的大坡寨Ⅰ级阶地,阶地面标高960米。

由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滥泥寨段,为灰色砾石层,胶结疏松,系河床相砂砾层,厚0.5米,其中有树干横卧于灰色粘土层内,14C年龄为(8010±250)年;大坡寨段,由一系列泥炭透镜体组成,夹灰色粉砂质粘土,厚0.6米,其中炭化木14C年龄(2500±150)年,为河漫滩沼泽相泥炭层;涟江段,为棕黄色粉砂及灰白色粉砂质粘土层,为漫滩相,厚3.5米。

其孢粉组合,下段Pinuspollenites占优势,为温凉偏干气候,相当北方期,为早全新世沉积;中段阔叶树花粉占优势,与大西洋期相当,属全新世中期偏早期沉积;中上段阔叶树花粉增长带,以Pinuspollenites 为主,反映当时气候温暖稍干,相当于亚北方期,为全新世中期偏晚期沉积;上段高旺组Pinus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属占优势,气候开始变凉,相当于亚大西洋期,为全新世初期沉积;上段的上部Pinuspollenites占优势,气候转为较温暖干燥,相当于大西洋期。

分布于现代河流两侧Ⅰ级阶地和河漫滩。

NO:g66Qh贵州惠水等地。

(三)松坡组(Qs)灰至深灰色粉砂质粘土、有机质粘土和泥炭层组成。

其中常见菱铁矿结核或菱铁矿透镜体。

已知最大厚度85m。

NO:s380Qp2—Qp3贵州威宁一带。

(四)坪地组(Q1p)在坪地,自下而上由风化很深的黄褐色泥砾、褐黄至棕红色含砾屑粘土、灰至浅灰绿色层纹状亚粘土层,以及岩屑(角砾)与砂土的混杂堆积层所组成。

贵阳花溪地区中三叠统垄头组上部的沉积特征

贵阳花溪地区中三叠统垄头组上部的沉积特征

10 5
内 蒙古石 油 化 工
21 年第2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3
气降水 , 在潜水带顶部的喀斯特裂隙内部流动过程 中C C 结 晶形成 的[ , a O。 5 故称 之为流 水石 。 成 因与 ] 其 现代溶 洞 壁上 的流石 类似 。 在岩 石断面 或抛光 面上 ,
多世 代栉 壳状流 水石 呈美丽 、 净的玛 瑙状 , 洁 其形成 可 能与 潜水 面 的周 期 性 升 降变 化有 关 : 一次 升 降变 化形 成一 个世代 ( 一个栉 壳层 ) 或 。在 垄头 附近最 多
与钙 质微 生物 纹 层 灰 岩 多 遭 受 了 较 强 的 古 喀 斯 特
收稿 日期 :O O O 2 l 一1 一1 5
作者 简介 : 华(9 O ,0 7 毕业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士研 究生 , 陈 1 8 ~)2 0 年 硕 现工作于贵 州地矿局 一一五地质 大
队 , 要 从 事 地质 工 作 。 主
j基 者 ;. . d 滴水 石 , 覆 水 石 ; 流 水 石 } f . l _
起, 并与 裂 隙顶板 悬挂 的滴水 石对 称 出现 , 一 特征 这
n古 喀斯特裂 隙中的内沉积物 .
也说 明, 它是在地表渗流带中形成的, 是饱和溶解 了
基 岩 中 C C 的大 气 降水 在渗 流带 下 部 , 喀斯 特 a O。 从 洞 穴 、 隙顶板 悬挂 的滴 水石 上继 续滴 落到底 板 上 , 裂 之 后又 结晶形 成 了覆水 石 。其成 因与溶 洞 中的 石笋
4 0 下 部 主要 由灰一 浅灰 色厚 层 泥粒 灰岩 一钙 质 0 m, 微生 物 纹层 灰岩 的滨 潮 坪旋 回组成 , 层 灰岩 中鸟 纹

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

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

图 2 贵阳盆地碳 酸盐岩风化成土照片 2 F ig. 2. Weathering and pedog enesis o f carbonate ro cks in the Guiyang area, G uizho u P ro vince.
第3期
杨瑞东等 : 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
[ 1- 23]
的结果 [ 12, 18] 。最 近研 究表明 , 红 粘土 层的 矿物 组 合、 地球化学特征等与母岩有对应关系 的成土母岩
[ 6] [ 15 ]
。红粘土
风化壳粒度分析表明碳酸盐岩是上覆红粘土风化壳 。 溶蚀 - 交代说认为碳酸盐岩地下首先顺方解石 或白云石结晶颗粒连接处或晶体的解理面溶蚀, 生 成孔洞状及砂粒状的溶滤层 , 与此同时 , 地下水中所 携带的 Si, Al, Fe 等物质在被溶蚀的矿物颗粒表面 形成粘土矿物或直接交代白云岩、 方解石形成粘土 矿物 , 红土 是基 岩 - 土等 体积 变化 的产 物
2. 1 岩- 土界面上的成土方式
这一类型是最常见的风化成土方式, 也是研究 得最多的一种成土类型。这种成土方式实际上就是 碳酸盐岩溶蚀- 残积成因说成土类型。碳酸盐岩成 土作用主要发生在岩 - 土界面上, 由于溶蚀作用, 容 易溶解的碳酸钙、 碳酸镁等物质被地下、 地表水淋漓 带走 , 剩下不溶硅酸盐物质成为粘土, 粘土与岩粉的 混合物呈包壳状围绕基岩, 显示出一定的过渡和继 承特征[ 16] 。但是 , 通过我们的观测和研究 , 发 现很 少有岩粉与红粘土过渡特征 , 而岩粉与红粘土界线 明显。从成土作用分析, 碳酸盐岩成土作用是从上 往下进行的, 则应该在岩粉中有大量的红粘土物质 , 但奇怪的是岩粉层中几乎没有含上部红粘土物质 , 这是岩- 土界面上的成土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认 为在最底部的 红粘土 层有 高富集 的金 属元 素、 高 [ 9- 10] pH 值( 碱性障 ) 。由于高 pH 值的红粘土层粘 土颗粒表面( OH ) 离子浓度高, 则丧失了对端点正 电荷的吸引力, 导致颗粒表面带负电荷 , 因此其具有 吸附阳离子的特性, 碳酸盐岩成土形成的粘土矿物 ( 层间具有阳离子) 被红粘土层吸引 [ 25] , 造成岩粉中 粘土物质向上迁移, 使岩 - 土界面上粉岩成纯白色 , 几乎不含红粘土物质。 这类成土方式的岩 - 土界面上 , 除具有典型的 岩粉层存在外, 还有很典型的特征是在岩粉层上具 有富集稀土、 铁、 锰质纹层状红粘土层, 纹层为毫米 级( 图 1- g ) 。具有纹层的红粘土层厚度仅有 3~ 8 cm, 为紫红、 暗红色。徐则民等[ 20] 认为, 完整的碳酸 盐岩风化红土化剖面应该从上往下为红土层 - 杂色 粘土层- 碳酸盐岩腐蚀带组成 , 并认为碳酸盐岩腐 蚀带 ( 岩粉 ) 不是由流动的地下水直接淋溶碳酸盐岩 形成 , 而是形成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包气带, 是由于雨 季结束后 , 包气带下部往往能够保持较大的空气湿 度, 并存在有粒间重力水 , 是这部分自由移动的水缓 慢溶解碳酸盐岩所形成。但是 , 这观点同样无法解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袁志英,郝江南(贵阳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3)大岩溶构造盆地,广泛分布着三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类岩石,出露和分布面积达60%以上,局部地段有碎屑岩分布。

第四系土层多为残坡积成因的红粘土,冲洪积成因的亚粘土、粘土、碎石类土和泥砾零星分布于洼地、河谷阶地及缓坡地带。

第四系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数米至10余米〔3〕。

目前,贵阳地区建筑物向“重、高、深”方向发展,第四系土层很难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一些新区的开发建设除需对上覆第四系土层进行研究,还涉及到下伏岩石和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故对第四系土层、下伏岩石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适用性,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贵阳地区以沉积岩为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历史上频繁的海侵、海退导致种类繁多的岩石类型产生,这从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类型及厚度上均可反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海侵时多为深海相沉积形成碳酸盐类岩系;海退时多为浅海相沉积和海陆交替相沉积形成碎屑岩类岩系。

贵阳地区自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构造运动强烈,古生界地层普遍遭到皱褶和发生断裂,后再经喜山运动,老的构造形迹被复活和强化,形成今日的地形、地貌以及构造十分复杂的地质景观。

主要褶皱为近南北向的贵阳一中曹司船型向斜,断层基本上是以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向为主。

以水口寺一图云关逆掩断层、照壁山张性正断层为主要代表,并伴随次一级构造形迹。

地貌以岩溶洼地和岩溶丘陵为主。

受构造影响,地貌呈现背斜呈山、向斜成谷且规模不等的构造山体。

贵阳市中心区,较主要地层岩性分布及工程地质特点由于贵阳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土单元繁多,导致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将贵阳中心地区主要岩土构成情况、分布范围以及与之相应的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分述如下:侏罗系(J):为陆相沉积,主要岩性多为砂岩夹泥、页岩。

花溪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花溪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花溪工程地质调查报告花溪工程地质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范围本次地质调查旨在对花溪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

调查范围涵盖花溪工程建设区域内的全市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二、地质概况经过实地勘察和采样分析,花溪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变质岩主要由片麻岩和云母片岩组成,沉积岩主要为灰岩和砂岩。

此外,还存在部分火山岩和构造活动遗留下来的断裂带和断层。

三、地质条件分析1. 变质岩的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压性能,适合用于工程基础和支护结构;2. 沉积岩的稳定性较差,多表现为易溶解、易塌陷和易下沉的特点,需要特别关注选择适当的支护措施;3. 火山岩的稳定性较好,但易于发生热胀冷缩,需注意温差变化对其影响;4. 断裂带和断层的存在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修复或加固。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现场调查和历史数据,花溪工程建设区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主要包括山体滑坡、地面沉陷、地层塌陷和岩溶等。

我们建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初步设计方案根据该工程地质环境的特点,在初步设计方案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对地基进行钻孔取样,了解地下情况和承载能力;2. 对易滑坡区进行探测和监测,确保基础稳定;3. 选择合适的地质工程材料,确保工程质量;4. 对易塌陷和岩溶地区进行地质处理和加固措施。

六、结论通过对花溪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建设方案。

我们建议在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进一步深化调查和加强监测,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闵迪*1,胡天才2(1.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贵州贵阳550081;2.贵阳市国土资源局花溪区分局,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及组合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原来采矿活动强烈,导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全、隐患多、发生频繁”的特点,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大”的特征。

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调查,总结出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采矿影响。

就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特点而言,地层分布、气象及采矿活动是关键的致灾因素。

最后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治理紧迫性程度提出相应的花溪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因素;致灾因素;防治规划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4-0007-04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地质依据的基础。

对花溪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不仅具有现实的防灾减灾意义,而且对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探索花溪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方法与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地形地貌花溪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系的中段,是以低中丘陵为主的丘原地貌,地形相对高差在60~ 100m。

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西两侧山地,海拔1250m以上;中部槽谷盆地,地势低缓,海拔1100m左右;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拔1200m以上。

工作区的地面高度起伏不大,是贵州高原上原面保存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

工作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溯源侵蚀作用未能到达,故原面保持较好。

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剥蚀侵蚀低中山、岩溶洼地(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残丘洼地)、向斜背状丘陵、剥蚀侵蚀丘陵,断块溶蚀台丘。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Q4col+dl
崩坡积层:杂色,主要成分为灰岩、砂岩块碎石,块径较大,主要分布在陡坡下部。
Q4al+pl
1.00~4.00m
冲洪积层:灰色、灰白色,卵石夹砂,稍密~中密,稍湿,卵石呈圆形、亚圆形,粒径在50mm~150mm间,一般为80mm~120mm。卵石含量在50~60%,其间被砂土充填,该层主要分布在双河口两岸。






下统
嘉陵江组
T1j
407~647
四、二段:块状角砾岩、白云岩为主夹灰岩,产石膏及卤水。三、一段: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泥灰岩、页岩
大冶组
T1d
251~656
上部:灰色泥灰岩与紫红色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泥灰岩、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白云岩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地 层 时 代
地层
代号
厚度(m)
岩 性 描 述













Q4ml
1~5
人工填土:黄褐色、黑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泥岩、灰岩块石组成,填龄一般在10年以上,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公路沿线、居民区及场镇附近。
Q4el+dl
1.0~3.0m
粉质粘土:褐色,呈硬塑状,稍有光泽度,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斜坡坡脚处,厚度较小。
庙坡组
O2m
0.5~26
黑色页岩为主,上部夹薄层灰岩
枯牛潭组
O2g
5~26
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及瘤状灰岩
下统

贵阳花溪地貌

贵阳花溪地貌

花溪地处黔中高原,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苗岭横贯全境,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

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

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

东南部高坡场背斜区地势较高,海拔一般为1400~1500m,大云顶山峰最高达1622m;中部向斜区地势低,一般地面海拔1100~1200m,其中青岩盆地南缘最低为1050m。

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丘峰溶原、溶丘洼地、峰林洼地、喀斯特台原等6类,其间发育喀斯特盆地、洼地、漏斗、宽谷、槽谷、喀斯特大泉、伏流、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及石林等众多喀斯特形态,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价值。

此外,在花溪——青岩以东和高坡场周围,尚有成片常态地貌(非可溶岩地貌)分布。

花溪区位于扬子板块的核心——扬子陆块的南缘(图2-1),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定,区内主要接受浅海碎屑岩和巨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扬子陆块的外围则是古生代——三叠纪不同时期形成的造山带,其中以北侧的秦岭造山带、西侧的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规模最大。

扬子板块之北为华北板块等;西南为冈底斯-印度板块;东南为华夏板块。

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羌南微板块、羌北-昌都微板块是古生代从古扬子板块上列解开的,故归入扬子板块,作为扬子板块的次级构造单元(中国地质调查局编,2004)。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是在志留纪拼合的,二者拼合以后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南方板块,又称为华南板块(程裕淇主编,1994)。

从全球范围而论,华南板块是泥盆纪时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出来的。

在泥盆纪—三叠纪早期,华南板块逐渐向北漂移到达赤道附近(图2-2A,-2B);中三叠世早期越过赤道,达北纬12º左右;之后继续向北漂移(图2-2C)。

到晚三叠世末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等拼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与巨大的欧亚板块联成一体。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第29卷第1期2022年2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29,N o .1F e b .,2022收稿日期:2020-12-08 修回日期:2021-01-24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喀斯特坡耕地浅层孔(裂)隙水文过程及土壤侵蚀过程响应机制 (41671275) 第一作者:杨懿(1996 ),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水土保持㊂E -m a i l :752459292@q q.c o m 通信作者:高华端(1965 ),男,贵州毕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水土保持研究㊂E -m a i l :g d gh d 110@163.c o m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杨懿,高华端,王群,李晓松(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摘 要: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㊁土壤类型㊁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㊁高程图(D E M )㊁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 r c G I S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㊁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㊂结果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其中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在白云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上分布较为零散;坡耕地的各土壤类型面积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黄壤最为集中连片,水稻土则较为分散;不同坡位区域中,坡耕地面积依次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在下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集中连片,上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零散;同时坡耕地和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居民点越远,坡耕地分布越稀疏㊂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 西部多东部少 的空间格局,其中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连片区可优先考虑进行治理㊂关键词:坡耕地;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居民点中图分类号:F 3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2)01-0361-07S t u d y o n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l o p i n g Fa r m l a n d i nK a r s t M o u n t a i nA r e a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M u l t i pl eF a c t o r s -AC a s e S t u d y o fH u a x i D i s t r i c t o fG u i y a n g Y A N G Y i ,G A O H u a d u a n ,WA N G Q u n ,L IX i a o s o n g(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s t r y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500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s t u d y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l o p i n g cu l t i v a t e dl a n di nk a r s t m 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s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l i t h o l o g y ,s o i l t y p e ,s l o pe p o s i t i o n a n d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r ef e r e n c e f o r r eg i o n a l s o i l e r o s i o nc o n t r o l ,w e t o o k H u a x iD i s t r i c t ,G u i y a n g C i t y,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 .H i g h -d e f i n i t i o n i m a g em a p s ,e l e v a t i o nm a p s (D E M ),g e o l o g i c a lm a p s a n ds o i l t y p em a p s i n H u a x i D i s t r i c tw e r eu s e d a s t h em a i nd a t a s o u r c e s .B a s e do n i t s s p a t i a l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s i s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o t h e r f u n c t i o n s ,w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l o p i n g c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k a r s tm 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s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m u l t i p l e f a c t o r s b y u s i n g Ar c G I S 10.2p l a t f o r m.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s l o p i n g f a r m l a n d a r e a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21.07%o f t h e t o t a l a r e a o fH u a x i D i s t r i c t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63.85%o f t h e t o t a l a r e a 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h e f a r m l a n dw a s t h em a i n t y p e 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H u a x i D i s t r i c t ;I n e a c h l i t h o l o g y c a t e g o r y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r e ao f s l o p i n g fa r m l a n dd e c r a s e d i nt h eo r d e r :l i m e s t o n e >d o l o m i t e >c o mm o ns a n d y s h a l e >p u r p l e s t o n e a r e a ,i nw h i c h t h e d i s t r ib u t i o n o fc o mm o n s a nd y sh a l e a r e a a n d l i m e s t o n e a r e a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a n d c o n n e c t e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d o l o m i t e a r e a a n d p u r p l e s t o n e a r e a s c a t t e r e d ;t h e a r e a o f e a c hs o i l t y p e i n t h e s l o p i n g f a r m l a n d d e c r e a s e d i n t h e o r d e r :p a d d y s o i l >y e l l o ws o i l >l i m e s t o n e s o i l >p u r pl e s o i l >a l l u v i a l s o i l ,i nw h i c ht h e y e l l o ws o i lw a s t h em o s t c o n c e n t r a t e dc o n t i g o u s ,p a d d y so i lw a sm o r ed i s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p e r s e d;t h e a r e ao f s l o p i n g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 e p o s i t i o n sd e c r e a s e d i nt h eo r d e r:d o w n s l o p e> m i d d l eb r e a k i n g>u p h i l l,t h e s l o p i n g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m o s t c o n c e n t r a t e da n dc o n n e c t e d i nd o w n s l o p e r e g i o n, a n dm o s t s c a t t e r e d i n t h eu p h i l l r e g i o n;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t h e r ew a s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l o p i n g f a r m l a n da n d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t h e f a r t h e r t h ed i s t a n c ef r o m 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 w a s,t h e s p a r s e r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l o p ef a r m l a n d w a s.I nc o n c l u s i o n,u n d e r t h e j o i n ta c t i o no fm u l t i p l e f a c t o r s,t h e s l o p i n g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H u a x i d i s t r i c t p r e s e n t e d a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 m o r e i n t h ew e s t a n d l e s s i n t h e e a s t ,a n d t h e c o n t i g u o u s s l o p i n g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o n t h e c o mm o n s a n d y s h a l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 l i m e s t o n e f o r m a t i o n s h o u l db e g i v e n p r i o r i t y t o g o v e r n a n c e.K e y w o r d s:s l o p i n g f a r m l a n d;l i t h o l o g y;s o i l t y p e;s l o p e p o s i t i o n;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s耕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承载着粮食生产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农耕景观功能,是 山水林田湖草 整个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而坡耕地作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地丘陵区的主要耕地类型,现已成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最严重的地类之一,正面临着土层变薄㊁土地生产地下降和生态问题频发等问题[1-2]㊂因此明晰坡耕地分布特征,对于区域耕地保护㊁土壤侵蚀控制及防止环境恶化有重要意义㊂自 18亿亩耕地红线 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耕地成为全社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区域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3-6]㊁耕地景观格局研究[7-8]㊁耕地质量评价[9]和耕地质量保护等[10-11]方面,耕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㊂而坡耕地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独特侵蚀环境的耕地类型[12],有众多学者都对坡耕地进行了研究,其中耿韧等认为研究坡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治对策的制定[13];而坡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坡耕地距居民点和道路的距离有关,同时区域气候㊁高程㊁坡度㊁岩性㊁地形起伏及土壤类型等因素也影响着坡耕地的空间分布[14-15]㊂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岩性是坡耕地分布的基础,决定着区域土壤类型,土壤类型进一步表现出区域土壤肥力状况,而坡位代表着坡耕地的垂直空间分布情况,居民点则是影响坡耕地分布最为显著的人为因素㊂现有坡耕地研究多集中在三峡库区和黄土高原区,喀斯特山区的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坡耕地分布研究尚未见报道㊂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区内地质㊁地貌条件复杂,土壤类型丰富,同时也是西南山地丘陵区代表省份,山地丘陵面积高达92.5%[16],因此坡耕地是区域主要耕地类型,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2.90%[17-18],承载着区域粮食和农产品主要生产力㊂花溪区地层岩性㊁地形地貌及土壤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是贵州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㊂因此本文选定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 r c G I S平台,系统分析在岩性㊁土壤类型㊁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坡耕地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㊂1研究区概况花溪区位于贵州省中部,下辖5镇6乡18个社区,区内人口数量多,人为活动剧烈㊂全区地势呈明显的东西高㊁中间低特征,东南部最高;区内剥蚀丘陵与盆地㊁谷地㊁洼地相间,地貌破碎;同时泥盆纪(D)㊁石炭纪(C)㊁二叠纪(P)㊁三叠纪(T)㊁侏罗纪(J)㊁第四纪(Q)地层均有出露,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主要有石灰岩㊁白云岩㊁普通砂页岩和紫色砂页岩等,种类较为丰富㊂该区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和苗岭山脉中段,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河流17条,水量主要靠自然补给㊂2材料与方法2.1数据来源以2018年谷歌地图真彩色无偏移卫星影像图(分辨率为0.5m)为数据源,在A r c G I S10.2软件环境下人工解译获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图㊂根据实际需求,再结合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 B/T21010-2017),一共设置了坡耕地㊁梯平地㊁水田㊁林地㊁住宅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水域及其他用地8种地类㊂研究区D E M数据通过B I G E MA P地图下载器下获取,然后再以该D E M为数据源,运用A r c G I S 10.2软件生成所需的地形因子㊂岩性和土壤类型数据是通过扫描研究区纸质版地质图和土壤图,在A r c G I S10.2里矢量化处理,提取研究区的岩性㊁土壤类型数据㊂2.2研究方法2.2.1格网分析法考虑研究区实际情况和数据处理难度,利用A r c G I S10.2的C r e a t eF i s h n e t功能,将研究区分为1k mˑ1k m共计1097个格网单元,263水土保持研究第29卷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受行政边界影响,共有812个完整格网和285个不规则格网㊂统计每个格网内的坡耕地面积占比,作为空间自相关分析的观测量㊂使用网格法可以避免因各乡镇面积大小的差异而导致计算结果可比性较弱的问题,使计算结果可比性更加明显[19]㊂2.2.2 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自相关性通常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全局自相关从宏观角度判断坡耕地是否有聚集性,局域相关性可以判断出某个区域内坡耕地的集聚或扩散状态㊂G l o b a lM o r a n 's I 为全局自相关指标,L o c a lM o r a n 's I 是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标㊂具体公式如下:G l o b a lM o r a n 's I =Nði ðj W i jði ðj W i j (X i -X )(X j -X )ði (x -x )2L o c a lM o r a n 's I =X i -X ðN j ʂi X 2j N -1-X 2éëêêêùûúúú ðNj =1W i j (X j -X )式中:X i 为变量在空间i 处的值;X 为变量X i 的平均值;双求和号表示对全区域的单元求和;N 为空间点对数;W i j 为空间权重函数,表达单元对间的位置关系[20]㊂2.2.3 坡耕地比例指数 为了研究坡耕地在各因素影响下的分布情况,采用坡耕地相比占比和坡耕地绝对占比两种指数来描述,公式如下:坡耕地相对占比=区域坡耕地面积/区域总面积ˑ100%坡耕地绝对占比=区域坡耕地面积/坡耕地总面积ˑ100%绝对占比可以表现出花溪区坡耕地的空间分布情况,但受到区域面积大小影响,所以并不足以代表坡耕地的分布趋势,相对占比是某个区域内坡耕地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出区域内坡耕地是否属于优势地类㊂2.2.4 景观指数 景观空间格局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和空间变异特征,本研究采用A r c G I S 10.2软件平台中的P a t c h A n a l y s t 模块进行景观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斑块平均面积和破碎度2个指数描述花溪区林地景观分布特征㊂3 结果与分析3.1 花溪区坡耕地空间分布现状表1是花溪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坡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花溪区西部地区,从图中土地利用现状表也可以看出坡耕地分布面积仅次于林地,是花溪区第二大优势地类,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说明坡耕地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且分布面积较大㊂表1 花溪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地类名称面积/h m2比例/%交通运输用地3125.573.25住宅用地11470.811.94其他用地2608.92.72林地45727.4647.62水域1405.231.46水田6833.387.12坡耕地20237.2821.07旱平地4623.254.81合计96031.87100.003.1.1 基于行政单元分区的坡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一般来说,行政单元是根据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民族㊁地理㊁人口㊁国防㊁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划分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行政单元因其主要功能有差异,其坡耕地分布肯定也存在不同㊂图1是花溪区各行政单元坡耕地分布图,除图中标注出来的金竹㊁溪北㊁小孟㊁花孟㊁清溪和贵筑社区以外,其余12个社区由于行政面积较小,为了便于数据的分析和描述,本文将其统称为 社区 ㊂其中图中所表示出的行政区包含了花溪区98.54%的坡耕地, 社区 的坡耕地面积仅占花溪区坡耕地面积的1.46%㊂从坡耕地分布图来看,所有行政区中,燕楼㊁麦坪㊁石板㊁党武和久安的坡耕地占比较高,其次是湖潮㊁金竹和贵筑㊂总体来说,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空间格局㊂图1 花溪区不同行政区坡耕地分布3.1.2 基于网格单元分区的坡耕地分布特征 研究区内各网格单元内坡耕地用地比均值为20.69%,即相当于100h m 2的面积内有20.69h m 2坡耕地㊂如图2A 所示,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的空间格局㊂西部地区的麦坪㊁久安㊁石板㊁党363第1期 杨懿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武㊁燕楼和湖潮行政区坡耕地用地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其中坡耕地用地比最大值出现在久安㊂图2B 是用A r c G I S 软件中的热点分析工具做出来的研究区坡耕地热点分析图,热点代表坡耕地集聚区,冷点则代表坡耕地分布分散区;其中极热点82个网格,热点74个,较热点47个,较冷点73个,冷点83个,极冷点6个,无显著冷热点732个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坡耕地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花溪区西部的麦坪㊁久安㊁金竹㊁湖潮㊁党武㊁燕楼和石板,冷点主要在高坡㊁黔陶及行政面积较小的几个社区㊂图2 花溪区网格单元坡耕地占比分布和热点分析3.2 坡耕地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空间分布特征3.2.1 不同岩组坡耕地分布特征 图3是花溪区岩性分布图,花溪区主要分布着白云岩㊁石灰岩㊁砂页岩和紫色砂页岩,煤系地层砂页岩和砾石极少量分布,因此本研究将花溪区岩石分为白云岩㊁石灰岩㊁普通砂页岩和紫色砂页岩4个岩组㊂从图中可以看出紫色砂页岩组分布最为集中连片,其次是普通砂页岩组和白云岩组,石灰岩组分布最为破碎,分散在花溪区各处㊂从表2中可以看出,花溪区各岩组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石灰岩组,其次是白云岩组㊁普通砂页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各岩组中坡耕地的分布面积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从绝对占比来看,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占比远高于其他3个岩组,从相对占比来看,普通砂页岩组略高于石灰岩组;4个岩组上的坡耕地的平均面积,普通砂页岩组最大,其次是白云岩组,紫色砂页岩组最小,说明普通砂页岩组上的坡耕地斑块较连片,紫色砂页岩组上的坡耕地较为分散;而破碎度指数大小表现为普通砂页岩组最小,紫色砂页岩组最大,石灰岩组和白云岩组相同,说明普通砂页岩组上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紫色砂页岩组最为破碎㊂图3 花溪区岩性分布表2 花溪区不同岩性区坡耕地分布特征名称岩组面积/h m 2坡耕地面积/h m2相对占比/%绝对占比/%斑块平均面积/h m2破碎度石灰岩组31325.915491.3217.5327.134.550.22白云岩组39647.709185.6323.1745.394.640.22普通砂页岩组20010.144893.5524.4624.185.700.18紫色砂页岩组5048.13666.7913.213.291.600.63总计96031.8820237.2821.07100.003.2.2 不同土壤类型坡耕地分布特征 图4可以看出,花溪区所有土壤类型中黄壤㊁石灰土和水稻土占据绝大部分,黄壤分布面积最大,占花溪区总面积的35.36%,其次是水稻土和石灰土,3种土壤面积之和463 水土保持研究 第29卷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占比超过97%,而紫色土㊁潮土和沼泽土仅零星少量分布㊂而坡耕地土壤类型中无沼泽土,其余各种土壤类型面积大小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水稻土的绝对占比为35.35%,是所有土壤类型中占比最大的,其次是黄壤(34.34%)和石灰土(29.00%);坡耕地上的水稻土和黄壤分布面积均超过花溪区坡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坡耕地在黄壤区域上斑块平均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和水稻土,黄壤上的坡耕地斑块分布最为集中成片,水稻土上较为分散㊂图4 花溪区不同土壤类型区坡耕地分布特征3.2.3 不同坡位坡耕地分布特征 利用A r c G I S 软件将研究区坡面划分为上㊁中㊁下3种坡位㊂图5是不同坡位区域内坡耕地的分布特征图㊂从图中可以看出,下坡位区域面积最大,其次是中坡位和上坡位,其中坡耕地在下坡位区域分布面积也最大,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9.59%,其次是中坡位(34.05%)和上坡位(26.36%),;但是从相对占比来看,中坡区域坡耕地占比为22.71%,其次是下坡(20.68%)和上坡(19.81%);而3个坡位区域中,下坡位的坡耕地斑块平均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其次是中坡位,最后是上坡位;说明下坡位区域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成片,上坡位区域坡耕地最为分散㊂图5 花溪区不同坡位区域坡耕地分布特征3.3 坡耕地在居民点影响下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人为因素对坡耕地分布的影响,选取了居民点作为影响因素,利用A r c G I S 软件对居民点建立缓冲区进行分析㊂缓冲区距离以50m 为等间距,分为表3所示的10个等级,统计出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坡耕地面积㊁数量及平均面积㊂由表可知,随着缓冲区距离不断增大,坡耕地面积占比不断减小,斑块数量先减小后增加,平均面积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㊂在距离居民点500m 以内的区域包含了90.24%的坡耕地,在距离居民点50m 的缓冲区内坡耕地面积比重达到20.06%,而在距离居民点450~500m这个区域内,坡耕地面积比重仅占2.81%㊂坡耕地面积占比不断减小说明距离越远,居民点对坡耕地的影响越小,从不同耕作距离内坡耕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居民点对坡耕地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㊂表3 花溪区居民点缓冲区内坡耕地分布特征距居民点距离/m 斑块数量坡耕地面积占比/%平均面积/h m250850520.060.48100419114.830.72150449412.290.55200490210.310.4325049068.740.3630051337.240.2935055075.800.2140057524.580.1645059473.570.1250060722.810.09总计5540990.240.33563第1期 杨懿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利用A r c G I S软件对坡耕地和居民点分别做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 o r a n'I指数分别为0.5239, 0.6539,Z值得分分别为23.3745,29.2172,p值均为0;说明坡耕地和居民点均通过显著性检测,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正相关,出现明显的聚类特征㊂然后利用G e o d a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坡耕地和居民点做局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得到图6所示的坡耕地和居民点的局部双变量L I S A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坡耕地和居民点的关系分为5种,高 高型(HH)㊁低 低型(L L)㊁高 低型(H L)㊁低 高型(L H)和不显著型;其中HH和L L表示两变量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具有较高的空间聚合特性,H L和L H 表明两变量间存在空间负相关,且区域具有离散特性㊂研究区中HH共有31个网格,L L共有205个网格,H L有74个,L H有122个;其中HH代表该区域坡耕地多且居民点也多,研究区中HH型主要分布于党武㊁石板和金竹;L L型代表该区域坡耕地少居民点也少,多分布于黔陶㊁高坡和马铃;H L型则代表该区域坡耕地多但居民点少,多分布于马铃㊁燕楼和久安;L H型代表该区域坡耕地少但居民点多,多分布于孟关和社区中㊂根据坡耕地和居民点的双变量自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将上述4种关系归纳为3种类型,坡耕地偏多型㊁坡耕地偏少型㊁坡耕地 居民点均衡型㊂其中HH型和L L型代表坡耕地和居民点呈现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是均衡型,H L型和L H型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因此认定H L型为坡耕地偏多型,L H型为坡耕地偏少型㊂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的网格暂不做描述㊂坡耕地偏多型可以考虑加速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也可以减轻区域水土流失;而坡耕地偏少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居民收入,缓解生存压力;不同人地关系类型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缓解人地关系,以带动研究区的坡耕地转型,同时也要考虑区内高坡位区域坡耕地合理利用或退耕,促进研究区人地协调发展[21]㊂4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岩性对坡耕地分布影响显著,花溪区岩石主要分为石灰岩组㊁白云岩组㊁普通砂页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其中砂页岩发育形成的土壤厚重且肥力较好,碳酸盐类岩石发育形成的土壤则比较浅薄且不连续,因此理论上砂页岩区土壤更适合耕作;但花溪区石灰岩组上也分布着较大面积的坡耕地,是因为石灰岩组大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居民点分布面积大且较为分散,因此该区域坡耕地分布面积较大;而研究区中紫色砂页岩组为城镇地带,多分布住宅用地,坡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散;而白云岩组地势起伏大的地方多为林地,平坦区域则多为住宅用地㊂图6花溪区坡耕地和居民点双变量自相关L I S A图此外,黄壤作为花溪区地带性土壤,土壤肥力条件较好,耐早保肥;石灰土作为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土层较薄,透气性好;而水稻土则是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下层较为黏重,保水能力强;黄壤由于土壤肥力较好,因此适合作物生长,而石灰土的在花溪区的分布面积较大,水稻土区域本应为水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水田都改为旱地,因此花溪区坡耕地多为黄壤㊁石灰土和水稻土㊂而通过对居民点做缓冲区分析发现,当耕作距离为50m时,斑块数量最多,当耕作距离为100m时,斑块平均面积最大,可能是因为在居民点周围的坡耕地大多是自留地,可耕作面积较小,分布较为零碎,而当耕作距离逐渐增大时,可耕作的面积变大,土地逐渐成片被开垦,但耕作距离持续增大时,坡耕地又开始变得分散,是因为耕作距离越远,播种和收割的难度越大,因此多为只需要简单农具即可耕作的小面积耕地,由此说明居民点通过控制耕作距离对坡耕地的分布产生影响㊂总体来说研究区坡耕地主要集中在麦坪㊁久安㊁金竹㊁湖潮㊁党武㊁燕楼和石板,同时这些区域的坡耕地分布面积广,分布也较为集中连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这几个乡镇均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内工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人生活主要依靠耕作,因此坡耕地还承载着主要生产力;(2)这一片区域主要分布着石灰岩和普通砂页岩,土壤类型丰富,同时地势较平坦,便于耕作;663水土保持研究第29卷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居民点多且分布零散,因此农户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周边的可利用地㊂5结论花溪区坡耕地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坡耕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㊁石灰土和黄壤;下坡位坡耕地分布面积最大;而居民点对坡耕地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耕作距离来影响坡耕地分布㊂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 西部多东部少 的空间格局,是因为受岩性㊁土壤类型㊁地形和居民点的共同影响,其中久安㊁燕楼㊁湖潮㊁金竹㊁麦坪㊁石板和党武为坡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区,这些区域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和产沙量增大的危害,在进行区域土地资源规划和水土流失防治时应优先考虑,同时对于高坡位坡耕地应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㊂参考文献:[1] X i eY,L i n H,Y eY,e t a l.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c r o p l a nd i nn o r t he a s t e r nC h i n ao v e r t h e p a s t300y e a r s[J].C a t e n a,2019,176(1):410-418.[2]陈正发,史东梅,何伟.1980 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5):256-265.[3]苏锐清,曹银贵,王文旭,等.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4):574-582.[4]满卫东,王宗明,刘明月,等.1990 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7):1-10. [5]王佑辉,张敬岳.湖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9(16):96-99.[6]王静怡,李晓明.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8):171-176.[7]王晶晶,孙玲,王志明,等.基于G F-2影像的江苏耕地破碎地区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 2020,36(3):606-612.[8]蔡汉,朱权,罗云建,等.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5):181-188.[9]赵小娟,叶云,周晋皓,等.珠三角丘陵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8):226-235.[10]牛善栋,方斌.中国耕地保护制度70年:历史嬗变㊁现实探源及路径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0):1-12. [11]王军,李萍,詹韵秋,等.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19,29(4):87-93.[12]史东梅.基于R U S L E模型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3):39-44,251.[13]耿韧,张光辉,洪大林,等.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分离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3):156-161.[14]王权,李阳兵,胡先培,等.岩溶槽谷区坡耕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36(1):53-61.[15]张喜.贵州喀斯特山地坡耕地立地影响因素及分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98-102.[16]袁淑杰,谷晓平,缪启龙,等.基于D E M的复杂地形下平均气温分布式模拟研究:以贵州高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859-867.[17]杨青,杨广斌,赵青松,等.喀斯特地区不同降雨和植被覆盖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9-16.[18]严友进,戴全厚,伏文兵,等.喀斯特坡地土壤地下侵蚀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6):7-13.[19]甘彩红.基于耕地与聚落空间耦合的库区腹地人地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20] Q i a n FK,C h i YR,R a t t a nL a l.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t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Ac a s e-s t u d yi nS h e n y a n g,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J].L a n dD e g r a d a t i o n&D e-v e l o p m e n t,2020,31(14):1812-1822.[21]甘彩红,李阳兵,陈萌萌.基于坡耕地与聚落空间耦合的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人地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5,34(7):1259-1269.763第1期杨懿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市区范围岩性

贵阳市区范围岩性

贵阳市幅位于贵州省中部,面积459.91km2测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区域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

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1:20万幅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为开展本图幅1:5万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测区内除贵阳市中心区及零星的岩溶洼地、槽谷地带被建筑群和第四系覆盖外,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良好,区内除震旦系、奥陶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外,自前震旦系清水江组至第四系均有分布。

尤以二叠系、三叠系出露齐全,分布广泛,前者占测区面积35%,后者占50%。

寒武——三叠系为海相沉积,侏罗系为内陆河湖相沉积。

全区共划分出49个岩石地层单位。

以下按地层层序分述如下: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主要为浅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凝灰质岩及变余砂岩、板岩。

为活动性边缘海沉积。

断层切露,厚度>500m。

寒武系中统石冷水组主要为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砂屑白云岩。

断层切露,厚度>60m。

高寨田群一段为灰、灰绿、紫红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泥页岩。

断层切露,厚度>50m。

二段为灰绿色泥页岩夹泥晶灰岩及砂岩。

主要属滨海相沉积。

厚200m。

蟒山群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少量铁质砂岩。

为滨海相沉积。

厚0—207m。

高坡场组灰、灰黄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泥、砂屑白云岩。

厚0—132m大塘组深灰、灰黄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石英砂岩及页岩,底部夹煤线。

主要属滨海相沉积。

厚25—40m。

九架炉组由铝土质页岩、铝土岩、铝土矿及赤铁矿组成。

为海湾—沼泽相沉积。

厚24m左右。

两层山则相变为铝土质粘土岩夹石英砂岩及铁质粘土岩。

摆佐组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细晶白云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或灰岩。

为台地相沉积。

厚15—60m。

黄龙组浅灰、灰色中厚层亮晶灰岩夹亮晶鲕粒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开阔台地相沉积。

厚0—52m。

梁山组石英砂岩、砂岩及泥岩、页岩组合,时夹煤线。

本组变化不大,影象清晰,是良好的标志层。

滨海相沉积。

厚14—37m。

栖霞组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泥晶生物屑灰岩夹亮晶生物屑灰岩、燧石灰岩及白云岩。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袁志英,郝江南(贵阳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3)大岩溶构造盆地,广泛分布着三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类岩石,出露和分布面积达60%以上,局部地段有碎屑岩分布。

第四系土层多为残坡积成因的红粘土,冲洪积成因的亚粘土、粘土、碎石类土和泥砾零星分布于洼地、河谷阶地及缓坡地带。

第四系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数米至10余米〔3〕。

目前,贵阳地区建筑物向“重、高、深”方向发展,第四系土层很难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一些新区的开发建设除需对上覆第四系土层进行研究,还涉及到下伏岩石和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故对第四系土层、下伏岩石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适用性,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贵阳地区以沉积岩为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历史上频繁的海侵、海退导致种类繁多的岩石类型产生,这从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类型及厚度上均可反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海侵时多为深海相沉积形成碳酸盐类岩系;海退时多为浅海相沉积和海陆交替相沉积形成碎屑岩类岩系。

贵阳地区自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构造运动强烈,古生界地层普遍遭到皱褶和发生断裂,后再经喜山运动,老的构造形迹被复活和强化,形成今日的地形、地貌以及构造十分复杂的地质景观。

主要褶皱为近南北向的贵阳一中曹司船型向斜,断层基本上是以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向为主。

以水口寺一图云关逆掩断层、照壁山张性正断层为主要代表,并伴随次一级构造形迹。

地貌以岩溶洼地和岩溶丘陵为主。

受构造影响,地貌呈现背斜呈山、向斜成谷且规模不等的构造山体。

贵阳市中心区,较主要地层岩性分布及工程地质特点由于贵阳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土单元繁多,导致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将贵阳中心地区主要岩土构成情况、分布范围以及与之相应的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分述如下:侏罗系(J):为陆相沉积,主要岩性多为砂岩夹泥、页岩。

主要呈带状分布于黔灵湖、二桥、小河地区。

表层风化严重。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壤⽓候特点简介贵州省贵阳市⼟壤⽓候特点简介贵州全境地势西⾼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倾斜,海拔在100~2800⽶之间,其中海拔1000⽶以上地区占全省⾯积的56.1%。

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1100~1300毫⽶。

总体⽽⾔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平均海拔多在1000⽶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陆,地⾯坡度⼤,⼭地特性显著。

尤其是碳酸盐类岩⽯在全省⼤⾯积的分布,其出露⾯积约占全省总⾯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候地域性差异⼤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候类型。

省内⼤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酷暑、冬⽆严寒、⽓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候特点,全省⼤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照时数多为1200~1400⼩时,年⽇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量在1100~1300毫⽶之间,降⽔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降⾬较多,6~8⽉降⽔量约占年总量的⼀半,但光照与⾬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由于地理和⽓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壤,其⾯积约占⼟壤⾯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壤-⽯灰⼟占⼟壤⾯积的29.9%;⼈⼯⼟壤⾯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候特点贵阳是低纬度⾼海拔的⾼原地区,市中⼼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度为1100⽶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候,兼有⾼原性和季风性⽓候特点。

贵阳市年平均⽓温为15.3℃,年极端最⾼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下旬,平均⽓温为24℃,最冷的⼀⽉上旬,平均⽓温是4.6℃。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_109。

35,北纬:24。

37,_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阳市区范围岩性

贵阳市区范围岩性

贵阳市幅位于贵州省中部,面积459.91km2测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区域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

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1:20万幅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为开展本图幅1:5万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测区内除贵阳市中心区及零星的岩溶洼地、槽谷地带被建筑群和第四系覆盖外,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良好,区内除震旦系、奥陶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外,自前震旦系清水江组至第四系均有分布。

尤以二叠系、三叠系出露齐全,分布广泛,前者占测区面积35%,后者占50%。

寒武——三叠系为海相沉积,侏罗系为内陆河湖相沉积。

全区共划分出49个岩石地层单位。

以下按地层层序分述如下: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主要为浅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凝灰质岩及变余砂岩、板岩。

为活动性边缘海沉积。

断层切露,厚度>500m。

寒武系中统石冷水组主要为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砂屑白云岩。

断层切露,厚度>60m。

高寨田群一段为灰、灰绿、紫红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泥页岩。

断层切露,厚度>50m。

二段为灰绿色泥页岩夹泥晶灰岩及砂岩。

主要属滨海相沉积。

厚200m。

蟒山群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少量铁质砂岩。

为滨海相沉积。

厚0—207m。

高坡场组灰、灰黄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泥、砂屑白云岩。

厚0—132m大塘组深灰、灰黄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石英砂岩及页岩,底部夹煤线。

主要属滨海相沉积。

厚25—40m。

九架炉组由铝土质页岩、铝土岩、铝土矿及赤铁矿组成。

为海湾—沼泽相沉积。

厚24m左右。

两层山则相变为铝土质粘土岩夹石英砂岩及铁质粘土岩。

摆佐组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细晶白云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或灰岩。

为台地相沉积。

厚15—60m。

黄龙组浅灰、灰色中厚层亮晶灰岩夹亮晶鲕粒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开阔台地相沉积。

厚0—52m。

梁山组石英砂岩、砂岩及泥岩、页岩组合,时夹煤线。

本组变化不大,影象清晰,是良好的标志层。

滨海相沉积。

厚14—37m。

栖霞组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泥晶生物屑灰岩夹亮晶生物屑灰岩、燧石灰岩及白云岩。

贵阳花溪地貌

贵阳花溪地貌

花溪地处黔中高原,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苗岭横贯全境,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

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

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

东南部高坡场背斜区地势较高,海拔一般为1400~1500m,大云顶山峰最高达1622m;中部向斜区地势低,一般地面海拔1100~1200m,其中青岩盆地南缘最低为1050m。

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丘峰溶原、溶丘洼地、峰林洼地、喀斯特台原等6类,其间发育喀斯特盆地、洼地、漏斗、宽谷、槽谷、喀斯特大泉、伏流、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及石林等众多喀斯特形态,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价值。

此外,在花溪——青岩以东和高坡场周围,尚有成片常态地貌(非可溶岩地貌)分布。

花溪区位于扬子板块的核心——扬子陆块的南缘(图2-1),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定,区内主要接受浅海碎屑岩和巨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扬子陆块的外围则是古生代——三叠纪不同时期形成的造山带,其中以北侧的秦岭造山带、西侧的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规模最大。

扬子板块之北为华北板块等;西南为冈底斯-印度板块;东南为华夏板块。

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羌南微板块、羌北-昌都微板块是古生代从古扬子板块上列解开的,故归入扬子板块,作为扬子板块的次级构造单元(中国地质调查局编,2004)。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是在志留纪拼合的,二者拼合以后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南方板块,又称为华南板块(程裕淇主编,1994)。

从全球范围而论,华南板块是泥盆纪时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出来的。

在泥盆纪—三叠纪早期,华南板块逐渐向北漂移到达赤道附近(图2-2A,-2B);中三叠世早期越过赤道,达北纬12º左右;之后继续向北漂移(图2-2C)。

到晚三叠世末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等拼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与巨大的欧亚板块联成一体。

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精编版)

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精编版)

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今天,让我们来写写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

在本次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希望你喜欢。

花溪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总结1为进一步强化教学成果,锻炼学生能力,丰富阅历,拓展视野,我们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组织了07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赴济南长清为期2天的地质实习。

4月16日,该实习圆满结束。

此次地质实习由学院刘教授带领,赴济南主要考察岩石和断层。

先后在济南长清馒头山、灵岩寺展开断层和岩石的实习。

专业老师针对岩石不同种类、性质和形成原因及断层的形成展开详细解说,使同学们对岩石和断层有更实际性的认识。

另外,专业老师还向同学们解说专业仪器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让我们就地进行自主讲解并使用。

一、实习目的: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掌握断层的类型及野外识别的特征。

5.掌握褶皱的野外识别。

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二、实习时间:20__-04-15——20__-04-17三、实习地点:1.济南长清区苏庄背斜2.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世界第三地质名山馒寿山3.济南长清泰山西北支脉的有着明显滑坡和断层现象的灵岩山。

四、实习内容(一)苏庄背斜1.褶曲地质构造中褶皱的基本单位。

即褶皱变动中岩层的一个弯曲。

褶曲具备如下要素:核(中心)、翼(两侧)、顶角(两翼交角)、轴面(平分顶角的假想面)、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转折端(两翼会合的部分)。

褶曲分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

二者差别很多,但最正确的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中心(核)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向斜反之。

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

花溪区土壤形成条件

第二章土壤形成条件土壤是在一定的成土因素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任何土壤类型都不能离开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自然土壤的形成,取决于自然因素的作用。

农业土壤的形成,除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外,主要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现将本区土壤形成诸因素概况如下:第一节地形地貌本区地处乌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属贵州高原中部浅切剥蚀型岩溶低中山丘陵区。

境内地貌破碎,三迭系、二迭系、侏罗系、泥盆系等主要地层受黔西隆起影响,组成背向斜构造石灰岩与砂页岩呈条带状,山地与丘陵相间分布,山脉河流多为南北向,亦有东西向。

由于本区三迭系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其形态有暗河、落水洞、洼地、石林、峰丛等. 本区东南边沿依苗岭为高坡背斜、地势特高,背斜轴部为海拔1400-1655米。

西南边沿与平坝、长顺接壤地海拔1300—1500米。

本区东西两翼地处背斜地带、地势较高,海拔1200米以上。

中槽、孟关、花溪、青岩一部分地处中部断层之间的岩溶和侵蚀盘地,地势较低平,海拔1100米左右。

全区大致可分为三种小地貌类型.1、高坡、马林、久安低中山山地:包括高坡、马林、久安等公社全部,黔陶、燕楼、麦坪的一部分,总面积44余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9。

76%。

海拔一般在1300米以上,最低位1030米,最高为皇帝高坡,海拔为1655。

9米,相对高差200—500米以上。

主要岩层有泥盆系、二迭系和石灰系的砂岩、砂页岩和灰岩等,特点是地表切割破碎、地面坡度陡峻,多呈河谷、峡谷和槽谷地形、坡度多在30度以上,气候差异较大,多为温凉山区,无霜期短,成为冷沙田土集中分布区域。

2、东西部1200米左右低山丘陵:包括石板、麦坪、湖潮、党武、小碧等公社及燕楼、花溪、中槽、青岩、孟关公社的一部分,海拔1200—1300米,相对高差100米左右。

由三迭系泥层灰岩、纯质灰岩、二迭系砂页岩等主要岩层组成、坡度平缓、气候温和、岩溶发育,田高水低、缺乏水源,但地下水资源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溪区地层岩性特征表表1




代号
厚度
岩性简述
矿种
新生界
第四系
Q
5~10
含砾石亚粘土~粘土、亚粘土
粘土矿






上统
上沙溪庙组
J2s
200~270
泥岩、粉砂岩与长石石英砂岩
砂岩矿
下沙溪庙组
J2x
470
长石砂岩、泥岩与粉砂岩
砂岩矿
下统
自流井群
Jzl
214~1017
杂色砂页岩夹灰岩
页岩矿



上统
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大理石矿、灰岩灰
滑石板组
C2hs
5~67
灰岩和白云岩
白云岩矿灰岩矿
续表1




代号
厚度
岩性简述
矿种
古生界



下统
摆佐组C1b0~319 Nhomakorabea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
白云岩矿、水晶
上司组
C1S
1~109
泥晶灰岩夹砂页岩
灰岩矿
旧司组
C1j
2~131
泥晶灰岩,砂页岩夹砂质页岩
灰岩矿
祥摆组
C1x
1~147
石英砂岩、砂页岩夹炭质页岩及煤
砂岩矿煤矿



上统
高坡场组
Dgp
0~682
灰岩及白云岩
石灰石矿、水晶、白云岩矿、硅石矿
中统
独山组
D2d
0~125
灰岩泥质灰岩及砂岩
灰岩矿、硅石矿
大河口组
D2dh
0~278
石英砂岩及粉砂岩
砂岩矿硅石矿
龙洞水组
D2l
0~325
白云质灰岩、灰岩夹泥灰岩
灰岩矿硅石矿
硅质岩夹凝灰岩
灰岩矿
吴家坪组
P2w
50~250
灰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夹煤
煤矿、高岭土矿
中统
茅口组
P1m
0~265
灰岩
灰岩矿大理石矿
栖霞组
P1q
40~180
燧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大理石矿、灰岩矿
下统
梁山组
P1l
2~57
砂页岩夹煤
页岩矿、煤矿
古生界



上统
马平组
C2m
0~100
生物屑灰岩
灰岩矿
达拉组
C2d
0~200
二桥组
T3e
40~129
石英砂岩,底部有少量砂质粘土岩及粉砂岩
砂岩矿
三桥组
T3s
68
钙质泥质砂岩与生物屑灰岩互层
砂岩矿
灰岩矿
中统
杨柳井组
垄头至改茶组
T2y
T2l~gc
203~870
300~560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
白云岩灰岩及少量页岩
白云岩矿
关岭组
青岩组
T2g
T2q
250~319
170
泥质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泥屑、碎屑灰岩及泥岩。
灰岩矿大理石矿、白云岩矿、石膏
下统
安顺组
紫云组
T1a
T1z
455-720
300~650
白云岩、角砾白云岩
砾屑灰岩泥晶灰岩夹粘土岩
白云岩矿、重晶石
大冶组
罗楼组
T1d
T1l
20~200
250~267
薄层泥晶灰岩
灰岩泥灰岩及页岩
方解石矿、灰岩矿、膨润土
古生界



上统
大隆组
P2d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