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散文阅读导学案(一)教师版(1)
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一)(教师版)一、知识回顾(完成填空题后,熟记这些知识)1、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所谓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取材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也指散文的行文散,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所谓的“神”指的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根据文中所写的景、事、人、物、理和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3、阅读散文时要根据题目和所写内容,区分散文类别,以便于在阅读时先把握其“形”,而抓“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概括段落含意。
4、捕捉线索时要明白:文章的题目、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等都是捕捉线索的切入点。
另外,文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5、明辨写作手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分辨其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又称为写作技巧。
常用的术语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寄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6、揣摩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
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等是揣摩的关键。
二、真题示例(2015年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1)回家啰!(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高三语文yw-13-03-63现代文之散文阅读编写人:余宗波审核人:高三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12-29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诗人。
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
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
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
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综合训练(2)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号007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综合训练2 )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通过训练进一步了解并识记散文技巧、语言鉴赏的相关知识;2、通过训练进一步合掌握相关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村的风许俊文①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散文阅读(二)句段作用导学案(教师版)(1)
散文阅读专题(二)分析句段作用导学案(教师版)一、考点解析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点醒行文思路的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简言之:位置决定价值,分析句段作用第一思考点就是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二、知识迁移——依据教材,寻找答题启示《荷塘月色》第七段,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作用?(2018·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散文词句的含义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号001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自主学习一、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一)常见提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二)明确解题思路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1.联系上下文,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2.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3.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三)常用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二、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和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面义,体味其内涵。
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一般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句话的意思);对含蓄隽永的句子一般先表层(句子本身强调的内容),再深层(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第一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
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
三、考点解读:P142。
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3基础一、P144题点、P145-146答题规范一二点。
五、课堂讲练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
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
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
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
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
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2004年高考全国卷I)答:3、阅读下面的文段,归纳作者爱花的原因: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鉴赏之语言特色 学案
散文:鉴赏语言特色一、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提供,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一、鉴赏语言特色鉴赏语言特色类题型,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的,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使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
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
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
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
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的,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题所在文本《汴京的星河》见本学案“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答题例如”]问: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局部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1.审题。
题目要求赏析语言特点,题干明确限定赏析的对象是文中画横线的局部,而且提示这种语言特点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兴奋情绪”服务的。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散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报告,简要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是一种以散漫、随意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和直观的表达。
2.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散文的方法。
首先是整体把握,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散文的主题和基本情节;其次是细节解读,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和体会散文中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最后是个人感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思考和解读。
3. 展示散文篇章,以“一个人的世界”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阅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散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技巧。
4. 分组合作,进行散文阅读和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篇散文,并就其中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学生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阅读和讨论的结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建议,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散文的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散文,不仅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和自主思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教师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02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2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题型2、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方法自主学习一、题型1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文本主旨的概括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旨概括“4方法”1.“关键整体结合”法: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散文语言鉴赏导学案
散文语言鉴赏导学案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整合】小说语言特色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
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1.用词之美叠字、叠词2.句式之美3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提示]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二)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
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作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
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另外,指明效果时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课内探究案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一、检查预习情况二、典例分析(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06 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导学案(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6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我有一个梦[台湾]张晓风我有一个梦,我不太敢轻易地把这梦说给别人听,怕遭人耻笑——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去梦想的人并不多。
我有一个梦。
我梦想在这号称为“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英文为生物为化学为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文设置一间讲坛。
我梦想有一位国文教师在教授“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时候,窗外有粉色羊蹄甲正落入春水的波面,苦楝树上也刚好传来鸟鸣,周围的环境恰如一篇舞台布景板,处处笺注着白纸黑字的诗。
晚明吴从先有一段文字读之目醉神驰,他说:“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青垂;几席、阑干、窗窦,欲净滑如秋水;榻上欲有云烟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
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
琅环仙洞,不足羡矣。
”吴从先又谓:“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
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
……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
读忠列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
读奸佞传,宜击剑酌酒以销愤。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
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啊,不,这种梦太奢侈了!要一间平房,要房外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要春风穿户夏雨叩窗的野趣,还要空山幽壑,笙瑟溢耳。
这种事,说出来——谁肯原谅你呢?那么,退而求其次吧!只要一间书斋式的国学讲坛吧!要一间安静雅洁的书斋,有中国式的门和窗,有木质感觉良好的桌椅,你可以坐在其间,你可以第一次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是不错的事,也有其不错的感觉。
教室里,沿着墙,有一排矮柜,柜子上,不妨放些下课时可以把玩的东西。
一幅竹子搁臂,凉凉的,上面刻着诗。
一个仿制的古翁,上面刻着元曲,让人惊讶古代平民喝酒之际也不忘诗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语言特色教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散文阅读:问语言特色(学案)一、常用答题词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二、明确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1.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三、从修辞的角度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2、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散文结构思路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3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结构思路答题技巧2、正确规范鉴赏散文结构思路题自主学习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合作探究天湖海桀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高考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讲课教案
文中多使用整句,如
,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
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
如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2、从句式特点角度赏析—长句短句 长句的修辞效果是: 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
短句的修辞效果是: 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
高明的作者往往是: 长句、短句兼用,错落有致,各尽其妙。
2、从句式特点角度赏析—整句散句
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
使用对偶、排比、对比、叠字、反复修辞的句子属于整句。 整句的表达效果是: 使得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念起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 深刻,能渲染气氛,增强文势。
考 纲 要 求
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文学性。
常见题型:
1、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何特色? 2、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4、请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某某段落分析。
【参考答案】此句中用一个表情 态的副词“渐渐”来写烛光, 准确地写出了光亮由弱变强的 过程。
例3:叠词的音韵和谐之美
叠词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 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 更加形象,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 切,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
散文语言风格导学案教师版
千锤百炼出佳作一词一句总关情
——赏析散文的语言艺术教学设计
(嘉鱼一中赵婷婷2018.12)
一、考纲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将“鉴赏文学作品”列为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学作品”。
2、《2018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考试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其中鉴赏评价D级要求就包含“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二、学情分析:高一高二的现代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是让老师既爱且恨的部分。
爱它,在于现代文阅读障碍较小,学生易于理解;恨它,在于学生自认为理解,对散文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不高。
教师不知从何教起,因此,到了高三,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凭借“本能”做题,但其实是欠缺系统的鉴赏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步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难点:熟练掌握答题技巧,准确赏析语言特色。
五、教学流程。
04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 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4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技巧、语言鉴赏)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并识记散文技巧、语言鉴赏的相关知识;2、通过合作探究与训练解掌握相关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自主学习一、品味散文语言1、赏析语言技巧或特色(答题模式)赏析语言技巧运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了……内容,达到了……(主旨、情感方面)的表达效果。
赏析语言特色文章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等)特点,如……(用词、句式、手法等方面的例子),表达了……(内容、情感等)。
2、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二、鉴赏散文表达技巧1、答题思路明手法明确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点效果联系上下文和主旨,结合具体语句说明表达效果。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合作探究湖殇熊久红1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2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3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散文语言风格导学案
散文阅读之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导学案一、了解考纲,明确目标文学类文本阅读3.鉴赏评价 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学习目标1.掌握散文语言特色赏析的命题规律。
2.掌握散文语言特色赏析的答题步骤和答题角度。
三、典题导引三、即时演练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有删节)①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
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②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
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
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③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
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
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④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
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⑤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
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
⑥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
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
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⑦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
高中散文语言特色题教案
高中散文语言特色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欣赏散文中的语言特色。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散文的语言技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了几篇典型的现代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散文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语言特色?-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散文的语言魅力,并通过具体作品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知识讲解- 介绍散文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如平实亲切、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等。
3. 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的散文作品,挑选出各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特色段落。
-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并尝试解释这些特色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4. 实践练习- 写作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散文片段。
- 小组互评:学生互相阅读并评价对方的作文,从中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提升-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强调散文语言特色的运用。
-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散文作品,鼓励他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和实践。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重点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作者的风格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散文创作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复习目标: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一、高考典题感知【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答案】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
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
(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
④从人称使用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
考虑成熟,一口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他是负责发稿的。
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
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
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
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
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
”他才有点选择。
他爱喝酒。
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
他和老舍感情很好。
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
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
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
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
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
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问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4分)【答案】①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②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井鲍尔吉·原野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
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
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
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
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
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
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