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简答题) 【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心斋答:心斋是指洗掉黏附在心中的成见、认知、欲望以及经验等累赘,恢复虚灵明觉之本心的工夫。
《庄子·人间世》的一则寓言: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卫国国君的方法时,孔子对其讲了“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意思是用耳听,虽可执定于耳闻,但不如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体会,期待与心境相符,尽管提升一层,仍不如用气去感应。
气无处不在,广大流通,虚而无碍,应而不藏。
故心志专一,用气去感应,就可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合于道妙。
2.大同答:①大同是指古代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
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多有启发,近代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影响。
②大同是指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③大同是指天地万物为统一整体。
《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谶纬答:“谶纬”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学说,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主要是把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谶”是指把诡秘的隐语和预言当做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纬”是指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谶纬和经学一起,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尽管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但谶纬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一、玄学家与孔子1.玄学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
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1.何晏(1)简介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1)简介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
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1.阮籍(1)简介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专题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六艺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______、______;政事:_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
这十人被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答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6.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一书,又称______。
历代有关《老子》的注解极多,战国末年韩非子的______、______,是目前可见对《老子》最早的解释。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章节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出现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的思想。
(1)观念的变化①“以祖配天”转变为“以德配天”,从血缘性的祖先崇拜变成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先崇拜;②将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步内在化、道德化,认为惟德是辅;③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与商人的有分别;④将商人的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分离为三神论;⑤由天不可信的思想转化为对天的怨恨。
(2)以德配天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代初期呈现出一种人文觉醒,这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却又面临内忧外患。
他们总结了夏、殷两代“天命”得而复失的教训,得出“天命靡常”的观点,因而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在《尚书·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命运转变的关键在于主政者“明德”“敬德”。
夏、殷正是由于“不敬厥德”,违背天道,才丧失了天命。
周公等人将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加以改造,创造了天子说,假天神权威论证了王权的合理性;还创造了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来限制和约束君主的权力。
(3)敬德保民周公提出了一系列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敬德保民”“敬德安民”意义深刻,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周初的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和意志、意向的重要性,于是将其提升到与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统治者通过人民去了解天命,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殷周之际的变革,使传统的天命论得以新生,增添了敬德保民、努力人事、谨慎尽责的内容,把民意抬高到天命的高度,从而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自主性和内在性的烙印。
2.试论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
答:“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点,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1)孔子之“仁”的多层涵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可以通过孔子与当时人的谈话来体会“仁”的多重涵义。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南开大学2015研]答:(1)“明分使群”的社会建构观念①背景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构建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
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②分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
人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以“分”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群体。
“分”既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荀子认为人不可以不结合为一个群体。
然而人结合在一个群体里,又不可以是杂乱无序的。
它必须以“分”的方式组合为一个结构,过着一种有序的生活。
惟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③礼义“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
而“分莫大于礼”。
“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
“义”侧重于道德教化;“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评述“明分使群”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学术争论的回应,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回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思想由此拥有相对自由的实践途径。
荀子以人性的分析论述,作为政治管理的理论出发点。
他认为人性有恶性与群性之分,这两者相互影响。
荀子认为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伪”来塑造,在社会现实中产生的“欲”与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群”成为不可缺少的可能。
“明分使群”的本质显于对“分”的运用,依靠君子、君主等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克制所起的模范作用,以实现在救患除祸的过程中对群的制约努力,达到君主政治统治稳定的目的实现。
2.孔子天命论的主要内容,与上古天命论相比,它有何重大转变?[武汉大学2015研] 答:(1)主要内容①天命天命,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墨经》是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篇。
《墨经》又称______,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墨经》之名始见于______篇。
【答案】《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庄子·天下》5.后期墨家逻辑以______为核心,其中包括______(概念)、______(判断)、______(推理)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他们把概念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判断。
【答案】辩;名;辞;说;达;类;私;尽;或;假6.《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圣才出品】
第7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中国佛学南北朝时,佛教思想有系统地输入中国,引起了思想界的大变动。
自此以后,以至宋初,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
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
2.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2)“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是佛教中之三法印。
涅槃译为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
中国人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
佛之净心,亦“繁心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
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3)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
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佛,但中国人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
二、佛家与道家南北朝时期,道学极盛。
当时谈玄之士多觉老庄及佛学本无二致,故当时多有以庄学讲佛学者。
当时多用外典中之义理,比附佛经中之义理。
而“外典”中所可引以比附佛经者,当以老庄之书为最,讲佛经时,亦常以当时所谓“三玄”中之言比附之。
三、“六家七宗”1.空有问题有无,空有,是老庄及佛学所共有之问题,也是南北朝以后佛学家所讨论最多的为题。
当时人对于此问题的讨论,主要有六家七宗。
2.六家七宗梁释宝唱作《续法论》云:宋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
一本无宗,二本无异宗,三即色宗,四心无宗,五识含宗,六幻化宗,七缘会宗。
今此言六家者,于七宗中除本无异宗也。
(1)无异宗①道安道安为晋代一大佛教领袖。
本在襄阳,为秦军所获,后居长安。
秦主苻坚,极尊礼之。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译出众经百余万言。
”晋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
②《性空论》元康谓道安作《性空论》。
本文今不传。
据吉藏所说,道安之《性空论》,即“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之义。
此本无宗也。
(2)本无异宗僧肇《不真空论》所破本无义,元康《肇论疏》以为即法汰之说,即本无异宗。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7章冯友兰[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幼年人家塾,习旧学。
其主要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英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三松堂自序》等。
现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松堂全集》。
一、“新理学”本体论体系1.冯友兰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划界冯友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重新释义、定位和架构,建立了一个庞丈的“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2.“新理学”本体论体系的具体建构(1)冯友兰从“有事实底存在底”“事物”开始其体系建构冯友兰指出,从对特定的“实际底事物”有所肯定,可以推而广之对这一“事物之类底物”作许多肯定。
冯友兰将一类事物之所以为这一类事物者,或者说一类事物依照之而成其为这一类事物者,定义为“理”;一类事物所必依照于其理者,自其必依照而不可逃言,谓之“命”;一类事物所依照之理在该事物本身者,或者说理之实现于物者,即为“性”;因一类事物之理乃是这一类事物的标准和极限,故理亦名为“极”;“众理之全”或曰“众极之全”,则名为“太极”。
(2)依据“实现其理之料”理是“实际底存在之物”的“依照”;而“实际底存在之物”所以存在,还须“依据”“实现其理之料”。
料有相对、绝对之分。
相对的料,本身仍有其“依照”和“依据”两方面;绝对的料即“只可为料者”,“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亦名为“无极”。
(3)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一事物依照理、同时依据气而实现其性;其依照理之程度并不是完全的,或依照八分,或依照七分。
该事物所实际地依照于其理者,是为其“义理之性”;综该事物依照其理者及未依照其理者而言,则为其“气质之性”。
凡事物皆有性,但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亦即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之理。
(4)“道体”和“大全”就一事物而言,其存在是气实现该事物之理的运动;就全体事物而言,其存在则是无极实现太极的运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第11章周濂溪、邵康节一、周濂溪1.简介周濂溪,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年五十七。
著有《太极图》等。
2.《太极图说》(1)思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来源①此图并非全根据于《易》。
②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与周濂溪的太极图略同。
③周濂溪太极图中第二图取《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参同契》三五至精图。
3.《太极图说》与《通书》(1)太极阴阳五行①《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
《通书》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②《太极图说》认为五行是“五气”,《通书》认为阴阳是“二气”。
(2)人性本善①《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
②《通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
(3)圣人之道①《太极图说》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②《通书》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二、邵康节1.简介邵雍,字尧夫,范阳人。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之上,遂为河南人。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
熙宁时年卒,年六十七。
元祐中,赐谥康节。
2.太极与八卦(1)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
(2)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3)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
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3.先天图与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1)先天图①将经世衍易图横排之八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此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先天八卦方位图,或名先天图。
②所以名为先天图者,因此图所表之八卦方位,与《说卦》所说不同。
故康节以此为伏羲之先天八卦,而以《说卦》所说之八卦方位,为文王之后天八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下)) 【圣才出品】
第9章隋唐之佛学(下)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1.天台宗智顗为陈隋间佛学之大师,世称智者大师。
智顗居天台山,故此派世称为天台宗。
此宗以《法华经》为本经,故世又称为法华宗。
此宗以慧文为第一祖,慧思为第二祖,智顗为第三祖。
2.真如、如来藏(1)名称宇宙之全体,即是一心,此心名为真如,又称为如来藏。
(2)教义①此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能生世间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凡所有者,其性皆“藏”于此心中,故此心有“藏”之名。
②此心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所藏虽多,而却能“无所妨碍”。
③每一法性,即是如来藏全体。
每一部分即是整个的全体。
3.三性(1)三性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
(2)内涵①真心中含有染性。
染性为染事。
染事即具体的事物。
②明三性即明染业之所由起。
三性即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
③染浊依他性,及染浊分别性,即现象世界所由起。
④现象世界之本身为依他性。
然推其根本,则即心之真实性所现。
4.共相识与不共相识(1)区别:众生同业所现之事物,均能见之,受用之。
其别业所现,则只其自己能用之,他人不能用之。
(2)原因:一种之行为,能引其同类之性,使现为事。
故一种之行为愈多,则其所引起同类之性亦愈多。
故“一一凡圣,造业不同”,所得之报亦异。
5.万法互摄(1)现象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者,虽万有不同,而皆可圆融互摄。
(2)事以性为体,每一性皆如来藏全体,故每一事亦是如来藏全体所现也。
(3)就空间言,大小可以体融相摄;就时间言,长短可以体融相摄。
(4)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与外道真心遍一切处之说不同。
6.止观(1)欲脱离苦海,须修行。
(2)所谓除“真实性”者,即不以依他分别二性之无为真如性。
(3)涅槃境界。
然诸佛为利他起见,亦可复起现象世界,复人生死以化度众生。
前者为止门作用,后者为观门作用。
7.诸佛染性(1)一一诸佛,心体依熏,作涅槃时,而不妨体有染性之用。
(2)净染二性俱是不改之性,非习成者。
故众生虽依染性现染事,而其净性完全不坏。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3章诸子的由来第4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第6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第7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第8章名家第9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第10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第11章后期的墨家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第13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第14章韩非子第15章儒家的形而上学第16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第17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第18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第19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第20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第22章禅宗:潜默的哲学第23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第24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25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第26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第27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28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圣才出品】
第4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一、“古学”与刘歆1.“古学”(1)在西汉之时,即有一部分人不满于以阴阳家学说说经之经学家,遂另立一种经学。
(2)“古学”是指古文家的经学。
其说经不用纬书谶书及其他阴阳家之言,一扫当时“非常可怪之论”,使孔子反于其“师”的地位。
2.刘歆对“古学”的发展(1)刘歆是提倡“古学”最显著的一人。
“古学”初起时,只在民间。
而刘歆以其当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地位,出死力为“古学”奋斗,是“古学”的领袖。
(2)刘歆所作的《七略》,综论上古学术的源流派别,不杂“非常可怪”之论,依据古文经学家的见解进行的阐述,在当时实为一部革命的著作。
二、扬雄从哲学史上看,扬雄、王充的思想可见两汉、魏晋两时代间思想转变的轨迹。
1.扬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2.《太玄》(1)“以三起”《太玄》认为玄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万物的发生运动,与其间的秩序,都是玄作用的结果。
玄分为三方,三方又分为九州,九州又分为二十七部,二十七部又分为八十一家。
此所谓“方州部家,三位疏成”也,所谓“以三起”也。
(2)“八十一首,岁事咸贞”扬雄《太玄》亦以其八十一首分配于一岁之四时中,以见“八十一首,岁事咸贞”之盛。
就人之行事言之,一事亦可分为九段。
(3)评价这些都是“老易”的学说,扬雄只是把它以书的形式著述立说。
最终未能完全摆脱阴阳家的见解。
3.《法言》(1)对各家学说的见解扬雄的学说以儒家为主,以孔子为宗。
《法言》中论及了《老子》,儒家外别家之学圣人之书等。
他认为,圣人留存下来的《易》《书》《礼》《诗》《春秋》诸经,应该成为后人立言的标准。
而阴阳家之说,扬雄以为不合于圣人。
阴阳家的言论都是“巫鼓”之说。
当时迷信盛行,扬雄的言论起到了摧陷廓清的作用。
(2)对人性的见解扬雄对人性有独到的见解,“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与孟子不同,但是他很推崇孟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下)) 【圣才出品】
第6章南北朝之玄学(下)一、向秀与郭象1.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
雅好老庄之学。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2.郭象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3.《庄子注》郭象之《庄子注》,为一极有价值之著作。
此注不但能引申发挥《庄子》书中之思想,且亦自有若干新见解。
故此注实乃一独立的著作,道家哲学中一重要典籍也。
二、“独化”1.“无”(1)《庄子注》则直谓“无”即是数学上之零。
万物之所以如此如此,正因其自然即是这般,即“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2)《庄子注》之所以主张“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者,因无论吾人之知识若何扩大,吾人若尽问所以生物之原因,吾人最后总须立一“块然而自生”者,名之或为上帝、或为道、或为原子、或为电子。
2.独化事物终究是“无故而自尔”,所以《庄子注》说“物之自尔”。
他认为物皆自然而然,更无所待。
此名为“独化”。
“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即“独化之理”也。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庄子注》,事物之间有关系而且有必要的关系。
1.宇宙间之关系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间之他任何事物有关系。
《庄子注》:“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2.人事中之关系在人事中,“治”“乱”之代谢,是自然的、必然的;“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在此种整个的情形之下,必有某情形、某事物发生,此是必然。
但吾人不能指某情形、某事物,是某情形、某事物的原因,此是独化。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庄子注》以为宇宙间各事物是常变的。
《庄子注》言有只是有,是就宇宙之全体言;言万物是常变的,是就宇宙间之各个事物而言。
1.社会常变社会亦常在变迁之中。
社会中之制度,皆所以为一时之用,时过即有弊而成为废物。
社会因必然之势而变,变则旧办法、旧制度即为“丑”、为“妖”。
若时变而仍执持“丑”“妖”,则即是不能顺自然,即是“矫效”,即是“伪”。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墨经》是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篇。
《墨经》又称______,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墨经》之名始见于______篇。
【答案】《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庄子·天下》5.后期墨家逻辑以______为核心,其中包括______(概念)、______(判断)、______(推理)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他们把概念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判断。
【答案】辩;名;辞;说;达;类;私;尽;或;假6.《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1.得意忘象。
[北京大学2015研][北京大学2014研]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
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
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
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
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
”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
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
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
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
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
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
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
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寻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
舍弃的最终结果,万物的唯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有”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
王弼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2.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南开大学2015研]答:“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三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3.王弼“得意忘言”。
[南开大学2014研]答:(1)提出过程“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
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
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
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
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
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
“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4.张之洞“中体西用”。
[南开大学2014研]答:(1)释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
(2)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山东大学2014研]答: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
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
“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
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
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
“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
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
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
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
“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
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
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
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
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整。
6.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
”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论。
“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认为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蕴含着“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
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7.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中山大学2013研][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答: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
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