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指地震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反应、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防、抗、救相结合,逐步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防震减灾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防震减灾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根据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安排经费。

第六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设备,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全体公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震减灾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妨碍、破坏防震减灾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与预报第八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与群众、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

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指导和组织群众性的地震监测预报活动,对地震异常信息应当及时核实、分析研究。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地震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增建抗干扰工程或者迁移地震监测设施,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省地震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朱帅1朱玲2刘升3(1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萧县235232;2萧县龙城镇农技站,安徽萧县235200;3萧县气象局,安徽萧县235200)摘要:该文根据萧县农业生产实际和旱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2018年、2020年2年涝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剖析了萧县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注重灌溉与排涝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旱涝灾害治理对策,以期为减少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涝灾害;成因;治理对策;萧县中图分类号S422;S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9-0155-02萧县地处116°31′~117°12′E、33°56′~34°29′N,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北部,位居苏、鲁、豫、皖经济协作区的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农副产品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温、光、水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08.3h,无霜期210d,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中强筋小麦优势产区、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系全国优质棉基地县。

全县辖23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是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

多年来,萧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但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旱灾现状及成因1.1现状萧县降雨相对集中,旱灾时有发生。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萧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近30年统计春旱发生6次,影响小麦春季生长,春播作物播期推迟;夏旱发生5次,影响夏玉米、大豆等在田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滑;秋冬季旱灾发生8次,影响小麦播种,导致播期推迟,特别是秋、冬、春3季连旱,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工作原则1.4 适用范围2 组织指挥体系2.1 省减灾救灾委员会组成及职责2.2 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及职责2.3 工作组2.4 专家组3 灾害预警响应4 信息报告和发布4.1 信息报告4.2 信息发布5 省级应急响应5.1 Ⅰ级响应5.2 Ⅱ级响应5.3 Ⅲ级响应5.4 Ⅳ级响应5.5 启动条件调整5.6 响应终止6 灾后救助及恢复重建6.1 过渡期生活救助6.2 冬春救助6.3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7 保障措施7.1 资金保障7.2 物资保障7.3 通信和信息保障7.4 装备和设施保障7.5 人力资源保障7.6 社会动员保障7.7 科技保障7.8 宣传和培训8 附则8.1 术语解释8.2 预案演练8.3 预案管理8.4 预案解释8.5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机制,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各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各级政府根据各自职责,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4)政府主导、社会动员。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离 出来 , 而 以 国家 为 主导 , 立 相 应 的政 策 性 农 业保 转 建
保险这 一 险种在 广大农 村 全面铺 开 , 险业 务规 模 较 大 的 农 “ 稻种 植 保 险 ” 保 了淮 河 以 南 地 区水 稻 种 植 面 积 的 水 承
5 % ; 小麦种 植 保 险” 保 了淮 河 以北 地 区种 植 面 积 的 0 “ 承
不相称 。
万家 之金 , 一方 之危 ” 解 的独 特 经营方 式 , 现代商 品 经济 在
中起 到一种 “ 巧 的 社会 稳 定 器 ” 作用 , 第 三 产 业 的 精 的 是
2 2 缺 乏政 府扶 持 .
如果保 险公 司完 全 按照 市 场价 格制
重要组 成部 分 。从形式 上讲 , 它是 在科学 测算 各 种 灾 害发 生概 率 和产生 损失 的基础 上确 定保 险费 率 , 未来 不 确定 将

要: 安徽 省 自然 灾害频发 , 失严重 , 文通过分 析本 省农业 自然 灾害损 失保 险现状及 存在 问题 , 出了进一 步 损 本 提
完善 农 业 灾 害损 失保 险 的 对 策 。
关键词 : 业 ; 农 自然 灾 害 ; 业 保 险 农
中图 分 类 号
F 2 33
文献标识码

的 巨额 损失 化 为 固定 的 、 额 的保 险 费支 出 , 小 并通 过 广泛 地、 逐期 地积 累建 立雄 厚 的 灾 害 损失 补 偿 后 备 基 金 , 为广
定保 险费率 , 民买 不起 ; 果 按 农 民 可 以接 受 的 标 准制 农 如
定保 险 费率 , 险公 司则赔 不起 。安徽省 农村 基 础设 施 不 保
文章编号
1 0 7 3 (0 7 2 0 7— 7 1 20 )0—1 O 5一 2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1954年水灾1954年,安徽淮河、长江流域都发生了非常洪水,降雨量超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是年5月中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以淮河干流上游和淮南山区最大。

淮河干流5月份水位都超过了历年汛前的最高水位。

进入7月份以后,安徽淮河流域发生了普遍而集中的连续性暴雨,雨量之大,雨势之猛,为有记录以来所仅见。

安徽长江流域自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先后发生十几次大雨或暴雨。

安庆市6月23日至28日连续降雨358.7毫米。

芜湖市在57天梅雨期内,发生4次大暴雨,7月11日一天降雨219.1毫米。

徽州地区5~7月,各县降雨量均在1500--2000毫米。

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水,造成淮河、长江干支流水位猛涨。

长江干流的芜湖、安庆,淮河干流的正阳关和蚌埠等地的水位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洪水位,且退水慢、历时长,致使淮河、长江干流超警戒水位达100多天,造成了安徽百年以来的特大水灾。

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达4945万亩,其中重灾2738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倒塌房屋402万间,损失牲畜20722万头,受灾人口达1537万人,重灾民91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505万人。

1963年水灾1963年是典型的淮河流域特大水灾。

是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干流长时期持续高水位,皖境淮域亦发生大规模降雨,支流洪水受干流高水位顶托而不能外泄,造成沿淮、淮北严重的内涝灾害。

1963年淮域雨季开始早,降雨范围广,淮北发生多次暴雨,且连续时间比较长。

汛期5~8月4个月淮河以北降雨总量在800~1100毫米。

淮河干流5月中旬开始涨水,8月下旬开始出现最高洪峰,8月28日蚌埠最高水位21.14米,蚌埠超过19.0米的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40天。

浍河、濉河、沱河均出现1949以后的最高洪水位。

颍河、涡河亦接近1949年以后出现过的最高洪水位。

据统计,1963年水灾全省受灾面积5651.5万亩,成灾面积3877万亩,其中淮河流域受灾5437万亩,成灾3799.7万亩。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安徽省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安徽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部的内陆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安徽省也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地震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徽省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情况。

首先,洪水是安徽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安徽省位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江流域之间,地势较低且多河网密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每年夏季和秋季,暴雨频繁,导致河流水位上涨,造成严重的洪水。

洪水对农作物、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安徽省的洪水灾害平均造成几十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其次,安徽省也经常受到旱灾的困扰。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常年面临缺水的问题。

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严重影响农业产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旱灾还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给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不便。

台风也是安徽省经常遭受的自然灾害之一、虽然安徽省地处内陆,但其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强大的风力和暴雨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严重的灾害。

据统计,每年台风过境时,安徽省沿海地区的农作物和渔船损失数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安徽省也有可能遭受地震的威胁。

尽管地震在安徽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的限制,地震一旦发生可能对当地造成重大的损失。

特别是在沿江地区,可能受到长江断层的影响,地震活动更为频繁。

总的来说,安徽省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点,常常受到洪水、旱灾、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自然灾害给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安徽省政府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并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提高灾害应对和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

歙县洪涝灾害成因及防范措施洪振鹏发布时间:2023-05-16T17:29:08.44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5期作者:洪振鹏[导读] 本文通过对歙县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歙县应急管理局安徽黄山 245200摘要:本文通过对歙县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关键词: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前言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由于受特殊地形的影响,对暴雨产生的抬升、屏障、狭管以及局地差异显著引起的热力对流作用,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是全国的暴雨中心之一,特别是5至7月间常常出现强降雨而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洪水经常出现在夜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对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洪灾是歙县最典型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需针对洪灾发生的规律特点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基本情况歙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东部,东经118°4′10″—118°53′50″,北纬29°30′16″—30°8′31″之间,东与浙江省的临安、淳安毗邻,北连黄山区、绩溪县,西邻屯溪区、徽州区,西南与休宁县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共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0个社区,计有17.4万户,47.1万人。

歙县整体地形起伏,垂直变化明显,黄山山脉耸立西北,天目山脉横枕东北,白际山自东北脉绵亘西南,组成外围中山地形,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形成众多的丘陵和山间宽缓的河谷小盆地。

歙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寒多雨,梅雨显著,伏秋多旱。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4mm,历年最大降水量2264.4mm(1983年),历年最小降水量885.1mm(1978年)。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其中汛期(5-9月)降水量926.1mm,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56%;主汛期(6-8月)降水量640.6mm,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39%。

浅谈雷电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浅谈雷电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1 3 飘 雷 : 击 雷 发 生 后有 时会 有 红 色 或 兰 色 火球 出 现 。 . 直 在 空 中随风 飘移 . 次遇 到物 体 和人 蓄 时放 电. 建 筑 、 备 人 蓄 再 对 设 形 成危 害 。 14 滚 雷 : . 雷电对 大地 放 电时 没有 一次 放完 , 生带 电火 球 产 接 地 面 滚 动 直 到 电 能 释 放 完 为 止 。同 样 会 对 建 筑 、 畜 构 成 人 危害。 1 5 雷 电流高 热效 应会 放 出几 十至 上 千 安 的强 大 电流 , . 并

可能 引起 倒塌 , 火等 事 故 。特别 是煤 矿 企业 、 起 油气 生 产地 区 , 皖 北地 区年 雷 暴 日常 达 4 0多 天 , 繁 的雷 击 会 造 成 生 命 和 财 产 的 频 巨大 损失 。近 几 年 , 北煤 矿 因雷 击 , 皖 都造 成 停 电 , 办公 自动化 以 及生 产通 讯 , 监控 等 系 统也 因雷 电感 应 而 击 穿 , 电 灾 害 已 经严 雷
能综 合考 虑 防雷 避 雷设 施 , 别要 考虑 清 理 到室 外 附加 在屋 顶 上 特 的霓 虹灯 、 广告 牌 、 属旗 杆 、 波 塔及 共 用 天线 等 潜 在 的不 安 全 金 微 因素 ; 次把好 施 工质 量 检 查 监 督 及 竣 工 验 收 关 , 格 按 照 国 家 其 严 规定 的标 准验 收建 筑 物的 避雷 设 施 。对共 用 天 线 、 民住 宅 楼 的 居 重影 响安 全 生产 。 因此我 们要 做好 防 雷措施 。 总 电源 、 电子 计算 机 网 络用 户 以及 架 空 电话线 用 户 等应 加装 专 用 1 雷 电灾 害的大 约分 类及 危 害 避雷 器 , 在 每年 雷 雨 季节 到来 之 前 , 这 些 避 雷 装 置 进 行 一 次 并 对 1 I 直 击雷 : . 由高 空 云 层 直接 对 地 面 的建 筑 物 、 雷 针 、 避 输 安全 性能 检测 维修 , 取得 防 雷装 置检 测合 格证 。 并 电线 路 、 树木 、 体放 电 。产生 的放 电电 流最 大 可达 几 百 万 安培 , 人 3 2 对 于个 人 和家 庭 而言 , . 首先 要 多了解 防雷知 识 , 增强 防 雷 电流 高压 技 应 会 产 生 高 达 数 万 伏 甚 至 数 十 万 伏 的 冲 击 电压 雷意 识 , 积极 采取 预 防措 施 , 免 雷 电击 伤 人 。人 们 已步 入 信 息 避 ( 0 1 8月 1 21 年 7日凌晨 1 —3时 淮 北市 中部 百 善 区域 闪 电 达 3 0 化 、 8 自动 化 时 代 , 就 目前 的科 学 水 平 , 雷 电 的危 害 , 停 留在 但 对 仅 多次 ) 。如此 巨大 的 电压 瞬间 冲击 电气 设备 。足 以击穿 绝 缘 使设 预测 预报 阶段 , 不 能 达 到 消除 或 利 用 雷 电 程 度 , 还 因此 在 雷 雨 季 备发 生 短 路 , 以 造 成 建 筑 物 的 直 接 损 坏 。 弓 发 火 灾 和 人 员 节 , 可 I 防止 雷 电危害 , 意在 雷 电时 工作 生 活 的某 些禁 忌 , 减 少 雷 注 对 伤亡 。 电所 造成 的损 失 将大 为有 益 , 主要 有 以下几 个 方面 : 1 2 雷 电感 应 : . 在遭 到直 击 雷时 , 大 的雷 电流在 通 过 避 雷 强 3 2 1 出行 : . . 雷雨 时 出行在 外 , 避雨 时 不要靠 近 孤立 的 建筑 针 引线对 地 放 电时会 在导 体周 围产生 高 压感 应 电动势 , 生 强 大 物或 构筑 物 , 产 如高 楼 、 电杆 、 囱 、 檐 , 为这 些 地 方 由 于特 别 高 烟 屋 因 的交 变 电磁 场 , 种 感 应 电 动势 会使 与 其 平 行 或 交 叉 的供 电线 而尖 , 易与 带 电荷 的雷 云 之 间 形 击 穿 放 电效 应 , 受 雷击 。行 这 容 遭 路、 通讯 线路 及其 它 线 路 产 生 出 上万 伏 的高 压 电势 , 坏 供 电 系 人在 雷雨 时也 不 能站 在空 旷 的高 地 上 , 破 或大 树 下 躲雨 。城 市 居 民 统 , 穿电 脑设 备 和其他 通信 设备 的 电子器 件 , 设 备损 坏 , 至 外 出候 车适逢 雷 雨 时 。应 尽量 在 公交 站 台 候车 , 击 使 甚 因为 一 般公 交 站 引起 火 灾 。 台是 钢结 构 站 台或 钢 筋混 凝土 结 构站 台 , 造时 已考虑 等 电位 连 建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评估与应对措施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评估与应对措施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评估与应对措施近年来,安徽淮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对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对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进行评估与应对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评估洪涝灾害的风险程度是防范工作的基础。

淮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多山、丘陵和低丘平原相结合的区域,山区和丘陵地带容易发生山洪和坍塌滑坡等灾害,而低洼平原地带则容易受到水涝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气象、水文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确定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和程度。

其次,建立完善的洪涝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

淮河流域交通不便,大面积的洪水容易导致灾害发生后救援的困难。

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洪水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预警工作非常关键。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气象雷达、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监测洪水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居民能够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也是应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洼、降雨量大和水土流失严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通过修建堤坝、加固堤岸、挖掘水道、清淤疏浚等工程手段,有效控制河流的水位和水量,提高淮河流域的排水能力,从根本上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损失的程度。

此外,加强生态保护与管理也是减轻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淮河流域的湿地和森林减少,土地水源调节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因此,加强湿地和森林保护,恢复湿地的水源涵养和调节功能,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最后,提高居民的洪涝灾害应对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

对于淮河流域的居民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洪涝灾害知识,学会如何及时撤离、自救和互救。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应急救援设备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使他们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宿州市旱涝灾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宿州市旱涝灾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宿州市旱涝灾情分析及应对措施背景宿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主要地理特征是平原区域,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

由于宿州市地处江淮平原,故而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这些自然灾害广泛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宿州市旱灾情况近年来,宿州市持续遭受严重旱灾,主要由于气候异常和缺乏有效水资源管理所致。

其中,2019年是宿州市历史上降雨最少的一年,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据宿州市水务集团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降雨量仅有535毫米,其中宿州市中心城区只有362毫米,创下了历史低位。

宿州市涝灾情况与此同时,宿州市也不时遭受涝灾的侵袭,主要由于当地河流淤积、排水管道不畅等原因。

据宿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数据,2019年宿州市发生了12次暴雨洪涝灾害,其中3次为中度以上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对措施宿州市政府针对旱涝灾害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主要包括:1.建设防洪工程和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加强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推进排水设施建设,完善水闸、水库等防洪设施。

2.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水资源配额制度,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损失和浪费。

3.发展节水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水资源重点行业监管,实现节水守土有责。

4.宣传教育:增强灾害防范意识,普及应急避灾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增强灾害防治的整体力量。

结论宿州市是一个温暖多雨的地区,旱涝灾害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长期难题。

尽管宿州市政府针对旱涝灾害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仍需在防范、监测、预报和应对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防治 最后冲刺与押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最后冲刺与押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预测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比亚纳里诺州2011年12月中旬遭到强降雨袭击,降雨引发了强泥石流灾害。

材料二:湖北郧(yún)西县马安镇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尾矿库两次泄露,数千立方米尾矿渣形成泥石流,冲毁了下游的公路和庄稼地,造成2.3万人受灾。

结合材料分析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参考答案】成因:有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大量流水来源;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危害:破坏聚落;阻断交通、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1年4月份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旱情。

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资料显示,2011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

此次旱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农作物、养殖业损失严重;三是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

请说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频繁且危害巨大的原因并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参考答案】原因: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强弱和进退早晚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们防灾能力不足。

措施:加强对旱灾的科学研究,及时、准确的发布旱灾预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宣传和普及防灾的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好旱灾防御工作等。

★3、材料一:2012年1月,澳大利亚东北的布里斯班大雨成灾,多条道路被大水阻断,逾万户居民受影响,其中数千户居民电力供应中断。

材料二:2011年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这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有一次搅动了全球气候。

试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该次大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说出当地相关部门在防洪减灾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多且集中;拉尼娜现象活动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人口、城市增长快,造成河道淤积。

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能力;二是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安徽省矿区周边施工项目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安徽省矿区周边施工项目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1 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泾县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矿区周边施
工项目修建的 S322 省道以及坡脚停车场及排水沟,人工削坡及 开挖坡脚破坏了原有的应力结构 [2],根据现场勘查及查阅资料, 该处勘查区内累计切坡长宽高为 155m,40m,0m ~ 50m、平均 坡度 53°、岩性主要为含砾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卵石, 造成滑坡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威胁矿山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生命 安全 [3]。边坡现状未进行相关的治理及维护,遇到暴雨等极端降 水天气,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ξb=
91
箍筋间距 :s=

箍筋的最小配筋率 ρv min=

箍筋的配筋率须满足 ρv= 3.3 排水工程
> ρvmin 要求。

截水沟建设时依地形而建,在转变处适当采用弧形沟和外
接落水管,使其自然过渡,挡土墙顶部设置一口集水坑。
4 结论 矿山边坡治理工程施工采取的是“动态信息化施工法”,即
总体设计一次完成且随地质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细化。随着工程 建设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的变化,目前条件下的设计,将会有所 变化,根据施工地质情况、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做 校正、调整和补充。
的马头墙,墙体中部悬挂浮雕。 第二部分 :桩板墙上部斜坡 :总高 10.8m,坡比 1 :1。削坡
平距 10.8m,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此部分分为三级 : (1)桩板墙的外侧底部,种植龙球柏树。
90
M 管理及其他 anagement and other
(2)绿植坡面采用金塔柏等常绿丛生灌木密植铺设,无任何 装饰性图案 ;金塔柏为丛生灌木,无主干,枝密生,直展,树冠 卵状球形或球形。叶绿色。供观赏及绿篱,象征坚贞。松枝傲骨 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它代表着是 坚强不屈,不怕困难打倒的精神,它孤独,正直,朴素,不怕严 寒,四季常青。

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预防雷电造成的灾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雷电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加强对安徽省境内的防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保障公众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安徽省政府制定了《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一、背景介绍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雷电活动频繁。

过去,由于防雷意识不强、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雷电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安徽省政府于XX年通过《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推动防雷减灾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二、目标和原则《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安徽省的防雷能力,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办法明确了以下原则:1. 依法管理:基于法律法规,强化防雷管理的法制化,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责任和义务。

2. 统筹兼顾: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与合作,统筹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雷减灾工作。

3. 科学合理:依托科学技术,制定合理的防雷减灾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 安全优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公众的安全。

5. 预防为主:依靠科普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手段,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预防雷电灾害的发生。

三、主要内容《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防雷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明确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防雷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防雷管理体系。

2. 防雷规划和标准:制定统一的防雷规划和标准,明确各类建设项目的防雷要求,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安全标准。

3. 防雷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大对防雷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及时对现有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有效运行。

4. 雷电监测和预警: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雷电活动情况并提前发出预警,为防护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5. 防雷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防雷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公众的防雷意识和技能。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1 2016 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主要特点安徽省2016年汛期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暴雨强度大、江湖水位高、灾害损失严重。

1.1 暴雨特征(1)强降水时间长,总量大。

安徽全省2016年5月1日至7月20日平均面雨量733 mm,较常年偏多6成,比1998年偏多4成,累计过程最大点雨量休宁田里站1 544 mm。

梅雨期(6 月 18 日至 7 月 5 日,降雨持续时间 18 d)安徽省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551 mm,其中累积过程最大点雨量南陵县水龙山站 1 314 mm。

(2)降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利。

6月18日以来,安徽省长江流域最大1 d、3 d、7 d、15 d面平均雨量分别为 89 mm、243 mm、363mm、507mm,其中最大3d降雨量列历史第1位,大于 1969 年(205.8 mm),重现期超 50 年。

最大 7 d 降雨量列历史第1 位,重现期接近50年。

最大15 d降雨量仅次于1969年列历史第2位,重现期接近50年。

降雨的空间分布情况恶劣。

1.2 洪水特征(1)沿江河湖底水高。

受长江上游来水影响,4月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水位一直偏高,大通站水位高于常年1.21~3.34 m;安庆站水位高于常年2.79~5.13 m。

沿江水位普遍高于沿江湖泊水位,导致沿江湖泊几乎无法自流外排,难以腾出库容调蓄洪水。

(2)区间来水大、洪水涨势猛。

截至7月5日,长江干流安徽段入省控制站汇口站至大通站水位总体低于1998年、1999年,较1998年最高水位低0.80~1.50 m,较1999年最高水位低0.30~0.90 m。

受安徽段河流洪水影响,出省控制站马鞍山站7月5日15时最高水位 11.16 m,与1999年最高水位持平。

马鞍山站高水位主要受安徽省区间降雨汇流影响,水位与1998年、1999年最高水位相当。

(3)超历史超保证水位河湖多。

《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

《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

《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
一、地震应急预案目的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做好地震灾害的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
地震预警和应急响应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地震预警信息,科学判断地震风险,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三、地震应急响应等级
根据地震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地震应急响应划分为Ⅰ级至Ⅳ级,以便组织和指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四、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建立地震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专业救援队伍,保障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工作能够快速、有序地展开,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五、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
地震发生后,需要大量的救援物资支持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为此要组织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体系,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供给。

六、地震应急通信和信息发布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通信和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信息快速畅通,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灾情、救援和自救互救指
南等信息。

七、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
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20年修订)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20年修订)

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22•【字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95号•【施行日期】2020.07.22•【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2015年4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60号公布,根据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雷电、大雪、高温热浪、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四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县级以上减灾救灾委员会为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救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组织、动员本辖区居民进行自然灾害自救互救,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可以依照组织章程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参与人民政府组织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鼓励、引导其他社会组织和人员参与自然灾害救助,为自然灾害救助提供捐赠、志愿服务。

第七条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原则,建立巨灾保险等自然灾害保险制度。

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自然灾害保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研究

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研究

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研究作者:陈敏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0期[摘要]太湖县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之一,主要类型有泥石流、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

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

通过对全县398个已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太湖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征,找出太湖县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

为太湖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基础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研究;太湖县中图分类号:S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13-020 引言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人口57万。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县城西北面为大别山余脉,东南部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

全县山区1242.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1.18%,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整套岩系绝大部分为沉积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副变质岩,走向近东西、向北或向南倾,倾角一般20°—40°。

徐桥、新仓、江塘以西地区位于扬子准地槽和大别山古麓的构造接触带上,出露寒武纪以后的地层,以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为主,其他岩系亦有分布。

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山区,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之一,主要类型有泥石流、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全部为小型地质灾害。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该县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

通过对太湖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研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性地质环境资料,对于太湖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级地理科学2班姓名:李鸣凤学号:170211092
安徽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本文论述了安徽省的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慨况,并根据安徽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轻灾害损失的对策。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 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及皖南山区。

由于全球性环境变化和地球周期性活动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等多种原因,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各类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一、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安徽省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

1、洪涝和干旱
早涝是我省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

从区域性早涝发生的情况分析,淮北地区几乎不是涝就是一旱,或旱涝交替;淮南约3-4年出现一次涝、一次旱;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早灾较少,平均5-6年一遇;合肥地处江淮中部,涝灾较少,大致6-7年一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