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完形与物之完形_以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是一种整合的完形思想,它既包括了对 事物认知过程的特点,反过来也帮助我们看待事 物所表现出来的“真实”,进而发现人类的创造
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完形的表现形式和寓意。而 这些特点在园林中似乎体现尤甚,这是因为从建 造角度来看园林具备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是独立性。园林将外部的各种自然和人 工景观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重新组合,并把一 种神话传说或心仪之地赋予其中,以求得一种个 人理想境界的实体化。这点有别于宗教环境中对 理想境界的纯思维形式的召唤。园林内部自成体 系,一般都会营造出一个与外部世俗世界完全不 同的环境。
1 簇山水缘何生——从园说起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面对纷繁的世界,如同 初生的婴儿般无助却又充满好奇。于是世界变成 了两种,可感知和未知。他们不能理解的自然现 象演变成了神话,这种夹杂着想象和真实世界投
射的混合,就成为园林的朴素来源,尽管当时并 不能称作“园林”。
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通过各 种途径来发现、解释和还原。可以说这时候心理 活动已经呈现出两极化,一面是眼中美丽的秀水 青山;一面是心中向往的神话圣境。从夏启之钧 台至夏桀之瑶台、商纣之鹿台无不是对昆仑仙景 的造型和寄托;而稍后的引水为沼,又将蓬莱三 山之神话体系融汇其中。于是园林愈发具有一种 从物到神的对话,将一种不可见的心理活动与山 水结合了。而后的艮岳立蓬壶堂于曲江池,直到 圆明园仍设蓬岛瑶台、方壶胜境等处。可见这座跨 越在自然景观和未知圣境的桥梁,从古代就成为了 联系物和心的实体,人们在相同的园中与各自心中 所向往的境界沟通。
当时的心理状态,看待非技术化的问题。逐渐去 解读建造者的心境,通过心物场的二次感知,去 解释我们今天为之倾倒,与之共鸣的感受。
2 似曾相识又别有洞天——物之完形
这里想通过完形心理学将江南私家园的表现特 征做一个简单的分类,这其中包括一种物的完形 和一种心的完形。
物的完形作为感觉的一大特性,类似于一种没 有附加条件的,伴随生命而来的功能。这些最初 感觉都是依照组织律逐渐在有意义的知觉场形成 经验的。在考夫卡的书中,这些组织率包括有图 底关系、邻接关系、闭合关系、相似性、转换律 等。这些感觉的形成非常直接而且迅速,以至于 我们对园林的“认可”和“错觉”同时发生着。 以下从园林这个实体对这些特性举例分析。


Yang Da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6-0189-04
摘 要 该文主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江 南私家园林,解读这一特殊建筑景观形式中的主要 特点,并尝试从心物场的格式塔完形特征,将园林 最初的设计使用到今天的观赏感知的过程统一在一 个框架里解说。同时,对造园者和观园者在园林艺 术中所代表的不同角色来分析,阐述他们的内在联 系和文化意味。 关键词 心物场 感知 完形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作 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200092 yada64@16.com 2007 11 19
杨达,近年从事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建筑工艺无
形遗产保护为主,参与导师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的编写工作。近年参与历史地段区域保护研究和相关项目,如 嘉兴芦席汇地段评估研究,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上海奉贤庄行南桥塘、青村港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因此,园林是比较纯粹的构建心理环境的实体 体现。正是从这种最能体现心物场的内容,体会
图2 墙的整体连续性(苏州狮子林)
图3 水的整体连续性(苏州艺圃)
190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6/ 2008 第26卷
图5 靠墙的假山(扬州个园)
图4 靠墙的半桌(扬州何园)
图6 两种建筑样式的拼合(苏州拙政园)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ivate garden in the South Yangtze River Regions with a view of Gestalt Psychology, explains main features of the speci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attempts to make the original design of garden and current perception process immerge into a unified framework according to the Gestalt features of psychophysical field theory, analyzes the different roles of builders and visitors in garden art, and expounds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cultural meaning. Key Words Psychophysical field, Perception, Gestalt, Koffka’s Gestalt Psychology
考夫卡将他的概念归纳为“心物场 (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 (isomorphism)”。心物两极之间所形成的场就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容器,心物场包含着经验世界 和物理世界的感知。知觉和经验在获取外界信息 时具备同型,甚至交叉同型的特征,使得我们对 事物的认同并不需要绝对的等同,不需拆分成元 素细细对应。这种特征应当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感 觉,而不是理性条框下的判断。因此,当以“格 式塔心理学原理”的角度来看中国江南私家园林 时,很多有趣的关联就很值得解说了。
由此,关于园林的边界问题存在3个层次的完 形解说:
一是边界的感知的复合造成了一种图底不确 定。从各方面的感觉而来获得一种叠加的心理感
受,这比现在平面图所呈现的具有更多信息。然 而,由于人的感觉是复合的,因此很难判定纯粹 的图底,所谓建筑空间和环境空间的二色图底不 足以表达实际置身其中的感受。
二是在这种不确定图底下,固化的中心消失 了。但并不是说陷入一种浑沌的状态,无序中所 达到的有序是让感受者在所处环境中能够有一个 心物场认可的边界,而在这个边界内必须完成一 个构图的完整性,突出需要的重点,强化主题。 如何突出主题也就是边界在起作用,更清晰的边 界将形成更显著的主题。而园林赋予心物场的边 缘在不同的地点感受会有所差异,原来的主题也 许就会成为下一个主题的背景,非常巧妙。也就 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得到多个 不同的视觉中心,因而造成了移步换景的效果。
其次是非制度化。园林的定位是游赏休憩、寄 托情感,不具备太多的生活必须的实用功能。虽 然从面积来看占据甚大,但一般都位于主要建筑 之后,不是居住建筑的支柱部分。从而很少会受 到使用功能的限制,相对于当时环境下的其他营 造、创作上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因而比较能表现 出一种非制度化的营造特点。
再者是性随主者。园林是由园主根据自己的 喜好依托现有的环境来决定园的形式和格局,有 的则更为深入,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 (《园冶·兴造论》),表明匠作固然重要,但 主事者想法和创意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因而大到 亭台楼阁,小到花草雕刻都不难看出主事者的 艺术修养和心灵需求。尽管他们并非通晓营造理 论,但却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从而将 园林从一个单纯的建造行为进行提升。
三是在这种多点分散的环境中,由于感觉的邻 接关系呈现出一种藕断丝连的关系(图2~图3)。 正是人类的感觉具有这种邻接关系的特点,使得 池水可为湖石亭桥所隔而不分;墙可为月门花窗 所断而不开;假山又可被草树花木所分而不碎, 纵然有隔但仍被看作一体。园林之妙便是利用了 这个特点使边界穿插变化却又不失连贯的整体特 性。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古、近代园林·
心之完形与物之完形
——以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看江南私家园林
PBiblioteka Baiduychological Gestalt and Physical Gestalt:
Viewing Private Garden in South Yangtze River Regions from Angle of Koffka’s Gestalt Psychology
说到江南园林,不得不提到隐逸的关系。汉代 君子因天下无道而隐居深山,汉末群雄四起,世 事纷乱,有识之士多审时度势,谋取进退之路。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里的旧居,从他
第26卷 6/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89
图1 心物场介于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之间
诗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啸傲 东轩下”、“青松在东园”等内容来看,他已基 本实现了仲长统在上百年前的梦想,这种梦想下 “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 门哉!”(《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然后来的这 样归隐的例子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有苏轼谪居黄 州时的“雪堂”,于是即便在归隐那种不如意的 环境中,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营造出自身所向 往的一片天地。这时所憧憬的并非是历代帝王那 种遥不可及的神话仙境,而是一种趋于自然的美 好胜景,这种胜景往往源于先辈的描述,是一种 现实与心灵赋予的浑然一体的情况。如苏轼把东 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 明,是前生”①。王维的辋川别业起初为母亲奉佛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自1912年 在德国创始以来,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传播和 自身的完善,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心理学范畴 而影响了其他领域。作为代表人物的K.考夫卡 (K.Koffka)与另两位研究者合作进行了很有意 义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实验之后,将结果进一步归 纳,在1935年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 书,几乎包含了全部他对于格式塔内容的阐述, 虽然这些内容有时候很难让人完全认同,但其中 一些基本观点仍然值得品味。
艮岳被徽宗誉为“与泰、华、嵩、衡等同”, 同在何处?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的艮岳却 只有“十余里”,最高峰也不过“九十步”, 李、曹等人在诗赋中屡以“壶中”称之。壶中之 弹丸之地与四大名山即若鸿毛之于江海,其形断 不能与自然山水相比较,也非五脏俱全,各色齐 备。中国园林本非辽阔,然在心理上却能达到无 边。
修行隐居而置,苦心经营,成为一处溪山如画的 游赏胜地。
明清之江南园林,当属扬州、南京、苏州为佳 作,此时的私家园林造园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 此时无论是叠石为山,还是掘池为水,都寄予了 一种渴望超凡脱俗的情感。这时候的情感是复杂 的,既有对世俗的厌烦以求清闲,又有对隐逸文 化的追求,同时也把最原始的那种恍若仙境的愿 望交织其中。无定法、无雷同,这样一种片刻间 摆脱尘世,挣脱皇权,接近朴素实在的愿望,便 通过园林营造出来。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 独立的无限世界,这就是江南私家园林之本意, 也是包括当时北京在内的各地文人富商争相描模 的对象,然仿其格局工艺终难成就江南园林之宛 若天成,收绰自如,引人入胜。于是,江南私家 园本身的结构形式并不重要,倒是在各种变化的 结构中,我们缘何获取那种触发我们认同和共鸣 的感受,更加值得推敲。
从格式塔的角度,园的认识会交织在一种实物 和感知的复杂过程中,感知不但包括对外界刺激 的感觉,还有个体本身的知觉(其中就有记忆和 经验以及联想),这种由外至内的感觉过程,就是 在“心物场”之中进行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个 人的思想不再是一种客观的刺激而来的绝对反应, 而是具有自省意义和非真实再现的了(图1)。
人们常说中国园林具有含蓄的特性,确实在很 多方面可以看到这个特点。若仅仅把它作为一个 物化对象来看,园林的含蓄源于它的不明确的界 定方法。今天我们在测绘的平面图上看到的粗黑 色的墙,或是湖石的驳岸等,还是相对容易确立 起边界的概念的。但是处于实景中的感觉却是一 种模糊的边界远非图纸那么直接:作为隔断墙被 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绝对封闭的墙是很少见 到的,空间的更替在一种柔化的条件下完成,不 再仅限于视觉。各种方面的产生的作用,包括光 影、声响、气味以及脚底所能触及、双手可以触 摸到的地方,都有带有一种界定的暗示。正如我 们在一个纯白背景下可以很容易看到一块木头却 很难看到一块冰,因为冰的边缘不容易被视觉感 受,但是触觉却能轻易的将它的边缘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