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规律
《中学物理教学论》word版
第一讲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设计一新课改的相关政策与理念1 国家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新课改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高中阶段物理课程总目标(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3课改后的变化(1)教师的角色定位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2)课堂中的反思性实践。
实践性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实践性反思活动包括倾听课堂里的“杂音”、与自己对话、反思教学细节等。
“说课”--学校里特有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对促进教师的实践性反思卓有成效。
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 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 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 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A. 制定全国 统一的课程标 准和教学计划
1951年3月提出普通中学的教育宗旨和目标, 并通过《中学暂行规程》以及中学政治等7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通过《小学暂行规程》(1952 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
学计划》
② 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 全 国推行基本统一的教材
B. 确定了全国 统一供应中小 学教材的方针
面向全国大 多数地区
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
达到大纲规定
适当高于大纲
基本达到大纲
六•三制 五•四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
面向经济文化 较发达地区
广东省教育厅和 华南师大
面向经济文化基础 比较薄弱地区
四川教委和 西南师大
二. 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至今)
学习苏联阶段存在的弊端
A. 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B. 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6月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 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 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 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2.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教研部唐水明整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第四节 物理教学大纲和物理教科书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纲是由国家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学科,统⼀颁发的指导性⽂件,也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纲规定的统⼀内容和要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教学⼤纲的结构和内容通常包括:1.⼤纲的说明。
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精神,说明本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以及教材选编的原则。
这是⼤纲的指导思想。
2.⼤纲本⽂。
主要根据选编教材的原则,将本门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以及教学进度,按照章节、课题,全⾯、系统、连贯地以纲要的形式列述讲授要点、安排实验、练习和参观等事项。
3.关于教学法的建议。
根据学科性质,简要提出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学的注意点等,以供教学参考。
教科书是教学⼤纲的进⼀步系统化和具体化,是教与学的共同依据。
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般包括:1.⽬录。
2.本⽂。
即按篇、章、节的顺序,系统连贯、准确⽣动地叙述教学⼤纲规定的内容,包括最基本的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则、公式等。
3.作业,如思考题、习题、实验作业等。
4.图表和附录。
教学⼤纲和教科书的核⼼问题,是教学内容问题;是向学⽣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和进⾏什么思想教育的问题,即是培养什么⼈的问题。
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向和途径,关系到教育能否适合学校的需要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因此,制定教学⼤纲和编写教科书的⼯作,不仅是建国初期改造旧教育的⼀个重要⽅⾯,⽽且建国以来也作了⼤量⼯作,以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建国以来⾄1976年期间,关于制定中学物理教学⼤纲和编写物理教科书的过程,⼤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过渡阶段;全⾯学习苏联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和⼗年*阶段。
⼀、过渡阶段(1949—1952年) 解放初期,我国由于来不及制定新的中学物理教学⼤纲和编写新的物理教科书,所以当时⼀⽅⾯采⽤了权宜之计,即在东北⽼解放区,采⽤东北⼈民政府以苏联⼗年制中学的⾃然科学课本为蓝本进⾏编译的课本,作为中学物理的教科书;在解放区,仍暂⽤解放前的⽼课本。
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 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 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2)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3)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3) 新课改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A、 建国以来中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1. 教学内容陈旧 2.知识层面狭窄 3.课程结构单一 4.应用意识不强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B.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⑴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 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
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 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四套教材 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 性,受到各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 特色和优势。
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
1949-1977年
重视基础知识
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政策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 原理和计算的掌握,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强调计划性
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政策强调计划性,国家制定了统一的物理课程大纲和教 学计划,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了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1978-1984年
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政策主要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学科为本位,重 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人才,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服务。
学科为本
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政策以学科为本位,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 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的掌握。
详细描述
03
进一步改革
04
05
关注素质培养 强调创新精神
进一步改革、关注素质培 养、强调创新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建立,这一时期的物理课 程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 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和创新 精神,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和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物理课程政策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了 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 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重视科学素养
美国中学物理课程注重培养学 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
。
理论与实践结合
美国中学物理课程强调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验和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
多元化评估方式
美国中学物理课程的评估方式 多元化,包括考试、作业、实 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 ,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学校差异
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为学校提供个性化的 物理课程政策指导。
新中国物理教科书发展的概述
新中国物理教科书发展的概述摘要:物理教科书对于物理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对物理教科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本篇文章将把前人所研究的成果更加系统的简洁的呈现出来。
关键词:物理教材;发展一. “以俄为师”物理教科书1949年,中国教育部成立不久,就召开了一次京津等学校负责人的会议,大多数人都认为“普通中等学校数,理,化三科的教材编写不合理。
1950年这一年,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又召开了几次会议,印发了《初,高中物理精简纲要》,供各地中学物理教学作基本参考。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该课程标准初步改变了解放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同心圆放大”的做法,而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改变为“螺旋式上升”。
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颁发“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科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的通知》要求删减1952年版《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内容艰深的和次要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
1956年开始,这套教科书修订为第3版出版。
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刚刚建立教育体制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只能一步一步尝试进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个过程,物理教科书在不断地修订改进,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国家盲目要求,也符合新中国的宗旨。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在学习苏联新大纲,新教材和吸收了两次“精简指示”的思想基础上编订完成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
这一时期,物理教科书从开始的不断模仿,经历了蜿蜒曲折,最后逐渐自主创造,我国的物理教科书的发展又更进一步了。
二. 文革物理教科书颠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停课,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被批判为“封资修大杂烩”,“毒害学生的砒霜”。
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各地因需要而迅速编写物理教科书。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中国物理教材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建国初期我要在教材工作方面的方针、措施和成绩,本从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物理教材谈起。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解放以前,中、小学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程标准,作为编写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
规定物理的目标: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
(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
(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
(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
(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时的2%)。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中,列出的初、高中的教材内容有大量重复。
高中物理新旧大纲的比较
高中物理新旧大纲的比较高中物理新旧大纲的比较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12门课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1996年制定了新的物理教学大纲试验用,简称新大纲。
97年首先在二省一市(山西盛江西盛天津市)进行试验,200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行。
新大纲的编制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紧密相衔接的,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能力素质而编制的。
新大纲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以便适应、推进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新大纲特点1.增强科学性: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上要有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因此,教师首先应把“科学”放在第一位,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才会巧学、会学、改变蛮干,钻牛角学法。
改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规律、死搬硬套物理定理,公式的学法。
2.台阶降低新大纲针对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物理困难,吃力,采用降低台阶的方法。
分为必修、必行和限选物理课。
必修课是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搞好教学。
5.观念升华传统的物理教学大纲把教材作为“知识的全库”,大纲的编写注重教材知识的罗列详尽及严谨,偏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如何学。
因而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物理书本的理论,研究,探索,实验能力十分贫乏。
而新大纲给教材编写指导,就功能而言,变教材从单一的知识全库变为促进教与学的媒介。
从形式而言,从狭义的教科书变为配套的教学资源。
就内容结构而言,从单纯强调学科知识变为兼顾学生智力能力及品德的发展。
6.名称规范:为使物理术语科学化,规范化,与国际物理学接轨,新大纲对中学物理中的物理量,物理概念,及个别定律的名称作了必要的修改,通过对照十多处术语更换,如物理量:“滑动摩擦系数”变为“动摩擦因数”;物理概念:“即时速度”变为“瞬时速度”,物理定律:“玻意耳一马略物定律”更名为“玻意耳定律”等7.增设专题在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中,为使教学循序渐进,对某些重点内容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2001年秋季,我国开始全面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简称新大纲)。
这次教学大纲的修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新大纲的精神实质,笔者对新、老大纲进行了详细对比,下面谈谈学习新大纲的一些体会。
1 指导思想的变化新大纲增加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念。
新大纲对部分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删除了一些旧、繁、难的内容,增加了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内容。
对知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但对能力的要求有显著提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的的变化新大纲为了使教学目的明确地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大部分,将老大纲中的第3、4条合二为一,并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变化对比如表1所示.表1 教学内容变化对比3.l知识单元的变化新大纲的知识单元由原来的92个增为95个,知识点由原来的l06个增为109个,新增加的三个知识单元是:“照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翼的升力”。
另外,新大纲将“理解额定功率”改为“理解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知道保险丝的作用”改为“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3.2学生实验的变化学生实验由原来的19个减少到17个,其中删除的2个学生实验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眼深度的关系”、“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
3.3演示实验的变化演示实验由128个增加到136个,新增加的8个演示实验分别是:“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照度”、“流体的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机翼的升力”(模型)、“常见的半导体器件”(实物或挂图)、“超导现象”(录像、挂图)、“激光手电筒”、“激光的应用”(录像、挂图)、“火箭”(模型或挂图)。
另外,将“保险丝的作用”改为“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3.4选学内容的变化选学内容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3个是:“照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翼的升力”;由原来的“常识性了解”(必学内容)改为选学的7个是:“热力学温度”、“抽水机和水泵”、“电磁波和无线电通信常识”、“水能风能的利用”、“放射现象”、“核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原来的选学改为必学的1个是:“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
第三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我国将物理课程作为一门法定的中学课程始于1902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理教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相对完备的中学物理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可以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演变两个阶段。
一、旧中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学制的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为四年制,第一、二学年开设物理课程,每周2学时。
翌年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为五年制,物理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这就是我国中学开设物理课程的开端。
中学物理课程开设之初,对课程的要求比较笼统且极不完善,常常把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的要求合在一起论述,例如,《奏定中学堂章程》论述中学堂各学科分科教法时,就将物理与化学两门课程一起论述指出:“讲理化之义,在使知物质自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实业及理财之源”。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指出:“物理化学要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领悟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
物理化学宜授以重要现象及规律,并器械之构造作用,元素与化合物之性质;兼课实验”。
为了规范和完善中学物理课程,自物理课程在中学开设之日起,根据课程实施实践就对物理课程不断进行调整。
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物理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讲授内容为:力学、物性、热学、音学、光学、磁学和电学等。
1923年颁布的《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其中含物理学)、《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科学概论课程纲要》(含物理学)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物理课程的要求就更加具体明确,其中就包括了物理课程之目的,物理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时最低限度的标准,尤其是《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授课时间及学分作了明确规定,列出了详细的授课内容纲目以及对材料之整理、教授之注意、实验之要件等作了明确说明。
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和《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这次颁布的标准较1923年的标准又进了一步,对物理课程的要求更加完善和具体,标准分为六个部分论述,即第一目标,第二作业要领,第三时间和学分支配,第四教材大纲,第五教法要点,第六毕业最低限度。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物理课程政策的比较研究,总 结其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为当前及未来物理 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
文献法
搜集、整理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相关文 献资料,包括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以了 解其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历史法
运用历史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物理课程政策的历史背景、 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演变原因 和规律。
06
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物理课程政策在1949-2011年间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 需求。
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历程中,强调了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有 所不同。
物理课程政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实施存在差异,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分布和政策执行的不均 衡性。
地狱差异性体现了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有助于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代性特征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具有明显 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期的社会经 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对中学物理 课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VS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学物理课程政 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 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的注重基础知识 传授,到80年代的加强实践能力培 养,再到21世纪的关注科学素养提 升,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始终紧跟时 代步伐。
04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政策导向性
政策导向性是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政策制 定者通过政策文件和法规,明确规定物理课程的目标、内容、 教学方法等,指导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和实施。
政策导向性对中学物理课程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规定了物理课 程的基本框架,还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30年——中学物理教学大纲30年的变化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30年——中学物理教学大纲30年的变化张涵诚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最普遍、
最基本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
自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物理教学改革所经历的艰辛历程,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一批有
着不同教学背景的物理教师。
在采访中,我们重温了物理教学30年来的变迁历程,
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参与课改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为此,我们从物理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教学的变迁,采写和组织了一组稿件,不仅为了反映这30年来物理教学
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以更好地推进我们正在进行中的
上海二期课改工作。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涵诚
【作者单位】《现代教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建国后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规律 [J], 司德平
2.中学物理教材30年的变革 [J], 张越
3.从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演变看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 [J], 李光洲
4.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依据——试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J], 雷树人
5.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依据——试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J], 雷树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物理教材改革概况
附录20中学物理教材改革概况建国后的五十多年中,国家教育部对物理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而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更在百种以上。
这些不同时期的大纲、教材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也凝聚着大批教育工作者、物理学研究者的心血,是中国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超越我国已有的基础物理教育体系,以便能接受社会发展、物理学科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对基础物理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介绍如下。
1、学习苏联阶段(1949年—1957年)解放初期,中学课程主要是对旧课本的精简。
1950年教育部印发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要求理化教材应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删除重叠和陈腐内容:酌减初高中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充实新的科学成就。
1950年开始,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中物理学》(上、下册);1952年,出版了《高中物理学》(第一册)。
这套教材是以苏联的课本为蓝本编译的。
1952年,在当时苏联物理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
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的学科体系,同时确定了我国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根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是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内容和体系不变,只对其中不适合国情的部分做了适当修改。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该大纲继承了1952年大纲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突出实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劳动品质等,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按照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参考苏联的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物理教科书,同时出版了教师用教学参考书。
2、教育革命阶段(1958年—1965年)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权限下放的规定》,提出“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可以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自编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教育要 “三个面向” 。在 “三个面向” 的指引下, (实验稿)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 物理教育必须考虑我国现阶段教育总目标的要求, 必 ・ 70 ・
司德平: 建国后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规律
须立足于提高全民素质, 必须继续进行物理教育的深 !"#$年制定的物理教学大纲正是从这一角 层次改革。 度出发, 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质, 应从学生 个性心理特征出发, 紧密地结合物理教学内容, 生动 活泼地进行。!""%年, 大纲强调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 !""$年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 思想品德教育。 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 以至于人们通常将教学大纲视 同于课程标准。 通常课程出来了, 大纲执行了, 标准问 题却仍未解决, 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统一大纲、 统一教 材却无统一标准的倒置现象, 中学物理教学长期陷于 无标准的低水平循环中。 直到%&&!年$月, 教育部在下 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文件中, 才正
《教学与管理》
!""# 年 $ 月 % 日
!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司德平
学物理课程在教学目的、 内容范围、 教材体 技能在生活、 生产中的应用, 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 系、 教学进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 发展趋势。 !)能力 求。 它体现了国家对中学物理课程的统一教学要求和 具体规格。 物理教学大纲不仅是编写中学物理教材的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看,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 主要依据, 也是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和国家教育行政部 逐步加强的。%&#!年的大纲只提重视实验, 对知识的 %&#$ 门督导和评价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建国后, 教育部 应用能力也只局限于反映在学生的作业等方面。 或国家教委共颁布了&套%!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 % 年和%&$*年的大纲, 在能力要求方面扩大了, 不仅要 套!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其间还’次发出精简、 调整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物理现 %&("年的大纲继续拓宽培养学生 纲要的文件。这些大纲的演变, 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 象和物理计算能力。 的政治、 经济、 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显示了我国中学物 能力的领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 理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目前, 我国基础 增加了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年和 教育正在进行第(次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的根本目标, %&&"年的大纲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学的特点, 使能力的 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 知识本位向关注 要求更加明确。突出了观察、 实验、 思维、 运用这几个 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为了构建适应素质教 方面。%&&$年大纲提出培养五个能力, 新增加 “科学 育发展要求的中学物理新课程体系, 提供学习与讨论 的平台, 本文试从物理课程论、 物理教学论、 物理教育 史和物理比较教育的角度, 采用文献法、 比较法、 分析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 并通 过开设专题讲座和学生的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独立研 !"""年大纲强调通过课题研究和 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中
学物理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 一制定和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中
化, 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 强调学习终 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了解这些知识和
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 探讨建国后我国中学物理教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史为鉴, 为 !""!年大纲强调通过阅读、 实验、 大众传媒、 调查访问 我国当今的中学物理教育与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智 等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收集、 鉴别、 处理信息的能力, 力支持。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年和 !""* 年物理课程标准 一、 教学目的的变化规律 (实验稿) 强调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一般可分为知识、 探究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自主学习 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 %)知识 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能运用物 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 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 式采用了 “课程标准” 一词代替 “教学大纲” 。 %&&& %&&’ 年大纲强调树立 和 年, 教育部在充分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 分别 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重 颁布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视发展物理课程在观念、 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 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 。 课程标准一般 年大纲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与以往的 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挥物理课程在情 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课程的性质、 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年和%&&’ 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而且明确了实施建 年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 议, 分别为教材编写者、 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 欲, 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 有坚持真理、 勇于创新、 实 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以及学习评价建议, 有利于当今的课程和教材改革。 %( 由合到分, 有振兴中华, 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 即教学大纲由初、 高中物理合编到 感;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了解科学与技术、 经济与社会 分别单独编写 !")$ 的互动作用, 认识人与自然、 社会的关系, 有可持续发展 “文革” 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年、 !"#$年和!""&年的中学物 意识和全球观念。 并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 年和!"$’年) 以及!"*#年、 感和兴奋感。 !"#$年+ 理教学大纲都是初、 高中物理合编一本颁布。 总之,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的制 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定, 是由国内的政治、 经济形势而决定的, 是为巩固国 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展初中物理 “一纲多 家和建设国家而培养人才的。 从建国以来我国中学物 本” 实验, 并为各地编写实验教材提供依据, 教育部 !""%年和%&&&年颁布了’部 《九年制 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演变可以看出下述变化的趋 分别于!"##年、 向, 由知识向能力, 由能力向素质, 由比较单一的智力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 随着新一 教育观念向包含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综合教育观念转 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并于%&&!年颁布了 《全日制义务 化的趋向。即中学物理教学目的逐渐向强调知识应 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其间, 为了与九年义 用、 突出能力培养、 关注非智力因素、 注重学生发展和 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相衔接,教育部分别于!""$年、 %&&%年和%&&’年颁布了+部高中物理教学大纲 提高科学素养等方向发展。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 %&&&年、 目的的变化趋向凸现了物理教育的发展功能。 及课程标准。 ’( 知识点的排列由按教学年级划定分类过渡到 二、 大纲结构的变化规律 !(由分到合, 即由 “教学大纲” 过渡到 “课程标准” 按物理学的知识板块叙述 1988年, 我国最早提出 “课程标准” 一词的是!"!%年南京 教育部颁布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 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 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初审稿) 》 首次打破了以往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分别颁布了 《初级中学理 教学大纲知识点的排列按教学年级逐一划分的模式, 化暂行课程标准》 和 《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 呈现出按物理学分支的知识板块表述的新格局, 这样 标准》 , 并于!"’%年将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 增加了编写教材的灵活性和弹性,有利于各地编写 2000年和2001年 标准。新中国建立以后,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也曾于 “一纲多本” 的教材。 教育部1992年、 !")%年拟订过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 , 以后因为 颁布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 以及2003年颁 学习前苏联, 把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科目及其安排的 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都是采用按知识板 部分单独作为一个文件, 称作 “教学计划” , 把各科的 块表述的模式。 +(教学内容的编排体例由文字叙述过渡到表格形式 “课程标准” 改称为各科 “教学大纲” 。从!")% 年到 %&&&年, !""%年、 !""$年、 %&&&年和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内容与体例虽然有过 教育部分别于!"##年、 多次变化, 但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分开作为单独文件 %&&%年颁布的$部初、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 71 ・
司德平: 建国后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形式上以传统的书本为主、 实验为辅转向 均采用了表格形式编排,打破了以往教学大纲按文字叙 识; 在教学内 述的体例, 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演示实验、 紧密契合学生实际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容上将传统的重趋同、 重结论、 重现成知识传授转向 教学要求和说明一一对应排列, 要求具体, 层次分明。 !"教学要求的可操作性逐渐增强 重创新、 重发现、 重知识生成上来。 从物理教育课程发 #$!& 年、 #$&’ 年、 #$() 年、 展的趋势看, 构建物理教育课程的原则是: 既要具有 教育部分别于#$!% 年、 #$)&年、 #$$*年颁布的&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只列出 扎实的基础性, 又要体现明显的现代性; 既要适应社 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性; 既要保持必要 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但对知识点和学生实验没有指 会的需求性, 又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从单一的只 出教学要求的层次与等级, 在教学实施中, 不易把握, 的系统性, 可操作性较差。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 (+","+-../) 追求物理课程某一方面的价值正在发展为重视发挥 #$))年、 #$$%年教育 物理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 的 《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影响下, 尤其是全面关注物理课程 部颁布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首次将初中物理课程结 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这是物理课程价值观发展的一个 束时各知识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分为 “知道” 、 “理 基本趋势。而加强物理课程的基础性、 体现物理课程 解” 和 “掌握” 三个层次, 并对技能的要求用 “会” 来 的人文性则是体现这个趋势的两个基本的特征。 物理 %*** 表示。 年颁布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又把知识的要 课程结构发展的走向正在呈现出两个基本的趋势: 一 %*** 是层次性, 求简化为 “知道” 和 “理解” 两个层次。#$$&年、 另一是综合性。即从物理必修的单一课程 年和%**%年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不仅把教学内 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而且还把必修和选修物理 + 课结束时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分别分为 0、 两个层次。并对学生实验中基本仪器的使用、 误差和 %**# %**’ 有效数字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年和 年颁布 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知识分为 “了解” 、 “认 识” 、 “理解” 和 “应用” 四个层次, 把技能的要求用 结构到建立必修、选修加活动的多层次课程结构, 尤 其是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 发挥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效 应, 这是物理课程结构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 #$$$" 准 ・ 教学大纲汇编: 物理卷"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