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沿海先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明显差距。

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各省市区也竞相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出台政策,抢占产业制高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努力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
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总体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

经过努力,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在继续发展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影视节目制作和电子网络出版、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业,实现纸介质向光电介质、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跨越。

文艺演出业要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特别要发展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加快演艺业市场化进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文化旅游业在巩固“郑、汴、洛”三点一线黄金旅游带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块、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

要以高
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网络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后发优势。

网络服务业要迅速扩大规模,不断拓展网上资讯服务,开发网上影视、网上教育、网上医疗服务等系统,提供文化信息资源的链接服务,形成规模效益。

广告会展业要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和郑州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势,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和广告信息资源,建立影、视、声、平面、户外、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多门类的广告媒介体系。

加强以郑州为中心的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次、品位和服务水平,吸引国内外节会来我省举办。

动漫、网络游戏和文化创意业等要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的作用,吸引国内外专家,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研发高新产品,建立动漫和文化创意等产品研发生产园区,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拉动大众文化消费。

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健康文明、时尚高雅的文化娱乐项目,深入挖掘传统优秀的文化娱乐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满足大众休闲和娱乐需求。

大力开展青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丰富青年文化生活,用创新的文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业要广泛开展具有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休闲活动,开发群众喜爱的现代体育休闲项目,构建群众性体育休闲娱乐体系。

繁荣书法、绘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品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依托各类文化艺术院校、艺术院团、群众文化艺术馆等,建立艺术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艺术教育培训业的发展。

努力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

——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 比重达到4%左右;全省文化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文化产业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举措
1.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制定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在市场中做大做强。

出版社除保留河南人民出版社事业性质外,其他出
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文艺演出团体除省保留个别能够体现地方特色,代表河南水平的院团为事业单位外,一般性的艺术表演院团和演出场所都要推向市场,逐步转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要搞好改革试点工作,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为全省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选择若干个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先行突破,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2.整合文化资源,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要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要抓紧完成转制,剥离经营性业务,进行公司化运作,整合优良资产,争取企业上市,实现扩张经营。

河南出版集团要大力开发以豫版教材、精品出版物等为核心业务的内容产业,加强版权贸易,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广播电视要加大内容产业发展力度,实现内容生产社会化、产业化,着力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节目栏目品牌化、播出传输数字化、网络运营市场化,要把发展数字广播电视等新业务、新媒体作为重大项目,加大引资力度,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快速发展,适时组建河南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提高整体实力。

文艺演出业要开发武术杂技资源,组建河南武术杂技集团,形成规模效益。

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机结合,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施项目品牌带动,促进产业发展。

要依托资源优势,策划
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编制“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

要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区块和文化旅游线路。

巩固“郑、汴、洛”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搞好沿线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提升品位和档次,建成世界级品牌。

以历史文化名城游、红色文化游、民风民俗文化游、现代工农业文化游等为主题,形成一批新的文化旅游线路。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出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和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

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在发展中促进资源保护。

4.放宽市场准入,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军文化产业,特别是高新文化产业领域。

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要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

简化审批,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发展一大批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文化消费联系紧密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支持国内外名人、名家、名师来豫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室,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5.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要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发挥河南区位优势,形成以郑州
为中心的文化产品集散地,增强对外辐射能力。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我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

要积极发展行业组织,重点发展经纪、评估、咨询等市场中介机构,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组织;支持现有文化单位转为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

健全和完善市场管理法规,规范文化产业活动,禁止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其他文化权益,依法打击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文化产品及各种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和充分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要大力整合我省武术、杂技、文物等精品对外展演项目,精心策划,形成名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要大力推动更多的优势与特色品牌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要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产业品质,积极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文化项目和省外优秀文化项目,丰富我省文化市场。

在节目制作、版权贸易、文艺演出和新兴文化产业等领域,要抢占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鼓励支持国有、民营文化企业集团开展与跨国集团和国内企业合作,合资、合作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利用跨国集团和国内合作方的市场网络体系,开拓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
间。

7.创新人才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要牢固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认真落实豫发[2004]9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聚集能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短缺问题。

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积极培育我省文化人才市场,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吸引省内外和境外优秀文化人才加盟我省文化产业创业,使文化人才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政策支持
1.认真落实改革试点优惠政策。

对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试点单位,凡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对省批准的试点地区与试点单位,比照执行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

2.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要纳入全省科技攻关计划。

3.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

我省已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可参照执行。

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在过渡期内,仍执行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原有的财政支持政策不变。

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多渠道筹措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职工分流安置、社会保障、改制评估审计等改制成本问题。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后,不再承担政策性人员安置。

4.积极支持非公有资本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

放宽非公有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

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均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支持,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贷款比重。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5.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的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提供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服务。

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渠道融资,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

鼓励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

积极稳妥地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化产品
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等优惠政策。

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产业。

允许知识产权、能够办理过户手续的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文化企业要建立健全自主投资机制,加强资本积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6.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税务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和我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对试点单位、新办的文化企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文化企业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税收支持,做好对文化企业的税收政策咨询和纳税服务工作,落实好文化企业应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五、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认清文化产业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文化产业,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

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

要破除重文化的事业属性、轻产业属性,重宣传教育职能、轻消费娱乐功能,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甚至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对立的错误观念。

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保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又要注重其产业属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回报。

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
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质量和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

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强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有“一盘棋”的思想,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文物等相关部门,要努力推进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研究落实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及举措,把工作重点转到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

加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规避重大问题和风险的发生。

发展改革、国资、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信息产业、商务、工商、税务、统计、通信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各地好的思路和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本意见制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配套政策。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