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将展开一个全面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少数人的财富不断积累,而大多数的穷困者却面临贫困和生活问题。
以至于我国政府通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正式启动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各地政府也加大了财力投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具体、细致、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服务。
二、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已形成了七大类别:特困人员救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劳动人民救济、优抚救助和社会福利建设,其中特困人员救助和低保救助是我国家庭困难群众的首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亮点和不足亮点是:1)对社会救助全面覆盖,解除了大多数贫苦群众的燃眉之急,大力贯彻了一种新型民生扶贫机制。
2)建立社区化,精准化的救助体系和家庭服务机制,发挥人社部门在社区层面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办事难度,使贫穷群众能够尽快得到援助。
不足是:1)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2)社会救助标准不够高,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3)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四、应对建议及展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下面的建议可供参考:1)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提高救助标准和范围,保障每个贫穷的个体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对社会救助评价与监控,记录和追踪社会救助的每一步流程、流程中的问题,调研社会救助的每一个环节及所需的程序或流程。
3)制定合理的管理员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法律的规范性和监管作用。
总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才能真正地解决贫困人群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保证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好的生活。
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进步与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然而,许多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一次针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调研对象1. 社会救助部门相关人员:包括县级以上社会救助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基层负责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
2. 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
二、调研内容1. 现状调研a. 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与制度:调研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职责分工、覆盖人群和救助标准等。
b. 救助方式的形式与内容:调研社会救助的实施方式,包括资金救助、物品救助及服务救助等。
c. 救助对象的现状:了解不同救助对象的收入、家庭状况、生活质量等情况。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a. 提高救助标准与涉及面:调整救助标准,增加社会救助对象,如特困人员子女等。
b. 完善救助对象的管理与服务:注重社会救助对象的服务,包括心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形成长期稳定的帮助机制。
c.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信息管理:建立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方便资金物品的发放和救助对象的管理。
三、调研结果1. 现状调研a. 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与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比较完整,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覆盖不到的社会救助对象。
b. 救助方式的形式与内容:现行的社会救助方式以资金救助为主,服务救助的覆盖面相对较小。
c. 救助对象的现状:不同救助对象的收入、家庭状况、生活质量等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低保户、残疾人等救助对象的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a. 提高救助标准与涉及面:应适当提高社会救助标准,针对特定的群体适度扩大救助范围。
b. 完善救助对象的管理与服务:应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的多元化,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和职业素质。
c.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信息管理:应适当加大信息管理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平台,以提升救助效率和质量。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信息,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1. 社会救助的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现今社会,社会救助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医疗救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等。
这些救助不仅覆盖了因为生活失去财产、工作丧失收入等多种原因需要救助的人群,而且满足了不同需求等层次的需求,这也为更多人得到正确的救助提供了可能。
2. 社会救助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扶助对象已经从原来贫困、特困人口逐渐扩大到了各个阶层,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也从政府逐渐扩大到慈善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性的主体。
这么多主体的参与,使资源分配得到了更加全方位的利用,而且也能够有效判断和解决社会救助方向和质量等问题。
3. 社会救助资金呈现稳中有增趋势在全国范围内,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越来越高,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扶助力度。
例如,国家各级社会救助机构在近几年均在资金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相比于以前,政府对社会救助中困难群众的资金扶持力度显著增强。
这一点表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任务,政府也在不断加强资金投入。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 社会救助资金过于集中化对于社会救助资金的投放,各级政府都存在着资金过于集中化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过多地聚集在大城市,而少一些人口较少的农村和小城市,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地域性对比,同时对简单以“明确贫穷”为标准的低保标准确立过于简单也会导致隔离,存在一定的依据与精确性上的问题。
2. 社会救助标准过低社会救助标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不少社会救助标准不够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在小城镇地区,由于标准过低,很多困难群众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扶持。
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一篇: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李奎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枝江打造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为目标,着力推进活力枝江、魅力枝江、和谐枝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体上感觉我市社会救助体系正日臻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努力构建长效社会救助机制。
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相配套,重特大疾病救助救助、社会扶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覆盖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0年我市目前城市低保对象达到6200多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00多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5000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00多万元。
我市较好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011年我市要积极做好争取工作,新增低保对象1000人,确保我市农村低保人数维持在15000人左右。
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10元。
巩固城乡低保专项监察成果,认真开展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全面打造“阳光低保”。
推进建立家庭收入核查信息比对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逐步将专项救助制度覆盖低收入群体。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300元,集中与分散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分别达到2100元和1600元。
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培育2-3所省级模范农村福利院。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困难。
科学调整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医疗救助“网上审批”,探索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定额“医疗卡”救助制度,实施慢性病患者门诊救助。
调研报告社会救助
调研报告社会救助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社会救助是指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救助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展开了一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我们在社区、救助站点、慈善机构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分析。
三、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的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社会救助覆盖面较广,涵盖了贫困人口、残疾人、失业人员、孤寡老人等多个群体。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群体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的不匹配等。
2.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救助标准不够精确和科学许多救助标准是根据经济指标和人口比例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和实际需求。
因此,在一些地方,救助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受助人的基本需求。
(2)救助对象信息不畅通部分困难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不配合等原因,无法及时了解到有关社会救助的信息。
这使他们错过了很多救助机会,导致救助政策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3)救助措施不够配套除了提供经济援助外,一些社会救助项目缺乏精神抚慰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援助。
这使得受助人在渡过经济困难后,很难真正实现脱贫和自我发展。
3. 社会救助的发展方向(1)加强救助标准的科学性和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救助标准。
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分布等,使救助标准更加精确和贴近实际需求。
(2)提高救助信息的透明度和畅通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困难群体传递救助信息,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
科技手段可以在救助申请、审核、发放等环节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3)构建完整的救助体系除了提供经济援助外,还应注重为受助人提供精神抚慰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援助。
可以建立更多的救助站点和慈善机构,提供综合服务,帮助受助人克服困难,实现脱贫和自我发展。
百度文库精品文档-民政局创建社会救助体系调查报告3篇
民政局创建社会救助体系调查报告3篇民政局创建社会救助体系调查报告第1篇依据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监督工作计划和主任大会安排,月20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率领县人大常委会局部委员、县人大办公室、县县政府办公室和民政部门负责人构成调查组,就我县民政部门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状况开展专题调查。
为了加强调查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组采取一看、二听、三议的方法,先后实地观察了镇乡村老年公寓和城区老年公寓建设、治理状况,走访了局部救助对象,在镇、镇辨别召开了由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人民群众参与的座谈会,在此基本上,听取了县民政部门负责人关于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的状况汇报,现将调查的状况报告如下:一、基本评价近年来,县人民县政府及其民政部门高度注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坚持以人本、贯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用路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用载体,着力施行社会救助工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政策争夺、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到位,工作顺序严谨、治理标准、群众满意,为保证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县政府高度注重,民政救助体系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获得了县委、县县政府的高度注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县、乡镇县政府一直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部署,特别是各级指导和民政部门常常深化到贫穷地域和贫穷群体之中,开展调查研讨,严密结合我县实践,县级成立了指导小组增强工作指导,民政部门详细负责,乡镇一级装备了专职民政干部,村级延聘了信息联络员,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推进了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使我县初步坚持起乡村救灾救援、乡村五保、生产扶持、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乡村特困户救助等各项救助内容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为保证我县贫穷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减少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不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扬了主要效果。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救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救助对象的认定与管理、救助服务的提供与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力求获取全面、准确、深入的信息。
(一)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政策框架和研究现状。
(二)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各方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认知和评价。
(三)实地访谈选取了____个地区的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救助机构进行实地访谈,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四)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一)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同时,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救助资金规模逐年增长。
____年,全国社会救助资金支出达到____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____亿元,地方财政投入____亿元。
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社会救助是指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围绕社会救助开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100位社会救助对象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填写问卷并进行面谈的方式,获取到了一系列相关信息。
三、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和特困人员等,占调查对象的80%以上。
2. 社会救助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方式主要包括发放救助金、提供养老服务、提供就业培训等。
其中,发放救助金是最主要的方式,占调查对象的70%以上。
3. 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有近30%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申请过社会救助,但被认定为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
4. 社会救助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对于困难群体的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超过50%的调查对象表示,社会救助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5. 社会救助的问题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申请难和审批时间长。
近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申请社会救助时遇到了困难,并且整个审批过程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调查对象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救助的政策和程序。
其次是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另外还有一些调查对象建议加大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关注和扶助力度。
四、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二是优化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减少申请人的办理时间和审核的复杂性;三是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扶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在当今社会,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调研报告的详细内容:一、调研背景社会救助是党和政府承担的一项基本责任,旨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则是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1. 法律法规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涉及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如《社会救助法》、《城乡低保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 体制机制建设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体制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都已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架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经费。
同时,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规范和完善。
3. 资金保障措施为了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正常运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救助工作。
此外,还建立了专项资金制度,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
4. 救助项目和标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的制定。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救助项目和标准,如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
这些救助项目和标准能够有效地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 资金不足目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困难群体众多,社会救助工作的需求量大,而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2. 救助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救助标准的不统一也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救助标准的不统一会导致救助对象之间的差异化待遇,不利于社会公平。
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救助标准时要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合理调整。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
2019年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关于《2019年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关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政方略。
在我州全面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进程中,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关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更应全力应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阶段乃至今后稍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整合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作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和现状(一)政策依据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为帮助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或遭遇临时突发事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以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
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社会救助种类呈现多样化,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救助对象的需要;救助标准逐渐提高,能够解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力保障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省政府下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恩施州政发[XX]20号)等文件,对农村低保范围、审批管理、资金来源、资金发放及操作规范等作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运作。
目前,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全力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州特色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
4、XX年5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出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XX年10月,州政府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问题所在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广泛覆盖困难群众、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确保了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序运行。
此外,政府还加大财政支出,增加了对社会救助的投入,使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数量与程度不断增加。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救助标准偏低,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目前,不少城市的社会救助标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
例如,部分城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仅为每个月500元人民币,里面的食品费甚至不足以保证一个人正常的三餐饮食所需的支出。
2、救助方式简单、单一。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社会救助方式都集中在直接给予困难家庭经济资助这一点上,而缺乏针对性强、具有可持续性的救助方式。
这种救助方式不利于困难群体摆脱困境,且难以提高自身生产生活能力。
3、缺乏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一支宏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包含了从机构设置、管理、诊断和干预等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缺口更大,这必将限制救助工作的发展。
4、机制调整不够及时。
社会救助机制是复杂的,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其正常运转。
相关部门要及时发现、调整这些问题,统筹各方面力量,避免在救助过程中的耽误与不给力。
四、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1、提高救助标准,满足基本需求。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社 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1 引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11 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社会救助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1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包括救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救助对象的覆盖范围、救助标准的合理性、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2 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121 救助政策体系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122 救助对象覆盖范围社会救助对象涵盖了城乡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受灾群众、重病患者、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各类困难群体。
123 救助标准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救助标准,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124 救助资金筹集与使用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资金使用基本能够按照规定用途,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125 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13 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131 救助政策衔接不够紧密不同救助政策之间存在衔接不畅、重复救助或救助遗漏的现象。
132 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有待提高在救助对象的认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准确、审核不严格等问题。
133 救助标准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地区救助标准过低,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部分地区救助标准过高,导致资源浪费。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援助。
为了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走访法以及访谈法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3.1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救助、低保救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但是在实施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应得的救助。
3.2 救助对象的准确识别与评估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需要确保救助对象的准确识别与评估。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救助对象的选择不当、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不该享受救助的人却获得了救助,而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被排除在外。
3.3 救助金额的合理安排对于社会救助体系而言,救助金额的合理安排是关键。
我们发现在不同地区的救助金额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方过高有些地方过低。
这导致了救助体系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救助金额并不能够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1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
当前各地区制定的救助标准和评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救助对象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以确保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2 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不合理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但是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建议在建设社会救助体系时,应该多样化资金来源,包括社会捐赠、企业捐助等方式,以保证救助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4.3 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但是目前我们发现在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
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某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共五篇)
某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共五篇)第一篇:某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XX 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区人大常委会XX 年工作要点安排,X 月X 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一行人员,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工作台账等方式,到区民政局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情况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城乡一体、均等覆盖的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区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为主体,以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人实行优惠优待等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截至 XX 年 5 月,全区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 X 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 X 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一)救助水平不断提升。
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提升救助水平。
XX 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705 元/人月、470 元/人月,较 XX 年分别增长 10%和 22%;城乡低保人均补差分别达到 X 元和 325元,较 XX 年均增长 40 元。
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物价补贴 X 万元。
(二)特困人员救助稳步推进。
组织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明确供养标准和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落实供养对象照料护理协议,从政策、对象、标准、服务等方面推进特困供养城乡统筹。
全区累计支出特困供养金X 万元,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X 人。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区按 300 元/人的标准为城乡特困人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三)临时救助制度日益完善。
牢固树立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认真落实临时救助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完善“先行救助”机制,优化救助程序,不断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体系由多个层级构成,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社区层面。
在国家层面,国家社会救助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地方层面的政府部门负责具体的社会救助工作;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三、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1. 资金来源不足目前,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救助对象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2. 救助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的救助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救助对象的待遇不公平。
一些地区的救助标准过低,无法满足救助对象的基本需求,而一些地区的救助标准过高,导致资源浪费。
3. 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认定问题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认定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流程不完善,一些有需要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却获得了救助。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救助体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城乡差距问题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救助体系的建设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的救助体系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投入,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增加社会捐赠的力度。
2. 统一救助标准各地区应统一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待遇公平。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适当调整救助标准,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精选5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精选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救助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篇1一、“救急难”试点工作初步成效1、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xx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道办)两级负责制。
依托区、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在原民政窗口上,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窗口,搭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
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民政、教体、人社、住建、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办理社会救助窗口转介救助外,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直接受理群众的急难救助申请。
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信息平台,实行市、区、镇(街道)、三级联网,做到救助信息三级共享,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避免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遗漏,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平台。
20xx年对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体进行了临时救助,1—10月共为630人次,救助105.59万元。
2、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
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并吸收社会捐助资金,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用于救助我区在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
今年以来我区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肾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建立急难对象发现报告机制。
村(居)民委员会是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
发挥辖区城乡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我区现行的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
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由于财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断加快完善。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不容乐观从现行政策实施来看,全区困难对象可以分为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受灾困难户、城市低保户(包括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各类突发性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等五大类。
目前,我区总体社会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
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900多万元,而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金总共才290万元,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保障面达14%,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2.2%;二是分布不均。
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村人数相对较多,个别村组五保户达10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
城市低保户的“三无”对象最高才144元,一般在45元左右,农村特困户救助只有5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内容单一。
目前只能勉强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
五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
城乡困难群众根本原因是当经济欠发达,但是城乡又有区别,这些区别的重要背景则是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
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占62 %,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LX-FS-A18503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根据xx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XX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各别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
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
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
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
就民政部门而言,XX年重点落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害救助做到透明化。
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公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
全县现有纳入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810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分散供养634人。
投资130万元先后完成了上庄、长安、板桥头、伏岭、家朋、瀛洲、临溪、扬溪等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
三是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
在城乡低保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
特别在低保金发放上,推行了银行化发放制度,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堵塞了各种漏洞,确保了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四是慈善工作实现社会化。
XX年在省慈善协会大力支持下,共争取慈善资金236元,为解决特困群众救助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是医疗救助实现标准化。
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明确了救助标准,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额救助年最高不超过4000元。
六是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优待面扩大。
七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困难。
全年共列支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困难群众的资金物资达1815万元。
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抓思想教育,抓目标管理,抓责任落实,抓资金保障和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使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为创建和谐xx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近年县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力度不断增大,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和优抚救助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运行,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
医疗、教育、住房、再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造成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现行的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主要解决了民政对象的生活困难,他们患小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解决,但患大病、老病的医疗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虽然新农合给予一定的比例报销,但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病医疗费用。
在救助实施中,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无法使救助对象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救助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状况。
救助内容的简单化,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特定需求,达不到救助目的。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社会救助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
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是分散、各自为政,主要解决是困难群众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不能覆盖困难群众的全部生活,往往造成救助对象的重叠,严重浪费了救助资源,削弱了救助力度,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只有少量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再加社会捐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4、城乡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协调。
城镇与农村长期实行相互独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救助制度各自发挥着维护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功能。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农村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日益扩大,相互独立、长期割裂的城乡救助体系正面临制度衔接和整合的客观要求。
(二)原因分析一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
目前我县的财政可以说是吃饭财政,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
当前,我县又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时期,许多新项目、实事工程等急需资金,财政资金难以安排。
因而在安排社会救助金时,难以做到足够、及时到帐,另外,近年来由于市场转轨、企业改制和老年化等因素,社会救助人员急剧增多,给本已十分紧张的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是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与面临的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乡镇无民政机构且从事民政业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兼职的,工作人员力量与社会救助任务明显不相匹配,造成有些救助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等。
三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从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因而在口头上喊支持,在思想上是轻视,在行动上是等待观望。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已初步建立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的核心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工作者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振社会需要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是构建和谐振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社会和谐振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每一个公民都迫切需要社会救助体系支撑一个“安全网”。
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人的生存权、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振的内在要求。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
xx 是皖东南贫困山区小县,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
城乡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以及自然条件差和自身综合素质低下致贫的困难群众大,加之下岗失业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逐年增加。
这此困难群体的生存若得不到保障,小康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没有这部分的小康,全县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低水平面的小康。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涉及社会、企业、政府等诸多层面、涉及城乡低保、城镇“三无”对象、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受灾困难户及流浪乞讨人员等诸多困难群众。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绐终铭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救助资源,加快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城乡困难群众构建好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促进和谐振xx建设。
1、提高认识,增强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社会求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开展的长远,社会救助事业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形势的的不断变化,社会救助范围和对象的不断扩大,以及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多元、工作直接的特点,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发掘社会救助的深刻内涵,科学分析求助工作的材质、地位和作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认识社会救助工作,明确工作方面,增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竭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让救助对象共享改革成果。
2、突破难点,理清社会救助科学发展的思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救助成效日益显现。
但也存在不少难点和矛盾。
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切实解决。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找准并解决制约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发展的全局、重大和焦点问题,推动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落实,使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科学制济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形成稳定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完善运行机制,整合救助资源。
在搞好已有制度完善和衔接的同时,建立起全县社会救助“一盘棋”机制,整合现有的整个社会救助资源,衔接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使各项社会救助达到互通、互联、互补,构建一个有机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民政管理、部门尽责、社会参与、乡镇实施”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
民政部门要做好日常社会救助工作,对救灾、低保、医疗、优抚和慈善救助等进行整合,并落实好大型社会救助活动的牵头组织工作,加强和妇联、工会、共青团、教育、建设、扶贫、司法、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职责,制定好有关扶贫帮困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救助信息的反馈和归口工作,防止在救助工作上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