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客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过高黎贡山从腾冲直接就杀到了和顺。买过门票每人80元。开车到格桑客栈连锁和顺店(),晚上在姜嫂私房菜用得晚餐,点了腾冲著名的”大救驾”,还点了清炒小角瓜,茭白炒肉和平菇汤。要了两杯自家酿的果酒,共计花了65元,明显比大理便宜很多。这里的小角瓜很特别,非常小。类似杭椒,略短一点,炒后仍旧翠绿翠绿,又脆又爽口。
大家都知道和顺古镇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所有有关和顺的介绍,都离不开崔永元的调侃和于丹的听似富有哲理的"和顺是心可以安顿的地方",有点太夸张了吧,一个边陲小小的村落哪来这么大的魅力,何须这么多名人大肆宣传。我真的是带着种种好奇和半信半疑,也带着准备把心身都安顿在这个地方的想法来到了和顺。
和顺图书馆是和顺的一张烫金的名片,这里会让游人感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据介绍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来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图书馆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其中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图书馆上面的字是请胡适先生写的,图书馆的铁拉闸门是从英国专门定做的,用马帮通过山道运来,现在还在使用着。前院有花园,真是美观大方。我们里外拍了很多照,可是我们根本没见到把牛放到山上,还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和顺人。可能是因为图书馆早已改为景点对游人开放了。不过就有一位戴着眼镜的长者好像是在看书,还时不时抬头卖呆。是啊,都什么年代了,大家都忙着挣钱,尤其是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的老乡们,那还有心思读书品茶,开个饭馆,开个客栈,或兑个档口卖点玉器什么的,要比在图书馆里充实的多,不是吗。不过话又说回来,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每个乡村都要是有像和顺环境这么优雅,设施这么齐全,书籍又这么丰富的图书馆,还真是可以安顿人心。我要是来和顺生活为什么不每天来这里小小陶醉一会呢。哪怕是一节,或一章。。。。
和顺图书馆只是和顺的表面文化,和顺文化内涵无处不见。进到村里我们就见到了古镇镇口的牌楼,据说这样的牌搂在和顺有九座,“文治光昌”是其中的一座。有几座牌楼在文革中被毁,实在是可惜呀!明代的和顺人寸玉,因懂夷人之语,通晓儒学,被举荐到朝廷做官。
到了七十多岁,须发苍苍从朝廷告老还乡。明代的永昌参将邓子龙曾用“白发朝仪”四个字来褒扬寸玉的功绩和顺。原来和顺自古就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走进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进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走过一道道的贞节牌坊,你会在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中受到震撼。
和顺人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戌边的有寸、刘、李、因、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各姓氏的人分族而居,形成了依山势自上而下的许多巷道,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闾门对面建月台,种植榕树、香樟之类的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有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以遮蔽风水。。后来才知,这个村庄亦农亦商亦儒的生活方式。阳光下的和顺,空气中似乎收贮着一种悠远的祖先的血脉中传下来的浓浓的汉文化的气息。
我们还到了在图书馆旁边的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址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很多件文物、多幅老照片。通过大量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和馆藏文物一起,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有很多我们已在国殇墓园见过。里面还有一部老式吉普车,据说就是捍马的前身。“和顺小巷”大马帮博物馆,馆内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和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的辉煌;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和华侨的创业史。小巷中翡翠大王家乡让你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在这里,匠人们向游客展示古法造纸、木雕、扯丝糖、土锅酒、打铁、织布、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历史上,和顺乡曾涌现出缅王国师尹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毛泽东的老师,他的父亲李曰垓,是蔡锷护国军第一军的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即出自他的手笔)、云南大学校长寸树声,还有“翡翠大王”寸尊福,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我们还专程去了艾思奇纪念馆,主要是去替我们家老爷子看看他一辈子都很崇拜的泰斗级的老师故居。
小桥流水,野鸭,柳树,白墙灰瓦,河上洗衣服的农妇,让人觉得似乎走入了江南水乡,但这又分明不是,莫非是走出去的男人们让这里变得阴柔,还是留下来辛勤劳作的妇女让这多了些秀美?但的确这座用火山石建造起来的村子有着和云南其他村子不一样的气质。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多年来的和顺,外表越来越新,路也比从前“走夷”的人们走的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专为心爱的女人建的能遮风挡雨的洗衣亭还是在用,但歇脚亭已失去了往日的用途,许多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老人说,正因为从前的人有钱建而后人无钱修,所以,很多在海外的和顺人也就不怎么回来了。
如果要是不没有统一规划的翻修拆建,至少要像丽江那样吧,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还是统一和谐的古镇,那么和顺的明天会怎样呢。
可以安顿心的地方
“文治光昌”和顺古镇的一座石牌坊一代一代和顺的男人从这里走
出去,去读书,去经商,去讨生活,又带回来了知识和金钱,修筑了一个个雄浑、古朴的牌坊,一座座和顺人心中的丰碑。
往后看最里边的拱形门楼上的四个字是"鸢飞鱼跃" ,是和顺双拱桥的牌坊,牌坊下就是双拱桥。如今和顺镇口的双虹桥相传就是寸玉所建。昔日在这桥边竖有一石碑,碑上刻有“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字样,乡人不解其意。后来有一伙过往商客悟出了含义,于夜深人静时推倒石碑,挖走了埋在石碑下的宝物。原来是当年修桥时所剩银两埋于碑底,留予后人修补桥时备用。现在的石碑,是后人重新建立,以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