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理念进行说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

系。

四、说教法

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翻转课堂。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学生在家将今天的新知进行课前自学,并完成自学报告单。

翻转课堂的理念就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有问题的以及难点问题放在课堂解决。它的优势:一是视频本身的特性。视频能够方便地暂停、倒退、重播、快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二是翻转课堂借助的授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便于使用。三是在课堂中采用直观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逐步提高。

五、说学法

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贯穿始终。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反馈、检测

本节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拿出自学报告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分别请三名同学展示,每一名同学展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画星做出自我评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题当考官,组员抢答,以此来巩固微课的内容。接着我为了检测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出示5道判断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反馈以及检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掌握。

(二)进一步探究棱之间的关系。

1、(1)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动手制作之前,我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选取材料?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用8个顶点,12条棱。然后开始有目的的动手制作长方体。制作完成后,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我会问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你是怎样选取材料的?②相对的棱有谁?它们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经历制作长方体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然后,探索棱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会让学生想一想,相对的棱除了长度相等之外,还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同桌的讨论,学生能得出互相平行。然后请学生用关联词来表述,这样达到了学科整合的要求。知道了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接着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相邻的棱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说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互相垂直。最后我适时进行了小结,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互相垂直。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自己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体的基础上,讨论得出了长方体相对的棱以及相邻的棱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我不仅仅满足于结论的得出,更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想象与推理。通过对长方体棱之间关系的分析、归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棱研究面

我首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自己做的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然后我问学生:“如果让你给长方体框架糊上纸,你准备剪出怎么的纸来?”这道问题学生不难解决,上下面用长×宽,左右面用宽×高,前后面用长×高。随即,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制作成笔筒和烟囱呢,应该怎样剪纸?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哪些面会受到影响呢?宽发生变化呢?高呢?通过课件形象的演示,学生讨论,得出了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长方体的面也会随之变化。所以,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棱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给每个面糊纸,并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进一步巩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也为后续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然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长方体框架做笔筒,做烟囱通风管,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大多数学生会探究面、棱、顶点各自的特点但对这几者的特征把握,往往是表面的。这一环节就是关注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为长、宽、高,这三条棱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长方体的棱发生变化时,面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面变了?哪些面没有变?从而体会“棱的长短变化引起面的大小变化”。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长方体抽象成三条棱的情况

我首先问学生,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的框架抽象成只有3条棱的情况(课件出示示意图),现在你能知道什么?学生能找到长宽高的值,接着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首先能找到哪个面的面积,面积是多少?学生能很快想到前面,面积是24*9=216(平方厘米),以及右面,面积是12*9=108(平方厘米)。然后我问学生,图中前后和右面是相邻的面,它们有什么关系?(共用一条棱)所以我们能很快找出上面

的面积,因为上面和前面共用一条棱,上面还和右面也共用一条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上面的长和宽,即可以求出上面的面积。由此得出结论,只要知道相邻的两个面,就一定能确定第三个面。

这一环节就是关注到了面和棱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思考与想象中体会道“只要知道相邻的两个面,就一定能确定第三个面”。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摆在长方体相对的面,会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学生能得出可能是长方体,也可能是正方体。如果把这两个正方形摆在相邻的位置上,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通过讨论,学生也能得出结论,是正方体。那如果给三个面,任意摆放呢?通过学生的想象,同桌的交流,也能找到结论是正方体。由此我进行小结: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正方形摆放位置不同,得到的立体图形也不同。如果两个正方形是相对的,那么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如果两个面是相邻的正方形,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体。如果三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体。

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堂小节

在小节环节,我将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由我补充本节知识要点。并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这样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会数学的决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