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常讨论教学原则,其中有一条被称为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最初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这部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教育学著作中,提出了关于教学原则的一个体系,书中列述了29条原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由凯洛夫正式称之为直观性原则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基于对感官的作用的重视,基于对感性认识在人的认识中的影响的看重。

所以夸美纽斯提出了“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事物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并且他说这是“一条金科玉律”。

一、直观性原则的积极意义

直观性原则实际上是明确肯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一般来说,许多认识是起始于感性,起始于直观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直观不只是用眼睛的直接观察,还有用其他感官的直接感知。因此,直观实际上就意味着直感,直接的感悟。

比直观和直感有更广泛内容的是直觉。直观、直感都属于直觉,但直觉之中有并非直观、直感的内容,比如说顿悟、灵感。顿悟、灵

感并不直接源于直观。

直觉是直接的觉察,它与逻辑思维相对。非逻辑的认识活动基本上可归结于直觉。直观、直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直觉的发展。

直觉能力很强的人并不一定需要丰富的感观材料,并不需要看见的东西很多。他们往往有自己内省的“感观材料”,内省的“形象事物”,依据这些内省的直觉材料就能生成顿悟或灵感。这些内省的因素又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感性材料。

直觉能力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宝贵的部分。甚至,一个人的创造力如何,主要取决于他的直觉能力。

在我们比较了直观、直感、直觉的概念之后,也可以进一步明白,直观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虽然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其直观材料的多少并不是成正比关系的,但是,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这种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人们的内省的感性材料与外观的感性材料并不是完全无关,毕竟,后者的丰富与充实有利于前者的生成和扩展。

所以,直观的作用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对于认识有起动的作用,另一方面直观直感的材料的丰富对于认识也有深化的作用。

把对直观的重视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对待也就有其积极意义。有经验的教师,一方面会利用一定的直观材料来启动学生思维,开启一个认识过程;另一方面还会不时地穿插运用直观材料来推动学生认识的发展。

实际上.这条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年轻的、经验较欠缺的教师更加有用。因为直观性原则对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是很有效的。这

一条原则往往可以使一些初登讲台的教师心中多一份底气,只要自觉有效地运用这一原则,就不太可能出现尴尬的场面。

不仅只是充分和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直观教具,还要不断研制、开发新的直观教具,这已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的活动。

当然,不同的课程对于直观教具的需要可能是有差别的,甚至同一课程的不同单元的教学对直观的要求状况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直观性原则作为作为一条教学原则的积极意义还是应当肯定的。

二、直观性原则的局限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初步看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若进一步分析,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局限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有一些知识是难以依靠直观的

从概念来看,如果讲到四边形,当然就可以直接画出一些四边形图案,同时,生活中所见的四边形也很多,桌子的形状大多是四边形,书本基本上是四边形等。

如果讲到精神、道德这些概念,直观材料就没有了。精神是个什么样子,光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常常需要从若干具体的表现来说明精神。只能是具体化,却难以直观化。

有些数学也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具体模型,例如:

x+l/x;2(x>0), ein+l=0, ……

又如辩证法这一概念,也只能在一定意义下具体化,却难以直观化。辩证逻辑讲的是思维本身的规律问题,是不可能从具体模型看出来的。什么叫做形而上学,当然也是只能具体化而不能用直观来解释。

可以举例,但必须由例证来抽象。

(二)能经由直观获得的感性认识的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很大

感性认识有些是肤浅的,因而是有待升华、有待深化、有待理性加工的认识。

有些感性认识还可能是包含谬误的,因而还不只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问题,更有一个准度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两条一样长的线段,一条横着,一条竖着,那么看上去竖着的更长一些,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有时,感性认识可能欺骗我们,而摆脱这种欺骗的必经之路是理性认识。

(三)人获得的知识大量来自间接经验

人的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人的知识也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来源于直接的观察或感知。间接经验或间接知识也许要经过感性阶段,也许也不必经过这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人一辈子所获得的经验或知识,90%以上是间接的。知识越多,学问做得越大,这类知识的比例就越高。

这也充分说明,人不可以忽视感性认识,即使已经很有知识,理性认识能力很强的人,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是必要的。但更为必要的是对间接知识的吸纳,更为重要的是理性认识的发展,获取间接知识能力的增强。

(四)从教育的目的看,发展理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是

更为重要的目标

感知的能力与水平固然也必要,但在人的一生中,理性认识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无疑更重要。

人的眼睛很重要,但看比听更重要,然而,听到的、看到的东西都要经过脑的作用才有效,才有作用,因而脑才最重要。

为什么脑最重要呢?因为脑能让我们“看”到用眼看不到的东西,用脑可以“听”到用耳朵听不到的东西,用脑可以辨别用嘴尝不出来的营养成分或味道,人真正成为人,主要是因为人有区别于任何动物的大脑。人的一切神奇都源于神奇的大脑。

教育的目的固然也包含着发展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更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这是使人成为理性的人必不可少的内容。

发展理性认识能力就包括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理论分析能力,相应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思辨的兴趣。人们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更为重要的是:百见不如一想。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开发人的大脑,这里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三、进一步的分析

俄罗斯数学家庞特里亚金,1908年生于莫斯科,13岁时在一次爆炸事故中双目失明。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自学数学,17岁考上莫斯科大学,31岁成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50岁时成为院士,成为杰出的数学家。这一经典的事例大约可以说明,人的脑较之人的眼不知重要多少了。当然,我们可以补充说,假若庞特里亚金的双目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