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的理论依据

摘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确立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标准,这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性依据;第二,教学目标,这是学科内容的客体性依据;第三,学生学情,这是学科教育的对象性依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重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6-0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重点的确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正因为其见惯不惊,对它的理论探讨也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由于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方向性变化,对教学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相应地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重点确立的思考也不能再简单地局限于以前的范围和思维。

教学重点内容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该课时的教学方向,甚至决定了该节课教与学的成功程度。特别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本身就存在教学内容重、教学课时少的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事半功倍地达到有效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重点的确立的依据往往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教育目标等,主要包括基本规律、基本概念、重要史实、以及通过教材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思维与方法等。在新课程

改革中,由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具体内容也可能发生变化。通常说来,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的主要依据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指针,是国家教育方向和教育政策的具体化表现,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性依据。因此,它奠定了历史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不例外,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前提。比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其教学重点应该是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古代重要文明,对于区域性、特色性文明则不应该成为该条标准中的教学重点。再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包括: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依据这些课程标准要求,该课(2课时)的重点可以分别确立为希腊、罗马国家的管理、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这样确立教学重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重点确立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重点的确定直

接关系教学目标达到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包括三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教学重点的确立过程中,必须以这“三维”目标为基础,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性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是教学重点,包括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从这一层面看,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通常是教学重点,这也是教学设计中确立重点的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教师教法的选择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它往往就是为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因此,过去很少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不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更不是完全就没有这种情况出现。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过成功的教学案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一课中,大多数教师把该课重点确定为: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有教师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结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教学重点确立的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从过去的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

育,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历史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一目标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是整个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和充分的可能要算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

3 学生学情

学生学情一般包含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后者主要是指对学生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前者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起点的确立,后者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媒体的选择。[2]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确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确定教学的进度;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确定教学的深度等。[3]这种通过学生学情来确立教学重点的表现通常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以及教学深度的拓展,如在对所谓的“快班”和“平行班”的教学中,这种情况表现得比较明显。

虽然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的具体确立可能有不同的考量和情形,具体的教学重点也各不相同,但从理论上讲,其依据通常不会超出前面所述的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新宇.课程改革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新认识[j].历史教学,2005(11).

[2]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勇.了解学情让历史教学有的放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作者简介:王方举,男,四川万源人,四川省万源市固军乡中心小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