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伦敦2008年申奥宣传片与中国北京2001年申奥宣传片体现的英汉差异
从奥运会看中英文化差异
两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举办理念也不同。
可以说中英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着非常光鲜并引以为豪的时代。
中国曾经在几千年前科技领先全世界,四大发明令当时的西方国家汗颜。
而近代最发达的国家则是大英帝国,他们是工业革命的先锋,在工业科技等各个领域领先全世界,曾几时英国殖民地的面积是自己的本土面面积的150倍?英国的社会人文的发展也领先全世界,又曾几时,世界能有多少国家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呢?在这种理念下,中国的奥运会就是在展现中国的悠久的历史,例如文房四宝,活字版印刷技术等等。
而英国更强调的是近代特别是当代对世界进步的贡献。
例如48年建立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回到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比起中国,更像一场轻松自然,毫无拘束的派对,这和澳大利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场派对中,更有很多个耳熟能详的熟人们光临。
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憨豆先生、七个年轻人点亮花瓣燃圣火。
伦敦碗建筑颇具风格,有人更是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奥运会开幕式笑了。
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彰显民族文化的盛会。
中国拥有者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历史,是个古色古香的国家。
而处于欧洲的伦敦,热情奔放,虽然它不像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北京拿到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全国沸腾;而伦敦呢?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居然有伦敦市民抱怨:举办奥运会,人太多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上班都要早走好几个小时,令人啼笑皆非。
这就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英国女皇伊丽莎白貌似也对此无所谓。
当奏起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歌的时候,不知道英国女皇,英国市民是否像中国人民那么激动。
仅此在奥运会上,因为文化差异两个开幕式的风格迥异,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会有两国不和谐的本质原因了。
向来以严肃、严谨、传统著称的英国人,在奥运会开幕式这样面向全世界的盛会上,竟表现得“亦正亦邪”,第六代007与英女王空降现场,憨豆先生玩穿越,搞砸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绅士们和劲歌炫舞者同台演出……全球的观众都不得不佩服GENTLEMAN的系列大胆创意。
奥运事件报道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奥运事件报道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屈俊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11期引言英文媒介是当今媒体界新闻传播的主要语言之一,以英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很多,因此,英文新闻在新闻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也有相关的英语新闻,但是西方与中国在新闻报道上,由于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事件所表达出的立场和观点是不同的,加上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的误解,许多英文新闻对中国的报道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情感倾向,本文以奥运报道为例,分析中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对相关的新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闻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有关语篇分析的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式:三维分析框架、话语→历史模式以及社会→认知模式,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这三种模式相结合。
在文化关键词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提出根据现有的经验挑选出具有文化意识的潜藏在背后的关键词,然后分析词频、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语境特征。
然后通过观察、分析相关的主题词,解析这些话语前后是否矛盾,并且探寻这些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而对于数据关键词的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没有假设,通过语料库中词汇使用的频率的数据,得出使用次数最多的词汇,并采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结果。
对于文化关键词和数据关键词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方法进行相应的修改。
本文采用文化关键词和数据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奥运报道为例,对收集的相关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西方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
奥运报道的关键词研究1. 研究问题本文以奥运报道中对于叶诗文奥运夺金的报道为例,分析西方媒体对于叶诗文的相关报道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采用语料库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并借助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将中国报道与西方的报道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下,对于叶诗文形象的树立。
从“八分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八分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保守的开放与开放中回归【摘要】纵观整体,如果说“北京八分钟”是一幅重彩水墨画,那么“伦敦八分钟”则是一幅写真铅笔画。
“北京八分钟”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雄浑与大气,历史的气息中装饰着现代的点滴。
“伦敦八分钟”展示的是伦敦生活的平凡与多样,现代的演绎中蕴含着传统的痕迹。
中国在保守地开放,英国则在开放中回归。
【关键词】保守、开放、回归、差异文化,是一种气韵,是一概风貌。
一国之文化,便是一国之底蕴,一国之灵魂。
中国文化的气韵,重在展现厚重的传统,又不失现代的唯美;西方文化的风貌,点滴之间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充满着现代气息。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北京八分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乐演奏的衬托下,“红绸舞”舞动了北京;用舞蹈演绎的中国功夫,勾勒出了中国武术的神韵;京剧表演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
虽然只有八分钟,但表演中尽显中国元素:旗袍、二胡、琵琶、《茉莉花》、红绸舞、少林武功、京剧、大红灯笼……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同样精彩上演“伦敦八分钟”。
一辆红色双层巴士缓缓驶入,现场的雾和雨伞散发出历史感与现代感兼具的英伦风情。
骑行者、读报者、持伞者于无声之中展示平凡而多样的伦敦生活。
接着巴士变出了伦敦塔、巴特西发电站、圣保罗大教堂、温布利大球场、奥林匹克公园,最后成为一个动感十足的大舞台,歌手利昂娜·刘易斯和英国吉他手吉米·佩奇演绎《全都是爱》展现出伦敦的时尚和伦敦街头艺术。
贝克汉姆的出现则代表着英国的足球文化,代表着体育传承精神。
纵观整体,如果说“北京八分钟”是一幅重彩水墨画,那么“伦敦八分钟”则是一幅写真铅笔画。
“北京八分钟”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雄浑与大气,历史的气息中装饰着现代的点滴。
“伦敦八分钟”展示的是伦敦生活的平凡与多样,现代的演绎中蕴含着传统的痕迹。
奥运开幕式比较:伦敦vs北京
奥运开幕式比较:伦敦vs北京第一篇:奥运开幕式比较:伦敦vs北京今天反复看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稍做比较吧:比较1、引子——伦敦:泰晤士河,以自然为线索来到会场,小清新;北京:烟花脚印,以人类足迹为线索,充分利用夜色,效果震撼,一上来就手笔不俗,好像张艺谋一开头说,接着看吧哥们今晚就靠创意出来混了……两者相比各有千秋,更喜欢北京的。
比较2、倒计时——伦敦:孩童头顶的气球破裂,童趣,小清新;北京:击缶迎宾,这个倒计时可以载入史册的,荡气回肠,不用多说了。
相对来讲伦敦的倒计时没有在自己的体系中出彩,这个桥段张艺谋完胜。
比较3、五环——伦敦:工业铸造,飞升太空,前者在聚合后喷射花火时较为壮观,后者在开幕式最后点出被气象气球带入太空时感觉颇具创意(不过这个立意没有再被强化些有点可惜)。
北京:梦幻五环,当时看到这个五环时,好像呼吸都被带着飘走了,不能以创意而更应以艺术来形容了。
以上两者各具特色吧。
比较4、国旗——伦敦:陆海空三军护旗入场,手语唱诗班唱国歌,看到后者中的许多残疾儿童在虔诚地“唱”着国歌令人非常感动。
北京:杨沛宜林妙可《我的祖国》令人动容,56个民族共唱国歌立意高深。
国旗入场桥段更喜欢北京的,唱国歌桥段更喜欢伦敦的。
比较5、主题曲——伦敦:网上那多人都在问“有唱吗?”有的人说是黑猪,有的人说是火的战车……天,这一点上真失败,就算人家survival在金曲榜单上成绩不好也不能这样啊。
北京:即便《我和你》注定是那种流行不起来的偏艺术感空灵不接地气的作品,但起码还正经占一席之地,起码俩人站地球上还惹眼球。
比较6、文艺表演——伦敦:绿色乡村实现了返璞归真不与北京开幕式争锋的目的,立意也好,表现童话那段颇有特色,但不够震撼,此外工业革命、国家医疗以及舞蹈等特色和表现力较弱。
北京:太多太经典的桥段了,巨型卷轴、郑和船队、太学学生、行为艺术画卷、活字变幻、太极阵、京剧昆曲、液晶地球……比较7、运动员入场——伦敦:用快节奏背景音乐带快入场的效率,值得推广。
追寻奥林匹克的真义
追寻奥林匹克的真义多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的体育界人士都认为,伦敦奥运将与北京奥运对比鲜明,风格迥异。
事实上,4年前“鸟巢”闭幕式上的那辆伦敦巴士,已经作出了预言。
英国堪称工业文明和现代体育的发样地,伦敦则是第一座3次承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他们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值得我们期待。
对于中国人而言,经受了4年前的洗礼之后,必然需要开启对现代奥林匹克更丰富的认知。
至于首次举办奥运、首次登顶金牌榜的体验,理应有助于我们更轻盈地升华或转身。
自1984年以来,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热情无人可以匹敌,不过体育也在政治、民族情感的驱动下发生变异。
伦敦奥运前夕,多位前奥运冠军接受采访时都谈到,运动生涯对他们不仅意味着物质和荣誉的回报,也有青春的流逝和难以忍受的煎熬。
据陈跃玲回忆,竞走队员的训练强度相当于每天一个马拉松,上午跑20公里,下午走20公里,周身的疼痛夜夜袭来。
教练多次没收半导体收音机,压抑已久的陈跃玲终于无法忍受,身为世界冠军的她竞选择以自杀结束噩梦,幸而被及时救治。
高敏也曾在巨大压力下想过自杀,她在巴塞罗那的热泪奔涌既为卫冕冠军也因“一切终于结束了”;而更换教练想在1996年奥运会重新证明自己的王军霞,则收到了死亡威胁。
在过往岁月中,中国体育带给投身其中的某些人超乎寻常的荣耀,却也带给他们沉重与伤痛。
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向竞技体育的不断倾斜,导致普通民众的健身权利被冷落。
有意无意间,奥林匹克在中国被误读,甚至多数人错把一句“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当作了奥运精神。
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奥林匹克是当代最成功的品牌之一,无论精神层面还是商业层面。
它引领我们看到,体育不仅仅是运动的同义词,不仅仅事关竞技、事关胜负、事关健康,更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让现代人关注自身,挖掘潜能,学会在竞争中实现相互尊重、理解,更好地协作与交融。
CCTV体育主持人张斌说,中国人过多把体育理解为比赛和胜负,一直执着于此,“中国的现代化以往用单一价值标准衡量,需要回到一个丰富的价值衡量体系,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说课讲解
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伦敦奥运的开幕式,给国人印象似乎很是深刻,网络上评价自然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喝彩的多数是普通网民,稍有微词的多数是官方媒体。
个人认为,这次开幕式还是不错的,有些惊喜。
而人们最热衷的是,将此次伦敦奥运开幕式与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相比。
时过境迁,鉴于两国的体制、文化以及历史有太多的差异,通过奥运开幕式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大相径庭,单纯的比较一来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二来也实在无法分出高下。
举办奥运会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无疑是一个长久的梦,自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以来的100多年中,他在实现民族自决与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的,是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认同,其中包括国家、社会和文化。
举办奥运会,无疑是圆了国人的一个梦,因而我们通过奥运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体,他要融入世界。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转型中的国家,他从传统专制的窠臼中解脱,效仿西方,逐步构建起现代国家组织形式,实现现代化。
同时,他也正逐步患上所谓的国际认同“焦虑症”。
因此,他急于表现自己30多年的建设成就,展现给世界他的一切: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具宽松的文化环境,更加规范的制度,一个更积极更具包容性的东方大国。
另一方面他要通过奥运展现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东方文明的魅力,象征他是东方文明的真正代表。
最后,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现自己的崛起,不单单是国家层面的崛起,更是民族的崛起,民族自信心真正意思上的回归,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是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误解、嘲讽的一次全面的反击和正名。
将这一切投射到奥运开幕式的艺术表达形式上,使得北京奥运的开幕式承载了太多的期望,融入了太多的元素。
作为奥运的总导演,摄影出身的张艺谋采用了他的强项,对于视觉效果的综合应用,采取所谓的“大手笔,大部头”,用梦幻一般的特效、磅礴的场景,庄重、恢宏的气势,以及泼墨般的渲染。
旅游宣传中的有效编码——BBC《中国花园》和《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传播差异分析
在 颐 和 园 中 发 现 了 黄 山 的 影 子 、在 东 京 园林 中体 验到 中 国古 老文 明的延 伸
键 问 题 。“ 效 编 码 ” 中最 根 本 的 一 有 点 是 : 们 的 旅 游 宣 传 真 正 将 外 宣 中 我 强调 的 “ 近受众 ” 落到 实处 。 贴
而 要 贴 近 受 众 的 现 实 , 目前 最 好
20 0 7年 B C 电 视 台 环 球 频 道 《 B 环 世界 8 0个 最 美 丽 的 花 园 》 电 视 系 列
有 一种 很有 冲 击力 的符 号— —主 持人
自 己 。 著 名 主 持 人 M o t n,不 仅 nyDo 仅 是 信 息 的 传 递 者 ,而 且 他 本 身 就 是 信 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他 初 遇 中 国 园 林 时 的 迷 惑 与 震 撼 、理 解 中 国 园 林 后 的喜 悦 与 惊 叹 等 非 浯 言符 号 的 呈 现 , 使 观 众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与 主 持 人 、 与
础 ,进 行 案 例 研 究 。
天 水 相 接 的 朦 胧 美 , 是 《中 国 花 园 》 : 都
的 深度编 码 的一 部分 。
然 而 ,该 文 本 的 深 度 编 码 中 ,还
B C 《 国花 园 》和 《 0 8北 B 中 20 京— — 中 国欢 迎 你 》对 比分 析
石 、亭 台 楼 阁 的 真 正 的 文 化 内 涵 的 。 黄 山 的 介 入 ,使 外 国 人 恍 然 大 悟 : 中
中英主流媒体对北京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比较研究
中英主流媒体对北京/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比较研究奥运会作为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各国媒体都会就运动员、举办国、赛事等各方面做详细报道,而不同国家的媒体由于受到本国办报体制或者文化方面的影响,对奥运报道的视角和内容会有所不同。
一直以来,中西媒体的比较研究多选用中美两国的媒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由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接连举办的契机,以内容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中英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在这两届奥运会上的报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比较,包括同届奥运会的报道对比及相邻两届奥运会报道对比,摒弃以往只针对同一届奥运会报道进行对比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本国与对方国举办奥运会时不同的报道策略和方法,分析在奥运报道中形成报道差异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北京奥运宣传片与伦敦奥运宣传片的几点对比
课程名称:中外语言对比1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MTI英语笔译常志鹏北京奥运宣传片与伦敦奥运宣传片的几点对比1.两个宣传片的主题以及线索不同,这体现了两个国家的人民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擅用理性思维。
伦敦奥运宣传片整条片子由一个女运动员跑步这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在奔跑的过程中点燃了身边所有人运动的激情,并巧妙地体现了英国人的英式幽默:汽车修理工用车轴练起了举重,清洁工人用易拉罐打起了曲棍球,修路工人练起了撑杆跳等等。
体现了运动的全民性。
而这整条片子就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人感觉很连贯,简洁明了。
而北京奥运宣传片则是关于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堆砌,开篇就摆出中国的长城和紫禁城,之后是各种京剧、舞龙、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最后通过列举中国的体育名人突出强调了中国在体育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北京奥运宣传片没有明朗的主线,看完以后给人一种模糊感,但是这种模糊却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感觉,在这条片子里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大大的笑容,外国人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吃着火锅看着京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这种差别正如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一个重形合,一个重意合的差别一样。
2.在看这两条不同的宣传片时心情不一样。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片子背景音乐。
伦敦奥运宣传片采用的是当代的流行音乐,比较动感欢快。
配着这个音乐看着这样轻松诙谐的内容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而北京奥运宣传片采用了中国惯用的气势磅礴的那种交响乐声调,配合着长城故宫等宏伟建筑,让人心生一种崇拜感和敬畏感。
3.两条宣传片背后体现出的英国和中国两国人民的心态不同。
中国的宣传片中体现给人的是一种经济实力,繁华的首都北京,完善的设施和场地向世界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办、办好一届奥运会,让奥组委放心,让世界放心。
而伦敦早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所以他们无需强调自己的城市有多么好,国家的经济有多么强大,只是说了他们的警察、酒店的服务员会给你提供满意的服务等等。
伦敦申奥宣传片分析
伦敦申奥宣传片分析2010-03-04 14:32宣传片导演:达瑞尔·古德里奇(英国)这个片子以‘信念’为主题这是一个申奥大国的倾情诉说——用西方人的节奏、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独特的幽默感。
从内容角度看,镜头是随着一个女孩的晨跑贯穿全片的。
以此为楔子,展现了奥运在伦敦的影响、伦敦的优点等。
一开篇,镜头聚焦在一处,一个跑步者的步伐跃入镜头,由此开启了一天的早晨。
循着女孩的路线,我们看到了四处著名的文物遗产,女孩的运动步伐带给人灵感,随着这足迹,我们又看到一个残疾黑人在和白人打篮球,在为进球的一刹而欢呼,再比如,贝克汉姆看到女孩跑过时,找到了填字游戏的答案,当建筑工人看到女孩跑过时,用标杆当撑杆摔得满脸是泥却还是笑得灿烂……通过这些镜头的表现,体育和生活之间充满了一种生动而妙不可言的关联。
这部4分26秒长的短片,可谓短小精悍,每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五个国家的申奥竞争中,英国人抓住了IOC委员们对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理想主义感情,强调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要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在片子3分45秒的一组镜头中,几个孩子对女跑者的追逐,还有一个小女孩的几下后空翻,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此外,有的一组镜头表现了美好的公园聚集地,有的表现了友好而乐于助人的警察形象,有的表现不同的文化交融,发达的公共交通,厚实的经济实力等……几乎把一个申办国应有的完美资质都表现出来。
从技术手段来讲,该片主要营造给人节奏感、阳光、积极、健康的感觉。
片中并无太多花哨的镜头,只是娴熟的运用一些普通技术,把镜头做的自然和谐。
在拍摄自然景观时,自然界的颜色较为简单,也有自然的铺排,比如大草原广袤的绿,上面有一群白白的羊,头顶是蓝蓝的天,或如一株盆栽,它有它的生长形态,泛着茂盛的绿,或枯萎的只有枝干.导演采取了很巧妙的办法,利用画面的模糊与清晰形成对比,来突出主体,使主体之外的东西模糊为一,形成背景。
举例来说,23秒时,镜头推近,用特写镜头拍人的面部,此时人的面部清晰,背景模糊连成一片,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主体——人的面部上,随着人物头部的运动,主体与背景转换,这个过程中,人的头部渐渐模糊至一个黑色背影(逆光),而原本的背影逐渐清晰——是一座古代建筑、文化遗产,此时人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跟着转换了。
解读BBC、NB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转播
解读BBC、NB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转播作者:邹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3期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国家体育场内拉开帷幕。
本次开幕式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分为进场仪式、文艺表演、运动员进场、致辞与宣布开幕、圣火点燃仪式、烟花表演以及压轴表演等环节。
现场观众达9.1万多人,全中国8.5亿观众观看电视直播①,而全球观看电视转播的观众更高达40亿②。
可谓万众瞩目,盛况空前。
不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离不开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与全球大众传播机构的深入参与,尤其是电视转播技术与网络的成熟,使得全球民众得以借助大众传媒获得一种参与的“现场感”。
而开幕式作为整个奥运会期间最为盛大的仪式,历来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认为除了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理解传播,还可以把传播从仪式的角度来定义,因此传播即一个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共同信仰的表征,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与分享、参与、联合、团结这些概念密不可分。
“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③奥运会开幕式正是这样一场以体育精神为旗帜的“神圣”典礼。
但这场盛典的现场转播,却并非真正的“现场”。
电视媒体在转播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解构了现场,而且似是而非地重新构建了新的“现场”。
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张艺谋担当导演的开幕式本身,而在于电视机构对开幕式的转播。
本文拟比较分析英国广播公司(BBC)④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⑤这两家具有不同属性却颇具代表性的欧美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两者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把体育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
转播时间与片头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BBCSPORT)⑥全程4个多小时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由于时差的原因,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收视率,保障广告商的利益,NBC没有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在美东部转播的时间推迟了约12个小时,在西部推迟了15个小时⑦。
中英报纸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开幕式报道比较研究
中英报纸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开幕式报道比较研究【摘要】:众所周知,和西方的报纸相比较,我国的近代报纸诞生比较晚,发展的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
尤其是近代报纸出现后,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报纸在发展历程中历经波折,不仅直接影响了报纸的发展速度,还影响了受众对报纸的信任。
由于受众信任度的下降以及新媒体的冲击,我国传统报纸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国际化的媒介竞争背景下,如何让我国的报纸适应竞争,快速发展,能够与世界知名大报相抗衡,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两国报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对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报道,分析两报在对同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方面存在的差异。
论文集中对比两报在文体选择、标题拟定、新闻内容选择和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上存在的差异,意在通过寻求两者之间的差异,来分析我国新闻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当学习和借鉴《泰晤士报》的哪些优势,以更好地提高我国纸媒新闻的质量和可读性,在实现自身品质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扩大市场份额,迅速地扩大我国新闻媒介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人民日报》《泰晤士报》比较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212【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14第一章《泰晤士报》和《人民日报》的发展现状14-171.1《泰晤士报》发展现状14-151.2《人民日报》发展现状15-17第二章《泰晤士报》和《人民日报》报道比较17-302.1相关报道概况17-182.2报道中选用文体的对比18-192.3新闻标题对比19-212.4新闻内容对比21-252.4.1新闻报道部分分析22-242.4.2新闻报道主体部分分析24-252.5语言修辞对比25-262.6新闻图片对比26-282.7政治倾向性对比28-30第三章《泰晤士报》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30-363.1内容选择上的启示30-323.2体裁选择上的启示323.3报道角度选择上的启示32-333.4价值取向上的启示33-343.5“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34-36结语36-38参考文献38-4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0-41致谢41-4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2-4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口译英汉对照——杨澜申奥陈述
Proposed Cultural Events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Mr. President,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Before I introduce our cultural programmes, I want to tell you one thing first about 2008. Y ou’re going to have a great time in Beijing.//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好,下午好!在向各位介绍我们的文化安排之前,我想先告诉大家,你们2008 年将在北京度过愉快的时光!//There are a lot of wonderful and exciting things waiting for you in New Beijing, a dynamic modern metropolis with 3000 years of cultural treasures woven into the urban tapestry. Along with the iconic imagery of the Forbidden City, the Temple of Heaven and the Great Wall, the city offers an endless mixture of theatres, museums, discos, all kinds of restaurants and shopping malls that will amaze and delight you.//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与都市的繁荣相呼应。
这里有众多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你们去挖掘。
除了紫禁城,天坛和万里长城这几个标志性的建筑,北京拥有无数的戏院、博物馆,各种各样的餐厅和歌舞场所,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令您感到惊奇和高兴。
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对比(定稿)
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对比(定稿)第一篇: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对比(定稿)浅谈北京奥运会与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创意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是吸引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人们对它的期待和猜测一点也不亚于威廉王子与“灰姑娘”凯特的爱情。
不同国家的奥运会反映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各有特色,值得玩味。
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反差就让人感触深刻。
从创意与文化的角度,这两届奥运会开幕式有四点不同:首先,英国人的文化天性里都比较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而中国人自小接触的教育都是“和而不同”,“和”字当头,相对比较严肃内敛。
这体现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强调个性,每个群众演员高矮胖瘦都有,动作虽基本一致但并不要求完全整齐划一,群众演员重在诠释好自己的角色。
捕捉每个演员的表情,每个人脸上都有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演员们身高、体形都极其相似,整齐划一完全一致的动作,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海纳百川的包容大气,“和”的气质。
一点点也许不能成什么大气候,但合起来就是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伦敦奥运会不怕把不完美的东西展现给大家看,如升国旗时唱诗班的孩子们有健全儿童,有听障问题的儿童,有坐在轮椅上的儿童。
他们甚至还展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有自暴家丑的成分。
这证明英国人办奥运会开幕式,在心态上是实事求是的,无论好坏还是功过,他们都可以心平气和、公正客观地将它展现给世人看。
中国的奥运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豪”的心态,喜欢把完美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唱歌的女孩必是最可爱甜美的那个,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最独特且无与伦比,四大发明震惊世界等等。
再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意,各有特色。
伦敦奥运会将工业革命、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伏地魔、甲壳虫乐队等等都用写实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让人看了立刻了然于心。
北京奥运会有写意的手法,外加上带有浓重“写意”成分的演出,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极其唯美震撼的图画:“流动”的青花瓷,柔美又刚劲的墨之舞,律动的活字印刷术……使人看了除了了然于心之外,还多了一份回味无穷。
伦敦的启示与中国体育的方向——对话央视新闻评论制片人王青雷
伦敦的启示与中国体育的方向——对话央视新闻评论制片人王青雷本刊编辑部竞技盛会的伦敦现场《文化纵横》:这届伦敦奥运会,层出不穷的乌龙、误判和组织失误惹人非议。
作为一个亲历过现场的媒体人,你对这一点怎么看?王青雷:仅仅从整个奥运会的城市工作水准来说,伦敦跟举国办奥运的北京无法相比。
伦敦只依靠其城市的力量来主办一届奥运会,所有的预算都要经过城市议会的层层审批,有些特别预算还要经过首相卡梅隆的特别审批。
投入影响效果,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前10天时,安保公司居然向全世界宣布安保力量不足,只得调来一万多的军队。
我在奥运会比赛结束的前一天前往温布利球场看男足决赛时,居然没有任何的指示牌告诉我应该如何入场,询问在场的一名志愿者,他想了十秒钟后对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
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几乎是一个小电脑,他所有的信息都能储备,非常清楚能够给你提供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错判和漏判,裁判来自于各个单向体育联合会,他们的执法水准占了重要因素。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各个单项联合会在这届奥运会之前审看场地时,对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包括裁判员的标准,都提出了指责、质疑和不满,直到整个奥运会结束的时候,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在奥运会结束前,在伦敦奥组委的全体内部会议上,几乎所有的单项联合会,都在指责奥运组委会:对基本要求的疏忽,才导致了裁判团的错漏。
《文化纵横》:这或许折射出中国和英国对待奥运的不同态度。
北京奥运是一件举国关注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在培训志愿者方面非常严格,绝对不能出差错。
但伦敦奥运,是否国民的心态更为轻松?王青雷:我提前20天到伦敦,目的是在伦敦观察英国社会,报道一届奥运会,一定要跟社会的各个层面去接触,要先了解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然后才知道这届奥运会发生的很多东西,跟这个国家的关联是什么?在奥运会离开幕还有8天的时候,除了塔桥上的奥运五环标志和牛津街上的各国国旗,我几乎感受不到这个城市对奥运会的兴奋和热情。
那种北京距离奥运会1个月时就表现出的热切,在伦敦是看不到的。
08和22年两个奥运会对比的作文素材英语
08和22年两个奥运会对比的作文素材英语英文素材: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s mainly about the ancient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a,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to display, these are wonderful enough, it is difficult for other countries to show such a colorful content. The focus of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will be on "moving to the future together" and "being more united".This time, the perspective will be both global and all human, and, more importantly, everyone's, which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was the first tim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At that time, people urgently wanted to let the world know about China and what China is like, so the Olympic Games were mainly about "who I am". In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 has also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Therefore, what we want to tell the world more is: how the Chinese people of us today should underst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should develop.素材翻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古老历史,将古老的、传统的文明进行展示,这些已经够精彩了,其他国家也都难以展现出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国伦敦2008年申奥宣传片与中国北京2001年申奥宣传片体现的英汉差异
为了成功申办奥运会,英国在伦敦2008年申奥宣传片和中国在北京2001年申奥宣传片的制作上都花费了大量心血。
二者皆表现了对承办奥运会的巨大热情和深切渴望,但又各具特色,体现了英中两国在思维方式与民族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拍摄角度及方法上看,英国是以一个晨跑者的位置变换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的始终。
通过一个平常人的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对伦敦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城市风貌以及居民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展现。
各个镜头所到之处不同,但又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而中国宣传片一开始展现的便是整个北京城恢宏磅礴的全景图,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整体架构和历史人文气息,更像是从一个外人的角度俯瞰、认识这座城市。
内容的展示也是片段式的,是一个个特别镜头的拼接。
这大概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系:英国是西方人典型的重理性、重逻辑的分析思维,从部分到整体,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但部分又处于整体之中。
而中国人则倾向于整体思维,从整体到部分,强调整体定位,整体和部分关系和谐统一,有一种自古以来便注重的“天人合一”的意味。
其次是这两个宣传片所体现的民族性格与传统精神上的差异。
伦敦申奥宣传片的拍摄内容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市民,表现的运动方式更加亲民和生活化。
体现了其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和利益的人文主义精神。
而北京申奥宣传片更多的是截取了大量运动员获奖的精彩瞬间和儿童在运动员带领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情景,一张张动人的笑脸虽然诉说了“北京欢迎你”的热情,但少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激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全局观。
这在二者体现的两国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也能表现出来:伦敦宣传片所体现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是一种运动对个人快乐与幸福的积极意义,而北京奥运宣传片表现出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另外,由于两国宣传片要表现的主题不同,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口号为Inspire a generation(激励一代人),其宣传片也重在体
现伦敦现有的城市风貌、居民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精神。
而北京奥运宣传片题为“新北京,新奥运(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旨在以北京为代表,彰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体现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承办奥运会的实力,表现了国人的热情和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申奥宣传片上的字幕很好地体现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每切换一个主题场景,其蕴含的意义都是用一个汉字来表达,而对应的英文翻译却常常是一个短语或短句。
这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只要一个汉字或词语,在其出现的语境和场景里,所能表达的意思已经足够了,那么它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的作用和目的也就达到了,不必注重表达的形式。
但英语不同,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的是结构的完整,以形显义,所以比较在乎句子的形式。
最后,伦敦申奥宣传片和北京申奥宣传片在制作技术和背景音乐上也存在差异。
技术上,中国的宣传片是在2001年就制作完成了的,英国是2008年,影视制作技术的发达程度相差较大,故而伦敦申奥片的音像效果比北京申奥片要更好一些。
而在背景音乐方面,伦敦申奥片的背景音乐旋律恣意,配有歌词,激动人心;北京申奥片的背景音乐开头气势磅礴,中段活泼灵动而又不失庄重。
(132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