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教学难点:1.内能的概念。

2.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

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第一课时。

内容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对学生来说,内能的概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比较抽象,他们在生活中和小学《科学》中对物体的内能虽有所了解,但对热平衡的概念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讨论分析,争取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启发诱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5.3.5.1 物体的内能(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学讲互动】﹡﹡﹡﹡﹡﹡﹡﹡﹡﹡﹡﹡﹡﹡﹡﹡﹡﹡﹡﹡﹡﹡―――――――—————――【自主预习】—————――――――1.物体内部大量做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又叫做能。

内能的单位是。

2.物体的内能决定于物体的,越高,内能越大。

3.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4.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的______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为止。

————――――――――――【突破点拨】—————――――――1.如左下图的实验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右下图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大量实验表明:外界,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如下图的实验表明: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将。

3.放在教室里的一杯水逐渐变凉了,则()A.水内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不变 B.水的内能减小了C.水含有的热量减小 D.水分子逐渐停止运动—————――――――――【沙场练兵】—————――――――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摄氏度冰的内能为零;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为零;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2、扩散现象表明( )A、分子有一定大小;B、分子有一定质量;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分子就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B、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
⑵压缩气体做功:
体验实验:
快速在桌面摩擦图钉
演示实验-5
快速向下压活塞
演示实验-6
向可乐瓶内打气
结论:____改变物体内能
联系与应用:
一根粗铁丝的内能增加了,是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呢?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不同,但改变内能的结果是相同的。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上是等效的。

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索:
1、课堂有较大思维容量,需学生全力集中参与,因此,在师生互动的引导上需更多思考。

2、教学实验的合理利用有效化解了难点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3、在现代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上还应进一步做精细设计。

专家点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教案4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教案4

《物体的内能》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无规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

教具:烧杯,墨汁等。

教学过程:1、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3、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课题 3.5物体的内能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

2、技能领域: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热量难点热量的计算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板书设计第5节物体的内能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四、燃料的热值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二)新课教学1、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设疑: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出示: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并填空(课本113页图3-56)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图中发生的现象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2、燃料的热值引入:从人类最早发明火种开始,介绍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

说明人类获利内能主要是从燃料中获得。

燃烧: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从能的转化角度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注:单位质量、燃料的种类、完全燃烧三个要素。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并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知道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用较为直观的实验来反映或解释深层次的规律,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据此来解释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难点: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体的内能
复习旧知:(学生回答)
1、什么是内能?
2、同一物体内能大小跟什么有关?
3、内能可以改变吗?(展示热水冷却图片,引入内能的改变)
探究发现:
冬天双手很冷,你通常用什么办法使它变暖?(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展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提问体和毛巾的内能有改变吗?。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内能的变化。

4.学会热量的计算5.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技能目标: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3.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热量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引人:这前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能量的形式--------动能与势能,以及动能与势能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种能量的形式。

新课学习:内能【回忆实验】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1:这是什么现象?(扩散现象)提问2: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提问3: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相应的能叫什么能?(内能)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粒子做热运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

设问4:它们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温度中,扩散的速度不同说明什么?(物体温度越高,微粒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越大。

提出内能和热运动的概念、关系并板书(强调:热现象是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对单个微粒谈热运动、温度、内能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根据温度的变化(宏观)反映热运动(微观)的剧烈程度和内能的变化。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5《物体的内能》2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5《物体的内能》2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第二课时【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主题】第五节物体的内能.【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比热容的概念与单位,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2.认识热值的概念与单位,说出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途径3.以汽油机为例,说出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热量的计算,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意义,热值的意义难点: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热机的工作原理三、教学过程导入:1.烧开水时,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哪个多?2.把一壶水烧到60℃和烧到90℃,哪个需要的热量多?结论:水的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大。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还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思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多少,物质的种类(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例:把质量为5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 ℃,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1)1kg铝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2)5kg铝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3)5kg铝温度升高70℃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根据例题得出:吸收的热量=0.88×103J/(kg·℃)×5kg×(100℃-30℃)(二)热量的计算例:在20℃的室温下,烧开一壶5kg的水,大约吸收多少热量?教师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体的内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体的内能》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5节物体的内能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正确使用各种温度计。

温度计等。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温度1.引出温度的概念;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二、温度计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

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4.温度有哪些种类?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6.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7.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说明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符合“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T=273+t。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花露水的味道比较熟悉,学生容易判断出来。
(激起学生的情绪)
3、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3、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
4、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4、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堂训练
见《学案》
2、(先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学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较低。教师再做,激起学生的情绪)
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都不容易被压缩。
做例题巩固
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学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学案设计

物体的内能【学习目标】1.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了解燃料的热值并学会有关热值的简单计算【学习重难点】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热值计算难点: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实质。

【学习过程】一、课前复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1.物体不对外界做功,外界也不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不变。

()2.一个物体不吸热也不放热,它的温度一定不变。

()3.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4.只有一个物体不能发生热传递。

()5.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二、新课教学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

℃)表示:1.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30℃-20℃=10℃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

上式计算可以写成一个算式:水吸收的热量= 4.2×103焦/(千克℃)×2千克×(30℃-20℃) = 8.4×104焦公式:Q吸=cm(t-t0)单位:Q—焦c—焦/千克℃m-千克例题:一块质量为5千克,温度为10℃的铁块加热到200℃,铁块吸收了多少热量?(铁的比热为0.46×103焦/(千克℃)思考: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会有什么不同?问:烧开水时,水壶里的热量从哪里来?常见的燃料有哪些?燃料燃烧时能量如何转化?思考:为什么火箭用的燃料是氢而不是汽油?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1.单位:焦耳/千克(J/kg)。

2.热值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热值一般不同3.意义:q汽油=4.6×107J/kg例:已知酒精的热值是3.0×107焦/千克,则完全燃烧50克酒精放出的热量是多少?【达标检测】1.水的比热为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2千克酒精倒掉1.5千克,剩下的0.5千克酒精的比热将( )A.变为原来的1/4 B.不变C.变为原来的3/4 D.无法判断3.水壶中4千克的水,当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70℃时,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4.一杯煤油倒掉一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比热和热值均不变B.比热和热值均减少一半C.比热减少一半,热值不变D.热值不变,比热减少一半5.完全燃烧2千克烟煤放出的热量可以使质量为多少千克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不计热损失)?(热值为3×107J/kg)6.现有5千克汽油,完全燃烧了3千克,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多少千克的水温度从15℃升高到100℃,这时剩下的汽油的热值为多少?(热值为4.6×107J/kg)7.完全燃烧15克燃烧值是3.36×107焦耳/千克的木炭,求:(1)能产生多少热量?(2)若产生的热量有30%被5千克的金属块吸收后,使它的温度升高了36℃,求这种金属的比热值。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教材分析
本节有两部分,“燃料的热值”从生产和生活的一些现象出发,说明了现代社会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内能,且由燃料燃烧得到.又提供了科学资料,列举了几种燃料的热值,并给出了热值的定义和单位,本处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的计算.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来举例分析,而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能量主要还是从燃料燃烧中获得的内能.
“燃料的热值”,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的或教师提供的科技资料,学习热值的概念,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会进行有关的热值计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水的比热的意义,了解物体吸、放热的计算,燃料热值的意义
2.技能目标:掌握热量的计算,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3.情感目标: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料的热值,吸、放热的计算
难点:燃料热值的理解和吸、放热的计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把手放在火炉边取暖
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它们吸收的热量哪个多?
试计算
放出了多少热量?”
(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一、热量
1.水的比热容的意义:
2.比热容的单位:
3.热量的公式:
4.单位:焦
二、燃料的热值
1.热值
2.燃料完全燃烧的放热公式:
教学反思
比热容的单位是由质量、温度、热量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单位。

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科学意义上来掌握复合单位的组成,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最新科学:3.5《物体的内能》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上)

最新科学:3.5《物体的内能》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第5节物体的内能(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4、知道燃料的热值重点难点分析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教学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试管、机械能转化内能演示器、压缩空气引火仪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提问: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热能)演示: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学生思考学生观察学生听讲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1)克服摩擦做功:(如课本图3-52所示)(2)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解释:(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1)如课本112页的图3-54实验(2)生活例子: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学案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学案 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知识要点】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2.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

3.热量的计算公式:。

4.燃料的热值计算:。

5. (1)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个冲程组成;(2)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次,燃气对外做功次;(3)在压缩冲程中,能转化为能,在做功冲程中,能转化能。

【例题】1.用铝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的过程中()A.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 B.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C.铝的比热容比水小,铝的吸热能力比水强 D.天然气燃烧越充分,热值越大2.在如图所示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3.内燃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排气冲程 D.做功冲程4.关于右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实验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B.这个实验说明物体内能可以对外做功C.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这个实验基本反映出了热机的工作过程5.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他得到如下数据物质次数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Δt/℃加热的时间t/min水1 0.1 10 22 0.2 10 4煤油3 0.1 10 14 0.2 10 2(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有关。

(2)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冷天搓手取暖B.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C.烧水时水温升高D.下滑时臀部发热6.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变式l kg、20℃的水吸收了2.1×1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司机往汽车发动机的水箱里灌水,这是因为水的大,所以在相同条件下水能带走较多的,冷却效果好。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渗透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燃料的热值。

三、教学难点燃料的热值。

四、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设计意图本堂课是“物体的内能”的第二课时,在前一堂课里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热运动、做功、热传递。

本堂课由热传递过度到利用公式Q=cm(t-t0) 进行一些定量的计算。

本堂课的重点是燃料的热值,由于是第一次遇到“热值”这一概念,所以符号、单位、物理意义都要逐一讲解,使学生能理解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并且能运用公式Q=mq进行相关计算。

计算时若学生清楚地理解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能在题中准确找到相关的数据,则计算难度不高。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在前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什么?生:热量。

师:今天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疑问:如何定量地计算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的热量有多少呢?(二)新课探究1.热量的计算师: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八年级时学过比热容的概念,水的比热容是多少?生:4.2×103焦/(千克·℃)。

师:这表示什么含义?生: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多少?(4.2×103焦×2= 8.4×103焦)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多少?(8.4×103焦×10= 8.4×104焦)师:请同学们学生小组讨论,推导由比热容来计算物体吸放热量的公式。

教师引导:Q吸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质量,t0表示加热前的温度,t表示加热后的温度。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位于浙教版科学九上第3章第5节,在第2节《机械能》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在七上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且温度越高,无规那么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这些已有的知识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都是有利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二)技能目标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二)难点:理解内能的概念;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引出内能概念运动着的汽车具有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有动能吗?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斥力)之间有势能吗?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二)知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矿泉水放入冰箱冷藏/冷冻后拿出来,内能消失了吗?为什么?(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放冰箱前后内能改变了吗?为什么?(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三)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机械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也可以改变。

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矿泉水的温度?我们把这些改变内能的方法分成两类,一类热传递,一类做功。

1.热传递: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条件(温度差)结果(等温)方向(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局部传递到低温局部)2.做功:(1)活动一: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筒内放一小团棉花,快速压下活塞,观察现象并解释。

《第三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物体的内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物体的内能”。

在初中科学课程体系中,内能是物态变化、热量传递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等更高级科学概念的重要起点。

因此,本节课将围绕内能的概念、单位、表示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学习。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内能的概念及物理意义,了解内能的单位;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内能的关系。

2. 技能与操作:能够识别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内能变化,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热量的传递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树立物质变化与能量守恒的科学世界观。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和准确度,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变凉、冰块融化等)引出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学习: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及表示方式,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内能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物体状态变化时内能变化的实验演示,如摩擦生热、水结冰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

5. 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强化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计算能力。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记录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能力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教材分析《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演示实验(1)大试管中装适量水,软木塞塞住管口,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加热使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汽,水蒸汽会把软木塞冲出去。

提出问题:水蒸汽为什么会把软木塞冲出去?(2)摇晃一瓶密封的可乐,迅速打开瓶盖,可乐喷洒出来。

提出问题:剧烈摇晃过的可乐为什么会猛地喷洒出来呢?以实验引入,直观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
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第5节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激烈。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塞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xx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例外的感受呢?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
0)、Q放=cm(t
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

下面介绍应用广博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利害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例外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例外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