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

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

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

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

纸上。在这过程中,景物通过情思的赋予获得生命,情思也由于物化得到了抒发,二者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所谓“景中情,情中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交融共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1、景中藏情式

作者不直接言情,而是通过景物塑造逼真的画面,移情于景,情感藏于景中。这些景物都赋予了情感内涵,都是作者的抒情话语。读者读到这些景物时,将其再构出一幅幅画面,感染作者的情绪,更显情真意切。

枫桥夜泊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位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感染了无数人。句句可观可感直逼人心。“月落乌啼霜满天”交代时间是深夜,晚秋的季节,乌鸦的啼叫划破夜空更显得周围的静谧沉重。第二句写到了江枫、渔火和带着愁绪不能入眠的主人公这些近景。在这万籁俱寂中,第三四句诗人忽然听到了远处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似真似梦。这样一幅深秋夜泊的画面处处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淡淡愁绪,人们不禁会想诗人为什么会愁呢?是披红游街的梦想破灭,是离情别绪的孤独感伤,还是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诗中没有交代,但这其中无法排除的孤独感,在撞钟声中夹杂着人生逆旅中的种种滋味读者一读便可感知,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这种景中藏情式正是“以境胜”。

2、情中见景式

作者不直接写景,而是直抒胸臆,强烈的情感的喷发组织成的感人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可观可感。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的冷落凄清情景。正是诗人的孤独出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场景,月影相伴。李白虽豪放到浪漫炽热化的地步,也清楚月亮高挂苍穹是不可能同酌共饮的,影子虽近在咫尺,也只能机械跟随罢了,精神法奏效不大,内心仍感孤寂。但转念一想,能在花间月下饮酒作乐,远离俗念干扰,却也弥足珍贵。这时的太白想通了,情绪渐佳,意兴作歌,这时月亮随自己起舞徘徊,影子也舞得摇曳不止。诗人沉醉了,他明白真醉倒了便什么都消失了,这个临时组合的妙境也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的的大诗人“一厢情愿“地坚信这种关系是会长存,不离不弃的。“诗中的感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酒后看似荒谬的胡话中呈现出一个醉眼朦胧、憨态可掬的酒仙形象,塑造了酒香醇浓的迷人诗境。”①

这种情中见景式正是“以意胜”。

3、情景并茂式

抒情写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情景并茂。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情景交融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全诗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层层推进。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芦苇岸,白露未晞,弯弯曲曲的河道港汊,薄雾朦胧,而思念的伊人却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意境凄清迷茫。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追求者踌躇寻找的执

①陈植锷:诗词意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56页

着身影,听到他对爱情的真诚呼唤,感受到什么叫爱情的的期盼与失落。诗中的景都因此注入了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并随它们一起摇曳歌唱,艺术氛围和人物心理达到了和谐统一。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个感伤哀婉的世界。情景互相生发,渗透到了美妙神奇的境界,怪不得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精品。

这种情景并茂式正是“意与境浑”。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意境,从内容上说无非是作者的情感、意念和塑造的景物的结合,这更能感染、打动人心。

(二)虚实结合——意境的结构特征

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描写逼真的景物、事件等实境和由审美想象所开拓空间的虚境的结合。它既是对原有画面在想象中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伴随着想象而产生的对情感、意志更深的领悟。即如梅尧臣所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我们看《边城》中的一段描写: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在这里翠翠做了一个迷人的梦,在梦中她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随着歌声到处飞舞,飞到白塔上、菜园里、船上,又在悬崖半山腰摘虎耳草。虎耳草在当地是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是翠翠对爱的渴望。在梦里翠翠品尝到了爱情的甘甜与幸福,但现实却离她很遥远。因为她太过淳朴、含蓄,她无法拒绝大老,亦无法向二老表明心思,天保出事傩送驾船远走后,她也只能痴痴地等。所以梦中的翠翠竟不知把虎耳草给了谁,这就是一种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兆。梦是空灵飘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