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感受,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技巧有关,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清新淡雅:意境通常以清新、淡雅而不刻意张扬的方式表现,不需要过多的华丽或夸张的元素。
2. 厚重深沉:部分意境作品会营造浓郁的氛围,形成深沉的情感体验,令人感觉陶醉和心生敬畏。
3. 唯美优美:意境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唯美优美,艺术家通过色彩、形式和情感表现等方面来打造一种美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好。
4. 渲染情感:意境作品表现的情感通常非常丰富和深刻,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景象和情绪来唤起观者内心的感受。
5. 情景交融:意境作品通常将主题和情景与画面、声音、色彩等多个元素进行交融,限制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特殊组合,营造真实、有机的内在层次感。
6. 转化灵魂:意境作品中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策略使观众心灵产生震动,并让他们达到集中精神和放松的状态,滋生灵感和机械。
7. 寓教于乐:大多数意境作品都包含一种隐性或明示的文化教育意义,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作品内在的情感、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表现。
意境的魅力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与读者生命的共鸣和反思。
本文将从美学特征的角度,浅析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主观性意境是由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把自己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出来的,它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
在这种表现中,作者采取主观意志的方式,自然会给意境注入一种主观性。
意境因此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作者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反应与主观意志的体现。
一个作品经过了历史、背景、人际关系、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就可能形成多样的意境,其中每一种意境都有其独特特色,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思考与感知方式。
所以,意境的多义性是其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它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自由空间,让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来触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意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这些因素相互汇聚形成了意境的复合性和综合性,作者在表现意境时常常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来构思,以达到意境的完整性和深度。
例如,在诗歌中,作者通过运用韵律、节奏、词汇、形象等多种手法,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境,打破了单一的表现形式。
意境中所蕴含的象征性被视为其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运用各种象征化的手法,如比喻、拟人、隐喻、符号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通过具体形象得到更为深入的感受和认识。
意境需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保持其一致性是其一种基本的美学特征。
它需要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定的追求与主张,具有某种思想或情感导向。
同时,意境的一致性与作品的完整性联系紧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在意境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意境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作品情感和思想的内在表达,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相连的桥梁。
美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意境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体会意境的美好。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美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所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美感。
意境美以其内涵深厚、清新自然的特点,引领人们走进文学艺术的世界,感受美好、品味生命。
一、意境美的内涵意境美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所构成的一种美感,它不是一个外在的事物,而是蕴涵在作品的内在深处,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品味才能感知到。
意境美所传递出的是一种意蕴,是通过作品所呈现出的意象所引发的联想、联翩而来的。
它是一种通过意象、象征、隐喻等手法所呈现出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对人性、生命的强烈关怀。
二、意境美的表现形式意境美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意境美常常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意象往往是生动、准确、富有韵味的,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中,他用一个“小绿叶儿”作为象征,表现出主人公身陷疾病、困顿绝望的情感。
2、抒情性语言的运用意境美往往会通过抒情性语言的运用来表达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人性。
这种语言通常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和关怀,既具有激发作品内在情感的特点,也可以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
例如,林语堂的《故乡》中,“只有我的心牵引我,像牵引一群飞鸽;心中无穷的神秘,它和星辰,花朵,晨雾是一体的,化成了莫名的力量,召唤着我的亲情”这一段抒情性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亲情的赞叹。
3、心理描写的细腻与深入意境美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心理描写的细腻与深入。
通过深入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揭示出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例如,余光中的散文《祖传的花田》中,他通过写自己探访外祖母的经历,细腻地刻画出了外祖母内心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家庭情感。
三、意境美的生成机制意境美的生成机制因具体作品而异,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内在情感的表现意境美的表现往往来自于作品内在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是作品意境美的核心所在。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通过音乐、色彩、形式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种虚幻、抽象的情感体验,使人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通过引起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来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的简述。
1. 超越于现实——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超越现实,它不受限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这种超越现实的特点让观者能够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进入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让人感到宁静、安详或激荡。
2. 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意境常常使用虚幻、模糊或者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通过模糊边界、淡化色彩或者运用符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音乐中的渐弱或是静默会产生出一种心境的变化;画面中的模糊边界或者抽象的线条可以让观者产生更多的想象力;诗歌中的比喻、意象语言也可以让读者进入到一种视觉、心理的意境之中。
3. 情感共鸣——意境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
它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氛围以及所诉诸的主题,使观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点,体味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对意境作品有不同的共鸣,这也是意境作品与观者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联系。
4. 引导观者的想象力——意境通过一种模糊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导观者的想象力。
它并不直接地给出明确的情节或者逻辑,而是通过一种有序、暧昧的方式,让观者去主动地思考、联想、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观者的想象力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5. 与审美主题的关联——意境与审美主题密切相关,它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作品所追求的审美主题。
不同的意境作品可能追求不同的审美主题,如宁静与喧嚣、纯净与污秽、生与死等。
这些审美主题通过意境的创造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引导观者对具体主题进行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超越现实、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情感共鸣、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和与审美主题的关联等特征,使观者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境界。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
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
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
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
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
“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
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
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
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纸上。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美学是文学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在作品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抽象氛围和情绪,是一种通过言语或者图像所营造出的某种情感氛围。
而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则是对意境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本文将从意境的定义、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意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定义意境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古代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文心雕龙》中,嵇康对意境的解释是“把各种意义,或分散,或聚合。
”意境是一种通过作家的构思和语言技巧所创造出的、使人产生某种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
它并非是具体的形象或情节,而是通过情感和气氛的巧妙组织,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气场。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1. 情感共鸣:意境的美学特征之一是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通过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和气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2. 深远含蓄:意境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作品意境的深远含蓄。
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往往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一些象征和暗示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深远含蓄的特点为意境增添了神秘和深沉的艺术魅力。
3. 多重意味:意境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作品意境的多重意味。
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氛围,它往往是由多重意象、多重象征所构成的,使作品具有了多重的意味和解读空间,这为作品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三、意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1.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意境通过文字的运用来表现。
诗歌的意境常常体现在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上,小说的意境则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营造出。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蕴含着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来体现。
2. 画面艺术中的意境:在绘画、摄影等画面艺术中,意境则主要通过图像和色彩来表现。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指一种深刻的情感或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所特有的表现手法,通过意境的营造,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意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它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境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意境的形成与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艺术家通过对素材、题材的选择,以及对色彩、线条、节奏等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而塑造出作品独特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常常依靠对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构建,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壮、明快或幽远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对色彩、构图、质感等方面的处理,通过表现出特定的情感或情境,使观者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安排,传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使听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意境是艺术家表现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美的效果,往往在于它所展现的意境。
正如诗歌中的清新婉约、绘画中的宁静立意、音乐中的抒情激越,这些意境都带有一定的美的品质,它们使作品具有了审美特征。
很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所营造出的意境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能够持久地感染和打动人们的内心。
而艺术家也往往会通过创造特定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赞赏。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得到美的享受。
意境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上。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它能够引导人们审视人生、社会和人性,反映出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指一件艺术品或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或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作者的构思和艺术表现中得到体现,通过观众的感知和理解,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情境,所以意境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意境的美学特征都有哪些呢?首先,意境具有抽象性。
意境内含的表象或形象可能并不明显或直观,经常展示出一种奇异而含蓄的氛围和情感状态。
这种笼统和不明确的特征,在某些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唐代杜甫的《临安春雨初霁》,表现的是诗人心境的起伏波动和震撼感,虽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形象,但却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意境在艺术创作中常常是自由而随意的表现方式。
因为意境本身不属于现实世界,所以在表现上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式,在艺术表现上不受规范和约束,许多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崇尚意象的意境性,尝试采用自由、奇异、抽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再次,意境强调情感交融。
作品中的意境,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抒发,也凝聚了文化传统与精神文化的交融,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共性和历史人文的内涵,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性和交融性,为艺术品的价值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支撑。
此外,意境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的普遍性和暗示性。
艺术家的意境世界,常常具有超越个人和时空的意义和价值,不同种族、民族或文化的人群,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相似的情感共鸣,这种普遍性的体现,为意境注入了更为深沉和广泛的内涵。
与此同时,意境的表达方式也常常隐晦暗示,需要观众细心揣摩,从中寻找出奇妙而微妙的感悟,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最后,意境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的寓言和象征性。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意境,往往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的美好和丑恶、善良和邪恶等思想价值观,常常揭示生活的哲学意义,预示文化的文明进程,为人类道德和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总之,在艺术创作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美学特征,它高度概括、深刻抒发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同时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深邃、奇妙而具有普遍性的信息与价值,展现出了艺术的非凡魅力和无穷魔力。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
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
但从那烟花三月、黄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②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读者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读者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
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③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
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点。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王焱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8期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关键词: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
意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
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本文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的深刻内涵意境,“意之境”,即更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意思。
“境”的原意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写作“竟”,后引申而为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
《说文》载:“竟,乐曲尽为竟。
”段注:“曲之所止也。
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可见,“境”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
后来,古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灵境”、“常境”、“奇境”等。
“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或“物”讲。
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之“三境”①说,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②,等等。
“境”均作“境界”,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是意的无限广延。
并且,这种意的无限广延是作品与接受主体之间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是一种美感效应。
二、关于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情景交融”又称“情景合一”。
在古人看来是创造美诗的基本要求。
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情是诗歌赖以萌生的“胚胎”,景是诗歌传情的“媒介”;传情是诗的本质、目的,写景是诗歌必备的手段。
唯有情景相合即情景合一,始可为诗。
清李渔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③王夫之对于情景的认识更为深广。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所引发的心灵感
受和联想。
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超越性。
意境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色彩、音乐等元素所创
造出来的,这些元素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表象和实体。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处理和组合,艺术
家创造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氛围和情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越常规生
活和常识的美感体验。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含蓄性。
意境往往以一种隐喻、象征的方式表现,而不是直
接呈现给观者。
艺术家通过意境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中的意蕴和情感得以更为深远和丰富。
观者在欣赏意境作品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去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从
而产生更为深入和启发性的体验。
以上就是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浅探。
意境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通过超越性、唯
美性、含蓄性和感染力等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满足了
人们对美的追求,更能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思维,为心灵带来一种愉悦和启迪。
论述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述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精神状态。
意境在美学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意境具有非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能力。
它通过对于物理世界的演绎和表达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象、色彩、音乐、文字等来创造出特定的场景和情景,从而使观者的感官得到刺激。
例如,一幅山水画可以通过苍劲的山峰和蓝天白云的描绘,使人们产生宁静和自由的感觉;一首悠扬的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和弦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情感回荡。
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感知能力使得意境在美学上具有独特的美感。
其次,意境具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
通过抽象、夸大、排列等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
这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脱离了日常的琐碎,进入了一种更加纯粹、富有想象力的境界。
再次,意境具有推动思维与感悟的作用。
艺术作品所创造出的意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内省。
通过观察、思考、与作品进行交流,观者能够有所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作品不仅是创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观者思维和感悟的催化剂。
这种激发思维与感悟的作用使得意境在美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最后,意境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艺术作品所创造出的意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者可以在欣赏作品时穿越时空,进入到艺术家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使得意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能够跨越年代和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的观者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连接。
综上所述,意境具有非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能力、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推动思维与感悟的作用,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等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意境在美学上成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意境还具有以下美学特征:1. 内涵丰富多样:意境在美学上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它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意义和象征。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
“ 境” 的 原 意 是 时 间 上 的 终 止 之处 . 原写作“ 竞” , 后 引 申 而 为边 界 ( 空 间上 的终 止 之 处 ) 。 《 说文》 载: “ 竞, 乐 曲尽 为 竞 。 ” 段 注 : “ 曲之 所 止 也 。 引 申之 凡 事 之所 止 , 土地 之所 止 皆 日竞 。 ” 可 见 , “ 境” 是 指 空 间或 时 间上 的广 延 所 达 到 的最 终 之 处 , 作 境 界 讲。 后来 , 古 代美 学从 “ 境” 一 词 引 出许 多 五花 八 门 的 词 , 如“ 意 境” 、 “ 境妙 ” 、 “ 灵境” 、 “ 常境” 、 “ 奇境 ” 等 。“ 境” 都作“ 境界 ” 讲, 而不作 “ 景” 或“ 物” 讲 。 如 王 昌龄 的 “ 物境 、 情境、 意 境” 之“ 三 境” ① 说, 明王世贞《 艺苑卮言》 : “ 曹溪汗下后 , 信手拈来 , 无 非 妙境” ② , 等等。 “ 境” 均作 “ 境界” , 因此 意 境 当 为 意 的境 界 , 是 意 的无 限广 延 。 并且 . 这种 在 对话 交 流 巾产 生 的 , 是 一 种 美感 效应 。
■
浅 议
型
意 境 的 审 美 特 征
王 焱
( 遵 义 市第 十五 中学 , 贵州 遵 义 5 6 3 0 0 0 )
摘 要: 意 境 是 中 国 古典 美 学特 有 的 美 学 范畴 之 一 . 其内 涵 丰 富 深 厚 。 中国 古 典 美 学 中 的 意境 从 表 现 形 式上 有情 景 交 融、 虚 实相 生 、 意 在 言 外三 种 美学特 征 。 关键词 : 意境 情 景 交 融 虚 实相 生 意 在 言 外 意境是“ 意之境 ” 。 是 艺 术 作 品 中 所 蕴 含 的 浑 融 统 一 的 情 景 、艺 术 空 白 等艺 术 要 素 与接 受 者 在 对 话 交 流 中产 生 的一 种 美感效应。 意 境 的 内 涵 丰 富深 厚 。 可 以将 情 景 、 虚实 、 言意 等 相 关 内容 包 孕 其 中 。 因 此 , 意 境 的 审美 特征 表 现 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其一 , 情 景 交融 谓 有 意境 ; 其二 , 虚 实相 生 谓 有 意 境 ; 其i ,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式、情感等元素所传递的一种抽象的情感、思想或精神氛围。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终,能够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神实质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实质上。
它能够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层意义,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核心思想。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反思权力的本质,打造了一种深邃的恐惧与抗争的氛围,这种精神实质超越了单纯的情节与人物刻画,成为其经典的诀窍。
二、情感品质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它所包含的情感品质上。
例如,在许多言情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情感纠葛与爱恨情仇,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爱情氛围,这种情感品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情。
三、语言特色另外,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其语言特色上。
作品的语言能够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及感受,比如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让人感到客观冷静,用唯美浪漫的形式让人感到与世隔绝的思考情感。
语言的特色将会影响到读者对文学意境的感受。
四、意蕴深刻最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在于其意蕴深刻。
文学意境具有隐蔽性和多义性,即使是熟练的读者往往都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领略到其深刻的哲思。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意蕴的作品,读者可以透过其中细腻的描写和虚幻的情节感悟到对于人生和宿命的思考。
总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境,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叙述或形式设计,更是作者所借助的语言与文化的重构,独具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体现“自然美”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在艺术的意境中,艺术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同时,艺术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
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显然,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主观情感,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艺术意蕴,它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意境”追求“自然美”的审美趣味。
例如郑板桥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正如王夫之说的“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杜甫的诗更能体现这种境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虚实相生——体现“朦胧美”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晶我国传统艺术最用的艺术手法。
所谓实境,是指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
所谓虚境,是指艺术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
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才能感受到。
意境的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欣赏者可以在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酌整体意境,故给人以“朦胧美”。
这种想象的虚实相生的“朦胧美”如:南宋画家“马一角”马远的画,其画总是留出一角空白,《寒江独钓图》更是用天空的空白突出“寒”、“独”的意境;再如中国戏曲舞台表现和舞台背景同样是虚实结合的效果;建筑也是将实景与虚景完美结合,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幽深的氛围、心理感受和思想意象。
它是一种细腻的感受,是大多数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境的创造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技能以及一些审美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一美学概念,并介绍与意境创造相关的元素和方法。
一、素材的选择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精心挑选素材,使之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相符合。
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素材,包括自然和人造物品。
借助于这些元素,艺术家可以表达出潜在的情感和意象,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写小说时,作者可以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来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创造意境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特定的颜色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例如,暖色调可以营造出温馨和温暖的氛围,而冷色调可以创造出冰冷和不安的感觉。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音效的运用音效也可以用来营造意境。
例如,在电影中,配乐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感,创造出场景的氛围。
音效还可以用来增强观众的体验,创造出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一系列柔和的音效可以使观众感觉很舒适,从而强化影片的视觉效果。
四、语言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表达文学表现力,从而创造出想象中的意境。
语言对于创造意境非常重要,应该选择清晰、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出强烈的意境。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述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可以引导观众想象出丰富的意境,感知到故事的深入。
五、描写细节的重要性在创造意境时,描写细节也非常重要。
通过独特和生动的叙述,艺术家可以创作出丰富的意境,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一幅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细致描绘背景、人物、结构等元素,使观众获得更多的感知,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里。
六、意境创作的方法意境创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艺术家可以从旅行、事件、个人经历、家庭、艺术作品等方面获取灵感。
艺术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例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电影等。
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是靠语言表现和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一种非形态的美的氛围。
它是自然景物、人物情境、历史传说等等的综合体现,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美。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意境美学的特征。
首先,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上。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情感描写等手段,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这种氛围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汪曾祺的《茶馆》中,通过人物的生动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叙述,营造出一种无奈、苍凉的氛围,读完后让人忍不住感叹人生如梦。
其次,意境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形式上。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文体和语言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意境效果。
例如在唐诗中,五言七言的诗句有着醇美、含蓄的情感表现,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通过语言的挑战以达到意境的表现。
因此,语言的选择和形式上的变幻都是实现意境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意境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意境与主题的契合上。
好的意境需要与作品主题相辅相成,营造出一个严谨、完整的意境氛围。
例如在莫泊桑的《羅蘭·加洛斯》中,借助描写自然景致和人物情感,艺术地诠释出“命运”的主题,达到了意境与主题的完美契合。
总的来说,意境的美学特征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既代表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 又能让读者沉醉在其中。
因此, 一个好的意境应该既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又能在情感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写作时,创作者应该注重情感的描写、形式的变化和意境与主题的契合来达到意境的美学特征,以产生极致的艺术美感。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美感和情感氛围。
它可以通过文字的运用和叙事的方式来创造,使读者产生共鸣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要求文章的语言流畅自然,句式优美多样。
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描写美景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词来增强描写的美感,如“碧波荡漾的湖水”、“绚丽多彩的花海”等。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要求文章的结构合理,段落明晰。
通过合理的分段和标题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路,增强阅读的连贯性。
在每个段落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通过举例、描写等方式进行展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要求文章的内容独特,避免重复和歧义。
每个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避免陷入传统和俗套的框架。
同时,要确保文章的内容准确无误,避免给读者带来误导或产生歧义。
最重要的是,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要求文章具有情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真实的情感和人类的视角,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思想,产生共鸣和共鸣。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要求文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叙事的方式来创造独特的美感和情感氛围。
通过流畅的句式和丰富多样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明晰的段落,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路。
通过独特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感受到真实的人类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
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
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
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
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
“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
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
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
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纸上。
在这过程中,景物通过情思的赋予获得生命,情思也由于物化得到了抒发,二者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即所谓“景中情,情中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情景交融共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1、景中藏情式作者不直接言情,而是通过景物塑造逼真的画面,移情于景,情感藏于景中。
这些景物都赋予了情感内涵,都是作者的抒情话语。
读者读到这些景物时,将其再构出一幅幅画面,感染作者的情绪,更显情真意切。
枫桥夜泊张继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位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感染了无数人。
句句可观可感直逼人心。
“月落乌啼霜满天”交代时间是深夜,晚秋的季节,乌鸦的啼叫划破夜空更显得周围的静谧沉重。
第二句写到了江枫、渔火和带着愁绪不能入眠的主人公这些近景。
在这万籁俱寂中,第三四句诗人忽然听到了远处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似真似梦。
这样一幅深秋夜泊的画面处处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淡淡愁绪,人们不禁会想诗人为什么会愁呢?是披红游街的梦想破灭,是离情别绪的孤独感伤,还是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诗中没有交代,但这其中无法排除的孤独感,在撞钟声中夹杂着人生逆旅中的种种滋味读者一读便可感知,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这种景中藏情式正是“以境胜”。
2、情中见景式作者不直接写景,而是直抒胸臆,强烈的情感的喷发组织成的感人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可观可感。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的冷落凄清情景。
正是诗人的孤独出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场景,月影相伴。
李白虽豪放到浪漫炽热化的地步,也清楚月亮高挂苍穹是不可能同酌共饮的,影子虽近在咫尺,也只能机械跟随罢了,精神法奏效不大,内心仍感孤寂。
但转念一想,能在花间月下饮酒作乐,远离俗念干扰,却也弥足珍贵。
这时的太白想通了,情绪渐佳,意兴作歌,这时月亮随自己起舞徘徊,影子也舞得摇曳不止。
诗人沉醉了,他明白真醉倒了便什么都消失了,这个临时组合的妙境也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的的大诗人“一厢情愿“地坚信这种关系是会长存,不离不弃的。
“诗中的感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酒后看似荒谬的胡话中呈现出一个醉眼朦胧、憨态可掬的酒仙形象,塑造了酒香醇浓的迷人诗境。
”①这种情中见景式正是“以意胜”。
3、情景并茂式抒情写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情景并茂。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情景交融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全诗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层层推进。
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芦苇岸,白露未晞,弯弯曲曲的河道港汊,薄雾朦胧,而思念的伊人却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意境凄清迷茫。
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追求者踌躇寻找的执①陈植锷:诗词意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56页着身影,听到他对爱情的真诚呼唤,感受到什么叫爱情的的期盼与失落。
诗中的景都因此注入了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并随它们一起摇曳歌唱,艺术氛围和人物心理达到了和谐统一。
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个感伤哀婉的世界。
情景互相生发,渗透到了美妙神奇的境界,怪不得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精品。
这种情景并茂式正是“意与境浑”。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意境,从内容上说无非是作者的情感、意念和塑造的景物的结合,这更能感染、打动人心。
(二)虚实结合——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描写逼真的景物、事件等实境和由审美想象所开拓空间的虚境的结合。
它既是对原有画面在想象中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伴随着想象而产生的对情感、意志更深的领悟。
即如梅尧臣所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我们看《边城》中的一段描写:“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
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
翠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在这里翠翠做了一个迷人的梦,在梦中她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随着歌声到处飞舞,飞到白塔上、菜园里、船上,又在悬崖半山腰摘虎耳草。
虎耳草在当地是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是翠翠对爱的渴望。
在梦里翠翠品尝到了爱情的甘甜与幸福,但现实却离她很遥远。
因为她太过淳朴、含蓄,她无法拒绝大老,亦无法向二老表明心思,天保出事傩送驾船远走后,她也只能痴痴地等。
所以梦中的翠翠竟不知把虎耳草给了谁,这就是一种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兆。
梦是空灵飘渺的虚境;夜晚的景色,听爷爷讲父母生前的故事,二老走马路给翠翠唱歌以及周围的一切是实境。
在意境创造中,一切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虚境是对实境的一种提升,是实境创造所要烘托的目的,正是由于主体思想意志、情感的加入,升华了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让我们跟随翠翠飞入了这样一个优美宁馨的画面,让我们领略了这样一份含蓄凄美的爱情故事。
虚境以实境为基础,实境要在虚境统摄支配下加工生成,这就是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三)生命韵律——意境的本质特征生命韵律即作品塑造的意境展示给人的生命本真之美。
每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塑造的典型意境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情感、生命体验,正是这些经历锻造了一代代高贵勇敢的灵魂应对宇宙庞大的实体和虚无的挑战,让人生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最终达到生命的高峰。
灵魂的感通给人以温热,给人濡润,无数人聆听着先辈们的生命韵律,前仆后继,昂然奋进!调笑令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燕支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冬去春来,残雪未消,在这一片广阔壮丽的草原上,偶有一失群马者引颈独嘶,四蹄刨沙,彷徨不安,东张西望,人说老马识途,这一匹骏马为何单迷了路呢?最末一句“边草无穷日暮”点明时间,与写景融为一片,其间还不时回荡着马的嘶鸣,意境空寂苍凉,豪迈壮丽。
每当读到此诗,我总有一种感觉,与其说韦应物在写马,还不如说在写他自己。
他自己就是一匹从唐朝一直奔驰不息的战马,被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所迷,被莽莽黄沙和胭脂红的落日所震慑,因而心绪万千,激情不知所止。
他所展示的正是一股生命的激情,生命喷薄的韵律,具有浓厚的生命情趣。
请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描述:他走出草场,沿着大路向村子走去。
微风吹拂,天空显得灰暗阴沉。
在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黎明将要来临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
冻得瑟缩着,列文迅速地走着,眼睛望着地面。
“什么?谁来了?”他想,听到了铃铛的玎珰声,抬起头来。
在离他四十步远的地方,一辆驾着四匹马的、车顶上放着皮箱的马车沿着他正走着的长满了草的大路迎面驶来。
辕马在辕木间挤着避免踏在辙迹上,但是斜坐在车夫台上的熟练的马车夫却掌握着,使辕木对准辙迹,这样,车轮又在平坦的道路上转动了。
列文只看见了这些,并不想知道来的会是什么人,他漠然地向马车里望了一眼。
马车里,一个老太婆在角落里打盹,而在窗旁,坐着一位年轻姑娘,两手拉住白帽子的丝带,显然是刚醒过来。
脸上喜气洋溢,若有所思,充满了列文不了解的微妙复杂的内心生活,她越过他的头上眺望着东方的曙光。
就在这景象消失的一瞬间,那双诚实的眼睛望了望他。
她认出他来,她的面孔惊喜得开朗起来。
他决不会看错的。
世界上再也没有那样的眼睛了。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给他把生活的一切光明和意义集中起来。
这就是她。
这就是基蒂。
他明白了她正从火车站坐车到叶尔古绍沃去。
在那不眠的一夜里使列文激动不安的一切事情,他所下的一切决心,全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他怀着憎恶回想起他要娶一个农家女的梦想。
只有在那里,在那向道路那边疾驰而去的、转眼就要消逝了的马车里面,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解决最近使他那么苦恼的生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