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在当前中国的局面下,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中国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地方专制、干部作为中心等特点为主,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政治制度在发展和改变。

其中的一个可行的方式是利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进行改变,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什么是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基本的制度框架,另一种是具体的组织程序。

基本制度框架包括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和它们的职责、组织形式、权力关系和监督制约;组织程序则是根据上述基本框架扩展和细化的,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制度和做法。

根据中国宪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社会主义的具体定义还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

中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全国各地区的各族全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也存在其他一些机构,例如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人民法院等等,这些机构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权力范围和职责。

第二,社会变迁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中国政治制度的?在新时期,中国社会一直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中国政治制度也在随之改变中。

最明显的是,法律法规、制定实行方式、选举、行政管理等等方面的措施,在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社会变迁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虽然有时这些需求与现有的中国政治制度不同,但是这其实给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

第三,现代中国应如何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运用到现有的体系中?中国已经明确提出“推进依法治国”这个思想,但在其中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变。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尝试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制度和道路。

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制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民主性。

中国的政治制度还设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有序运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制度框架。

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放政策、创新驱动和环保发展为核心的道路,是在摸索实践和思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

2. 开放政策。

中国积极开放国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交的积极进展。

3. 创新驱动。

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视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4. 环保发展。

中国强调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通过坚持这些方面,中国实现了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三、中国的未来当前,中国正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和历史新阶段,必须迎接内外复杂的挑战,从而不断前进。

中国的未来发展应当:1. 继续深化改革。

逐步落实各项改革方案,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和治理,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 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党的 十七大以来,中国政治体制
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的攻坚
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1.十七大(2007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
•坚持一个方向:必须坚持一个正确的政治方 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抓住一个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明确一个路径:依法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一个保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 来为人民谋利益完善制约和 监督机制
•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后到1989年春。这一阶 段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初 步展开和政治体制改革总体 设想提出的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政治上发展民主, 经济上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概述
2.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以增强
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
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概述
3.主要任务
• 健全民主制度 • 完善法律制度
•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2.温家宝总理谈政治体制改革
•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 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 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 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 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 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 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设禁军枢密院,文臣做知州,宋朝的民族关系与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比较与分析(与辽夏金的关系)宋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宋词的流派。

元朝:行省制,成吉思汗,元朝的疆域,行省制的意义,对边疆的管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元朝将全国分为四个等级的目的和实质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明政府大兴文字狱,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制度阻止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清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清朝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当时设军机处的背景总理衙门的设置及作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制度近代:1840——1919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四次赔款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赔款及危害三次高潮:自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次变法即戊戌变法,这些措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不可能救中国的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企业,文化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决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中共二大召开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同盟会的成立纲领性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孙中山对民主主义革命的执着追求,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

这些活动中看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经过结果蒋介石发动4 12政变,统一战线局部破裂,汪精卫发动7 15政变,统一战线全部破裂,大革命失败。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从封建时代的皇帝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政治制度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然而,尽管其制度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却一直得以保持和传承。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一度使得整个中国成为了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国家,各个地方都成为了君主的辖区。

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在唐朝时期逐渐向以地方为中心的贵族政治转变。

唐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官位晋升是相对开明和公正的。

这种制度的开放和允许,使得民间的文化和社会机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讲一下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变革。

1905年,中国第一个政党——同盟会由孙中山创建,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制度。

而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的政治生态逐渐向民主倾斜。

随后,黄埔军校中的革命派领导了一系列反对清朝政府的起义和斗争,终于推翻了满清统治。

然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仍然缺乏稳定性和有效性。

内部争斗不断,各种意识形态和门派的分裂渐渐使国家陷入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制度下一次的重大变革也到来了。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胜利了国共内战,宣告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上的彻底革新。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

石沉大海的特权阶层被新的贫下中农代替,从而实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民的大众化管理。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端主义和人祸导致的斗争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震荡。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得到了相应的修正和完善,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仍需继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中国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儒学、道教和佛教等,讲究中庸之道,秉承“仁爱和谐”的价值观念。

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不仅是中国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探讨其改革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统治者的一人独揽大权,不分权责。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争霸,形成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王室将封地授予亲戚、功臣和宗室,建立支系,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三纲五常”、礼法之制也无不突出了其崇尚等级、崇尚家族和崇尚传统的特点。

而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这种封建制度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每一个新的朝代都会对政治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时代需求。

夏商周的更替,唐代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三大案件,都直接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更。

在这些变更中,改革和创新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古代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体系:孔孟之道、道家思想和墨家理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其强调仁爱、忠诚、孝悌等传统美德,成为了政治道德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孔孟之道也强调礼制,也就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定位。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它主张政府要少干预人民的事务,让人民自由发挥其才能,实现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

墨家理论则主张以身作则,实行以利除害、爱民如子的思想,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和维护人民的权益。

除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还受到了经济发展和外部压力的影响。

在商周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贵族集团形成的封建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霸和外戚权势,也对封建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逼迫着统治者进行制度改革。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

国新型国家的架构。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再代 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 和 民主监督 。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
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 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 山于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 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下图是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案。这起十年动乱期间,中共 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它对于实 实 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具有 链 重大的现实意义。 接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 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 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 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分析当代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分析当代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分析当代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一、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手段政治制度先进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回顾人类政治发展的进程, 我们可以发现, 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同一个过程。

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志。

城邦民主是希腊文明的集中体现, 政治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现代政治的主要体现。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制度不断更新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治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同时社会中也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依靠传统的政治思维模式和政治管理模式, 很难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 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政治思维模式, 创新政治管理模式和各项具体制度、机制, 才能迎接挑战, 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我国在当前条件下政治发展主要靠政治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 绝不是改变根本制度, 而是指具体体制和机制的变革。

一般而言,制度创新指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根据新的实际, 建立新的制度, 使整个制度体系更加规范严密, 通过它使整个社会组织体系更完善, 结构更合理, 功能更健全。

其中包括运行机制、操作程序、职责功能、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因此,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手段无疑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不断创新。

二、制度创新是政治发展的核心政治发展指政治观念更新、政治结构合理、政治制度完善、政治行为进步的过程。

政治制度是政治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 它规定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个人行为。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嵌入政体或者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程序、规则和惯例”制度建设, 尤其是制度创新是政治发展的核心。

浅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多年。

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很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不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已经实施三十多年,邓小平同志的先经改后政改的战略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是邓小平同志比戈尔巴乔夫高明的地方。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政治改革步伐缓慢在某些方面已经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是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是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任务虽然提了出来,但还缺乏研究和探索,远远没有破题。

三是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譬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监督的改革还缺乏力度,从而使腐败不绝、吏治失范、权威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什么是民主民主与自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阶级性的,而且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西方国家迫使别国接受它们的人权、民主、自由和价值观,这是决不能接受的。

我们认为人权、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内容。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

(江泽民)我个人认为民主就是领导意见、专家意见、群众意见的充分表达和相互妥协最后达成一致。

领导是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远见卓识,我国正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卓越领导人的带领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专家往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长期调查研究,在本领域具有权威,因此专家意见、建议要予以重视;群众是政策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是政策的作用对象,所以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心声。

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摘要: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政策允许和指导,比如汉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所以当时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商业却不时受到打击。

政府属于上层建筑,负责制定治国的大政方针(包括经济政策),而产业部门属于经济基础,其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必须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此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在当今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决定于两大方面因素:一是以经济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迫切地提出了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党对管理体制和政治运行系统的要求;二是以政治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发展自身的矛盾,内在地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现代中国的改革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现代中国的改革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现代中国的改革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主,君主制的统治形式较为明显。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通过世袭方式继承国家权力。

此外,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制制度来规范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夏朝时期,夏启、夏桀的革命和改革,为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更是达到了巅峰,周文王、周武王的革命和改革再度巩固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统治者以家族为单位,通过分封制度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统治者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力资源,保持着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主要以宗法制为基础。

宗法制是一种将家族血缘关系、社会等级关系和宗族传统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在宗法制的支持下,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统治阶级,而广大的农民和工匠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在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的影响,二是等级制度的影响。

这两大特点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宗法制度的支持下,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统治阶级,而广大的农民和工匠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制度更是严格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

在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尊重祖先和家族传统;二是尊重等级制度,尊重上级和权威。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始于清朝末年,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它标志着封建君主制政治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新时代。

此后,中国的政治制度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牵涉到了辽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1.古代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至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的核心是以天为主,以君为中心的君权专制制度,以世袭的帝王和贵族地主为主导阶层,实行百家争鸣、重文治的思想,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帝制时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帝王时期的中国历史是由一连串的王朝组成的,由于朝代的更替不同王朝之间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引起社会动荡的时候不胜枚举。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帝制不断演变和完善,发展出了诸如中央集权、省级和县级官府等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3.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中国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史的新篇章。

4.共和国时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政体,实行民主选举、宪政制度,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战乱、外侵和政治内斗等,导致共和国政权的快速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干涉,最终导致民国时期的失败。

5.社会主义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未来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时代,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一种单一的政制度,尤其突出了共产的领导地位。

6.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逐渐放宽了对人权和言论自由的限制,探索各种新型政治制度和民主机制的使用,从世界范围内选举和其他组织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国情之中。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经历了许多转变。

自解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体决策到领导集团决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对政治体制的变革一直是其工作的重心之一。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和领导集团决策制度,实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土地改革等措施。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恶化,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失去了很多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引入了国外的投资和技术。

这些举措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虽然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缓慢,但中国开始对外部世界开放,并逐步放宽了政治控制。

21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200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国内改革的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困境。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包括规范权力运用、协商民主、基层选举和法制建设等。

如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不仅需要应对国内的经费限制、环境问题、社会矛盾和官僚主义等问题,同时也需要应对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压力等多重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和转型,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不断的试验和改进。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国政治体制将继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中国需要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德治”,也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以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摘要: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发展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决定我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举。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19-08-28摘要:改⾰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取得了令⼈骄傲的显著成就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全⾯深化改⾰步⼊了深⽔区这个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的步伐明显慢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化、⽣态”五位⼀体的战略总布局背景下,政治体制的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通过论证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进⼀步探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治体制改⾰的发展趋势作出浅显的预测。

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不是⼀个单纯的政治领域,它还涉及多⽅⾯的原因,⽐如经济、⽂化等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实⾏改⾰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11年超越⽇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经济体,经济上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作⽅式,加之我国⼀直以来的权⼒分配上存在和诸多弊端,各地⽅的政治⾏政效率⼀直为⼈诟病,所有的种种,都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深化改⾰。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原则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进⾏改⾰,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的分开、下放权⼒、改⾰政府的⼯作机构、⼈事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等等诸多内容。

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进⾏政治体制改⾰,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措施和⽅法,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主要是有以下⼏个措施:⾏政管理体制改⾰;执政思想的转变;服务政府构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其⽬标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民的积极性。

对于评价分析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的现状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认识,就是结合我国的特⾊社会主义政治,以及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

现如今,中央提出“四个全⾯”,其中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经济改⾰已经步⼊了深⽔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更要适应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收到显著的成效,⽐如党的执政⽅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权威执政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民主渠道得到了明显的拓宽,政府机构的⾏政效率更加有效,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更加巩固,法制社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等等。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历了各种政治制度的更迭和转型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些变迁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第一次政治制度变革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朝官员腐败、体制僵化、经济落后,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中国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帝国主义侵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国家治理的转变,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尝试在国家治理方面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国家治理依然面临困难。

国内各种政治派系争斗不休,加上国民经济的困难,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掌控全国事务。

此时,中国共产党崛起,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的国家治理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采取了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

这使得国家治理具有高度的效率和执行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现有的政治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逐渐面临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得社会的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

政府在面临这些诉求时,往往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导致治理效果下降。

此外,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不断提升,对政策的监督和表达诉求的渠道不断增多,这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反腐败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试图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增强治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诉求和挑战。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3. 现代化进程:中国 在科技、制造业、农 业等领域取得了长足 进步,实现了从传统 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 国的转型。
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详细描述
2. 医疗事业:医疗设施和服务得 到了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体系逐 步建立,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 高。
总结词: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进 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 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详细描述
1. 国际地位提升: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 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 响力逐渐增强,成为全球治 理的重要参与者。
2. 全球化进程:中国积极推 动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全 球经济合作和治理,为世界 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历史反思与启示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警惕偏离理论体系的
倾向。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全面深化改革
未来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 能力。同时,要警惕利益固化和腐败问题。
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发展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同时,要警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2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78年,安徽小岗村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将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实现了土地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 发展迅速。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不小的变迁,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司法公信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篇文章将系统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准确、客观、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制度变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

这两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影响相互的,二者统一起来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

1.政治体制改革的变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1949年至1978年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引导下,创新了一些历史性的政治制度,例如人民公社,大跃进等。

但是,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经济萎靡、社会动荡等严重问题。

(2)1978年至1992年的阶段毛泽东逝世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政治体制改革得到了更多的空间。

在这一阶段内,中国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国有企业、扩大民间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这些措施在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使国家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3)1992年至今的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政治体制改革的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中主要包括:实行“三分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选举权、增强人大和其他民主制度的作用等。

并且,中央领导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2. 司法体制改革的变迁在21世纪初期,中国宣布全面启动“依法治国”战略,这也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将成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1)2001年至2005年的阶段在这个时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行认罪认罚从宽、提高检察机关的权力、保障律师和被告人的权益等。

(2)2005年至2012年的阶段在这个时代,中国继续扩大司法权、规范司法程序、加强司法保障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司法体制,推进了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汉武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汉武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汉武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汉武帝是中国汉朝的一位著名皇帝,其在位时期进行了众多的改革和创新,其中包括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汉武帝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贡献?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废除诸侯国制度汉武帝在位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诸侯国制度为主,每个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力,导致了中国较大的分裂局面。

汉武帝力主废除诸侯国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废除诸侯国制度是中央政府加强权力的必要步骤,并且只有这样,中央政府才能更好地统一全国,并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汉武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汉武帝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他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禁止百姓自作决断,法律逐渐具有统治地位。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公平。

同时,他还建立了监察制度,以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并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这些措施为中国法制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官僚制度的建立汉武帝对中国官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加强了官僚制度的管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官学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同时,他还重视官员的廉政建设,引导官员在执政过程中要坚持公正、清廉,以增强政府管理的效率和公信力。

四、推动幕僚制度的发展汉武帝推行了幕僚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它使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握地方政府的情况,并加强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这一制度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发展。

总之,汉武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开创了新的时代,推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向前发展。

他废除了诸侯国制度,推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加强了官僚制度和幕僚制度的建设,这些举措都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具有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政治制度向更加理性、公正和完善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 03090223 陈明
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
1、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
(1)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

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
制。

大部制体制改革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的中国大部制改革还很不完善,首先,大部制改革还只停留于中央政府,作为统治者的共产党内部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整合,而地方政府对大部制改革也反响平平,没有做出多少有实质性影响的改革;;第二,大部制改革还停留于表面,简单的把大部制改革理解为部门与部门的叠加,机构臃肿,内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并没有做到有效的权衡和分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类似于表面文章。

对于进一步深化推进大部制改革,我自己的观点是:以法律为基石一定要落实到相关制度的精细与配套上。

第一,要以法治为基础,制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第二,决策执行监督强调互动,以法律手段兼顾兼顾各方利益;第三,配套制度须精细,避免出现反复。

因字数有限,无法展开。

(三)关于选举制度改革
十三大报告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提出了选举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唯一“论述“这个问题的。

毋庸讳言,中国选举制度改革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至今仅在县乡两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在市、省、国家三级实行间接选举,按照政治学的理念,直接选举范围的大小是民主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是世界上极个别的实行多层次间接选举的国家,这使中国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理论和现实之间哦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此外,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规定领导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或集体讨论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选举往往由于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流于形式。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坚持差额选举,适当采用竞选制,让候选人通过媒体或面对面与选民交流,使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的行使选举权。

竞选只是一种选举方式,
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四)关于依法治国
在实践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第一必须处理好党和法律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就是实行法治,也就是“法的统治“,突出特点是法律支配权力,全力服从法律。

第二必须真正处理好法治和德治谁主谁辅的问题。

二、深化推进党政分开改革进程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十分强调“党政分开”的重要性。

他曾经说过:“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

”“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我自己曾经反复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觉得邓小平提出的“党政分来”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之间一定程度的制衡机制。

邓小平是主张增强人大对于其他各政权机关的制衡和监督职能的,希望人大真正发挥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个人认为:人大对党委、政府等政权机关的制衡应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一)挺直腰杆子,在重大决策上发挥制衡作用
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表明,政党、政府都是一个总体的概念。

各级人大在设计立法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应当设置“辩论”程序。

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辩论达成的认识才是真正的共识。

包含充分辩论程序的决策过程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保证。

这样作出的决策才容易华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在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应该成为反映人民心声、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模范。

因为他们不仅是人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接受了人民的重托,还受到宪法的特别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五条庄严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因此,在我国,加强人大对于
其他权利机构的郑恒和监督作用,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而无任何体制性障碍。

(二)把好国家的管位子,保证人大任命的干部不带病上岗
人们是从成克杰、陈良宇、王怀忠等曾经为重要干部的犯罪案例中开始认识这个问题严重性的。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高官并非是在高官位置上实施犯罪的,而往往是在低位上就开始犯罪,那他们是如何通过人大的审核而网上爬得呢?
实践证明,在干部任免问题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细致的、有效的审议程序非常重要。

审议程序决定审议结果。

在这个审议程序中,起码应当包括审议对象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和单位对其的公众评价。

只要设计一个良好的工作过程,就可以避免以往曾经发生过、本来可以避免的疏漏和失误,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三)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国家重大预算决策需经过人大批准方可执行
公共预算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预算制度的安排反映已过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状况。

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每年向权力机关提交年度预算,须经权力机关批准后,行政部门才能执行预算。

立法机构对于国家财政拥有控制权,具有经费核准、拨款、审查的权力。

而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偏于粗略,只有几个大类的数据,缺乏具体内容。

全国人大审议时间较短,会议议题较多,用于审查预算的时间比较短,加上相当一部分代表专业知识不足,使得对于政府预算的审议往往流于形式。

我国的人大预算审查工作的粗放,不仅容易造成国家财力的浪费,还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留下了空间和土壤。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路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它可以从选举制度的改革开始,可以从放宽对公民言论的控制开始,也可以从预算改革开始。

相对而言,我更赞同后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预算改革能够从收入和支出的源头上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可以从技术层面逐渐渗透、稳步推进政府制度创新。

它将政府的行为细节展现在阳光之
下,有效遏制腐败势头,改善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