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1.宅人现象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随之加快,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就可以将很复杂的事在短期内说清楚,与朋友的交流也更多地依赖短信息、QQ等。
我们大家都成了“居室侠”。
“居室侠”都是环保型宅男,因为他足不出户,所以不必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买单,也不必对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居室侠”最擅长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因为他有互联网。
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Google Reader,把他订阅的全世界的报纸、博客都读一遍。
想看电影,就上“土豆”网,连买盗版碟片的钱都省下了。
而他的人际交往全仰仗MSN,固定电话都不用装了。
“居室侠”把客厅想象成欧洲;阳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热带雨林;浴室的水龙头一开,就想象自己置身于瀑布底下戏水;冰箱里只有速冻饺子,没关系,举起刀叉把饺子想象成带血的上等牛排。
阿昌(网名)这个堂堂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生整天蹲在屋里不肯出门,这让老爸老妈很是费解。
三年前阿昌刚毕业,父母四处托关系通门路给他找了份工作,但不到两三个月他就不做了。
用阿昌的话说,钞票太少,事情太多,不高兴。
自此,他便名正言顺地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
最近阿昌在网上开了家店,专营计算机硬件产品,收入还可以。
最主要的还是来去自由,不影响他“钻研”网络游戏的时间。
我们的宅男就这样足不出户,真可谓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那么宅女的情况又如何呢?依依(网名)是个白领丽人,但她的生活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多彩。
下班后她会先去超市买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后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
放长假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七天不出门,睡到自然醒,聊到眼发黑。
她从不觉得当宅女无聊,按她的话说,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电视和音响,还有什么理由出门?外面的繁华与她无关。
如果你以为像“居室侠”这样的人毕竟少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宅男宅女这个族群的规模绝对超乎你的预料。
你可能会奇怪,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最不缺的就是社交生活,他们肯定有无数的酒肉朋友和精神伴侣,有无数精彩的或刺激的“腐败”活动,怎么可能甘心在家窝坐一天,守着电脑、漫画、电视,甚至只是发呆。
单身经济解析未婚经济人群
单身经济解析未婚经济人群未婚经济人群是指尚未结婚或没有家庭责任的个体。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特点和经济行为。
本文将对单身经济进行解析,探讨未婚经济人群的消费倾向与投资策略。
一、单身经济的消费特点1. 个人自由度高:未婚人群没有家庭责任和孩子的经济负担,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
因此,他们更容易追求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消费。
2. 生活压力小:相比已婚人士,单身人群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
他们可以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注重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3. 社交消费占比高:单身人群在社交方面更加积极,喜欢与朋友、同事以及社区成员进行聚会、旅行等活动。
因此,社交消费占据了他们消费总额的较大比重。
二、未婚经济人群的消费倾向1. 个人护理与健康:为了保持个人形象及身心健康,单身人群更愿意投入在个人护理、健身、美容等方面的开支,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
2. 数字科技产品:未婚经济人群通常更加热衷于数字科技产品的购买,如高性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游戏等。
这是因为科技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
3. 品质生活体验:由于未婚人群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的餐饮、旅行、娱乐等消费项目。
他们乐于追求独特和奢华的体验,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
三、未婚经济人群的投资策略1. 投资理财:由于未婚人群没有家庭负担,他们更容易把闲置资金进行理财投资。
他们可以选择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以实现财务增值。
2. 自我提升:未婚人群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和能力培养,他们愿意投资于学习培训、进修课程等。
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提高了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3. 创业投资:相比已婚人士,未婚人群在创业方面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资源。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闲置资金投入到创业项目中,追求事业成功和财富增长的机会。
综上所述,单身经济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新形态,未婚经济人群在消费倾向和投资策略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剩男剩女及大龄未婚现象调查报告
2.3受教育程度0.00%40.60%59.40%性别男女31.4%35.5%23.0%10.1%年龄25-30岁30-35岁35-40岁40-45岁1.2% 6.2%78.9%13.7%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硕士或以上2000元以下, 30.1%2000—3000, 35.5%3000—5000, 20.2%5000以上, 14.2%每月平均收入0.00%50.00%100.00%是否61.10%38.90%单身情况0.00%20.00%40.00%60.00%80.00%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硕士或以上是, 49.30%是, 25.00%是, 70.40%是, 64.50%否, 50.70%否, 75.00%否, 29.60%否, 35.50%学历与单身情况2.6.4收入与单身情况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0元以下2000—30003000—50005000以上23.60%45.90%42.90%65.80%76.40%54.10%57.10%34.20%收入与单身情况是否2.8单身的原因19.80%57.90%22.30%目前男(女)朋友是否是结婚对象当然是了正在考虑中他(她)也许不想和我结婚吧忙于学业和工作,还没来得及考虑个人问题, 25.70%遇不到合适的人,宁缺勿滥,17.30%交际圈太小,没机会结识异性朋友, 16.40%还没过够单身生活,不急着找, 10.90%错过了最佳婚恋年龄或者曾经受过感情打击, 24.80%其他, 4.90%单身的原因2.10对于单身的感觉0.00%20.00%40.00%60.00%80.00%25—3030-3535-4040-45是, 27.90%是, 50.10%是, 67.30%是, 47.90%否, 72.10%否, 49.90%否, 32.70%否, 52.10%年龄与婚姻观觉得空虚和寂寞, 24.00%比较潇洒自在,喜欢这样一个人的感觉, 19.80%没有什么感觉, 22.90%心里有种挫败感, 33.30%单身的感觉17%38%25%14%6%公开征婚家人/ 朋友介绍相亲一定要自己认识的才行婚恋网会员联谊活动征婚方式2.12调查对象择偶条件15%19%14%11%20%17%4%出众的外表良好的经济收入优越的家庭背景较高的文化程度良好的人品性格卓越的能力才干相似的生活习惯择偶条件2.13调查对象对如何改变“剩男剩女”现状的看法0%10%20%30%40%很高兴,保持现在的生活不变一切随缘,宁缺毋滥花时间和心思,主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人降低标准,尽早找一个人凑合着摆脱单身25%35%22%18%如何改变自身“剩男剩女”的现状2.13.1 不同年龄“剩男剩女”对现状的看法0%10%20%30%40%50%25—3030-3535-4040-4525%18%11%4%36%27%18%7%11%15%27%43%28%40%44%46%很高兴,保持现在的生活不变一切随缘,宁缺毋滥花时间和心思,主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人降低标准,尽早找一个人凑合着摆脱单身不同年龄“剩男剩女”对现状的看法2.14.1不同职业对最迟结婚年龄的看法0%10%20%30%40%50%国家公务员企业职员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未就业23%32%27%24%30%34%31%39%30%31%43%37%34%46%39%30岁以上25岁以上没有什么必须的不同职业对最迟结婚年龄的看法0%10%20%30%40%社会幸福指数下降给家庭带来压力自杀率提高,社会不稳定婚姻观受到挑战这是私人问题,对社会没太大影响20%31%14%17%18%对“剩男剩女”社会影响的看法21%30%19%24%6%24%26%13%34%3%0%10%20%30%40%社会幸福指数下降给家庭带来压力自杀率提高,社会不稳定婚姻观受到挑战这是私人问题,对社会没太大影响女男不同性别对“剩男剩女”现象的社会影响的看法。
从女性主义看中国的“剩女”现象
从女性主义看中国的“剩女”现象摘要: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剩女现象都十分普遍,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将其归因于女性对于自由婚姻的追求、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独立意识的加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剩女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女性主义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剩女现象,剖析出女性大龄未婚的深层原因,并就未来女性婚恋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剩女;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图分类号】 c913.6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282-01一“剩女”的涵义“剩女”一族,用来称呼大龄未婚女性,尤指那些现代的都市女性,她们中的绝大部分拥有这令人艳羡的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不凡的外貌,但是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伴侣。
她们或许是职场上的“白骨精”,被冠以“高知女性”的头衔,有着人人称羡的“知性美”,能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妥当,她们身边也不缺乏追求者,她们对于婚姻的追求比起一般的女性而言,有着更高的追求与渴望。
剩女本身并没有放弃自己追求婚姻爱情幸福的权利,只是她们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满足于现状,只能默默守候。
外界对于剩女年龄上的划分,莫衷一是,普遍认为女性过了30岁如果还未婚的话,就应该算作是“剩女”了。
二女性主义的发展与当代“剩女”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这个时候的女性主义主要是反对压迫和争取女性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的女性在没有向更深的层次挖掘,也因此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又发展了起来。
伴随着女性主义经历了上世纪的三次发展浪潮,女性主义开始向实践的层面蔓延开来,女性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当然这其中就包含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和地位。
总而言之,在女性主义世界范围的发展过程中,其共同性的特征就是:重视两性平等、关注女性的价值、并且不断地积极地争取自我实现的机会等。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今社会涌现出了如此之多的剩女。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力 ,这些有一 定经 济基础 和修养 内涵的离异 男士可以选择未婚 的女 性 ,而离异 的女性想要 再嫁未婚 的男性就很不容易 。
浙江大学婚恋心理专家姜坤金教授认为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女 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 要短,“比如 同样 25岁,男性可 以选择从 2O
都出现了城市所特有的异质性,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出现了各种状 态, 外、女主内”,无论是在 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来 看,男性在婚恋中
社会对个体不同的生存方式的兼容性也不断提高,社会观念 日益开 一 直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而女性在人们眼 中就要凭 借 自己的外貌、年
放 ,感情 和婚姻状态 也趋 于多元化 。而本文所探 讨的“剩 女”现象便是 龄 、持家能力 、品德等来换取 男性在社会上的成就 、家庭背景和经济能
从 25岁起 逐 年 递减 。超 过 90%的 女 性 认 为 ,3O岁左 右 的 男 士是 她 们 龄 ,她们在深造 的慢慢长路上无暇顾及身边 的风景 ,最后 由于适婚年
最理想 的结婚对象 ,而 3O岁以下 的男士则很少被女性“看好”。
龄的延迟及 由于 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致使她们在择偶 范围不 是扩 大
关键 词 “剩女 ’ 社会 学 理论
中图 分 类号 :C91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09—0592(2009)04-225-01
一 、 “剩 女 ”的定 义
性 ,以便于利用 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 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
何谓“剩 女”?“剩女”是教育部 2007年 8月公布的 171个汉语新 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 、薪金收入高于 自己,也就是“男高女低”的婚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引言近年来,各类相亲节目活跃在各大卫视荧屏,节目中的女性各个妙语连珠,展现自我,在博得观众一笑的背后,又有谁注意到她们隐藏在精致妆容后的落寞。
况且这种走马观花的电视相亲,其过程就像质检人员抽查产品是否合格一样,只是对前来应征的男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不能产生深入的了解,可能一不留神就让适合自己的伴侣擦身而过,不可不谓风险大,且浪费时间。
再者,电视台直播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或多或少带些炒作的嫌疑,只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女嘉宾找到合意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外貌秀丽,素养较高的大龄未婚女性便是时下网络中非常流行的名词——“剩女”的典范。
“剩女”们大都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
她们有充实的干劲以及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
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
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
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
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一、什么是“剩女”及其本质根据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所谓“剩女”,狭义上理解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公众一般喜欢把“三高女”和“白骨精”作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三高女”为眼光高,人气高,收入高的女性简称。
“白骨精”为女性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
网络媒体则称她们为“3S”与“剩族”,“3S”就是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结合:single (单身) ,stuck(卡住了),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的)。
“剩族”则为过了最佳适婚年龄的女性群体:其中25-27岁称之为“剩斗士”,这些女性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28-31岁称之为“必剩客”,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32-36岁称之为“斗战剩母”,她们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36岁以上称之为“齐天大剩”,甚至有人把她们中的特殊个体称为“圣女”。
我国“剩女”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
“ 剩女 ” 的社会 特征 和表现
所谓 “ 剩女 ” 就是指 现代都 市 女性 中拥 有 高学 ① 历、 高智 商 、 素质 、 收入 、 身材 、 长相 , 因择 高 高 好 好 但
育部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 06年中 20
国语言生 活状况 报 告》 布 的 1 1 汉 语 新 词 中就 公 7个 有“ 剩女 ” 词 , 对 其 词 义 作 了相 应 界 定 ; 一 并 连续 5
女” 问题作 为一 种 新 的社 会 现 象 已经 客 观 存 在 , 应
首先 , 自身条件 优越 。一 是 “ 女 ” 是 剩 基本 上 都 有本 科 以上 的学 历 , 也表 示 她们 有 较 高 的智 商 和 这
收 稿 日期 :00—1 21 2—1 0
作者简介 : 张亚军 , , 男 陕西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
2 ・ O
素质 ; 二是 由于拥有高学历 、 高智商和高素质 , 在激
烈 的职场竞 争 中也会 很 容 易胜 出 , 工 作 必 然 意 味 好 着高收入; 是天生一副好相貌 、 身材 , 是“ 三 好 这 剩 女” 们择 偶 中要 求 对 方 也 要 “ 气 ” 生 理 资本 ; 帅 的 四 是 有相 对较好 的家 世 背 景 , 父 母 的 掌 上 明珠 。这 是 些条 件 可 以说 是 导 致 “ 女 ” 在 的 自身 条 件 和现 剩 存 实基 础 , 既 是 “ 女 ” 高气 傲 的 资 本 , 是 其 在 这 剩 心 也 婚姻 问题 上不 够积 极 的原 因 ( 因为 “ 女 ” 般都 认 剩 一 为 自己有 这么 优越 的条 件 , 怕 n a U i ri , i a 1 0 2 C i ) ot et nP l eh i l n esy X ’n2 0 7 , hn h e y c v t a
经济社会学论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社会学论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剩女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谓剩女,指的是年龄较大但尚未婚嫁的女性。
这一现象在经济社会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和影响。
首先,剩女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事业成功,而非仅仅依赖婚姻。
这一趋势导致了女性结婚的年龄推迟,从而增加了剩女的数量。
此外,经济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她们更加挑剔和独立,不再迫于婚姻的压力。
其次,剩女现象与教育水平提高有关。
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
然而,高教育水平也意味着女性对伴侣的要求更高。
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而不是妥协于传统的婚姻观念。
这种趋势导致了剩女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剩女现象与婚恋市场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恋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对婚姻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婚姻的平等和幸福,而非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经济和社会角色。
这一变化使得婚恋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竞争激烈,剩女们在这个市场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剩女现象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剩女的增多使得婚姻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了婚恋压力的增加。
男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更加挑剔,女性则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这种情况下,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吸引优质的伴侣。
同时,剩女们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独立,从而推动了女性在职业领域的进步。
其次,剩女现象对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剩女数量的增加,婚姻率的下降导致了家庭规模的减小。
这对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挑战。
此外,剩女的存在也使得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角色分工受到了冲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剩女现象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现在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现在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了
现代社会中大龄剩女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观念的变化、经济发展、个人选择等因素。
1. 社会观念的变化:近年来,社会对于女性婚姻和家庭的观念逐渐开放和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注重事业发展、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权利,而非传统的早婚早育模式。
这导致了一些女性选择推迟婚姻,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从而成为大龄剩女。
2. 教育与事业发展: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的进步和提升也是导致大龄剩女增加的原因之一。
女性对高等教育的追求和事业发展的重视使她们更愿意延迟婚姻或选择职业优先,这可能导致在事业发展中错过了适合的结婚年龄。
3. 婚恋观念的调整:传统的父母和社会对于婚姻的安排和选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年轻一代的自主选择取代。
更多的女性希望婚姻是基于爱情和共同价值观的选择,而非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伴侣,导致婚姻推迟。
4. 婚恋市场的变化:随着大龄剩女数量的增加,婚姻市场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大龄剩女可能面临着更少的选择和较高的选择标准,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歧视。
这可能增加了她们找到合适伴侣的困难程度。
需要明确的是,大龄剩女并不意味着她们一定会错过幸福的婚姻。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价值观,婚姻与否并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应该逐渐摒弃对于女性婚姻状况的歧视和负面评价,鼓励个体自主选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支持,让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过好自己的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男剩女问题浅析
的 不 断 攀 升 , 们 不 得 不 予 以重 视 , 深 对 这 一 社 会 我 加 现 象 的 认 识 。 可 以 说 “剩 男 剩 女 ” 一 群 体 角 色 是 家 这 庭 功 能 外 移 的 产 物 , 同 时 也 是 当 今 社 会 价 值 多 元 化
的一种 体现 。
从 行 政 机 关 向经 济 部 门 的 职 业 流 动 非 常 明 显 【 流 。
制 度 。 当今 社 会 , 出 法 定 婚 龄 而 迟 迟 未 婚 成 为 一 而 超 种 常 见 的 社 会 现 象 , 这 一 群 体 我 们 常 常 冠 以“ 男 对 剩
剩 女 ” 角 色 称 谓 。 当 今 社 会 , 随 这 一 群 体 的 比 例 的 伴
2 社 会 变 迁 下 长 期 直 接 的 互 动 机 会 减 少 . 长 期 的交 往 互 动 是 建 立 恋 爱 关 系 的 前 提 。 而 现 代 社 会 , 方 面 社 会 成 员 的流 动 性 大 大 增 强 , 从 职 一 单 业 的 流 动 而 言 , 个 人 终 生 从 事 一‘ 职 业 的 可 能 性 大 种 大减 少 , 全 民所有 制单 位 向私营 企业 与外 资企 业 , 从
动 性 的 增 强 降 低 了 男 女 青 年 长 期 互 动 , 了 解 彼 此 的 可 能 性 , 大 了 导 致 情 感 不 稳 定 的 社 会 因 素 。 一方 增 另 面 ,随 着信 息技 术的高 速发 展 ,生活 _ 节奏 的 | 益 加 _ {
快 , 与 外 界 交 流 的 方 式 发 生 了 改 变 , 们 更 习惯 、 人 人
会 ,很 多 传 统 的 东 西 正 处 在 一 个 被 重 新 建 构 的 过 程 中 。 有 价 值 观 念 、 为 模 式 已 不 能 解 释 当 代 生 活 的 旧 行
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学成因及影响
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学成因及影响作者:张玉欣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5期张玉欣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摘要】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和职业压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剩女”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以期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待之。
【关键词】“剩女” 择偶梯度选择社会变迁一、现象描述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加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级,“剩女”便是其中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群体,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剩女”一词赫然位列其中。
所谓“剩女”是指在人口高度密的城市,出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
她们往往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从1997年到2005年,30-34岁的未婚女性比率激增,尤其是30岁岁的未婚人口,未婚比例从1.2%增加到3.4%[1],表明当今女性晚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剩女”的存在也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剩”下的原因“剩女”现象的产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既与外部社会环境变迁影响有关,也与个体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有关。
(一)社会舆论变迁的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说法,当女性到了适龄结婚的年纪,如果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往往会是周围人眼中的“另类”,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催促,在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下,女性便早早完婚。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女性早已摒弃了“女大当嫁”的舆论压力,她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同时,自主自由的考虑自身的婚恋问题,所以结婚年龄推迟。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剩女”现象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冲击了中国的户籍控制,打破了长期条块分割、城乡隔离的格局。
改革开放还增强了人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观念,人们敢于从血缘和地缘的小天地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寻找个人与社会更好结合点, 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2]。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摘要]“剩女”成为现如今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产生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社会情境和原因及其本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剩女社会变迁一、“剩女”的界定何谓”剩女”?对于这个词语的界定, 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意见。
在教育部2006 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该词作有思想、有品位,十分自我和清高,却没有男朋友的那种女孩子”。
“剩女”也是教育部年月公布的个汉语新词之一。
释义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从人口学意义上来看,“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居住在城市, 年龄适婚或偏大, 26 岁到30 岁居多,受教育程度较高, 白领职业,收入稳定甚至颇丰, 社会地位较高,普遍具有婚嫁意愿。
频繁使用这个词语的新闻媒介, 往往将其等同于“大龄成熟未婚女子”,普遍认为“剩女”是指那些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 Single (单身) 、Senventies (大多数生于上世纪70年代) 、Stuck (被卡住了) 。
“剩女”,这个概念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是“被剩下来的”。
事实上,“过剩”并非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标准和需求上出现的一种过剩。
“剩女”也可以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除了在婚姻问题上与同龄女性相比处于缺位状态外的一批优质群体,实质上她们普遍具有婚嫁的意愿。
二、剩女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1. 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变迁。
在农业社会时代,社会的同质性较高,女孩们很少出门,社会交往机会很少。
受当时社会风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女孩到十八九岁就会有媒婆上门说上一户条件相当的人家。
相反,到时候不嫁人反而成了社会的另类和父母的负担。
父母承受家中有“老姑娘”的压力,同样女孩子们自己看到周围的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地都出嫁了,更不敢“唯我独尊”地安坐家中了。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命题考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范式
象 , 要 回答 与厘定 这种 分 析 范式 对 特定 “ 女 ” 需 剩 现 象诠 释 的效 度与信 度 问题 。
收 稿 日期 :0 0 33 2 1- —1 0
作者简介 : 雪松( 9 1 , 左 18 一) 安徽枞 阳人 , 浙江东方学 院社 科部讲师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0卷
( ) 究 范 式 为 何 可 能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作 一 研
为经 典社 会学 理 论 之 一 , 认 为 是 分 析人 际交 往 被
上 位预设 , 种预设 标 准能 否实 现 , 决于女性 的 这 取
客 观经验 与参 照群 体 的影 响 。 再次 ,剩 女 ” 境 具 有 明显 的 心理 主义 价 值 “ 窘 取 向。交 换范式 用 心理 还原 视角解 释个 体范例 是 有 效 的。“ 女 ” 行 为 并 不 总 是 根 据 过 去 的 刺 剩 的 激 与经验 来决定 行 动 , 会 根据 现 时 的情 景 发 生 还 而 改变行 动 , 可 能 根 据 自己对 于 将 来 的某 种 心 也 理 预期而 发生行 动 , 种 范式 作 为 分 析个 体 形 成 这 特定 心理 态势 具 有 重 要 的影 响 。从个 体 特质 看 ,
第3 0卷第 4期
21 0 0年 8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0 . 0 N . 13 o 4
Au . 0 0 g2 1
J u n l fHu n g n r lUn v ri o r a a g a g No ma i est o y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本文概述“剩女”现象,即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年龄相对较大且尚未婚配的女性群体,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以及性别观念等多重因素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这一现象对社会结构和性别关系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剩女”现象的历史演变,探究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随后,我们将从教育水平、职业发展、婚恋观念、家庭压力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导致“剩女”现象的社会因素。
我们还将探讨“剩女”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和婚姻制度的挑战,以及这一现象对女性自身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剩女”现象的理解,促进社会对这一现象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剩女现象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剩女”现象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个体的婚姻问题,更是因为它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剩女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经济层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经济独立性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职场,实现了经济独立。
这种经济独立使得她们在婚姻选择上更加自主,不再过分依赖男性。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择偶时,女性往往希望找到一个与自己经济地位相当或更高的男性,这就导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部分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在文化层面,传统的婚恋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为剩女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早日结婚生子,而现代价值观念则更加注重女性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这种冲突使得部分女性在选择婚姻时面临困惑和迷茫,导致她们在适婚年龄未能及时结婚。
在教育层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不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不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不婚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或推迟婚姻,这引发了人们对不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的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不婚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被普遍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个人价值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单身已不再被视为社会非主流。
相对于以往的青年一代,现代人更愿意追求自由、独立和个人发展,他们更加重视自我实现,而婚姻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唯一的路径。
二、经济压力与不婚现象婚姻往往伴随经济责任的增加,包括买房、生育、抚养子女等。
在如今的社会,房价的不断上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在经济上负担起婚姻所带来的压力。
而不结婚则能够减轻经济负担,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恋爱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传媒的普及,人们对于恋爱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恋爱观念强调家庭的责任和牺牲,而现代人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的伴侣建立起平等、理性和自由的伴侣关系,而不愿意将婚姻定义为束缚。
四、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结识新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相对于传统的见面和交流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这让人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减少了对于传统婚姻的依赖。
五、心理成熟度的提高现代人相对于过去的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成长。
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希望在婚姻之前更加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因此,他们更愿意推迟婚姻的时间,以便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六、婚姻模式的改变过去的传统婚姻模式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而现代的社会鼓励男女平等和合理分工。
这也给婚姻带来了新的定义和期待。
不少人认为婚姻应该是平等、共同成长和共同承担责任的伴侣关系。
对大龄剩女问题的思考
造成大龄剩女普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注重在家庭之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年龄看,学历至少在研究生以上的女性“功成名就”时,一般至少在二十五六岁甚至更迟,往往一不留神就过了婚恋的最佳年龄。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女性的适婚年龄是有“上限”的,而女性在上完大学和事业相对有成时,已接近“上限”,因此,如不能在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同时完成恋爱程序,就可能错失机会。
第二,大龄剩女工作压力大了,社交圈子窄了.由于工作单位的缩小化,在工作中结识合适的异性几率非常低,尤其是外地来的女性,他们在该城市无亲无故无同学,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加上工作压力大,社交范围窄,大龄剩女的普遍性更加突出.
第三,开放社会一直是人类努力的方向,有许多人希望恋爱次数多一点,恋爱对象更加丰富点,摆脱了以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
实践出真知,如果不曾经历,何谈好坏之分,不断的寻找,不断的尝试,也许真爱就在前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许多人“剩”下来的原因,压力感的缺失以及选择的多样化导致结婚年龄正不断变大。
最后我想说的是,祝大龄剩女们早日遇见对的他,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革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革不婚现象是指越来越多的人在婚姻年龄段选择不结婚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显著的增长趋势。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从经济、家庭、人口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就业与收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独立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延迟婚姻或不结婚,使得女性更有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
这对女性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费产业:不婚现象催生了独居经济和单身消费的蓬勃发展。
不结婚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和自我满足,这带动了个性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3. 住房市场:由于不婚现象的增加,许多人选择独居生活,导致单身公寓和小户型住房需求增长。
这给住房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
二、家庭结构的变革1. 婚姻观念转变:不婚现象使得人们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个人幸福感和自由选择。
婚姻不再被普遍看作是人生必经之路,这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样化。
2. 人口结构:不婚现象的普及会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到人口结构的变动。
少子化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挑战。
3. 亲子关系:不婚现象增加了单亲家庭的数量,这对亲子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单身父母需要承担起双重角色,同时也需要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
三、人口分布与社会秩序1. 城市化进程:不婚现象更加普遍地出现在大城市中,这导致了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大城市内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社会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
2. 社会关系:随着不婚现象的增加,人们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生活,社会关系日益趋于分散化和虚拟化。
3. 价值观念:不婚现象的出现与普及,也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
总结: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深度解析为何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普遍来说,大龄未婚剩女一般存在于城市高等教育平民中,其他群体的女性无论怎样要求,哪怕彩礼30W都嫁的出去。
为什么我着重说这个城市高等教育平民,因为这个群体严重的女多男少(特别是一线城市)如果你是城市高等教育平民,那你就会认为周围全都是高等教育平民,以此产生了一种想法,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错觉:高等教育平民=中国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城市高等教育平民放眼整个中国其实是非常小众的群体,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还不到5%。
下面我们谈一谈我们眼中那些一线城市最难脱单的大龄女性是什么样的:1.没有多少资产,原生家庭一般2.工作岗位很基础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3.心智程度不够高,还纠结于为什么男性没有秒回微信4.觉得自己很优秀,至少看了她的朋友圈觉得很优秀,比如去过几个东南亚小国说明国际化,打卡某家昂贵五星级酒店下午茶说明富有,看过几场话剧说明很有内涵。
5.与以上几点不同,也有那么一小撮特别优秀的大龄女性,在高等教育平民这个圈子里,女生比男生优秀是正常事,数据表明一线城市女性收入接近男性的80%,当然男性大佬抬高了太多,加上一线城市独生女有着完全的继承权,可一点不比男生弱势。
比较优秀的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结婚,玩弄爱情,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这种女性只占比10%不到。
所以我们就说一说那些占了前五点的大多数。
受过城市高等教育的,女多男少。
大家可以直接去教育厅查数据,我国自从2010以来的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100:110,并且呈现出女性学历越来越高的迹象,留学生数量明显的女多男少。
可能你觉得这100:110也差不到哪里去嘛,但请接着看下去;一个男性到了结婚的年龄,至少得是“在一线城市有套按揭买的房子”,这样才有资格去加入婚恋市场吧?而且你还觉得他条件一般般,还得各种条件来要求,什么长得帅,性格好等等。
对剩女的评价和感悟
对剩女的评价和感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剩女这个词已经不再是一
个带有贬义的词语,而是被视为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对于剩女,我们应该保持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歧视和排斥。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剩女”这个词的概念。
剩女,是指年龄
较大但仍未婚嫁的女性,这个概念源于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
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现象。
不仅仅是在中国,过去,很多人认为女性
应该在20岁左右就结婚,而如今,女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选择
了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
第二步,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剩女这个群体,不要对她们进行道德
评价或者人身攻击。
对于那些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家庭和孩子的女性,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赞美,因为她们默默无闻的贡献给了家庭和
社会。
而对于那些选择单身或拖延婚姻的女性,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
和支持她们,让她们能够在自由和独立的环境下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步,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对于剩女的评价和看法是否正确。
我们不应该基于一个人的年龄或者婚姻状况而评价或者评判,每个人
都有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权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
价值,而不是外在的细节。
综上所述,对于剩女这个群体,我们应该更加自始自终地尊重和
理解,尽可能地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更应该通过理性和
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和了解她们的选择和追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生活轨迹和价值。
社会学论文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
社会学论文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社会学论文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如男孩危机、剩女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个体生活产生了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性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男孩危机男孩危机是指男性在多个方面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尤其是在教育和就业领域。
近年来,大部分招生比例倾向女生的大学以及诸多职业领域对女性更为倾斜,使得男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现代社会对男性的角色定义和期望也在发生变化,使得男性面临着心理和情感压力。
男孩危机的出现与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过去,社会倾向于认为男性应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而女性则更适合从事照顾家庭的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望逐渐被重新评估和重构,这导致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要解决男孩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应该关注男孩的教育需求,提供更多针对男孩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改变对男性的期望和评价,给予男孩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不受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实现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剩女现象是指年龄较大但未婚的女性数量增加的现象。
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剩女现象和女大学生就业难一起构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一种被动局面,让女性面临就业和婚姻的双重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职场中存在着性别歧视,使得女性在就业机会和晋升方面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女性因为婚姻和育儿压力,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灵活的工作,而这种岗位往往更加竞争激烈。
要解决剩女现象和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加强社会的性别平等教育和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就业,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择偶梯度性别差异男权思想交换一何谓“剩女”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
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 -生于七十年代)。
“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
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
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
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
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
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
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
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
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
“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
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
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
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
她们有着急促的生活节奏,对于她们,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她们很少能考虑到除工作外的其他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她们渐渐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剩女”——当今社会中一大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已渐变的大众化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剩女”已作为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二“剩女”现象的由来“剩女”现象实质反映大龄优秀女性择偶难的一大事实,这已不简单是只关乎女性的一大问题,更是一大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既可从“剩女”自身找起,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交换理论下女性自主选择做“剩女”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他所解释的人类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如果交换不对等,人们就会因感到交换失调而试图终止交换,这即他所谓的“经济人”。
布劳在他的交换理论中也强调“互惠”这一交换特性,同时他还强调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的重要性,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换不能相互补给,人们往往不会选择交换。
[2]“剩女”在择偶中同样可以折射出交换的因子,交换对象是否与她们理想的交换相契合是她们选择是否交换的一大前提。
同时,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大于单身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
[3]这从经济层面进一步解释了人们结婚与否的动机存在性。
从对“剩女”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剩女”在婚配中的交换。
第一,经济抚育交换中断都说女人结婚是为了保障,这种保障无非是经济和孩子。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婚姻中,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独立的,她们没有经济上的话语权,低薪成为阻挡她们实现自己某些物质欲望的一大障碍,然而,女性似乎可以把自己无力买到的东西和达到的生活方式,通过嫁人\通过从属于男人而实现,这种经济抚育交换的满足,成为传统女性结婚的一大动机。
回望现代“剩女”,她们具有“三高”特征,即“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高”,从这三方面就可直接知道“剩女”经济的完全独立性,她们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享受高档次服务,生活在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她们没有和其他男性交换经济抚养的必要性,她们不用依赖男性而独立的生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在经济上依托男性的模式。
这种经济交换的打破,让那些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女性没有了结婚的直接理由,没有了和男性交换的明确动机,因而就宁愿选择单身。
第二,自由交换缺失“结婚”这两个字意味着责任与厮守,特别对于女性,很多女性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家庭,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只对自己负责任,一切行为准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是金钱在作怪吧),责任感在她们心中已慢慢变淡,她们不愿被婚姻的枷锁束缚,而宁愿选择独自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现代社会,女人的自由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独立的“剩女”们,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生活,[4]即使不结婚,同样可以获得情感交换的满足,在尽情的享受恋爱美好的同时,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也不会被婚姻\诺言束缚自己。
结婚会使这种渴望自由的极度心理被压抑,面对这种自由的缺失,在权衡交换的得失中,有些女性会选择单身,不被婚姻束缚。
第三,预期交换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贬值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拥有广泛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情感上的经验,婚姻交换对于“剩女”来说她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交换,而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的“剩女”,再不会像一个黄毛丫头一样相信什么爱情,在她们看来,“海枯石烂、坚如磐石”之类的铮铮誓言,只能从小说里寻觅。
有位“剩女”这样说:“这个浮华世界使每个人都变得功利,连灵魂都可以交易,更甭说爱情、婚姻。
有时望着对面笑得灿烂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对我笑呢,还是对我另有所图。
我已不太能相信异性的真情了。
”这种对爱情失去信心的女性在“剩女”群体中不乏少数。
“恐怖”婚姻同样是影响很多女性选择独生的一大因素,来自已婚朋友、亲友的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总是对未婚的朋友大吐婚姻的苦水这让很多女性对婚姻抱有恐惧的心理。
(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客观影响(性别冲突)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的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刻板印象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
在性别气质观念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娇小优雅的,而且还情绪化的依赖他人,因而被固定于担任私领域的家庭内的角色,[5]而对于走出家庭担任一些高层职务的女人冠以“女强人”,“女强人”一般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她们所担任的角色与社会角色期待相悖,这种对女性精英份子的偏见会严重干预她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性别的刻板,但是,隐形的不平等却一直存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人们思想领域的改变,在人们的意识中,在社会观念里,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女性观咋消极方面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现代女性的生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些封建思想仍大有市场。
[6]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们虽然穿上了西服革履,但骨子里却还是老祖宗。
的确,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女人”比所谓的“女强人”更受人们的赞赏,温顺\柔弱等古典女性审美观仍为人们所称慕,而那些高职女性知识份子则被认为只会干事业,不会顾家,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没有生活情调,可敬不可爱等等。
所以有才能的女性择偶是反而成了障碍,社会上对优秀女性的刻板印象表达了男性对这种女性的恐惧,因为在这种女性面前,男性很容易失去控制权,无法保持传统的性别优势。
[7]在对部分知识女性的调查中,其中一项是“那可认为女性和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是什么?”人们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40.7%,而认为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61.5%,后者比前者高近25个百分点,[8]从深层思想看,“男性应比女性强”“丈夫的学历应该比妻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当代人们的普遍观念。
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知女青年的择偶问题。
丈夫容不下妻子比他强,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问题,一位处级女干部说:“男人以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用这种方法不但征服不了男人,只会失掉男人。
”也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政治家,是因为中国没有出现能宽容自己的老婆的撒切尔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