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回应模式
回应评价是斯太克确立的一种质性评价模式,代表了 评价发展的一个方向。
因为斯太克不再把评价定位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将 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为课程计划的修订提供有用的信息、如 何向委托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也被称为“以委托人为中心 ”的评价。
5.解释模式
解释模式是由帕勒特和汉米尔顿提出的一种质性评价 模式。解释性评价必须着眼于以下目标:一是探讨课程革 新计划如何运作,如何受不同学校情境的影响,与计划有 关的人认为它有哪些特点,它如何影响学生的知性工作和 学业经验。二是发现并陈述教师、学生参与革新计划的心 得和感受。三是识别并探讨计划革新的最大特征、伴随着 革新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产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 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全日制中小学的课程方案由以下内容组成

①培养目标 ②课程设置 ③课程实施与评价
(二)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
要全面准确理解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 应该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三、课程实施
(一)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根据美国学者富兰、辛德等人的研究, 课程实施有三
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 (二) 课程实施的策略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教授将课程实施策略分 为三种, 即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 向上的策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课程评价
(一) 课程评价的类型 1. 根据评价目的,分为工作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决策性评
2.差距模式
差距评价是普罗佛斯开发的一种课程评价模式 。他指出,一些评价模式只重视几种课程计划之 间的比较,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计划本身所包含的 内容,某些自称正在实施新课程的学校 , 实际上 也没有按照新课程的计划来做,因而对这类计划 进行比较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3.CIPP 模式
CIPP是四种评价策略的缩写,即背景评价( 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 r o c e s s e v a l u a t i o n )、成果评价( product evaluation)。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 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而从广 义来看,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二、课程的类型
(一)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是根据不同的学科
课程内容选择有三个基本取向,即教材取向、学习活 动取向和学习经验取向。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首先,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其次,课程内容应 贴近社会生活。最后,课程内容应尊重学生经验。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 课程内容。横向组织 , 主张用一些所谓的“大观 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 容组织的要素,以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 之间的衔接。
分科课程也即学科课程, 不过它更强调将学科分解到 单一知识系列, 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 高效性。
(三)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 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要求全体学生或 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种类。
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 学生中心课程”
, 是指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 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项目及方式。
(二)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 整合课程”。它是通过合并相邻领 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而 形成的。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 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就是按照学生 心理发展的特征来组织课程内容。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 、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螺旋式(也称圆周式) 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 按 照繁简、深浅、难易的不同程度, 在不同阶段重复呈现 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但逐步扩大范围和加 深程度。
选修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 生可按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一般分为任 意选修课程与限定选修课程两类。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 价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课程
第二节 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的制订
(一)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2.“行为目标”取向 3.“生成性目标”取向 4.“表现性目标”取向
(二) 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生的发展特征 2.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课程内容的选择 1、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价 2. 根据评价功能,分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
价 3. 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4. 根据评价的方法,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二) 课程评价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由泰勒创立的。他认为“评价 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 到了教育目的的程度的过程”。
首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其次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最后,全面接 轨课程标准, 积极推进评价创新。
(三)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 发展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 和。
泰勒提出课程计划的三种来源, 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 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