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

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

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一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

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

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

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读其旷达情怀的 内涵。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 0 年 ,法 国 《 00 世界 报 》评 选 了1 0 年 的 1位 英 雄 ,包 自足 千古 。 ”苏轼 仕途 坎 坷 ,宦海 沉 浮 ,但 他 却 以旷 达 的 人 00 2
括神圣罗马帝国、拜 占庭 帝国的皇帝等 ,其中惟一入选 的中 国人是苏轼 。 《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 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试 论 苏 . 诗 词 中 的 旷 达 情 怀 轼
O是 新 宇
摘 要:苏轼 一生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 ,他 始终表现 出洒脱 达观的旷逸情怀 ,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 ,为之投去敬重的 目光 。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 ,探究其 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
财富。


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
(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 索 苏 轼 的人 生 情怀 ,须 了解 其 性 格 的早 期 形成 。苏
佳 节 ,词 人 想到 的不 是个 人 的 醉 生梦 死 , 及 时享 乐 ,而 是 家 构 为 所 不
( 张淑 乐 兰州大学文 学院 7 00 ) 3 0 0
学 研 究
这 从他 给 二 子 的命 名 可 知 。他 后 已。乐天 ,是一种无信誉外物 ,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 在 《 二 子 说 》 中, 阐 明为 子 取 名 的缘 由: “ 乎 , 吾惧 汝 的 处 世观 。因 而 ,素 食 一 生 既 能竭 尽人 事 ,又 能 随遇 而 安 , 名 轼
国之思 ,是 “ 中州盛 日”的往昔场景 : “ 中州盛 日,闺门多 惜 ,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而作为一个封建女 暇,记得偏重 三五… …如今 憔悴 ,风 鬟霜 鬓,怕见夜 间出 子, “ 论政 ”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 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 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 这种情况 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 、怅望故乡 了,生活 的 流亡之痛 。以至于南宋著名 诗人刘辰翁读此 词时 “ 为之涕 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 了太 多的愁和苦 。生 下”、 “ 闻此词,辄不 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 思想之感 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 每 人至深 。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 国事的忧虑 ,难道仅仅只 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 的落难女子 了,就是辛弃疾、陆游 是个人 的 “ 哀伤愁苦 ”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了其故 国之思: 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 酒 ” (《 洞歌仙》 )。因此清 照词 中所流露 出来 的愁苦情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的旷达精神

他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后,就努力让自我的 心灵归于自由,归于宁静。正是出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对人生自由的向往,苏轼才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浩歌;才面对人世间 一切苦难表现出处变不惊、泰然平和的超人心境。
苏轼旷达的原因: 1.苏轼所受教育及由此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生活 的执着乐观和随缘自适的心态。
从上述话语中,可知苏轼旷达精神的最高层次是超越现 实的解脱,并且追求生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旷达精神作 用于的结果,是旷达的精髓。
西方哲人海得格尔曾说“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 享受”。苏轼发现了现实人生的缺憾后便力图去找寻属于 自己的人生自由。苏轼深知人生自由的获得,需轼很有生活、情趣盎然,潇洒旷 达的性情水到渠成。
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颇为不顺,“三入承明,四至九 卿”(《行香子?寓意》),他的一生不断在各地为官,足迹远至 今天的海南岛。但是,他都能以旷达之心随遇而安,找到生活的 乐趣,并且把这些乐趣融入他的诗、词、文中。“粗缯大布裹 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七尺顽躯走世尘, 十围便腹贮天真”(《宝山昼睡》) 他也不像屈原、杜甫那样执著地忧国忧民,他要表现他的 潇洒旷达。很自然,在人生道路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就会把相当 多的兴趣转移到日常生活品味上.
他给苏辙的信中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 外万端皆不足以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 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中廓然无一物。皆吾作 乐事也。” 《与弟子由书》他追求的是超功利、超世俗的人生境界。 第一层面就是对世俗人生的解脱,从名利、穷达、哀乐等 等中摆脱出来。第二层面就是达到自由的境界。不论何时 何地,都能够找到生命的可喜之处,在朴素无华之中得到 精神的愉悦,这就是旷达的境界。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宋代文人有强烈地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地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地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地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地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地旗帜.苏轼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地思想是他人生观地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秉持“渐变”地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地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地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地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地形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地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地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地流逝,生活地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地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地沉淀,他地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地自己地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地距离是看得见地,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地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地是生死地距离,是看不见地,无法逾越地,也是没有办法期待地距离.死者对世间地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地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地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地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地,是满满地没法解开地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地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地浓浓地悲凉与遗憾.古代文人,为妻子写悼亡词地人是极少地,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轼对亡妻地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地深情.让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地男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地是苏轼十年来对亡妻地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地人生忧伤.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地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地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地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地心态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地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地多样化和生动性.他地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地雄放气势,也有庄子地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地行文风格.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地看法和对人生地思考都可以在他地诗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地说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地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地.例如他地《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地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地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地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自然苏轼地词和他地诗一样,表现出充沛地激情,丰富地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地语言风格.他追求壮美地风格和阔大地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地真实性情和独特地人生感受.他有时把自然山水地关照与对历史、人生地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地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地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地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月》.眼光独到,关注以前地词人从未关注地领域——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地乡村.苏轼地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样特立独行地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地旗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地转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入大量地佛道两家思想地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地精神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现存地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地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地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地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地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地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地玉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地政治思想,苏轼岁中进士,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非常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元丰三年,御史官员从他地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地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地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地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地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地重要主题.在他任地方官地时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地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地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地百姓,还有在沉重地赋税艰苦生活地农民.更可贵地是,苏轼对社会地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地弊政、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地批判意识.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地豪情壮志.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地他,虽然看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地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地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地赤诚.只要有机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地信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地一生,从政约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地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地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地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地不幸,把儒家固穷地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地超然态度,以及禅宗地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地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地精神,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地生活情趣和旺盛地创作活力.经过人生地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地他,对人生地思考也是深刻地,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地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苏轼站立地人生姿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地范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东坡先生独自走在林间小道里,任凭雨点飘落在他身上,边走边低声浅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

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

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

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

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

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

”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

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

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作者:茹剑飞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更在于“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

一、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苏轼词作中的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这些:1.以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表现自我人生态度的通脱豁达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着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而思考的最终落脚点却总是通脱豁达,是旷达对待人生波动与挫折,是力求自我超脱,而不是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否定人生,自暴自弃,游戏人生。

苏词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其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但这“人生如梦”的“梦”,一方面固然是作者在感叹人生有限、生命短暂、命途虚幻易变,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借“梦”表现自己对世俗人生的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是借“梦”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旷达通脱态度。

如《永遇乐·明月如霜》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梦”,就是词人着意要表达的一种人生领悟,一种旷达情怀: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己睡中梦里,而自己却能逃脱世事纷扰,以旷达情怀看世事,看出世人人生之梦未醒,实是因为对人世欢怨之情未断,这样,就使得对情、事的感叹超越了自我,挣脱了由“乌台诗案”等政治波折带来的感情镣铐,通过深入思考人生哲理而使精神获得了解放,借景抒怀而有了超类脱俗的旷达情怀,放弃了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

又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对自己踏入社会、步入官场之后再也难以自我把握的人生命运的深层次哲理思考。

而一句“倚杖听江声”,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鲜活写照,如图画一般勾勒出作者的形象:通过深层次思索,从宁静、旷阔、静美的大自然中领悟到世俗的忧愁与烦恼、人生的得失、荣辱都应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对待之,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脱离世俗转入到了对精神自由和人生理想的追求,这是在痛苦的逆境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用旷达不羁的情怀来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真情。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摘要:苏轼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

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

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及佳作来体味解读他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旷达乌台诗案超然豁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

嘉?v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年间遭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后,苏轼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虽然其中含有一些无伤大雅的酸话,但是朝中政敌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坐牢103 天,“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几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出狱以后,苏轼宛如新生。

正是由于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使得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升华。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析.doc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析.doc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析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

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起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己出行的心情,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苏轼,号为东坡苏,元朝时的文学家、诗人,青微子派重要代表,为宋代文学史上最
重要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

他一生游走于道学、佛学、儒学和武学之间,研究深入,影响
深远,同时更留下不少个人观照生活的文章和诗歌,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所透露出来的人生观有“理性宗教主义”色彩,他强调以“诚”为宗,相信“生
老病死,无常之见,实施善信人,仁义出309不易”,认同《礼记》“宰父长子,养老护国”的原则,也有“爱民如子”的异化精神。

他多次强调要坚持“诚”,“谨”,“勤”、“穷”和“行”。

通过以上言论,就可以看出,苏轼属于严谨勤勉,敬天仰人之风。

苏轼大力宣传“仁义廉耻、德才兼备”,强调了“会言”、“善志”、“忠义”,
力行“廉洁”、“善识”,隐含的道理是人的履行使命既是要实践道德规范,又是实行优
秀的技能和思想。

此外,苏轼深信人生有其“写意”,视“写意”活动是人的乐趣,也是对生命的体现,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西山之风,怅然若失;东溪之水,怆然如往;鸟游花庐,怡柔而趣。

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见解:人这一生中,只要隐忍和饮苦,无论他处于什
么处境,都可以以生命的理想去燃烧,进而蕴含出真正诗意化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的旷达情怀1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苏东坡乐观旷达之表现

苏东坡乐观旷达之表现

苏东坡乐观旷达之表现苏轼1、熙宁六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3、遭到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吟出了两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4、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黄州,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苏轼在黄州安然而居,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5、苏轼在做翰林院学士时,有一天去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轼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

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

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

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

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

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

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

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

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

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

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四、乌台诗案对苏的影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五、“诗案”之前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满城老少跟随太守密州出猎,声势浩大,震天动地。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未老,尚有“少年狂”气,苏轼将自己比作三国英雄孙仲谋,正是他胸怀大志,迫切希望自己能英雄有用武之地。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微霜,又有何妨?诗人壮心不已,只待有使“持节云中”,照样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六、“诗案”之后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次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经历了“诗案”之后,诗人昔日的政治上的报复,昔日的豪言壮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已经变成了对生活的淡然,对大千世界的豁然,不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而愤世嫉俗。

“一蓑烟雨任平生”,“小周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苏轼以一种超凡的洒脱,积极地面对生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更是诗人在精神上达到最豁达的,人
世间的种种挫折有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挺过去,再回首往事时,一切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此词为作者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

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缺月当空,人已初静,幽居之人独自在夜中往来走动,又有谁能看见呢?只有天边孤雁的身影仍在徘徊。

那只孤雁,收到惊吓,回头一看,却无人能懂得它内心的愁闷,这孤雁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它捡起了寒枝,却始终不肯栖息,沙洲已冷,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无人理解的寂寞。

整首词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与苏以往的词在词风上有很大的不同,这首词里写的是苏轼在“诗案”之后,对政治心灰意冷,只有自身无人理解的孤愤。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不忍与世俗合污,自视清高,对那个不平的时代表达了内心的愤恨,是人生的另一种洒脱,另一种旷达。

小结:苏轼一生的放荡不羁,一生的旷达情怀,使得成为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虽然他在那个时代备受打击,但后人记住了他,他也教诲今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事时要持着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苏轼评传〉〉曾枣庄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苏轼传〉〉王水照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