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2015年6月,常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记忆,留住城市

文脉”对于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和提升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前期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常州“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成绩和不足,为常州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及“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以特里·库克(Terry Cook)为代表的档案学者在对档案证据属性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的记忆属性,认为档案作为构建社会记忆、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最真实表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市在城市化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中“速生”与“速灭”,这种“建设性破坏”导致了“城市失忆”,造成了城市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淡化,“抢救城市记忆、保留城市脉络”已成当务之急,各地纷纷将城市记忆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职责。

从2014年起,笔者主持的项目团队对常州辖区内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城市记忆相关文献资源展开了调查,本文在总结了常州“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思路及对策。

一、常州“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冯惠玲、张斌等认为城市记忆是对过去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和重构,其物化的载体就是城市记忆的历史记录,即在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郭红解、鄒伟农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定义为: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直接形成的对城市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的总称。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分为城市概貌档案文献、城市管理档案文献、城市建设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四个部分。城市概貌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历史沿革、地域地貌、行政区划、人口、水文、气候等方面的档案文献;城市管理档案文献资源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土地、房产管理档案文献,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档案文献,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档案文献;城市建设档案文献主要指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改建、维修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设计图、总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竣工图等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城市重大事件(时期)、纪念活动、重要会议、重要赛事、节庆活动、重要科研活动档案文献,城市“老字号”企业活动档案文献,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城市名人档案、居民家庭档案文献。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常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标志着常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是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对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和提升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2月,“龙城记忆——常州历史档案陈列展示馆”正式开门迎客,树起了“龙城记忆”档案品牌的一个窗口。以常州市档案局(馆)为首的档案部门正发挥着其构建“城市记忆”的工具价值和

主导作用,形成了多部门联合开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展开了一系列“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活动,在以下几方面成绩显著。

(一)拍摄城市照片和制作相关视频

常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1992年开展声像工作,二十多年来记录反映常州城建面貌的录像资料36000多分钟、照片超过50000张,反映城市建设的专题片100多部。从1993年开始,为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提供各种素材150多次,其中《今日常州》(1995)、《百姓安居》(1995)二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四套、江苏省台播出,《常州第一路——外环路一期工程建设纪实》(1995)、《大运河畔的通天路——奔牛机场改扩建工程》(1996)等在常州电视台播出。仅2011至2012年间,就拍摄了《龙城新客站——常州市客运中心掠影》、《登高望远——常州高新区十一五城市建设掠影》、《常州长乐之州——常州人居环境奖》等33部专题片。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推出了取材于常州的《淹城探秘》(2010年)、《南宋漆器》和《南宋画像砖》(2010年)、《解密淹城》(2014年)等系列纪录片。

(二)与媒体合作公布相关史料

从2008年开始,常州市档案馆充分利用《常州日报》(“档案说话”、“瞬间永恒”专栏),《常州晚报》(“百年档案”、“城事·档案柜”专栏),《扬子晚报》(“档案穿越”专版)等平面媒体,向市民介绍“城市记忆”相关档案史料。2016年7月开始,常州市档案馆与常州新闻综合广播电台新闻合作开办了“龙城记忆”栏目。此外,《江苏经济报》、《中国档案报》、《档案与建设》等省级、国家级报刊上也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内容涵盖了常州历史掌故、人物传奇、名胜古迹、乡风名俗、工业遗存等。

(三)推出编研成果

进入21世纪,常州市档案部门联合相关单位推出了一系列“城市记忆”编研成果。常州文博鉴赏学会、常州市城建档案馆从2006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图书《常州名人故居》、《常州文物古迹》、《常州青果古巷》;常州市档案馆联合各相关单位先后推出了“知我常州爱我常州”丛书和光盘(2009、9)、《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2011、8)、《记忆龙城·百年常州旧影集》(2009、12)、《百年常州》(2009、12)、《瞬间永恒——1949-201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常州史料》(2012、4)。2017年6月,又新近推出了“龙城记忆”之档案故事光盘。

(四)举办专题展览

2008年以来,常州市各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举办了一系列“城市记忆”主题展览活动。如常州市档案馆举办的“常州籍两院院士巡回展”、常州城市建设档案馆举办的“锦绣龙城——常州城市面貌十大变化掠影”、武进区档案馆举办的“龙城骄子展”、戚墅堰区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武进区博物馆的“保

护世界遗产支持运河‘申遗’门票?集邮展”等。

此外,一些由新闻媒体、企业单位举办的“城市记忆”档案主题活动和展览也是层出不穷。如金坛东方盐湖城和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共同主办的《知青》大型摄影展和“茅山老照片”展;常州中海置业联合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共同推出的“目击常州百年暨‘新四合院杯老照片征集活动’”;常州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文联和常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我家30年”摄影图片展等。(五)建立“城市记忆”专题网页

常州市市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都非常重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城市记忆”相关专页,如常州市档案馆的“龙城记忆”专题网页,分“龙城资讯”、“龙城骄子”、“常州年鉴”三个栏目;常州市博物馆的“记忆常州”专题网页,分古城常州、百年常州、市井风俗、历史名人、文化古迹5个专辑。新版常州市图书馆官方网站开设“常州文史资料库”(旧版为“记忆常州”),包括十大名人資料库、常州籍院士、常州籍进士、常州现代名人库四个栏目。此外,常州搜房网新闻中心策划制作了《寻找城市记忆》系列专题网页。

二、“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调查显示,常州档案部门及相关单位目前已开始梳理“城市记忆”的脉络并着手摸查“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现状,逐渐明晰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征集范围,多渠道、多形式展示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史料,业已营造出保护城市记忆的良好氛围。下一阶段的“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工作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文献资源尚需整合

“城市记忆”档案资源除以档案馆为主要保存地,还散存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宣传部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史志单位等。例如,刘海粟作为常州籍的艺术名人,其个人档案是常州“城市记忆”档案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据调查,刘海粟的档案文献散存于常州、上海等城市的相关文化机构。这些保存单位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极易造成“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流失损坏,各单位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管理资源的重复投入也不利于“城市记忆”的立体呈现,严重阻碍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集聚和统筹利用。

“城市记忆”档案资源整合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城市记忆”档案资源,使之达到优化配置,产生聚合效应。因此,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以地方政府为牵头单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能够克服单纯依靠档案部门作为组织实施者带来的建设视角和资源形式单一、偏重历史等弊端。具体来说必须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打破城市中区域、部门、行业间的界限,将“城市记忆”资源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组建“城市记忆”资源建设专家团,制定保护“城市记忆”的专项规划、实施办法和保障机制,加强科学引导,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