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茱萸之谜》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茱萸之谜》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
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
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
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答案:分类别、引用、举例子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不能。
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够准确。
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名称时间有关辟邪除害预防疾病的习俗相关传说相关古诗词句端午节⑴农历五月初五挂艾叶、喝雄黄酒⑶屈原的传说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⑵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汝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
请写出陶渊明《饮酒》中写菊的诗句。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榝就是茱萸。
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答案: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词傲人;树绝对不伤人;树比人坚忍;树会帮助人。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
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答案: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
不少于40字。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答案: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
字数不够扣1分。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红书包》
初中物理老师自我介绍尊敬的校长、亲爱的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初中物理老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进行自我介绍。
我姓XXX,毕业于XX大学物理系,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且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而庄重的事业,教师的责任是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能。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深知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但我的教学理念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并与家长保持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三,我追求自己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我坚信,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因此,我会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的教学策略。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我对物理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热情。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来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学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我也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物理学的精髓。
亲爱的同学们,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白蘑菇回家》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白蘑菇回家》1.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白蘑菇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答案:白蘑菇不易保存,宾馆服务员告诉我保存的方法并帮我把蘑菇装箱;火车上,青海大汉和车友们无私地帮我;我最终把白蘑菇平安地带给妈妈。
2.从全文看,结尾“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案:这句话写出了白蘑菇的味道鲜美,同时也赞叹女儿的孝心,赞美陌生人的心灵之美。
3.文中【A】【B】两处的画线句使用了两种称呼“青海大汉”和“青海汉子”,请说说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大汉”和“汉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答案:【A】动作描写:“二话不说”“重新装箱”“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等一串动作,表现出“青海大汉”助人时的利索、豪爽和热心。
【B】语言描写;一句“很要紧的事”竟是“白蘑菇炖鸡最鲜”,表现出“青海汉子”对妈妈的关心,细致、周到中体现着他的纯真、善良。
4.“风呼啸着。
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答案:使用短句,节奏明快;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
5.“妈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用意。
答案:内容上:“妈妈”一词触动着每个人心底的善意,她能够轻松唤起人们对爱的共鸣。
一路上人们的无私帮助,既反映着人们纯洁善良的心,也体现着人们对母亲的崇高敬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夭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
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答案:“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
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根据提示,填充方框。
情节:突遇暴雪→①→发现黑点→②→发现村庄心理:③→焦急万分→④→失望之极→放下心来答案:①雪地迷路;②看到水井;③满心恐慌;④精神一振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答案:“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
“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②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4.第五段划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
答案:答案略。
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答案: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6.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答案:开放题。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
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
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
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
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
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
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紫罗兰》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紫罗兰》1、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描写了紫罗兰宁静而自足的生活。
为下文玫瑰花的惊艳出场,使紫罗兰自惭形秽而谋求改变铺垫蓄势。
2、在②~⑤段中,“紫罗兰”对自己有哪些不满?对玫瑰花有哪些艳羡?答案:紫罗兰自认为渺小可怜,脆弱被无视。
玫瑰花亭亭玉立,雍容英挺。
3、本文是一篇对话体散文,请结合⑥~⑩段分析“对话”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形象地表现了紫罗兰的迫切和坚定,感情色彩浓烈,使情节推进自然简便。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暴风雨把她从土里拔起,狂风扫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抛在湿漉漉的青草上。
答案:作者运用“拔”“扫”“抛”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狂风暴雨的肆虐和力量,突出了那株紫罗兰的惨痛遭遇。
②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
答案:“超凡绝俗”意味着紫罗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追求到了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达到了至圣的精神境界。
5、文章的题目不完整,你认为在“紫罗兰”前面应该加个怎样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答案:我认为应该添加“勇敢的”,文章讲述一株勇敢追逐梦想的紫罗兰,为理想而死,无怨无悔。
6、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加以阐述。
答案: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都由我自己担承!人应该有担当的精神,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勇往直前,即便是遇到挫折和艰难,都不能退缩,要勇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①幽静的花园里,生长着一棵紫罗兰。
她有美丽的小眼睛和娇嫩的花瓣。
她生活在女伴们中间,满足于自己的娇小,在密密的草丛中愉快地摆来摆去。
②一天早晨,她抬起顶着用露珠缀成的桂冠的头,环顾四周,她发现一株亭亭玉立的玫瑰,那么雍容而英挺,使人联想起绿宝石的烛台托着鲜红的小火舌。
③紫罗兰张开天蓝色的小嘴,叹了一口气,说:“在香喷喷的草丛里,我是多么不显眼啊,在别的花中间,我几乎不被人看见。
造化把我造得这般渺小可怜。
我紧贴着地面生长,不能像玫瑰花那样仰望蓝色的苍穹、转向灿烂的骄阳。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为谁》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为谁》1.作者多次写到“做菜”,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做菜”是全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并推动情节发展。
2.从4—6段概括“我”的“能干”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做菜、照管孩子两不误,做菜效率高,家务事安排有条不紊。
3.第6段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跑塞载送放返折冲甲:塞乙:送丙:折丁:冲4.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答案:运用“大”“好几个”“紧扣”这一连串的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做菜时的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突出了做菜动作的娴熟和做菜的乐趣,同时也饱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欣赏。
共2分。
②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答案:喻体新颖生动,突出了月亮的美好,传达出“我”观看儿子做菜时的愉悦之情。
共2分。
5.结合文末两段,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答案: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爱生活;作为儿女,要感恩父母,关爱父母,回报父母。
1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
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2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
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3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
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
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4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
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
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雨中的猫》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雨中的猫》1、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有何含义?答案:①强调了他对妻子的轻视、冷漠,表现在丈夫的独断自私。
②从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孤独。
2、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答案:屋外是陌生的环境,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寂寞孤寂的氛围,沉闷乏味。
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女主人公的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凭窗眺望和雨中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
3、海明威小说的人物语言简洁有味,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情感,赏析划线句子。
答案:如此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体现了妻子生活的不如意;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强调了她想摆脱旧生活的愿望4、小说以“雨中的猫”为题,有怎样的用意?答案:①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
②“雨”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③“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
5、请简要谈谈“店主”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存在的意义。
答案:一种理解:①店主的恭敬礼貌与细心体贴,与日常生活中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形成对比。
②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让她获得了平等和尊重。
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描述,触发了这位妻子女性意识的觉醒。
另一种解读:店主只是职业性地对一个美国太太表示体贴和尊重罢了。
他作为男性以另一种方式显示了主导权:他送猫给女士其实是将女士自我救赎的努力完全消解,他剥夺了女士自己冲破束缚的机会。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
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
他们的房间就在面对海的二楼。
房间还面对公园和纪念碑。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与周瑜相遇》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与周瑜相遇》1.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
“我”见到周瑜→“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2.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答案: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氛,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3.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答案: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4.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答案: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表明“我”是在梦中见到周瑜。
首尾呼应。
5.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
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外婆和鞋》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外婆和鞋》1.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答案:因为这双鞋是外婆的慈爱的见证,是亲情的象征,它使得回忆变得温暖,生命变得温柔。
2.用一句话概括第3~7段的内容。
答案:回忆外婆给我浇洗鞋并晒干的往事。
3.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和“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令作者难以忘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亲情的写法令我们想起了《背影》这篇课文。
4.“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
“我”会怎样想昵?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答案: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它出真情实感。
5.“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是指什么而言,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表现作者对外婆逝去的悲痛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
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
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
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
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
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
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没有动静。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
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冬季到台北来看雨》1.《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是孟庭苇的一首力作,曲调凄婉。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答案: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看到了台湾河南人的热情。
2.下面ABCD四项中“盛”的意思分别与相同的项是什么,请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盛情邀请盛况空前A.参加盛会B.盛意难却C.身着盛装D.盛气凌人3.演出盛况空前,这可从观众的表现看出:为了看戏,他们克服了路途远、身有残疾的困难;来看戏又当“义工”。
4.第③段“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念家乡的情感。
5.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答案:黯然——是因为想家伤心;铿锵的声音——因为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6.为什么看戏的老乡们一听到《卖苗郎》、《寻儿记》便失声大哭呢?答案: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泪“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7.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与哪句相呼应?用“~~~”画出来。
答案:应画“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8.第⑤自然段的“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
”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答案: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9.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你想说什么?答案:作者来台北唱河南豫剧,看到了台北河南老乡思念家乡的情景。
想说: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一道海峡不能将两岸分隔开来,两岸终究统一等等内容。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1)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1)(1)老赵的麦田刘立勤(1)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
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2)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
(3)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
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
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4)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
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
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
老赵还是不答应。
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
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5)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
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6)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7)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
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
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8)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
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
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
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9)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
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2017:破碎的美丽阅读附答案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
因此,免费范文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供大家参考。
破碎的美丽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
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
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
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
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
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
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14.感知文章,作者从和两方面阐述了“破碎的美丽”。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悼夏丐尊先生》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悼夏丐尊先生》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同样具有人格魅力。
②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
③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
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国家的热爱。
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
②对学生的关爱。
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
③对众生的大爱。
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
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
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答案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
①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
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
②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
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还”。
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
答案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
①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剃匠》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剃匠》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何爹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①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
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
“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
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
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2.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答案: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
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
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3.有人建议把标题“剃匠”改为“青龙偃月刀”,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剃匠”合适①剃匠何爹是小说主要人物,剃头是他的职业②剃匠何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青龙偃月刀”合适①青龙偃月是何爹的独门绝技,刀是何爹剃头时必备的工具②这种刀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缩影,作者借此揭示小说主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
答案: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
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
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
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鉴赏家》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鉴赏家》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
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答案: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
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
答案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
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孩子,你慢慢来》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孩子,你慢慢来》1.文章叙写了三个孩子的遭遇,请分条做简单概括。
答案:①五岁小孩帮大人做生意遭呵斥,②王爱莲因没有交学费遭老师打骂并失学,③十一岁的“我”因不堪忍受学校的种种逼迫而逃学一个月。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排比句或整齐的句式列举当时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反映出世界的残酷忙碌和紧张,反衬出“我”对孩子的怜惜和耐心。
3.作者让“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答案:内容上:表现拥挤贫困的日常生活,烘托作者对孩子的怜爱心理。
结构上:过渡作用,启下以此句引出回忆,承上又以此句收束回忆;前后照应,又有强化。
4.说说文末“慢慢来,慢慢来”中所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既是对花店孩子的爱,对学校家庭社会中存在的威压式教育的谴责,同时也是对所有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问题的思考“阿婆,我要这一束!”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
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
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安娜之死》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安娜之死》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河在远方》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河在远方》1.本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特色,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案:本文情节呈现“场景”组合的特点,作者安排了“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的“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并说说“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小女孩:天真,好奇,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
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喜欢梦想。
“我”的作用:全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我”来展开的,起线索作用:“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之情。
3.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回答以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
答案:从表达角度,用反诘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从情节结构角度说,“我”看到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4.小说中的“河”与“远方”有何含义?联系全文,谈谈以“河在远方”为标题的好处。
答案:“河”:已经消失了的,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殆尽的现实的河;留在我记忆当中的河;儿子梦中的河;美好的大自然的代称。
“远方”既是空间地域上的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既表明“河”已消失,也寄希望于未来。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现代文明对自然本真的损害,表达作者的忧患,总括了全文。
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
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我给她讲井。
给这个孩子。
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
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
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
在动物园里,她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
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么呢?我怎能说得清楚?井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绝大部分内容考核的是各种课外的阅读理解:课外现代文的阅读,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文言文的阅读翻译,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网!一、(2016·梧州)现代文阅读。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丁立梅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
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
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
”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
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
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
”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
”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
”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
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
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
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
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
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
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
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
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
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
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⑧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
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
”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
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
”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
”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⑨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⑩我让他试衣。
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
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11(○)他先出去的。
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
”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
”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12(○)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
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
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
”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选自2015年10月《东台日报,有改动》)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言不由衷:这里是指“我”赞美父亲所搭的瓜果架子是“杰作”并非是内心的实话。
2.阅读⑧~12(○)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
示例:①“我”带他去商场购买衣服,他主动掏钱。
②父亲辨不清方向,他让“我”牵着手回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这里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反复使用“矮下去”,突出父亲确实老了,把父亲比喻为“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岁月面前渐渐老去。
表现出作者对父亲老去的伤感之情。
4.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段话是插叙,交代父亲以前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文章的情节,同时,在对比中突显父亲“老了”,“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5.请简要分析文章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
示例:①题目中的“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__②线索作用。
本文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__③暗示文章主题,以父亲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二、(2016·孝感)现代文阅读。
手掌里的清凉①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
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②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③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
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
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
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④【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
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⑤【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
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
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⑥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
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
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⑦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
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
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⑧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
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⑨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
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
”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⑩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
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
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①题目新颖有美感。
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由手掌上传递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
③以“清凉”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梳理全文内容,将表格里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 (1)渴望(期盼) 清凉哥握弟手 (2)传递(给弟) 清凉3.按要求品析语言。
(1)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品味加点词语)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的费力。
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甲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体贴父母),遇到困难肯动脑(聪明),而且肯吃苦,有毅力。
他具备了如此多的优秀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