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件12-第十一章
中外教育简史 ppt课件
瞽宗 商代大学;以乐教为重;乐师为教师 习礼 习武 教学内容 读
写
中外教育简史
14
算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
一、“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 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中外教育简史
15
二、西周的官学系统
辟雍(中) 东序(东)
天子 成均(西)
30岁 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 40岁 形成自己的学术,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 50岁 获得从政的机会,后开始进行14年的游学生涯 68岁 受礼聘返回鲁国,完成六经的编纂和校订工作
中外教育简史
24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关系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特点: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中外教育简史
28
六、教学方法论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因材施教
冉有和子路都问“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祖先崇拜 巫术占卜
祭祀和巫术活动
中外教育简史
9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传说中的学校——成均
玄谓董仲舒云:“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礼记·文王世子》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教育者:乐师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外国教育史12PPT课件
4.论高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在阿加德米学园
外国教育史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哲学观点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相关研究
外国教育史
返回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2.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3.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4.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外国教育史
二、史前教育的概况
时期
前氏族时期
母系氏族时 期
父系氏族时 期
军事民主制 时期
生产力发展 状态
打制石器的 出现
磨制石器的 出现
青铜器的出 现
外国教育史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 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 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 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 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古典时代的雅典社会 二、文化的繁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古典时期的教育
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
求整齐划一。
外国教育史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 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 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 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 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外国教育史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 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中外教育史课件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
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宫廷学校
智者、三杰
昆体良、西塞罗和奥古斯丁 骑士教育
城市学校
21
大学
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城邦性质 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
教育制度 由国家统一管理
教育目的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教育内容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 枪)、秘密服役
教育方法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教育目的 培养哲学王
教育阶段 教育内容
学前教育(0-7);普通教育(7-18);军事训练(1820);深造(20-30);哲学教育(30-35);实践 (35-50)。
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对象 男女平等
缺陷
忽视个性,具有等级性
代表性的命 学习即回忆*
题
26
亚里士多德
24
苏格拉底
时代
活动于公元前五世纪后期
教育目的 德才兼备的政治家
教育内容 除了三艺外,还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男性,包括奴隶)
教学方法 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
代表性命 知识即美德*
题
25
柏拉图
时代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后期4世纪初
教育实践 创办阿加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
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③反对者: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新托马斯主
义 ④同道异议者:改造主义、实用主义
14
(4)战后发达国家教育改革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美国 ⑤苏联 (5)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进
步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美国 ⑤苏联
15
外国教育史(课件)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 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需 求与技术进步,教育开始关 注实用技能与工业的发展。
布朗李和伯曼的教 育改革
布朗李和伯曼等人主张普及 教育与改革学校制度,为现 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前卫教育运动和民 主教育运动
20世纪的前卫教育运动注重 个性发展,民主教育运动强 调教育公平与人权。
当代的教育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旨在探索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当代教育体系,帮 助我们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趋势。
概述
1 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2 为什么需要学习外国教育史
教育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过程,对个人、 社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各种 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 与认识。
古代的教育体系
古埃及、希腊、罗马 等文明的教育体系
这些文明注重培养公民道 德、体育和知识。古希腊 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教育 有深远影响。
古印度和中国的教育 体系
印度的教育重视宗教和哲 学学习,中国追求全面人 才,强调儒家思想与科技 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体 系
教会在中世纪起主导教育, 宗教教育与拉丁文学习占 主导地位。
美国和欧洲的教育体 系
美国强调综合素养与创新 能力,欧洲注重社会公平 与多语言教育。
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体 系
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科专业 与纪律,韩国则强调竞争 与学术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 趋势和热点问题
各国教育体系受到社会、 经济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发展。
结语
外国教育史的启示和借鉴
外国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 当代教育中寻求创新与改进。
外国教育史全册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十六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十七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第二十一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 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第 第二十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十五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
一门学科只有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才有深厚 的基础 “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 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 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
--巴茨(P.F.Butts)在《教育文化史》
教育史内容的三条主线 第一,教育制度史(实践史)
即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及 其演变的历史。
3.理解学校与社会教化的关系,以及作为特殊教育机
构的宗教神庙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第一节
巴比伦的教育
一、苏美尔文化教育(前4000——前1900) (一)文化和科学 前4000年-----文字(中国,父系氏族)。 前3000年-----泥板书、楔形文字(重点) (世界最早的三种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甲骨文) 科学成就----天文学(星座、太阴历)和数 学(进位制、运算、圆周率)。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
公元3000——前332年 一、文化与科学
前3200年---象形文字(发展成世界最早字母,最终影响希腊)。 书写工具---纸草。 科学:太阳历,圆周率,木乃伊,金字塔。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5、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2、私人办学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有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米定斯基从恩格斯的观点中推导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P8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开始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P14古代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P19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P43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教育史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渐形成一个阶层。
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普罗狄克斯,智者派产生于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的鼎盛时期。
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55智慧即德行由苏格拉底提出P57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也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P61公元前387,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体育馆创建阿加德米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
P63柏拉图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P7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教育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P81罗马各个时期的教育特征(共和早期、共和后期、帝国时代)见讲义p13: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军人,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古罗马后期的教育:即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存在着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体系,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介绍经典课件(PPT58页)
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 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 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 “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 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学制由8—4制改成了 6—3—3制,这是美国成功解决教育问题的范 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 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 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 “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这 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 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 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满足了工商 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
• 18世纪末,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的教育 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二)十九世纪初洪堡德的教育改革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 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学园” 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近代 的课程如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 史等。它为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模式。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十七、十八世纪的教育改革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新教育运动概述】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深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新教育运动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教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的弊端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培养新的人才的新形势。
如教育与社会以及儿童日常生活实际脱节,教育忽视儿童的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等;儿童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等实验科学的诞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1)兴起时期(1889-1914)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办了一所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雷迪对英国现行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极为不满,致力于建立一种提供“一种完全现代而又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的新型的学校,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德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活动,改造旧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偏重古典语文课程、忽视社会关系及个人关系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雷迪被誉为“新教育运动之父”。
1893年,英国的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课件
02
中世纪外国教育史
基督教的教育
教会学校
基督教教育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教会学校是其主 要的教育形式。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宗教教义、道德规范和 基本的读写能力。
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不仅是宗教修行之地,也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 场所。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都在修道院里学习或工作。
教士的角色
教士在基督教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精神 领袖,也是教育者。他们向信徒传授宗教知识,同时也关 注信徒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强调学科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主张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现代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通过立法保障适龄儿童接 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
求家长送子女入学。
中等教育制度
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两种类型,为学生提供多 样化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 生等层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 识和研究能力的训练。
03
近代外国教育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个性解放和自
由。
教育内容与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古典文学、艺术 、历史等学科的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
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个性、情感和感官的满足,提倡以人 的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强调教 育实践的重要性,提倡教育方法的革新。
A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个 性发展,提倡教育内容应符合儿童
的兴趣和需求。
B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件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件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 巴比伦的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育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例如书函文学创作)。
2. 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取;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研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祷告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成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就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于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2)专门职业课程,即为书函、律令等;(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以机械教学居多。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 婆罗门教育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 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 佛教教育教育主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育僧侣。
自学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熟读居多;高级阶段,争论和议论。
简评:优: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教育具备阶级性及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外国教育史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教学PPT课件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指出: “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杜威重视本能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习惯都建立在他们的原始 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的实质是其本能的发展过程。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一)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 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儿童的成 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重视 生长的过程。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一般把杜威在1896年发表的短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看作是芝加哥机能主 义心理学派正式建立的重要里程碑。
杜威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或各个部分,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主张心理学研究动作的机能,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衡量一个经验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两个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交互作 用”。
“连续性”原则的含义是:经验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结果的意 义,形成一种倾向性或习惯,进而影响到后来的经验的性质。
“交互作用”的原则赋予经验的两个因素,即客观的条件和内在的条件以同等权利。
二、 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其实用主义哲学相联系,具有其他教育理论所不具备的复杂性。 他以实用主义经验论、社会改良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 依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社会和受教育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 学校和职 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不合格 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地方教育局对私立和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 进行资 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
(5)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 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 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圣约翰学院建立于1511年,是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 后玛格丽特· 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学院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 为闻名,被誉为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由于圣约翰的学生大多来自英国的私立公学,因此她 的学生被认为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骄傲的一群,剑桥校园中一直流传着一首儿歌,“我宁愿到牛津也不要 到圣约翰”(I'd rather be at Oxford than at Johns),取笑学院的贵族氛围。
1、特性 从随意性的受个人因素影响的向有组织的制度化的系统地连续干预转变。 2、教育管理制度的变化 (1)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对私人捐献的资助”,1833-61年,2万到80万英镑 (2)1834,44,46年《工厂法》 (3)1839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第一任秘书詹姆斯· 凯博士四大功绩。 a、建立一个有效地通过教会组织分配和管理政府初等教育拨款的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广泛的公款补助学 校的联系网。
总结
1、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世俗化,公学文法学校发展 3、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古典人文学科成为 中高等学校的核心课程 4、教育目的从培养教士向培养绅士转变 5、形成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三、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
1、总体情况 (1)王政复辟造成教育衰退(文法学校和大学) (2)国教非国教之争对教育的影响(私人学校和
第十一章
英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英国教育的特性以及英国制度和
文化对教育特性形成的影响。
3、理解英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贡献。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教育 (公元5世纪——18世纪中期)
一、中世纪(5世纪-16世纪)
(一)开端(600-1066) 1、597年,奥古斯丁入英传教建校 2、学校教育的起源 (二)兴起(1066-1300) 1、教会: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2、大学的兴起 (三)发展(1300-1530)
4、技术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端 (1)技术教育的弱势 (2)工人讲习所的建立 1823年尤尔在格拉斯哥组成了第一个工人讲习所。为上夜校的工人和 艺匠讲授“技术和制造的科学原理”
同年伯克贝克在伦敦建立了第二个讲习所。并出版《技工杂志》。 18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有600所,学员50万人。 部分讲习所发展为19世纪后期的技术院校。 部分变为面向中产阶级的成人教育机构 (3)其他技术教育机构的创办 英国皇家学院 皇家化学学院 矿业学院
(二)中等教育
1、文法中学和现代中学双轨制的延续 2、共同学校和综合学校的发展 (1)工党政策的转变 (2)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新观点 (3)教师和家长态度的转变 (4)“人人受文法学校教育”(工党)口号的提
出和综合中学的兴起。(1964)
3、保守党的反复(1970)
c、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d、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 中得到补助。
e、 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 宗教教义课程。
4、评价
(1)教育逐渐国家化、世俗化,法制化
(2)双轨制形成。
定了英国国家干预教育所采取的形式。
(3)运动 威尔士巡回学校运动,星期日学校运动
2、中等教育的发展
a、公学变化:从为本地贫穷男孩建立 的免费教育结构变为为贵族和特权阶层培 养统治阶层的学校。
b、家庭教师、私立学校和学园 3、大众识字率
4、国家在教育中作用争论
问题:国家该不该在教育中起作用?无论是
二、16世纪初至王政复辟(1530-1660)
1、有教育革命之称,尤其大学和文法
学校的大发展,为1640,1688革命做了准
备。
2、宗教改革带来了教会教育的衰落、 教育世俗化的开始和英国教育的国教会特 性,1601年济贫法。
3、教育慈善事业兴起(慈善学校,济贫学
校),幼儿学校、英语学校、私立学校(包括
(2)11岁考试与能力分组
2、普洛登报告(1967)的影响 (1)基本原则 补偿教育原则 儿童中心主义原则 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分配同等原则
(2)具体建议 教育优先发展区 加强家校合作
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发展幼儿教育 统一入学时间 取消11岁考试 加强教师培养,补充教辅人员 改善校舍
学园的建立)
(3)对教育人民的恐惧和教育对社会的不适应
2、初等教育发展(公共和私立) (1)机构 公共学校,英语学校,ABC学校,读写算学校,幼儿学校,贫民习 艺所,工作学校等大量建立。
(2)组织 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国教贫民教育促进会。确立了一种影响以后 教育的传统:建立一个鼓励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的中央组织。基本决
同等成绩同等奖励原则
同类机构不区分和不限制原则 学生转学自由原则 高等院校自由发展原则 保持质量标准原则
(7)详细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为学生提供免费医 疗、牛奶、午餐和其他点心,必要时包括衣、食、宿;为缺 陷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为少数考入 收费学校的学生支付学 费,为公立学校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费,为接受继续教育和高
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负责组织青少年的业余文化娱乐
活动;为2-5岁的幼 儿提供学前教育;设立郡学院,为未满 18岁的离校青少年提供非全日制教育,等等。
1、公学建立:1382温彻斯特,1440伊顿公学。
2、教育的世俗化和职业化:私人慈善增加教育投资;牧师、工匠学徒、律师培养 (四)本时期特征总结 1、以教会学校和教会教育为主, 2、大学、公学的逐步建立 3、大众识字率的提高:拉丁文、法文、英文:文盲——3%——50%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3、1922年人人受中等教育运动(工党)
4、 1926年哈多报告
文法,技术和现代中学三轨制(学术、
技术和实用)
5、11岁选拔考试
6、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 (1)废除1899年建立的只负责督导的中央教育署,设立教 育部为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废除以往中小 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迭的学制,将法 定的公共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 岁)和继续教育(为离校青少年而设)三个连续的阶 段。
1、科学艺术署
2、技术学院
3、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 4、《技术教育法》
第三节
20世纪英国教育
一、国民教育制度的统一和确立(1902-1944)
1、中央教育局和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
2、1902年教育法(巴尔福法)
(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
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3)初等教育发展,提高了识字率,文盲基 本扫除(1891年男94%与女93%,19世纪末 97%),为免费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4)促进女子教育。
(二)中等教育的发展
1、汤顿学校调查委员会
2、公学:精英教育,忽视科学 (三)高等教育
1、城市学院的兴起
2、大学推广运动
(四)技术和继续教育
伦敦大学学院外景
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最初的名字是“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是当时英格兰仅有两所大 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外的第三所大学,而且是一所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一开始想 作为一所综合大学,而不是学院或者研究机构。但是其获得皇家宪章授权独立颁发学位的努力遭到英格 兰教会的强烈反对,直到1836年,与国王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它才获得了颁发伦敦大学学位的权力。 伦敦大学学院是大不列颠历史上第一所无差别接受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高等学府。是第一所给与女性与 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学府,同时也是英格兰第一个学生会的创始地。
女子学校)等出现,促进教育机会扩大,受教
育水平提高,促进社会流动
4、人文主义的影响使得教育改革呼声出现,
建立了人文主义学校:圣保罗公学,改变了英
格兰教育模式:实用,古典
5、大众识字水平进一步稳固提高
伊顿公学
英国私立男校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温莎小镇,是英国最有名的男校之一。由亨利四世于 1440年创办。与女王钟爱的温莎宫隔泰晤士河相望。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 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 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s/blog_5fd056880100d1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