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第12课词四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设计,初步了解苏轼词风,理解诗词大意。
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
3.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学习苏轼旷达胸襟。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设计,初步了解苏轼词风,理解诗词大意。
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学习苏轼旷达胸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讲述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一年一度的电影艺术节即将来临,某剧组打算将《江城子·密州出猎》翻拍成微电影,特邀我们班协助微电影的创作。
经过研讨,确定以下创作任务:任务一:指导电影朗读配音任务二:确定电影中心元素任务三:明确电影主题思想请各位同学为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出谋划策吧!任务一:指导电影朗读配音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有好的配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微电影拟配乐朗诵诗歌,本环节的任务需要同学们为配音演员设计诗歌朗诵脚本。
朗诵脚本设计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懂词意;③读出节奏、语调、重音、情感等。
读准字音聊发( fā) 擎( qínɡ)苍貂裘( diāo qiú) 千骑( qí)平冈( ɡānɡ) 酒酣( hān ) 鬓( bìn ) 遣( qiǎn )2.读懂词意①解题“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地名;“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点明了本词的主要内容:记一次在密州时的外出打猎。
②根据文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大意。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从《渔家傲•秋思》中一探诗词鉴赏思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背诵,默写;②熟练掌握“知人论世一一想象入境一一共鸣入情”这一鉴赏诗词的思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读、听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导入、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词人范仲淹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赏古诗词感受古人生活,提升审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奋发进取,不负青春的健康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诗词鉴赏的思路,领悟《渔家傲秋思》一词中的情感【难点】比较阅读《苏幕遮怀旧》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配乐图片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笔下的秋,温柔绚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将秋描绘成画,空灵唯美,而马致远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仿佛秋天藏着心事,凄美伤感。
还有一人,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伫立在西北边塞的漫漫戈壁中,望着北雁南飞,内心又生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西北世界。
板书词牌名及题目:渔家傲秋思二、知人论世,了解词人师:有了解过范仲淹吗?(让学生回答还记得哪些相关知识)补充相关知识,播放小视频三、读赏词,教师引导1、【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整首词)师:请大家花2分钟自由朗读,稍后随机邀请一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燕(yαn)人不寐(m6i)【资料】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在任4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师:各位读得挺投入,随机邀请同学来读。
对该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送掌声。
(尽量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师:听完他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次Q2、【二读会意境】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第12课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人所写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感受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
在语言方面,辛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冲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语、古语入词,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写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
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阅兵场面的内容,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小贴士】破格突破“过片"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
第12课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反复吟诵,体会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悟读感受,品析词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体会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教学难点】悟读感受,品析词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少年狂》请学生寻找里面出现的诗词名篇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二、初识东坡请同学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苏东坡及学过的诗词,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呈现。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忆,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课堂积极性。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整体把握。
三、初读,入境(一)诗词是流淌的音乐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同桌讨论,寻找《江城子·密州出猎》朗朗上口的原因。
明确:押韵。
韵脚: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
感受豪放派的词风,说一说应该怎样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明确:抓住意象,如:黄、苍、平冈、虎、雕弓、天狼。
读出激昂铿锵之感。
(二)诗词是有声的画面请同学们结合呈现的图片,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词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
四、品读,入味诗词是翻腾的内心叹息1.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能表现苏轼心情一词。
明确:狂小组讨论,上阙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态?明确:装备齐全,何其威武!随从众多,何其雄壮!倾城观猎,何其感人!自比孙郎,何其豪气!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发“老夫”的“狂”情。
出示【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第12课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品读词句,感受词人的豁达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
他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1.自请外调的悲凉二十岁考中进士,名动天下;在新旧党争中受到排挤,自请外调;一直期望得到朝廷重用,但在杭州三年任满之后,仍启用无望;后被调任密州,此时已四十岁,多次感慨“早生华发"“鬓如霜”。
2.治理政事的勤勉密州上任第二年,积极治理蝗旱,赢得百姓爱戴;曾去常山祈雨,返回途中与同僚一起打猎。
3.外族侵扰的担忧北宋军事力量孱弱,辽国和西夏长期与北宋对峙;辽国要求重新划定边界,胁迫北宋朝廷割让部分土地。
【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12课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满江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仔细品读词句,感受词人寻求救国良方、匡国济世的凌云壮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她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
今有《秋瑾集》《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词人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1903年中秋节,词人与丈夫发生矛盾,看到民不聊生、破碎不堪的国土,又想到八年来表面光鲜、实则饱受折磨的婚姻生活,便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nónɡ)/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mǎnɡ)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速放慢,读出词人的失落、幽怨之情;下片语速较快,语调高昂。
“青衫湿!"一句,语速缓慢沉重,读出悲伤叹惋之感。
【诗文翻译】译文:我暂时居住在京城,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黄色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结婚八年来一人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
(老天)苦苦地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一颗真诚的心,常为别人激动。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课文精讲】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
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认识词人,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2.赏析名句,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的情感内涵2、理解词中的景与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内涵【教学过程】1、知人论世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背景介绍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3、了解大意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4、佳句解读(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的意思是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和中原大不相同,这里的塞下点明了词人所在的地点,秋点明了季节,而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塞的秋季风光与中原地区的秋季风光不同。
一个异字,统领了下文全部景物的特点。
(2)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衡阳雁去,这里理解为雁去衡阳,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边声、千嶂、燕然未勒”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②品味边塞苍凉之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理解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对知人论世,深度把握诗词情感,走近词人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解读全词,以“异”立骨,通过解读异景、异情、异人,逐层深入,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结合过往所学以及课堂拓展,深入了解并体悟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点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几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充满忧乐情怀的范仲淹,面对大漠的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把九下的《渔家傲·秋思》拿出来,和《岳阳楼记》整合,更立体地感受范仲淹其人。
二、诵词——读出一点诗词的韵味1.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2.请生范读,读准节奏;3.齐读,读出情感。
三赏“异”——品出一点诗词的深意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你会用哪个字——“异”主问题: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词句,感受秋思之“异”1、身临其境赏异景引导问题一:请小组合作,赏读上阙,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明确】异是什么意思?——景色之差异塞外有何差异?——环境恶劣、荒凉“衡阳雁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此处从听觉写景,那么让我们闭上双眼,倾听来自边塞遥远的声音……有何感受?【背景】“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作者,理解诗词大意,能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词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但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18岁就考中进士的他,一心要继承岳飞遗志——北却金兵,恢复中原。
曾经,他横刀立马带50人突击小分队夜袭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绑走叛贼,并千里奔驰赶回当时的首都临安,当众将叛徒斩首示众。
真正是“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啊!如此剽悍勇猛,吓得只想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连忙将其召回,委以文职,让他闲居江南二十多年。
公元1188年的一天,他在居所迎来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促膝长谈,彻夜不眠,甚是尽兴。
友人走后,心绪难平的辛弃疾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二、诵读体悟1、观看微课动画,了解作者并给词句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研读赏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找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破阵子、同甫、赋和壮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12课《词四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12课《词四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在18岁写下的战斗口号。
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时才19岁,照片里,他眼神澄澈地看着镜头,手里掰着橘子,笑容俏皮,永远年轻。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是边防战士喜欢的一首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第一课时三、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出示“知识链接”)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塞外特殊的环境特点。
3.感受词人忧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提起范仲淹,最容易想到《岳阳楼记》,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今天,老师想与大家分享有关他的另一句名言,“腹中自有百万甲兵",这句话出自当时与大宋交战的西夏敌军;由此可见,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他在戍边期间写下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工于诗词散文,风格较为明健。
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文学常识】词词是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成熟繁盛于宋,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
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
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
12.词四首 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课文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文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边的诗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几首词也是关于边关的。
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边关的风光吧。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
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3)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他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4)秋瑾(1875—1907),字璇卿 , 祖籍山阴(今绍兴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志士。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生字、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1. 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背景介绍(1)介绍秋瑾的生平与成就。
通过多媒体展示秋瑾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这位女词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讲述秋瑾的字号、别号以及她在中国民主革命和女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课文背景的兴趣。
(2)讲述《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
通过讲述秋瑾在1903年中秋时节,与丈夫发生冲突后寓居北京阜城外的泰顺客栈,决心投身革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2. 激发思考(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秋瑾为何会有冲破家庭束缚的决心?"、“她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的?”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见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二)课文朗读1. 朗读前的准备(1)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背景和作者秋瑾的生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接着,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基调。
2.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知人论世,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范仲淹,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践行了他的政治宣言,是否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二、读“秋思”,明词作之意(一)析标题,知背景1.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能是什么?“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
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3. 这和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预设: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追问:是什么让我们对范仲淹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
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江城子》教学目标:诵读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
围绕情境任务,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学写推荐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人活一世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即便是以豪放旷达、潇洒随性而闻名的词人苏轼,也在内心深处久久地怀念着一个人、追忆着一段情,这个人就是他的结发妻子王弗。
王弗在十六岁还是个花季少女的时候便嫁给了苏轼,当时苏轼十九岁,他们是一对恩爱知心的少年夫妻。
在相伴了十年光阴之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卒于汴京,第二年千里归葬眉山。
此后苏轼因为新旧党争,仕途多舛,待到十年后,他外放密州为官。
有一天夜里,梦见了暌违十年的亡妻。
这一场“相会",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甚至跨越了生与死的鸿沟。
醒来之后,苏轼心中百感交集,将哀思化入笔墨,便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同学们,我们不妨也读一读吧,感受感受这位痴情的男子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语调、节奏来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二、解题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一般在每年阴历的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
在“雨水"节气里往往会有降雨发生,因此就有了“天穿之说”。
“天穿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个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苏轼自然而然的在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忽然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学生再读,角色代入,你就是那个诉说思念的苏轼,学生描绘词的内容。
生1: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沙场点兵下阕:描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满江红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