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杨氏之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 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杨氏之子机智体现在哪里。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杨氏之子机智体现在哪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杨氏之子故事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小古文?(预设:《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同学们的课文积累很丰富。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小古文的大概意思吗?嗯,说的真好,抓住了重点。
今天,我们依旧来学一篇新的古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齐读。
2.板书课题,你知道“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吗?嗯,没错,就是姓杨人家的孩子。
“之”是“的”的意思。
你学过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还记得吗?(预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组词、结合注释)同学们都有一套好办法,那这古文一定难不倒大家。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读通顺,会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诣”的读音,“禽”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文,理解文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古文,用上所学方法理解“惠”“诣”“设”等词的意思。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前三句:1)引导学生理解“甚”“乃”等词的意思。
2)为谁设果?杨氏之子设果,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为孔君平设果,这孩子非常懂待客之道)3)指名说说前两句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表格式教案

2、挑战带着理解背一背。
六、小结回顾
总结: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 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 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的把握 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魅力语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丽与 精彩!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___。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 _________。 小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小组讨论: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 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也表达了“既然孔雀 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教学设计标题:《杨氏之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有一定的关注,并有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的能力有 所增强,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因为之前已经有学习文 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这篇文言文难度不大。重点在于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 的巧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 成诵的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 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学到了两首写小孩子的古诗,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
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
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
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
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之子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板书:读)2、指名读。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
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板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出示填空,检查自学情况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精美教案(统编版)

《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品味文中人物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梁国、杨氏、孔君平、夫子、乃、设、曰、聪惠”等生字词,积累词汇。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抓住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聪明机智的人物?他们有哪些有趣的故事?b.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c.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聪明机智的孩子的故事——《杨氏之子》。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b.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
3.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4. 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特点a.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语言。
b.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5. 学习写作方法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b.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6.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内容,提炼主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用词。
2.难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准确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材;2.辅助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关于《杨氏之子》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情节导入《杨氏之子》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教学展开:–细致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解释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组织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活动设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
4.课堂总结:–小结故事主题,梳理故事情节;–回顾重点词汇,强化学生词汇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

(3)耳闻杨氏子甚聪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故事接下来的情节,鼓励学生也用文言文方式来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也通过手进一步感知文言文语言的艺术之美。
3.这就是中国古文语言的精妙,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惠,课后完成以下作业(出示)
①谁为谁设果?一起读一读(出示: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②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却用了几个字来表达?再读(7个)
③仅用了7个字来就能表达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古文中语言的简洁凝练。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孔君平又是怎么做的?理解“示”“此”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现在让我们把古文尝试背诵下来,我们一起来试试。配乐朗读,老师读黑色,遮住的有请你们来读?(课件出示配乐)
六、拓展延伸
2.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预设:(1)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知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②如果是你听到来家里的客人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你立马会怎么回答?
③那么多的水果,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来说呢?(杨梅,第一个字是杨字,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
④孔君平就是想表达他们都有个“杨”字,还有什么其他意思吗?
预设:有言外之意,你姓杨,杨梅也姓杨,杨梅和你是一家人,你们就是兄弟姐妹啰。
⑤原来是拿杨氏子的姓氏在做文章呀!那这是在嘲笑杨氏子吗?(出示课件:开玩笑)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
板书:杨氏之子(齐读)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一)朗读展示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
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
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为设果儿应声答曰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
重点指导: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
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
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教案3篇Lesson 10 of the son of Yang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杨氏之子范文(最新版)2、篇章2:杨氏之子模板(标准版)3、篇章3:杨氏之子样本(标准版)篇章1:杨氏之子范文(最新版)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会背一些文言文句子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1.导入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来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齐读课题师:什么意思?(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也可以当“女儿”,老师姓周人家的女儿,你们可以称呼我为周氏之子,也可以称我为周氏之女,那你们能不能介绍你们自己啊?说说看3.介绍《世说新语》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面对孔子的提问时,巧妙地回答,使孔子对其刮目相看。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聪明才智和机智应答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寓言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需要学生仔细体会,理解其中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有所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3.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言词汇和句式的解释。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思维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让学生领悟到聪明才智和机智应答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文言词汇和句式的解释资料。
3.相关案例分析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氏之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和引导,解释文言词汇和句式。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杨氏之子的回答为什么会让孔子刮目相看?你认为杨氏之子具备了哪些优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如果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
(投影出示)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
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
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
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
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2、引入课题,解题: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二、合作交流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杨氏之子》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主人公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了解他在应对时的机智和智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杨氏之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机智应对的情况?”比如,当别人开玩笑时,你是否能巧妙地回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和句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宾语前置、省略等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智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句式理解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图示、对比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杨氏之子》教案7篇

《杨氏之子》教案7篇杨氏之子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解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灵聪明和他的答复的奇妙之处。
3、熟悉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幽默和机灵。
三、教学难点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幽默和机灵。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预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二实小来了很多评委教师和听课教师,你们快乐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日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欢乐的事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节课我确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刚刚我们的沟通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觉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
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宝。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
板书:杨氏之子2、解释课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2、通读课文同学们喜爱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抓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3、检查通读状况同学们都读得很仔细,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教师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字音都读准了,课文确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你们都读得特别仔细,教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教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答复)(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4、沟通学习古文方法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解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杨氏之子》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氏家族的故事。
通过杨氏之子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勇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准备相关的指导资料,帮助学生提高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杨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巩固和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勇敢到实际生活中。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节奏。
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2.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口吐莲花。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聪惠”两个字来感悟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内引外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面文言文。
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口吐莲花”,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紧紧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使学生与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文本展开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领略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美和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1导入速读速记:1.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2.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
——玉外纳(古罗马)3.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席勒(德)师小结:希望在今天的课上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天空,展开语言的翅膀腾飞。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课一开始,教师要补充读关于单元主题的资源。
这一环节,开启了学生进入本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之路,也为后面让学生评价杨氏子,与杨氏子“对话”准备好了素材,为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
2初读文本,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1. 指名读,请同学点评,师提示。
2. 师范读,生倾听并划分节奏。
3. 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
4. 出示隶书繁体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原文。
(配乐:古筝)5. 指名读,师点拨。
生评价,自己在下面试一试,齐读。
6. 出示课件: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提示学生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和疏离。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直面文言文的节奏美和语言魅力,教师让学生由浅而难层层走进原汁原味的文本。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幽默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言文,导入新课1.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节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
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初读感受。
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世说新语》内容简介:《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
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一)《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
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
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
”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
参考答案:一、1.(1) 2.(3) 3.(2) 4.(4) 5.(5)二、1.(1)√ 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