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
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
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
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讴歌自然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之一,充分表明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资源利用手段和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就是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科学利用资源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北方草原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2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
草原文化是开放型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方面。凡是与北方草原民族有联系的封建朝代,往往是思想最活跃的朝代大多数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突破。成吉思汗提出的所有宗教信仰平等的法律,作为一种政策,在十三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政策。时至今日,开放的思想依旧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也是拥有活力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文化被淘汰,而新的文化不断诞生。
3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伦理特征
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游牧人必须以诚信为最
高道德水准,已成配天,以信取天。形成以诚信为重,推崇以诚立命、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价值核心与文化理论。民族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懂的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英雄的民族。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仿英雄当做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其尚武精神可以放映在游牧民族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在民族迁移和文化交融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