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新部编本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咏物诗有个很明确的认识。对怎样鉴赏咏物诗,也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对咏物诗中或显或隐表达着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用明确的语言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志,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理解两首咏物诗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1用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回顾咏物诗、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咏物诗鉴赏、最后自己学习运用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描述三步法,阐释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学生能轻松操作三步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在课堂上,通过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和图片及其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鉴赏咏物诗——子规的不满
(尝试品读咏物诗《子规》(顾况),总结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诵读诗歌,找出《子规》诗中表现子规特征的词语?(展示子规鸟的图片)
2、作者说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为杜鹃,那杜鹃还有栖息之地吗?为什么?
3、联系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解释让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鉴赏,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志。
四、课堂小结——物象皆有情

《宋词选》中的咏史词与咏物词 - 教案

《宋词选》中的咏史词与咏物词 - 教案

《宋词选》中的咏史词与咏物词教案一、引言1.1宋词的背景与历史意义1.1.1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1.1.2宋词的历史意义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1.3宋词的发展历程与宋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1.1.4宋词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2咏史词与咏物词的定义与特点1.2.1咏史词是通过词的形式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感慨。

1.2.2咏物词则是通过对物体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3咏史词与咏物词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1.2.4咏史词与咏物词在宋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宋代词人的创作才华。

1.3教学目标与重点1.3.1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3.2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咏史词与咏物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1.3.3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1.3.4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宋词的起源与发展2.1.1宋词起源于唐代,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发展,最终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2.1.2宋词的发展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2.1.3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2.1.4宋词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咏史词与咏物词的艺术特色2.2.1咏史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

2.2.2咏物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物体的精细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2.3咏史词与咏物词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艺术技巧。

2.2.4咏史词与咏物词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3咏史词与咏物词的代表作家和作品2.3.1咏史词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3.2咏物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周邦彦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3.3代表性的咏史词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代表性的咏物词作品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类别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思路四、掌握咏物诗的常见手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感情类别。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说出这些诗歌分别属于什么题材的诗。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4.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赞扬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1.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区别咏物诗和一般的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高尚气节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咏物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风光图热爱大自然,隐逸避世写景诗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手法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托物言志;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咏史》和《乌衣巷》四首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10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四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爱国情怀。

3.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四首古诗的朗读、赏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咏史怀古诗的学习。

2. 朗读古诗:让学生朗读四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赏析古诗:分析四首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河山,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

b. 凉州词:王翰以边塞风光为背景,表达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情怀。

c. 咏史:杜甫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d. 乌衣巷:刘禹锡以南京乌衣巷为题材,抒发了怀古之情。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古诗四首:《登鹳雀楼》、《凉州词》、《咏史》、《乌衣巷》b. 意境与表现手法c. 朗读与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咏史怀古诗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学号: ______ 姓名:_________<11>咏物诗四首【旧知检测】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何时倚煨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2、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猎》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螢。

_____________________《积雨網川庄作》4、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考点呈现】1、鉴赏诗歌的形象;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物诗】1、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2、主要类型:(1)“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2)“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3、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4、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常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题型归纳】1、形象鉴赏: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描述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中的XX具有怎样的特点(品格)?2、作品思想内容及情感:寄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尝试练习】阅读《赏牡丹》,完成下列问题。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笔下的牡丹高贵富丽。

比艳丽妩媚的芍药更有格调,比高洁清净的荷花更有情致, 是国中最美丽的女子,所以花开时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座长安城。

2、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使用了衬托手法,用艳丽妩媚的芍药、高洁清净的荷花来衬托牡丹有格调、有情致,高贵富丽。

咏史教学教案

咏史教学教案

咏史教学教案教案标题:咏史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咏史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咏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咏史的定义和意义;2. 咏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历史诗歌等相关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咏史的定义和意义:咏史是通过诗歌、歌曲等形式来歌颂历史人物、事件和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分享咏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历史题材、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注重节奏和韵律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一些经典的咏史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中的咏史元素和技巧。

2. 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尝试撰写一首咏史作品,并分享给同伴。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历史人物、事件或时代,撰写一首咏史作品。

2. 学生分组互评,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修改。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咏史作品,并谈谈自己在撰写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创作咏史作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更多的历史资料,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咏史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咏史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咏史作品质量和创造力;3.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1. 历史教科书;2. 咏史诗歌和文学作品;3. 多媒体设备。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分析典型咏物诗,培养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3. 咏物诗的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相关咏物诗的文本材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咏物诗产生兴趣。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二、教学内容展示(20分钟)1. 分析典型咏物诗,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咏物诗的定义、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才华。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咏物诗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此外,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咏史诗教案

咏史诗教案

咏史诗教案一、教材分析咏史诗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叙述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题,采用韵文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咏史诗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本教案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咏史诗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设计。

教材名称:咏史诗适用年级:初中教材版本: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要求进行选择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咏史诗的学习,使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咏史诗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几种不同类型的咏史诗作品。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咏史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方法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咏史诗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咏史诗作品,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出符合咏史诗的要求的作品。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a. 咏史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咏史诗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写作主题、韵律规律、表达手法等。

b. 咏史诗的类型:介绍咏史诗的几种不同类型,如叙事咏史诗、抒情咏史诗、赞美咏史诗等。

c. 咏史诗的选材和写作技巧:分析咏史诗的选材和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d. 咏史诗的鉴赏:选取几篇优秀的咏史诗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e. 咏史诗的创作:指导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符合咏史诗要求的作品。

2.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和导入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咏史诗的概念和作用,并提出学习咏史诗的重要性。

Step 2: 知识讲解分析咏史诗的定义、特点和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咏史诗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史诗三首》教案1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史诗三首》教案1

咏史诗三首(一)《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1、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4、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一)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咏史》教案《咏史》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2、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3、了解作者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2、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二十七岁为举人,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

38岁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

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1841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主张改革弊政,抵御外辱,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成为他批判现实的武器。

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

著有《龚自珍全集》。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50首。

二、写作背景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

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

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荡然沦丧殆尽。

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和仕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律,讽刺鞭笞丑恶的现实,以警醒世道人心。

本诗虽名咏史,实为讽今。

三、诵读体会,把握文意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在繁华富庶的东南,那些“名流”在声色场、名利场中彼此勾心斗角,制造许许多多无聊的恩恩怨怨。

这两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

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六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著名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对所选诗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特点b. 诗篇举例:《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情感表达与意境分析d. 课堂练习: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咏史怀古”为主题,创作一首诗。

2. 答案示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英雄豪杰成古事,江山如画永流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文章教案

《咏史》文章教案

《咏史》文章教案咏史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掌握咏史文章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

2. 了解咏史文章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和联系。

3. 能够通过创作咏史文章,表达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思考和崇敬。

二、教学重点1. 咏史文章的定义和特点。

2. 咏史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10分钟)1. 老师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咏史文章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提问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思考和兴趣。

【讲授】(30分钟)1. 老师详细介绍咏史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 首先,明确咏史文章的目的是表达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敬仰和思考。

- 其次,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 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和详实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具备信服力和可读性。

2. 老师通过分析典型的咏史文章范例,解读作者运用的技巧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实践】(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实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咏史创作。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写作步骤和技巧,开始撰写咏史文章。

3. 老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修辞和相应的历史事实。

4. 学生完成初稿后,可以互相交流修改和提供建议,以改进自己的作品。

5.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终的咏史文章,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展示与评价】(20分钟)1. 学生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咏史文章,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和创作。

3. 最后,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强调咏史文章的重要性和魅力,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历史并以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案和范例咏史文章。

2. 学生的习作材料和纸笔。

五、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咏史文章的特点和技巧。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教案3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教案3

【教课目的】1、认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试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课要点】认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课难点】试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课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议论相联合【教课媒体】幻灯片【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诗谜导入请你猜猜下边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一)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节气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鞭炮》明 ?黎淳【简析】固然我的身材瘦弱,浑身被扎得牢牢的,可是,我其实不因此意气消沉。

等到适合的节气,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顾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字谜:鞭炮【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这个字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

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阵容煊赫,此后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

后二句则示意贾元春的受宠只可是是稍纵即逝,贾家的荣华荣华瞬间分化崩溃。

A二、对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能够成为诗人描摹歌唱的对象。

他们在仔细描摹的同时,寄望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先人很喜爱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 首。

看法——咏物诗描绘客观的“物” ,仔细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质量,借以抒情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色——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望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归纳事物的特色(形态、色彩、所处环境、精神品行)2、领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理想、梦想等)3、剖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照、侧面衬托)四、诗作解读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感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诗人简介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著作作郎。

擅长歌诗,性好幽默。

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显贵,贬为饶州司户从军。

《咏史》课文教案

《咏史》课文教案

《咏史》课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鉴赏《咏史》这篇文言课文,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咏史》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2. 理解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意义。

3.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与《咏史》相关的历史图片或重要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预习《咏史》这篇文言课文,了解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提醒他们关注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句型。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咏史》,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示例:(1)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它们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2)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是什么?4. 交流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认识。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咏史》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并对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归纳。

示例:(1)《咏史》以历史为素材,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历史的向往和思考。

(2)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达了历史对当代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6. 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额外阅读,了解更多与《咏史》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与此课文进行对比和对照。

鼓励学生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将自己的想法与相关资料结合起来,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导入:利用图片或文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预测的能力。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信息,回答问题。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教学设想】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

用典只是手法、过程,而不是目的。

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表面的典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所在。

这一节课,就是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用典手法到咏史抒怀的通道,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感情、读懂诗歌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二、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内容】一、课堂导入:(课件展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一个接点:找对接点。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

(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史怀古诗》进行设计的。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的怀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古诗: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内容: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5. 解析诗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背诵《咏史怀古诗》。

答案:学生能正确地背诵《咏史怀古诗》。

2. 题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3. 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的作品,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完整版)《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咏史怀古导学案

(完整版)《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咏史怀古导学案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中唐(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4)语言:含蓄蕴藉等。
(5)意象: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
(6)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等。
(7)风格:雄浑壮阔,含蓄沉郁等。
三、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3.尾联由怀古而感今,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2分)
【巩固练习】

2024年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赏析,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2.代表性咏史怀古诗词作品赏析。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及表现手法。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内涵及价值。

2.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

2.教师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咏史怀古诗词的了解。

第二课时:代表性作品赏析1.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词,如《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进行赏析。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历史人物与事件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如《乌江渔者》中的项羽、《赤壁怀古》中的曹操等。

2.教师简要介绍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背景及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在诗词中的表现。

第四课时:现实生活与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咏史怀古诗词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布置作业: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联系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试题检测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掌握程度。

《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教师版(精)

《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教师版(精)

古代咏史咏物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咏物诗的相关知识。

2、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咏史、咏物诗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同类诗进行鉴赏。

一、咏史诗概述(一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描写对象与表达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爱国情怀,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细柳营、后庭花(4表现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语言:含蓄蕴藉(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怀古伤今,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都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理性反思,启迪世人。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唐诗宋词中怀古咏史教学课件苏教版

唐诗宋词中怀古咏史教学课件苏教版

唐诗宋词中的怀古咏史南京田家炳中学【教课目标】以教材中怀古咏史的唐诗宋词为教课载体,指引学生对该类题材的古典诗歌有相对系统的认识。

理解并能初步鉴别诗歌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相对应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借古谕今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详细表现。

【教课要点难点】诗人在诗歌中的寄望。

累积常用的艺术手法。

学会对诗歌中此类感情抒发的常用方法。

【教课方法与手段】谈论与赏析实战操练【教材剖析与策略】依据该类诗歌的特点,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诗歌进行剖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光景描绘。

诗中的历史。

历史与现实交点。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思想。

【教课时数】三四个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人事有代谢,来往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简析其作用。

(注意“浅”与“深”的含义)“浅”是指水,因为水落,鱼梁洲更多的显现在水面,故称“浅”。

“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无边无际,令人感觉深远。

爬山眺望,真相大白,草木凋落,一片冷清情形。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独有的光景,既表示时间是寒冬,又衬托了作者的伤感心情。

、这首诗经过爬山吊古这一事件,抒发了如何的个人情怀?诗人登上岘山面对羊公碑想到名将羊祜,他生前多有政绩,死后遇到百姓仰慕,看到羊祜生前的政绩和死后所遇到的尊敬,自然想到自己的一事无成而倍感慨感。

示意自己政治上失落的悲痛。

孟浩然是一个在宦途上的失败者。

人物形象与光景描绘“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一句描绘了冬季的萧索情形,衬托了诗人的伤感。

诗中的历史羊祜与堕泪碑的典故(参赐教材)羊祜的政绩与他的历史价值与诗人的遭受正好形成了鲜亮的对照,故而当诗人瞻历史与现实的交点仰先人古迹时引起了无穷的感触。

心里的无穷伤感,自己的失败、一无所成与古人的生前政绩、死后殊荣形成鲜亮思想与感情的对照,更显出了自己的悲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代咏史咏物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咏物诗的相关知识。

2、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咏史、咏物诗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同类诗进行鉴赏。

一、咏史诗概述(一)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描写对象与表达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爱国情怀,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细柳营、后庭花(4)表现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语言:含蓄蕴藉(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怀古伤今,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都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理性反思,启迪世人。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怀人伤己,关照自我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四)、常用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虚实相生、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况。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淫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3、对比。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用台城曾经的繁华与眼前的野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感叹朝代兴衰更替之感。

4、拟人。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曾经繁荣兴茂的六朝古都,如今破败荒芜,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诗人把柳当作人来看,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5、用典。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阕用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来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阕用佛狸祠这个典故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便抒发出来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这两个典故借古讽今,最后用廉颇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与其同病相怜,仍不忘为国效力。

常用典故: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五柳、东篱、劳歌、阳关、后庭花、杨柳曲、行路难等。

(五)、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可从相似点或从相反方向来找;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人物,理解典故的含义;要领悟区分感情态度,或仰慕颂扬、或批判嘲讽、或同情怜惜等等;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等。

二、学习《题乌江亭》(杜牧)1、知人论世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七绝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诗风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2、基本解读此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同时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杜牧咏史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的特点。

三、链接考试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同写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前者一方面是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第一首诗通过写唐明皇不顾百姓死活运送荔枝只为博妃子一笑的历史事件,谴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使人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参考答案: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咏物诗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

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的方式。

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