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配答案
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
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
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
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禅.(chán )师佝偻..(ɡōulóu )咽.(yàn )气骈.(pián )进哭丧.(s āng )着脸佛.(fó)门强聒.(gu ō)不舍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
断:截取。
章:篇章。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说不到正经事上。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着名的“戊戌变法”。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5、《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行文思路,理解“敬业和乐业”的主旨。
2、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3、体会演讲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于口语特色的特点。
4、理解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的关系的观点,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行文思路,理解“敬业和乐业”的主旨。
2、体会演讲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于口语特色的特点。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课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材料助读1、走近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储备议论文常识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或主张(需要证明什么)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篇③中间④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包括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常用的论证方法:总的说来有摆事实、讲道理/ 具体分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或喻证法)、对比论证、引证法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二、自学感知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旁骛():亵渎()():征引:骈()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强聒不舍():2、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标出来,并结合课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新人教版
5、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分析、交流“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查找相关资料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交流“举例论证”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方法。
4、分析总结演讲和口语特色。
学习重难点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A.1.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
运动领袖之一。
字,号,别号。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A2、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解剖.()骈.进()佝偻..()层累.()拣.择()A3、根据拼音写汉字旁wù()断zhāng取义()全fù精神()xiè渎() gōngdé圆满()强guō不舍()A4、解释下列词语。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言行相顾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征引《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B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B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C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A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B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C3、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制:审核:语文备课组审批: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体会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初步感受“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4.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重点难点】体会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学法指导】1.诵读法:以指导读为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在读中感知文章,在读中理解文章。
2.讨论点拨法: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帮助,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议论文:(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事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2)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用来论述论点的依据。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言警句、公式定理、谚语等。
论证是运用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4)议论文的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5)议论文的种类(按照论证方法分类):立论文、驳论文二、走近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清末明初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广东新会人。
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这是一篇演讲词,可看作议论文。
【使用说明】1、阅读【知识链接】,用红笔圈点勾画重要文学常识。
九年级语文上第5课 《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研组长签字:准印份九年级语文学科班级:第小组姓名:第5课《敬业与乐业》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理解并积累经典的语句、格言,品味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2、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文体知识:《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人生与事业的关系的演讲稿。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
演讲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它的特点是:1、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2、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3、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它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简介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术大师。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义。
亵渎..:(xièdú):轻慢,不敬。
骈.进:(pián)一同前进。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
章,篇章。
一点不旁骛.:(wù):指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
强聒.不舍:(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罗嗦。
不舍,不停。
2、课文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根据你的理解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1段提出问题,揭示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编写人:李姣姣审核人______ 编写时间:2014.10.8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学习重点】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学习方法】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学习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知识链接】1、作者资料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抬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
梁启超名成于政治,功成于教育与学术,学术则成于饮冰室书斋内。
他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
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
1895年,梁启超结束求学生涯,来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值《马关条约》签定,梁启超协助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这是他首次参加政治活动。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一起成为活动主将。
梁启超潜心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讲学牡,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在学术研究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更是取得非凡成就。
1929年1月29日他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享年56岁。
梁启超一生著作丰富,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2、背景资料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说的演讲词。
这篇讲演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5.敬业与乐业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文体知识: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一起领导了。
著作编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旁骛.()趋之若鹜.()佝偻..()骈.进()解剖.()强聒.不舍()禅.师()亵渎..()4.解释下列词语。
(1)断章取义:(2)不二法门:(3)理至易明:(4)心无旁骛:(5)亵渎: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演讲中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作者围绕主旨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二)问题研究1.论述“有业的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作者在论述“乐业”时列举了几个原因加以说明?4.本文作为演讲稿与一般文章的语言有哪些区别?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九年级上册第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导学案第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4、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一、预习导学:1、走近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选自《》,作者(),中国近代()派代表人物,与其师()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旁骛()惟其()拣择()衔着()佝偻()骈进()亵渎()强聒不舍()粘蝉( ) 层累( )3、解释下列词语①断章取义:②不二法门:③安居乐业:④强聒不舍:4、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6、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7、本文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8、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9、这是一篇(),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接下来,分别谈论了()、()、()的重要性;最后,又用()和()总结全文旨意。
二、探究展示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阅读2----5段)2、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阅读6----7段)3、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阅读第8段)4、“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5、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谈理由,并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6、“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一句中,“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7、各种职业,其工作条件差别很大,对于艰苦的职业怎样才能做到乐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敬业与乐业》文中作者说“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带答案
敬业与乐业教与学目标: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与难点:【重点】1、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难点】1、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与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目标1、了解演讲词基本知识,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这首词的主题。
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过程:一、演讲词知识(一)演讲词的特点:1、思想性(正确性)2、时代性3、独到性4、针对性5、深刻性6、通俗性(口语性)7、有声性8、鼓动性。
8、临场性 10、逻辑性11、生动性(幽默风趣) 12、劝导性 13、准确性。
14、简洁性。
(二)演讲词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1、相同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不同点:(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心与情的交流(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三)演讲词的种类按照体裁分:1、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
叙述当中,也可夹用议论和抒情。
2、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有逻辑推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3、说明式:说明事理,通过解说某个道理或某一问题来达到树立观点的目的。
按照内容分:1、政治演讲词。
写作要求:(1)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2)论证要严密,感情要充沛;(3)态度要鲜明,语气要肯定。
2、学术演讲词。
写作要求:(1)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3)借助直观显示手段。
5《敬业与乐业》教学导学案
深州市第一中学教学导学案年级九学科语文执笔人执教者日期课题5、《敬业与乐业》课型预习+展示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引导学生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内涵,建立快乐学习观。
导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导学用具多媒体、导学案课后思考执笔教师导学思路执教教师二次备课一、学法指导: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敬业与乐业》。
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
师:对。
记叙文有六要素,那么议论文有哪些要素呢?(生答后)教师归纳: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就是作者要发表的观点、看法、主张;论据就是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正确的理论(自己的合乎逻辑的议论或名人名言);论证就是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方法,有举例论证(具体事例),道理论证(名言),比喻论证(作比喻),正反对比论证等。
师: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教师归纳:论说文的结构有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最关键的部分是本论,就是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什么是或是什么?怎么样?把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答案,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写出来,一篇论说文就基本形成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你的志向是什么呢?生1:我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许多病人的痛苦,挽救许多病人的生命。
生2:我想当一名画家,因为我喜欢画画,我想用我的笔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生3:我想当一名慈善家,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使他们过上向我们一样幸福无忧的生活。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5
2.请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乐新会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受康有为影响而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参加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党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担任教授,并专心着述。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着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补充资料
中考议论文阅读须知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4.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分别用10个字以内回答)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教学内容:《敬业与乐业》
教学课时: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字词。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和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两种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树立做事即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佛(fó)门不二法门
D、承蜩(tiáo)旁鹜(wù)
层累(lěi)强聒(guō)不舍
2、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交,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A、①但;②并且;③即使;④但
B、①故;②因而;③即使;④才
C、①但;②所以;③无论;④但
D、①故;②所以;③无论;④才
5、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要求内容相关、句式相似,能和整段的意思自行衔接,前后呼应。
根深才能叶茂,这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莲能开出艳的花,,却不见萍的结果?这是因为,,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
3.背景资源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4、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⑴积累字词教诲()解剖()jiǎn()择旁骛()骈进()强聒不舍()亵()渎()层累()佝()偻()哭丧()着脸
(2)解释断章取义:
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深入论述人应该“敬业”这一观点的?他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新人教版
5、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学习重点】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梁启超(19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乐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
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他早年受康有为影响而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参加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党政。
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担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背景资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很有教育意义。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
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3、文体知识: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敬业与乐业 导学案(九年级语文)
小组合作探究
仔细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
写一写
例句: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读书笔记整理
※需要理解的“经典“句子
※名言警句积累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预习下一课;
2、书面作业另附。
课堂评价
及
教后反思
三、感悟主旨(5分钟)
这篇演说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四、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了和的论证方法。
展示:(通过今天的学习写下你的收获)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他的《饮冰室合集》共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解读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七十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教育性。
【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
教诲()禅师()抉择()佝偻()
羡慕()妥当()亵渎()蜩翼()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具体说明一下。
(3)接着作者又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两位“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1)敬业乐群:
(2)断章取义:
(3):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发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20分)
【自主建构】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相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分)
2、朗读课文2遍,查资料,积累生字词。
( 8分)
(1)注音
佝偻()承蜩()心无旁骛()亵渎()
骈进()强聒()禅师()德行()
(2)解释词语
心无旁骛: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强聒不舍:
【合作探究】(10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来的?第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2分)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分别谈了哪几个问题?根据这几个问题,能够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3分)
问题: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结构:
二、阅读课文1—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2分)一是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
【拓展延伸】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据作者的这个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能够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检测基础知识。
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领会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过程:(20分)
【自主建构】(9分)
1、注音
佝偻()承蜩()心无旁骛()亵渎()骈进()
强聒()禅师()德行()解剖()扯()
容赦()果实累累()
2、整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8分)
课题敬业与乐业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课时 2 累积
课时
2
仔细阅读文章8—9段,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分)
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实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使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在这个部分中,作者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1分)
作者主要使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
样的。
(3分)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能够去掉?(2分)
作者从反面现象谈起,更能突出乐业的重要性,突出了分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不能够删去。
【拓展延伸】(3分)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不过,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