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山羊痘的防治方法!

山羊痘的防治方法!

山羊痘的防治方法!山羊由于饲养粗放、简单,在江苏地区饲养非常广泛,正常情况下山羊的疾病也比较少,但是这几年羊痘的两次暴发,也给饲养者们敲响了防疫的警钟。

羊痘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侵害山羊的为山羊痘,山羊、绵羊互不传染。

山羊痘的病原为山羊痘病毒,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

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为特征。

本病潜伏期为6~8天。

体温升高至41~42℃,鼻腔和眼结膜有卡他性脓性炎症。

在颜面、乳房、外阴、四肢内侧等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发生暗红色斑疹,并迅速发展为丘疹,疹块逐渐增大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凸出。

全身有毛区的皮肤上出现许多球状隆起结节,星罗棋布。

病期约为3周。

瘦弱羊特别是羔羊,全身发痘严重,波及内脏反应明显,继发重度肺炎,孕羊几乎全部流产或产死胎,病死率很高。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山羊痘的防治。

一、做好免疫注射对健康羊群全部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0.5毫升/只,尾下或股内侧皮内注射,注苗后1个星期左右产生保护抗体。

二、加强消毒灭源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

对已发病的羊群,要严加封锁,隔离病羊,进行治疗。

病羊尸体必须深埋或烧掉,病羊圈舍及护理用具要用3%石碳酸消毒,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严禁到疫区放牧,搞好圈内卫生。

对病羊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给予软嫩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风,最好在天晴时放牧,让病羊能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发疹期,要加强保温,铺上垫草,供给温水。

对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酊或紫药水对症治疗;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3%石碳酸洗涤,然后涂药;对粘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总的来说,山羊痘是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防重于治,一是严禁从疫区买羊,从非疫区买羊也要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进行隔离观察20天左右,证实无病后再合群;二是平时尽量不要让陌生人到羊圈接触饲料用具,以防带毒传染;三是尽早接种疫苗,提高山羊的自身保护力;四是如果发生疑似山羊痘疫病,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以争取及时规范的治疗,将损失减到最少。

关于绵羊痘的防治措施

关于绵羊痘的防治措施
按照国家或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以便采取更有效的 防控措施。
封锁疫区
疫区划定
根据疫情发生范围和情况,对疫区进行合理划定,并采取相应的封锁和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禁止移动
在封锁期间,禁止疫区内的动物和相关物品的移动和交易,以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扑杀病羊
病羊处理
一旦确诊绵羊痘疫情,应立即对病羊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以消除传染源。
绵羊痘的传播途径
绵羊痘病毒主要通过 呼吸道、消化道和皮 肤伤口等途径传播。
昆虫和寄生虫也可能 成为传播媒介。
当健康羊与病羊直接 接触,或者接触到病 羊的污染物时,就可 能被感染。
绵羊痘的症状表现
绵羊痘的潜伏期一般为4-12天 ,发病初期病羊会出现体温升高
的症状。
随后在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随 着病情发展,斑块会变成丘疹、
接种方法
绵羊痘疫苗通常采用皮下 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进 行接种,确保疫苗充分吸 收和发挥作用。
强化饲养管理
饲料营养
01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羊只获得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其他必需营养素,以提高免疫力。
饲养环境
02
保持羊舍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干燥卫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
境,减少应激反应。
健康监测
03
畜牧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牧兽医 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牧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责任与义务
要点一
养殖者责任
绵羊痘的防治是养殖者的责任,他们应当按照相关法 规和技术规范,做好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
要点二
政府部门义务
政府畜牧兽医部门应当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及时采 取措施控制疫情,为养殖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绵羊痘的防治技术及处理方法 - 养羊技术

绵羊痘的防治技术及处理方法 - 养羊技术

绵羊痘的防治技术及处理方法-养羊技术绵羊痘也叫做绵羊天花,是感染绵羊痘病毒所致一种热性、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尤其是羔羊死亡率可达100%,妊娠母羊患病后容易发生流产,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检疫人员在屠宰检疫时必须按照宰前、宰后检疫程序操作,方可有效防止疫情的蔓延和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绵羊痘的防治技术及处理方法。

1、宰前检疫群体检疫。

根据羊群的产地、种类以及入场时间来分批分圈,然后进行检查。

首先对羊群进行静态检查,即检疫员进入到圈舍内,在不会影响羊群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如立卧姿势、反刍、呼吸以及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等状态,并观察看是否存在流涎、气喘、咳嗽等症状。

接着要对羊群进行动态检查,即在轰赶圈内羊群或者卸载后驱赶到饲养圈内的过程中,对机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观察,看是否存在走动困难、步态不稳等情况。

最后是对羊群进行状态检查,即在采食过程中,观察是否存在吞咽困难、贪饮、少食或者停食等症状,还要观察粪尿颜色、气味、形态存在异常。

个体检疫。

通过群体检疫将弱羊以及疑似病羊隔离,然后逐只进行个体检疫。

主要采取视诊、触诊以及听诊等方式,如有需要还可采取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

检查被毛、皮肤,观察被毛是否光滑、平顺或者杂乱不整、发生脱落等,皮肤是否存在红肿、瘢痕、溃烂等。

检查五官,即观察眼和结膜是否存在潮红、苍白、黄疸、发绀、肿胀、溃疡、出血以及结节等症状;鼻镜湿润、光滑与否,鼻腔内是否存在异常分泌物,鼻黏膜是否发生肿胀、破溃;口腔是否散发异味,口腔以及舌黏膜是否发生肿胀、破溃等。

疫病症状。

发病初期,羊群中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接着快速蔓延至全群。

病羊的主要特征是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脉搏、呼吸加快,有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者完全废绝,往往呈俯卧状。

眼结膜肿胀、潮红,有黏性鼻液从鼻孑L流出,症状较严重时会在眼角处堆积有乳白色的脓样分泌物,羞明流泪,角膜变得混浊,视力下降,有浆液性、黏液性和脓性鼻液流出,部分甚至在唇部也出现水泡,严重时唇上的水泡会发生溃烂,出现上述症状经过1一4天就会在机体少毛或者无毛处开始出现圆形的红色斑点,如上下唇、眼睑、鼻孔、胸腹部、尾根部、外阴部、乳房以及周围等;部分已经形成如同黄豆或者蚕豆大小的丘疹,用手指按压褪色,且触感较硬。

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治绵羊痘(疱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等反刍动物,也可感染人类。

以下是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诊断绵羊痘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眼结膜炎等。

之后会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红斑、水泡、丘疹和结痂等,常见于面部、四肢、臀部等处。

绵羊痘的特点是病程较长,约为1-2周,且痊愈后留有疤痕。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来确诊绵羊痘。

二、防治1. 预防措施(1)加强动物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

(2)对感染绵羊痘的羊只进行隔离,确保非感染羊只不受感染。

(3)对疫区或疫点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传播。

(4)加强人员的个人卫生,接触过病畜后及时进行消毒。

2. 治疗方法绵羊痘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1)对症处理:病情轻微时,可以进行外用药物治疗,如激光治疗、碘酊涂抹等。

严重病例需要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治疗。

(2)预防并发症:绵羊痘容易并发继发感染,如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绵羊痘最有效、经济的方法。

经过疫苗接种后,动物会产生免疫性,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疫情暴发期,可以对疫点和周边动物进行群体免疫接种,阻断病毒传播。

而在非疫情期,可以定期对动物进行个体免疫接种,预防绵羊痘的发生。

对于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动物群体的危害。

预防措施的落实和疫苗接种是控制绵羊痘传播的关键措施。

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绵羊痘(Sheep pox)和山羊痘(Goat pox)分别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绵羊痘和山羊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羊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

2.1 流行特点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

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

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

2.2 临床症状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1 天。

2.2.1 典型病例:病羊体温升至40℃以上,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胞。

欧洲某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某些品种的山羊可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可引起死亡。

2.2.2 非典型病例: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

2.3 病理学诊断2.3.1 剖检变化: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

2.3.2 组织学变化:真皮充血,浆液性水肿和细胞浸润。

浅谈绵羊痘和山羊痘综合防治

浅谈绵羊痘和山羊痘综合防治

肺、 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 疹, 严重的可形成
大小不等的结节、 糜烂、 溃疡和出血性炎症。 4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必要 时进行病料样品
的分离培养、 荧光抗体检测或 电镜观察进行 病原学检测等实验室诊断。
5 预防
羊痘的潜伏期一般为 7 — 1 4 天。 典型病例 :病羊体温升至 4 0 ℃以上 ,
相 比来说, 羔羊 比成年羊更容易感染。 细毛 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更容易感染, 粗毛 羊和土 种羊 的抵抗力相对强一些。 羊痘 一年四季都 可 能会发生 , 我国冬春季是多发期。 在 自然 条件下 , 绵羊痘病毒 只能使 绵羊发病 , 山羊 痘病毒可使 山羊和 绵羊发病。 2 临床症状
2 - 5天后 在皮肤 上可见 明显的局灶 性充血 斑点,随后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 甚至全身,出现红斑、 丘疹、结 : 常、水疱 , 严重 的可形成脓疱。 痘疹 一般出现在 机体无
以免疫为主 。 采取“ 扑杀与免疫 相结合 ” 的综合性 防治措施。 5 . 1 隔离封锁 : 由畜牧部门根据当地发 病情况迅速进 行疫 点、 疫区、 受威胁区的划
别是冬春季适当补饲 .注意防寒过冬。
后形成丘疹, 呈球状突出于皮肤表面, 指压
分。 同时发布封锁令 . 将疫区封锁 并设卡进 行消毒. 严格控制防疫区内羊只的流动 , 以
在逐年上升 , 给 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 失, 各地动物疫控部门也采用了羊跨省禁运 等多种方 式来降低疫情 的蔓延, 但仍需要出
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控手段 。 绵羊痘和山羊痘 分别是 由绵羊痘病毒、 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 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 物卫生组织 ( mE )将其 列为必须报告 的动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 养羊技术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 养羊技术

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养羊技术羊痘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也发生羊痘。

羊痘是畜禽痘病中症状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羊痘病毒而导致。

主要特征是在病羊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以及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痘疹。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1、流行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较高。

开始是通常只有少数羊发病,然后逐渐扩散至全群。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恢复期的病羊以及病死羊尸体,尤其是处于痘疹成熟期、结痂期和以及脱痂期具有更强的传染力。

病羊可经由痘疹渗出液、脓汁、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的痘痂以及上皮细胞排出病毒,并不断传播。

病毒不仅能够经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够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侵入机体。

羊场引进了体表带病毒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羊,或者与带毒或者发病的羊混群放牧,或者之前发生该病后没有完全将病原杀灭就再次引进下批不具有免疫力的羊等,都会导致羊群突然出现发病。

所有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的器具、土壤、垫草、饲料、饮水、栅栏、车辆、人,排出的粪便、皮毛产品以及体外寄生虫等,都可作为该病的传染媒介。

一般来说,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且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具有大约1周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2周。

病程初期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之后扩散至全群。

病羊典型症状是初期体温急剧升高,且达到42℃时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黏膜潮红,早期流出清液,后期流出脓液,呼吸急促,脉搏加速,持续寒颤。

发病经过4天,先是形成痘疹,之后出现红斑,再经过1~2天会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后期逐渐扩大,呈淡红色,并形成隆起的球状结节。

再经过2~3天,随着内容物的持续增加,结节会形成水疱。

病程后期,会呈脐状,中间存在凹陷。

在发生以上变化的过程中,病羊体温有所降低,水疱发生化脓。

如果病羊没有出现并发感染,几天内脓疱就会干瘪,最终变成痂块后脱落,形成灰褐色的瘢痕,并逐渐康复,病程一般可持续2~3周左右。

羊痘的防治技术与措施

羊痘的防治技术与措施
临床症状
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病初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 状,随后在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变为水疱、脓疱,最后结痂 脱落。病情严重时,病羊可出现肺炎、肠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危害程度
羊痘病的发生对养羊业危害较大,不仅会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还会 降低羊肉和羊毛的产量和质量。同时,由于羊痘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还会 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羊痘病由外感风热邪毒所致,病位在肺卫, 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透疹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中医将羊痘分为初期、中 期和后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常用中草药方剂介绍
初期方剂
01
如银翘散,具有清热解毒、辛凉透表的功效,适用于
羊痘初期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中期方剂
02 如清瘟败毒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功效,适
03
根据病羊食欲和消化能力,合理调整饲喂量和次数,避免过量
饲喂。
皮肤护理和止痒方法
01
02
03
清洗消毒
定期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 病变部位,涂抹碘伏等消 毒剂,防止继发感染。
止痒处理
使用含有抗过敏药物的洗 剂或药膏,减轻羊的痒感 ,避免自损行为。
环境控制
保持羊舍干燥、通风,减 少寄生虫和细菌滋生,降 低感染风险。
羊痘病主要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 两种类型,其中绵羊痘病情较为 严重,死亡率较高。
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
发病原因
羊痘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羊与健康 羊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环境、饲料 、水源等间接接触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
羊痘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两种途径进行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是 主要的传播方式。

羊痘的预防技术要点简介

羊痘的预防技术要点简介

羊痘的预防技术要点简介
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抵抗力,引进羊只时需严格检疫21天。

2、定期进行预防注射。

对流行地区的健康羊,每年定期注射疫苗。

过去曾长期使用鸡胚化羊痘弱毒疫苗,使用很安全,能产生一年的坚强免疫力,但成本偏高。

1984年研制成功了山羊痘细胞化弱毒冻干疫苗,可用于山羊痘和绵羊痘免疫,效果很好,对控制和净化羊痘,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20世纪50年代绵羊的总发病率为0.877%,80年代降低到0.190%,基本控制了疫情的传染流行。

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尾内面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毫升,免疫期为1年。

将新鲜痘浆注射于尾部皮内,也有免疫作用,但接种的羊可为传染媒介,故只可采用于全群免疫。

3、一旦发病,应认真施行隔离、封锁和消毒,并采取预防措施。

⑴一旦发病,应急速进行隔离和封锁。

不要到远处放牧,以免传染其它羊群。

把病羊的粪便单独堆起来,经过发热消毒后再作肥料。

病羊的圈舍和用具要经常进行消毒。

⑵为了消灭病原体,在开始发现有一二只羊患羊痘时,最好立即屠杀深埋,切勿姑息养病,因小失大。

⑶对疫群中未发病的羊及周围的羊群,用羊痘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⑷对疫群中没有临床症状的,应用中药预防,可采用葛根汤或下列处方:双花、板蓝根、蝉蜕各12克,连翘、防风、甘草各9克。

煎服,供一头羊用,只服1次。

⑸流行区域,应禁止羊只及其畜产品(皮、肉、毛等)外运。

如必须外运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消毒。

⑹最后一只病羊死亡或痊愈后2个月,方可解除封锁。

绝不可在刚结疤的时候入群,因为疤里面的病毒很多,最容易扩大传染。

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控措施

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控措施

(2)蚴虫寄生在小脑部位。

病羊一般行走急促或倒地不起,全身肌肉痉挛,神经错乱、磨牙、流涎等。

(3)蚴虫寄生在脑后部。

病羊一般不会向前走,反而倒退走,容易倒地,全身肌肉痉挛,四肢乱动呈现游泳状。

3 诊断方法每年春季发病高发期,发病的羊跟不上羊群,行走缓慢、食欲下降、精神沉迷,原地转小圈或转大圈,根据转圈的特殊症状,可以诊断为羊多头蚴病。

并且在转圈的方向可以确诊蚴虫的寄生部位,同时也可以诊断出蚴虫寄生在脑部的表层还是深层或前面还是脑后。

转圈动作是羊多头蚴病与其它病症有明显的区别之一,唯有羊多头蚴病才有转圈动作,必须认真研究这个特症,抓住特点才有准确诊断该病,为下一步做好预防和治疗提高科学依据。

4 预防措施为防止该病发生,首先做好预防工作,要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措施:(1)加强管理。

要加强羊群的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看管狗不得随意进出羊圈,防止狗在羊圈里随意排粪、污染圈舍内的草料及饲料,降低感染隐患。

(2)拴住狗。

养殖场(户)在合适的地方建好狗窝,并必须把狗拴好饲喂,不能散开或混入羊群和羊舍内。

每天要对狗舍周围的粪便进行集中收集,并送到有条件的兽医实验室检测或选择离羊舍较远的地方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3)病羊的羊脑、脏器要无害化处理。

因该病而死亡的羊脑和脏器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要让狗吃掉。

这点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必须要重视这项工作。

如果狗吃病羊的羊脑和脏器、狗再感染、排出虫卵的粪便污染羊舍和草料、羊群再吃被污染的草料再度患病,造成恶性循环。

狗是这条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点也是传染源,要切断传染源必须把病羊的羊脑及其他被污染的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

(4)做好驱虫工作。

羊每年进行两次驱虫,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狗的驱虫是切断感染源的关键环节,必须按时开展驱虫工作。

内蒙古地区狗驱虫工作已开展多年了。

重点旗县市每年对狗驱虫8次、非重点旗县市4次。

并对狗的粪便进行检测和无害化处理。

成效显著,羊感染率明显下降。

主要投喂吡喹酮咀嚼片:内服,一次量,每体重,犬5mg(即20kg体重服用1片)。

绵羊山羊羊痘的防治技术要点

绵羊山羊羊痘的防治技术要点

绵羊山羊羊痘的防治技术要点
1.疫苗接种:绵羊和山羊都可以接种疫苗来预防羊痘病毒的侵袭。

疫苗接种应在羊只免疫力较强的时候进行,避免在生产季节进行。

2. 病毒隔离:对于羊痘病毒的感染羊只要实行隔离,防止病毒
的扩散。

3. 环境卫生: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避免羊只与其他动物或
人接触。

4. 营养调理:加强羊只的营养调理,增强其免疫力,以提高其
抵抗病毒的能力。

5. 及时处理:对于感染羊痘病毒的羊只应及时给予治疗和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6. 消毒杀菌:及时消毒杀菌,以避免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7. 疫区管控:对于发现疫情的区域需要实施管控措施,禁止羊
只流动,防止疫情传播。

8. 监测预警: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保障
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 1 -。

山羊痘的综合防治

山羊痘的综合防治

山羊痘的综合防治山羊痘(goatpox)是一种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牛等牲畜。

由于该病在人体感染后会产生剧烈的临床症状,因此在牛羊饲养及兽医人员的防护中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山羊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病原与病因山羊痘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由山羊痘病毒引起。

山羊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状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眼泪等分泌物传播,也可以通过伤口直接传染。

山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皮肤和皮肤上的脓液中,以及消化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中。

正常情况下,病牲畜的分泌物和蓄积物未被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在环境中存活长达一个月左右。

而病畜的皮肤和脓液可以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存活一段时间,从而可能成为感染源。

病症与防治措施病症山羊痘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

病畜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乏力、反应迟钝、口腔粘膜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出现小疱、脓包和丘疹等症状。

体温升高多在40℃以上,一般持续3~4天左右后降温。

人感染山羊痘后,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水泡、脓包等。

初起皮肤红肿、有痒感,随后出现水疱、脓包等。

皮肤症状分为发热、不适、皮肤斑疹、形成小水疱,水疱直径28毫米,周围有红晕,继而破溃,形成糜烂,表面形成坚硬疮痂后掉落或形成瘢痕,这一过程通常为714天,很少会再发生。

防治措施下面介绍山羊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1.加强管理和日常控制:对于饲养山羊、绵羊等牲畜的养殖场,应该执行良好的动物管理,每天对牲畜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哪些病畜,及时隔离治疗。

在管理和疫情控制方面,可采取病毒预防性消毒,应将含病毒分泌物的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分泌物进行消毒,同时要对消毒液的浓度和时间加以控制。

2.疫苗免疫法:根据牲畜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安全的山羊痘疫苗进行预防保护。

目前国内已有高免疫应答的疫苗可供使用。

疫苗的注射量和注射次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满足保护需要的疫苗免疫效果。

绵羊痘和山羊痘病的防治

绵羊痘和山羊痘病的防治
于2 0毫 克/ 克 ,硫 化 氢 含量 不 能 超 过 1 千 O毫 克/ 千
起 到一定 的效果 。中药采用 平 喘止 咳的一些 药物 如 : 双花、 连翘 、 板蓝 根 、 草 、 仁 、 皮 等 中 草药 配 合 甘 杏 陈
应 用有一 定效 果 。① 慢 呼散 , 加冷 水煎 汁 半小 时后 ,
加入 冷开水 2  ̄ 5千克作 饮 水 , 02 连服 5 7天 。 同时 ,  ̄
每2 5千 克饲料 或 5 0千克 水 中再 加入 盐 酸吗 啉胍 原 粉5 0克 , 效果 更佳 。② 每克 强力 霉 素原 粉 加水 1 ̄ 0
克 。 保 持 适 宜 湿 度 ,第 l周 7 % , — 5 2 4周 龄 6 %~ 0
绵 羊 痘 和 山 羊 痘 病 的 防 治
恰 克 依 扎 提 ・ 孜 木 汗 纳
( 里 县 兽 医站 , 里 托 托 840 ) 3 5 0
2 %- 0 。 0 5%

二 、 治 措 施 防
1 治 疗 .
羊 痘 是 病 毒 引 起 的 一种 热 性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其 特 征 为 全 身皮 肤 及 粘 膜 上 皮 形成 丘疹 和斑 块 状 痘 疹 。
直存 有 争议 , 由于 使 用上 较 方 便 , 节 省资 金 , 但 并
2 治 疗 .
故应 用者也 较多 。 对 传染 性 支气 管 炎 目前 尚无 有 效 治疗 方 法 , 人
们 常用 中西 医结合对 症疗 法 。 由于实 际生 产 中鸡 群
常并 发细 菌性疾 病 ,故采 用一 些抗 菌 药物 有 时显 得
疗效 。
眼 内的丘 疹 常 致 角膜 炎 , 冠有 带状 丘 疹 , 疼 痛 导 致 跛 蹄 因 行 ,妊 娠母 羊 造 成 流 产 ,如 有 并 发 症 可 引 起 呼 吸 道 炎 症 及 肺 炎、 胃肠 炎 、 节 炎 等 炎症 。有 的 恶 性 病 羊 死 亡 , 死 率 可 达 关 病

绵羊痘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措施

绵羊痘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措施

绵羊痘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措施1 发病原理绵羊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的科山羊痘病毒。

病毒外观呈砖形或纺锤状,其中的黏膜主要包含着宿主细胞的增殖成分以及某些特殊类别的蛋白物质。

该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对冷及干燥性具有十分强的抵抗力,例如在20 min 内将温度升至55 ℃以上或在1 d 内将温度持续保持在37 ℃左右即可完全杀死病毒,在零度以上最少可以保存一个月。

将该病毒置于pH3 的条件下,可以逐渐使其失去传染性。

强光或紫外线照射可将其彻底灭活。

用0.5%的福尔马林、3%的石炭酸、0.01%的碘溶液、3%的强硫酸或强盐酸可使其彻底失去感染力。

2 流行特征本病主要经由动物的呼吸道传播,损害动物的皮肤或身体黏膜组织,动物的皮肤或身体黏膜组织也可成为主要传播的途径。

与患病绵羊接触过的各类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各类绵羊极易感染,其中以细毛绵羊最易感染。

本病多发生在冬末春初气候较为寒冷的季节,饲养人员不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使病情更为严重。

3 临床表现病初患畜会有痘疹、丘疹、荨麻疹等症状,呈现出一种圆形,表面微微红色,突出状,四周较为整齐,并伴随有水肿、水泡、流脓、结痂等不同症状。

颜色此时也由微红逐渐变为深红色、紫红色,严重时还会出现血痘,并逐渐蔓延至全身等临床表现。

痘疹、丘疹、荨麻疹的发展过程缓慢,呈现的红色不明显,只是手摸较硬的小痘疹、丘疹、荨麻疹等,患病绵羊一般不会蔓延至全身。

仔细翻开绵羊的羊毛,可发现绵羊皮肤上有痘疹、丘疹、荨麻疹掉落的伤疤。

4 疾病变化该此病会损害绵羊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影响正常功能,在这些消化道和呼吸道器官中可以明显看到大小不同的结痂、结节、痘疹、丘疹、荨麻疹以及常见的溃疡溃烂等状况,情况较为严重时还可发现部分绵羊的脏器系统器官表面出现一些白色的斑状物。

5 诊治5.1 初步诊断可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病羊的临床发病过程及症状表现、病理解剖特征等,进行初步诊断;还要与荨麻疹、丘疹、病毒性湿疹等相似症状的不同疾病进行鉴别。

羊痘的防治

羊痘的防治

羊痘的防治羊痘又称为“羊天花”或“羊出花”,山羊痘是家畜痘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侵害绵羊的叫绵羊痘,侵害山羊的叫山羊痘。

绵羊和山羊互相不传染,绵羊比山羊更容易感染。

以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为特征。

羊痘发生于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欧、中东和北非,我国也存在本病。

羊痘传播快,流行广泛,发病率高,妊娠羊易引起流产,经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在痘浆内含量多。

抵抗力比较强,在干燥痘浆或痂皮内能存活数年。

该病毒耐冷不耐热,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其直接杀死,0.5%福尔马林、3%石碳酸(苯酚)、0.01%碘溶液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病羊和病愈带毒的羊是传染源。

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肌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的媒介。

病愈的羊能获得终生免疫。

2.诊断要点【流行特点】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惑染,但细毛羊和纯种羊易感性大,病情也较重,传播也快;羔羊较成年羊敏感,病死率也高。

本病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

气候严寒、雨雪、喂霜冻饲草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临床症状】潜伏期6~8d,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脉搏加快,结膜潮红肿胀,流黏液性鼻液,鼻腔有浆液性分泌物。

偶有咳嗽,眼肿胀,眼结膜充血,有浆液性分泌物。

持续1~4d后,即出现痘疹,显示本病的典型症状。

痘疹多发于无毛或少毛部位,如眼睛、唇、鼻、外生殖器、乳房、腿内侧、腹部等。

开始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呈球状突出于皮肤表面。

指压褪色,逐渐变为水疱,内有清亮黄色的液体。

中央常常下陷呈脐状(痘脐)。

水疱经过2~5d变为脓疱,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逐渐干燥,形成棕色痂皮,痂皮下生长出新的上皮组织而愈合,病程为2~3周(图1~图8)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为1%一2%,而患病的羔羊死亡率则很高。

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绵羊痘是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绵羊痘病毒引起,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发生痘疹为特征;山羊痘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绵羊痘相似,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

本文从病原、流行、症状、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以上二病进行了阐述。

1绵羊痘病原和流行特点:绵羊痘病毒为DNA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上的丘疹、脓疱以及痂皮内,鼻分泌物和发热期血液内也有病毒存在。

本病毒对直射阳光、高热敏感,一般消毒药物便可将其灭活。

绵羊痘以冬末、早春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仅发生于绵羊,羔羊易感,而且发病率、病死率高。

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

病羊和带毒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临床症状:病程为3~4周,流行初期只有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至全群。

病羊体温升高(41~42℃),食欲减退,眼睑肿胀,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经1~4天后出现痘疹,起初发生在全身无毛或少毛部位,以后毛多的部位也受到侵害,典型绵羊痘一般要经红斑期(皮肤、黏膜出现红斑)、丘疹期(红斑发展成坚硬的小结节)、结痂期(痘疹坏死、干燥结痂)和脱痂期(痂皮脱落,遗留红色或白色瘢痕,最后痊愈)。

非典型病例常发展到丘疹期而终止,呈“顿挫型”经过。

如继发感染,常出现脓疱或坏疽,发出恶臭气味。

病理变化:痘疹主要发生在皮肤,其病变实质是表皮的增生、变性和坏死以及真皮的炎症变化。

初期痘疹表现为绿豆至豌豆大的圆形红斑,继而转变成直径为0.5~1cm 的丘疹,稍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由深红色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周围有红晕,之后多经坏死、结痂和表皮再生而愈合。

镜检可见,真皮呈典型的浆液性炎症变化,表现为充血、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炎和血栓形成,巨噬细胞增多并可见嗜酸性细胞质包涵体。

表皮增生变厚,变性的棘细胞质中也可见包涵体。

除皮肤外,痘疹还见于口腔、鼻腔、喉头、气管、前胃和皱胃等处黏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绵羊痘(Sheep pox )和山羊痘(Goat pox )分别是由痘病毒科
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绵羊痘和山羊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
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羊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
进行实验室诊断。

2.1 流行特点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
黏膜侵入机体。

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

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

2.2 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1天。

2.2.1典型病例:病羊体温升至40 C以上,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胞。

欧洲某
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某些品种的山羊可
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可引起死亡。

2.2.2非典型病例: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

2.3 病理学诊断
2.3.1剖检变化: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疹,严重的可
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

2.3.2组织学变化:真皮充血,浆液性水肿和细胞浸润。

炎性
细胞增多,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表皮的棘细胞肿大、变性、胞浆空泡化。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病原学诊断
电镜检查和包涵体检查(见NY/ T576)。

2.4.2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见NY / T576)。

3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病羊,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的有关规定执行。

4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的临床诊断结果,可做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发现或接到疑似疫情报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派员到现场
进行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送检。

对疑似病羊及同群羊应立即采取隔离、限制移动等防控措施。

4.2当确诊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并通报毗邻地区。

4.2.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病羊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羊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边缘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封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立即发布封锁令,对疫
区进行封锁。

4.2.3扑杀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对疫点内的病羊及其同群羊彻底扑杀。

4.2.4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羊、扑杀羊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按照GB16548执行;对病羊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等均需通过焚烧、密封堆积发酵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病死羊、扑杀羊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2.5紧急免疫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羊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

紧急免疫接种时,应遵循从受威胁区到疫区的顺序进行免疫。

4.2.6紧急监测
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羊群必须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清学监测。

4.2.7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

对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运)出的羊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当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2.8封锁令的解除
疫区内没有新的病例发生,疫点内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的同群羊及其
产品按规定处理21天后,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见附件1),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提
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4.2.9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完整建档。

5预防
以免疫为主,采取“扑杀与免疫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
(农业部[2002]15号令)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

饲养场要控制人员、车辆和相关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消毒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

5.3免疫
按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

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

521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规定实施。

5.2.2监测方法
非免疫区域:以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为主,结合病原鉴定。

免疫区域:以病原监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

5.2.3 监测结果的处理
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 检疫
5.5.1按照GB16550 执行。

5.5.2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种时,应从非疫区引进,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

调运前隔离21天,并在调运前15天至4个月进行过免疫。

从国外引进动物,按国家有关进出口检疫规定实施检疫。

5.6消毒
对饲养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运输工具等要建立并实施严格
的消毒制度。

附件1
烧碱、醛类、氧化剂类、氯制剂类、双链季胺盐类、生石灰等。

2消毒范围
圈舍地面及内外墙壁,舍外环境,饲养、饮水等用具,运输等设施设备以及其它一切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

3消毒前的准备
3.1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
3.2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消毒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

4消毒方法
4.1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
4.2圈舍、场地、车辆等,可米用撒生石灰、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
4.3羊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焚烧或堆积发酵等方式处理;
4.4粪便等可采取焚烧或堆积密封发酵等方式处理;
4.5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
4.6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火菌等方式消毒。

4.7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
洒的方式消毒;
4.8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以及区域内池塘等水域的消毒可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避免造成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