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解读PPT课件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解读PPT课件
诊疗流程优化
指南中强调了早搏的诊疗应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 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
治疗手段丰富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本次指南还介绍了射频消融、起搏器治疗等 新型治疗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01
早搏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早搏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合理 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定期随访
早搏患者应定期接受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及时机把握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
根据早搏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 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通过射频能量破坏 异常兴奋灶,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目录
Contents
•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 早搏诊断方法与标准 • 早搏治疗原则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早搏定义及分类
早搏定义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异位 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 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身体症状。
3
积极心态培养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设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文书特制)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文书特制)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一、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性早搏(ICD-10:I49.3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其前无P波;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3)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4)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300室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室性早搏治疗——射频还是药物

室性早搏治疗——射频还是药物

Rosenbaum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1)额面向量环向下, 电轴轻度右偏, 多在+ 60o~ + 120o之间,类似左后分支阻滞;
(2)II、III、aVF 导联常为直立高大的QRS 波, I导联为小R 或rS 型;
(3)胸导联为左束支阻滞形态, 但不同于典型的左束支阻滞 QRS 波的初始向量向前, 而且运行缓慢; 与典型的左束支阻滞不同, 横面向量环逆钟向运转。
证据级别(IIb,C类):因单形室早频繁引起 室性风暴而可能需行普肯野纤维消融的患者 证据级别(IIb,C类):无症状室早为避免发生 频发室早或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的患者
Europace(2006)8,746-837
特殊位置起源的室性早搏
CASE1
15岁男孩,因频发室性早搏(PVC)入院,心悸在运动后加重,没有晕厥 病史。入院后检查无结构性心脏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16086个室早,其中253成对室早,左室造影后用20pole电极导管和7F大头(4mm长)电极导管行心内膜标记。 无论用不用异丙肾,程序心室刺激均不能诱发室速. 电生理检查:PVC最早的激动位点位于左室后乳头肌。
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
①利多卡因、溴苄胺,对室性早搏较为有效。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②β-受体阻滞剂,对各种早搏均有效;有支气管哮喘者,不宜用β-阻滞剂。 ③心动过缓伴早搏者,可给予阿托品治疗。 ④洋地黄类药物:对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有效。需注意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早搏! ⑤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 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应避免用Ⅰ类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 β-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塞后猝死发生率。 胺碘酮对抑制室早很有效,但应注意可能发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⑥如药物治疗无效,则可酌情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⑦有的可有发生SC对病因治疗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进展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进展

文章编号:1673 2995(2021)01 0070 02·综 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进展张天阳,陈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 要:室性早搏现属临床常见病。

西医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存在其局限性,中医药具不易复发、安全性高等一定优势。

关 键 词:中医药;室性早搏;经方;中成药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志码:A 室性早搏是心室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激动导致的整个心室提前除极的心室搏动,属中医心悸病范畴。

现代研究表明,长期的室性早搏会引起心脏结构改变。

中医药在室性早搏的治疗方面有其独有立法特点,经方及中成药的应用均取得良好疗效。

1 应用经方治疗室性早搏心悸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伤寒论》中有“脉结代”“心动悸”的描述,炙甘草汤也成为治疗心悸病的常用方剂。

《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相关的症状及治疗方剂。

经方在治疗室早方面疗效显著,现广泛运用于临床。

1.1 炙甘草汤姜宝山[1]将120例患者随机分组,以炙甘草汤为治疗组,给予可达龙口服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苗灵娟[2]等在胺碘酮基础上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室早,与仅应用西药治疗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中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许红艳[3]将炙甘草汤联合美西律与单纯口服西药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应用炙甘草汤有明显优势。

张绍开[4]纳入204例患者,将口服炙甘草汤设置为治疗组,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口服中药治疗效果占优势。

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路瑞华[5]等纳入84例患者,观察组给予桂甘龙骨牡汤,给予稳心颗粒进行对照。

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区别,中医症候积分及室早减少数量方面,治疗组均有明显优势。

黄培培[6]等以常规治疗联合桂甘龙牡汤为观察组,经治疗患者心脏功能得到作者简介:张天阳(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陈 颖(1966—),女(汉族),主任医师,博士.有效改善,其早搏减少数量较常规治疗组有优势。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幻灯片课件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幻灯片课件

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心脏基础状态
、交感神经的活性,以及患者室颤发
生的阈值等相关。
19
危险分层
心室的易颤指数 – 有学者进一步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数 – 该指数= RR´×QT/RR – 判定:易颤指数>1.4的室早易引发室颤 易颤指数为1.1-1.4的室早易引发室速。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50%患 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加
• 二尖瓣脱垂与室早:室早发生率43%~56%(乳头肌异常 张力、腱索增厚而导致心内膜机械性激惹、血儿茶酚胺的 异常增高和复极异常)
• 先心病与室早:法乐氏四联征术后室早频发
7
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临床表现: 1. 因人而异,多无明显症状。
– 1月后~1年内室早发生率约为6.8%
–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的VPB检出率随心功能减退而 增加,当EF小于40%时VPB的发生率为15%~18%,而 心功能正常者仅5%~7%。
• 室早与左心功能不全:Holter显示随着LVEF下降,室早和
短阵室速发生率上升,CHD伴LVEF正常患者室早发生率
≥30次/h(6次/min)、 ≥1000次/24h、>10%所有 心搏数
• 形态:单形和多形 • 起源部位:单源和多源
多形性与多源性有什么区别?
• 联律间期:R on T室早和舒张晚期室早
• 预后:功能性和病理性
10
如何判断室早性质
四个步骤
临床表现 常规心电图 室早形态
室早起源
11
从临床表现上判断
17
R ON T
•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on T室早 是最具潜在危险的室早
•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期的分界 线,其前为有效不应期,其后为相 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心室肌 的兴奋性从零正在逐渐恢复到100% ,而T波峰顶前20~30ms被称为心 室易颤期落入此期的室早如同导火 索,可引发室颤

早搏 病情说明指导书

早搏 病情说明指导书

早搏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早搏概述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的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

早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

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患者和90%的健康人群均可出现早搏。

早搏可偶发或频发,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心跳停搏感等。

原有心脏病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力衰竭。

甚至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过早搏动、期前收缩。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

主要病因:早搏可能与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或外界因素刺激等有关。

检查项目: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激素测定、电解质检测、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早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正常人也常出现。

但若出现心悸等不适症状,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及时就医咨询。

临床分类:临床上对早搏的分类方式比较多。

1、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分类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根据异位起搏点的所在位置,早搏可以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1)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

(2)交界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

(3)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均可发生,临床症状变异性大。

2、据发作的频率分类根据早搏发作的频率可以将其分为偶发早搏和频发早搏。

(1)偶发早搏是指在多个心跳周期中偶尔出现一次早搏,尚未达到频发早搏的诊断标准。

20169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20169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非结构性心脏病无症状室早不用治疗;对于室早>10000次 /24h的患者,应做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复查
非结构性心脏病症状性室早的治疗: 1. 原则上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宣传教育、去除诱因,若症状持续及
阶段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者,予药物治疗。 3. 药物: 受体阻断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仅10-15%患
• 风心病与室早:无心功能不全发生率7% • 肥厚型心肌病与室早:Holter:47%~64%,与心肌肥厚
程度有关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50%患
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加 • 二尖瓣脱垂与室早:室早发生率43%~56%(乳头肌异常
张力、腱索增厚而导致心内膜机械性激惹、血儿茶酚胺的 异常增高和复极异常) • 先心病与室早:法乐氏四联征术后室早频发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2020/4/28
目录
• 定义、流行病学 • 病因和机制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分型、预后评估和危险
分层 • 治疗策略和方法
定义
即室性期前收缩,指HIS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 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
流行病学
• 健康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 • 普通人群1-4%(ECG)~40-75%(Holter) • 随年龄增长,>75岁,发病率高达69%。反应过度、如临大敌 • 男性比女性40%,成对室早高60% • 心律失常发病率:室早、房颤、房早 • 有昼夜节律变化,多在日间交感N兴奋性较高时 • 临床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呈非平行关系 • 室早本身的特点与基础疾病共同决定预后
R ON T
•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on T室早 是最具潜在危险的室早
•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期的分界 线,其前为有效不应期,其后为相 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心室肌 的兴奋性从零正在逐渐恢复到100% ,而T波峰顶前20~30ms被称为心 室易颤期落入此期的室早如同导火 索,可引发室颤

室性早搏治疗策略

室性早搏治疗策略

室性早搏治疗策略渠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 635200一、室性早搏概述(一)如何定义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又常常出现在无器质性心脏病个体中。

医学上又将室性早搏称之为室性期前收缩。

它出现心悸、胸闷、乏力时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室性早搏形成的原因室性早搏不仅会发生在各种心脏病患者中还容易发生在正常人内。

根据正常健康人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检测到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不管是频发还是偶发,复杂还是简单的类型都在正常人中存在。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室性早搏的几率不断增加。

室性早搏原因常见原因是心脏外因素,如:发热,手术、麻醉、贫血、药物、缺氧、电解质紊乱、中毒、甲亢、焦虑紧张、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心肌受到物理、化学、电、机械刺激而形成室性早搏。

人在药物中毒后产生快速心律失常之前会发生室性早搏。

心脏原因室性早搏常发生在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

(三)室性早搏所表现出的症状一部分室性早搏患者在发生室性早搏时期没有直接的症状,而是伴随着其他疾病就诊时突然或者意外发现的。

不同患者的室性早搏频率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甚至会与医护人员不正确的护理和患者自身的精神紧张有关。

一般室性早搏的症状包含心率不适,在发作频繁或呈二联律时,可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减少。

一旦患者的左室功能减退,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就会明显增加,长时间发作可引起心绞痛、血压降低、心功能减退急性加重现象,甚至并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一过性黑朦昏厥。

二、分析室性早搏的几种治疗策略针对室性早搏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的症状,有效预防猝死现象的发生。

治疗需要判断出预后的不同性,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然后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1、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针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它主要的治疗是原发疾病及室性早搏诱发因素治疗,其次才是针对早博本身治疗,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循证医学有利证据,同时也没有明确指南推荐,临床使用受到很大局限。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从临床意义到治疗方案(全文)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从临床意义到治疗方案(全文)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从临床意义到治疗方案(全文)室性早搏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心室提前除极引起的心脏搏动。

室性早搏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室性早搏,缺血缓解后早搏数量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最初的数小时内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达70%~100%,高龄、梗死面积大、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见频发、成对、多源性、R-on-T室性早搏,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同时也是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常见征象之一。

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室性早搏非常常见,复杂性室性早搏发生率可达87%。

此外,洋地黄中毒、感染或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血症)可诱发室性早搏。

怎样识别室性早搏?偶尔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可无任何不适。

如早搏频发,患者可感到心悸不适,心脏有较长的停歇,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如患者已有左室功能减退,室性早搏发作可加重心力衰竭,引起晕厥、心绞痛与低血压。

心脏听诊时,室早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其后有一较长间歇。

需要注意的是,室性早搏的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度与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非完全一致。

室早的心电图表现为:①提前出现的QRS-T前无相关P波;②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秒;③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④常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应注意观察早搏发生的同时是否伴随心率波动、ST-T改变、QT间期延长等现象,也可以用Holter记录协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即使频繁发生的室性早搏预后也一般良好;相反,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患者,即使室性早搏偶发其猝死风险也将显著升高。

ACS患者的室早治疗:纠正潜在诱因是关键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重点寻找并纠正室性早搏的潜在诱因,包括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合并心力衰竭等。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治疗措施包括基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抗心肌缺血治疗)和再灌注治疗(溶栓、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8月26 H ,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年会上,ESC颁布了《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全文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新版指南对诊断和管理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以促进其在日常临床决策中使用。

在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增加了药物激发试验、基因检测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先证者和亲属的系统检查等相关建议。

新版指南为5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综合流程图和建议,用于没有已知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诊断评估。

新版指南提出了优化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实用建议,以管理经常发生广泛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电风暴的患者。

心肺复苏术和AED亟待普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幸存者不到10%。

如何预测和预防心脏骤停仍然需要大量研究,而生存的直接获益将来自公众。

指南建议在商场、体院场馆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指南工作组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Jacob Tfelt-Hansen教授表示, 公众是我们对抗社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盟友,每个人,包括学童,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心月市复苏(CPR )和使用AED ,以挽救更多生命。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OHCA ),建议旁观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I \冠状动脉疾病在西方,75%-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弓I起的。

可以通过养成有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猝死风险,例如不吸烟、营养饮食、减重、锻炼以及减轻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冠脉中的斑块积聚和血栓形成。

对于心梗患者,血运重建可以开通阻塞冠脉,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还有助于通过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来保持心脏功能。

在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 )实现血运重建后,与心脏性猝死发生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是左心室的剩余功能。

室性早搏需要药物治疗

室性早搏需要药物治疗

室性早搏需要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患者会来医院求治。

然而,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都需要药物治疗。

临床上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过度治疗的情况较为突出。

本文将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等学术机构联合颁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要点汇总如下,并对其进行简要解析,供大家参考。

1. 对于所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病变在内的心脏基础疾患。

——虽然目前拥有更多的先进检查设备,但心电图与心脏超声仍然是性价比最佳的检查方法,可为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病因分析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 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表现为持续性心律失常者,可考虑进行磁共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或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疾患。

——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比,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可直接影响到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因此有必要对此部分患者进行更为深入的辅助检查;3. 若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心律失常类型提示冠心病时,应进行心肌缺血方面的检查。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心脏事件的风险常由基础心脏疾患所致,而非心律失常本身。

因此,对于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伴有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也同样如此,首先应针对心肌缺血进行治疗,以降低心律失常的频度与不良事件风险。

此外,缺血性心脏病基础上所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其他病因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有所不同,因此明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4. 若暂不能明确宽QRS心律失常的性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兼顾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律失常。

——虽然室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宽QRS,但部分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有此表现,因此不能仅将QRS形态作为区分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依据。

对于暂时不能准确判定心律失常起源者,应选用对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5. 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且排除遗传性心律失常,无症状的偶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应被视为正常变异。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ppt课件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ppt课件

• 普通人群1-4%(ECG)~40-75%(Holter)
• 随年龄增长,>75岁,发病率高达69%。反应过度、如临大敌
• 男性比女性40%,成对室早高60%
• 心律失常发病率:室早、房颤、房早
• 有昼夜节律变化,多在日间交感N兴奋性较高时
• 临床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呈非平行关系
• 室早本身的特点与基础疾病共同决定预后
• 1月后~1年内室早发生率约为6.8%
•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的VPB检出率随心功能减退而 增加,当EF小于40%时VPB的发生率为15%~18%,而 心功能正常者仅5%~7%。
• 室早与左心功能不全:Holter显示随着LVEF下降,室早和
短阵室速发生率上升,CHD伴LVEF正常患者室早发生率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PPT学习交流
1
目录
• 定义、流行病学 • 病因和机制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分型、预后评估和危险
分层 • 治疗策略和方法
PPT学习交流
2
定义
即室性期前收缩,指HIS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
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
PPT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
PPT学习交流
4
病因
• 病因 1.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
烟酒、咖啡等均可诱发。 2.结构性心脏病者: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
病、二尖瓣脱垂 3.其它: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
PPT学习交流
5
室性早搏与心血管疾病
• 室早与冠心病:
• 心肌梗死(MI)最初2~3天中VPB的发生率可达 85%~91%,随病程的后延VPB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0% 左右。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50%患 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加

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解读PPT课件

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解读PPT课件

早搏患者教育和管理
患者教育
向患者详细解释早搏的原因、症 状、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
力。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 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以减少早搏的诱发因素。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了解患者 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适应症
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早搏患者,尤其是室性早 搏患者,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策略
起搏器植入术原理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早搏的发生 。
治疗策略
起搏器植入术主要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引起的早搏,通过起搏器发放适当频率的电脉冲, 提高心率,减少早搏的发生。同时,起搏器还具有抗心律失常功能,可自动识别和抑制
并发症预防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早搏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性心肌病等。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搏相关并发症 ,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与上级医院协作
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对于复杂或严重的早搏患者,
及时转诊并接受专业治疗。
04 药物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心电图检查, 可作出早搏的诊断。具体标准包括提 前出现的异位搏动,其后有一长间歇 ,且代偿间歇完全等。
鉴别诊断
需与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 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进行鉴别。主要 通过心电图特征、发作频率及持续时 间等方面进行区分。
03
基层医生在早搏治疗中的角色 与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过度、如临大敌
病因
• 病因 1. 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烟酒、咖啡等均可诱发。 2. 结构性心脏病者: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 3. 其它: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
室性早搏与心血管疾病
• 室早与冠心病: – 心肌梗死(MI)最初2~3天中VPB的发生率可达85%~91%,随病程的后延VPB的发生 率显著下降10%左右。 – 1月后~1年内室早发生率约为6.8% –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的VPB检出率随心功能减退而增加,当EF小于40%时VPB的发 生率为15%~18%,而心功能正常者仅5%~7%。
多形性室早与多源性室早 多源性室早: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形态不一,偶联间期亦不相等
多形性室早: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形态不一,但偶联间期相等
R ON T
• 在室早的危险分层中,R on T室早是最具潜在危 险的室早
• T波的峰顶是心室两种不应期的分界线,其前为 有效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 ,心室肌的兴奋性从零正在逐渐恢复到100%, 而T波峰顶前20~30ms被称为心室易颤期落入此 期的室早如同导火索,可引发室颤
绞痛
• 诊断:形态、数量、起源部位及与运动关系,依赖常规ECG及动态心电图,注意与室上性激 动伴差异传导及间歇性心室预激
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相关P波; 2.大多数联律间期固定,即同一份心电图上如有多个室性早搏,其联律间期的差值不超过0.08s; 3.在规则的窦性节律下,代偿间歇绝大多数呈完全性。如果室早侵入窦房结使之重建周期,则代
C
发)
3
常见(10~29次/h) D
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4
频发(≥30次/h)
E
持续性室速(≥30次连发)
Myerburg根据室早的频率和形态提出的危险度分级称为Myerburg分级,是一种较好的对 慢性心脏病患者室早危险度的分级法。
从室早起源部位上判断
• 发生于左心室、心尖部的室早以病理性多,发生于右心室的室早以生理 性居多。 • 据Kenney等报告,正常人所发生的室早76%来自右心室。 • 室早是否来源于心肌缺血部位
PI<0.85: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0.85:相对安全。 同一患者同次或不同次心电图记录中,室早的指数可能不同
室早指数
A条:室早的联律间期400ms,室早指数0.95 B条:室早的联律间期350ms,室早指数0.83,该次室早诱发了室颤。
室早指数
• 机制: 室早指数越小就越靠近心室收缩 期的近侧,使其搏出量锐减,动 脉压下降明显,引发升压反射时 交感神经的活性则高,越容易引 发恶性心律失常
收缩期B
舒张期室早:联律 间期长,落入舒张 期,其触发的收缩 时已有舒张期的回 流血,可向主动脉 有效射血。
舒A张期
收缩期室早:心室刚收缩完, 尚无充盈,胡不能向主动脉 有效射血,主动脉压下降, 激活交感神经,因此血流动 力学的影响不同
等级 0 Ⅰ Ⅱ Ⅲ Ⅳa
Ⅳb Ⅴ
LOWN分级
定义 无室早 室早<30/h 室早≥30/h 多形性室早 成对、连发的室早 ≥3个连发的室早(短阵室速) R on T室早
• Lown氏分级: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分层,Ⅲ级以下:轻度室早,≥Ⅲ级:室 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
Myerburg分级
室早的频率分级
室早的形态分级
0

A
单形、单源
1
少见(1次/h)
B
多形、多源
连发、成对(2次连发);成串或连发(3~5次连
2
偶发(1~9次/h)
R ON T
• 发生率很低, • 急性心梗前24小时:R on T室早仅占2%。而且不
是所有R on T室早都能引发室速和室颤 •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10min内:R on T室早的
发生率为8%,但此期仅有4%的室速或室颤被R on T室早引发。 • R on T室早是否能引发室速与室颤与多种因素有 关,尤其与心脏基础状态、交感神经的活性,以 及患者室颤发生的阈值等相关。
偿间歇也可以不完全; 4.ST-T呈继发性改变,即室早的T波与室早的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其ST段亦有改变。
分型
• 频率:偶发和频发 • 形态:单形和多形
≥30次/h(6次/min)、 ≥1000次/24h、>10%所有心 搏数
• 起源部位:单源和多源
• 联律间期:R on T室早和舒张晚期室早 • 预后:功能性和病理性
副作用少;Ic类:心律平,疗效较好;副作用:抑制心功能及传导系统 2. II类:受体阻断剂:尤其适用于冠心病 3. III类药:疗效好、用于其它药物无效时、复杂而严重的室早、但副作用比较多,代表药:索
他络尔、氨碘酮
室早性心肌病
• 定义:由持续、频发室早引起患者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下降,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 大逆转、排除其它心肌病。

从心电图上判断
从室性早搏以外的心电图表现判断,如 1. 窦性搏动的QRS波形态 2. 心室复极有否异常 3. Q—T间期有否延长 4. 房室传导有否阻滞等
如窦性搏动的形态或节律异常,同时并发的室性早搏多为病理性。
从室早形态上判断
心电图表现
功能性
病理性
QRS波群
振幅
≥20mm
<10mm
时限
<0.14s
治疗策略
观念更新:
1. 纠正心律失常与病因治疗并重 2. 对治疗终点的判断 3. 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双重作用 4. 衡量利弊得失选药
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非经典抗心律失 常药物的应用:ACEI、ARB、他汀等,上
游疗法。
CAST教训,不能与频率减少为标准,重 要的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 定义、流行病学 • 病因和机制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分型、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治疗策略和方法
目录
定义
即室性期前收缩,指HIS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 缩
流行病学
• 健康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 • 普通人群1-4%(ECG)~40-75%(Holter) • 随年龄增长,>75岁,发病率高达69%。 • 男性比女性40%,成对室早高60% • 心律失常发病率:室早、房颤、房早 • 有昼夜节律变化,多在日间交感N兴奋性较高时 • 临床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呈非平行关系 • 室早本身的特点与基础疾病共同决定预后
物治疗。 3. 药物: 受体阻断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仅10-15%患者抑制率>90%,胺碘酮,参松养
心胶囊 4. 疗效的判定:缓解症状,而非绝对以早搏减少为标准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的治疗
• 原则: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 根据不同的心脏病及心功能选药: 1. I类药物:Ia类:基本不选用;Ib类:利多卡因、慢心律
质量
注意致心律失常作用:正常心肌小, 病态心肌致心律失常作用大(缺血、
肥大、心衰)
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有效性 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安全性
非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的治疗
非结构性心脏病无症状室早不用治疗;对于室早>10000次/24h的患者,应做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 电图随访复查
非结构性心脏病症状性室早的治疗: 1. 原则上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宣传教育、去除诱因,若症状持续及阶段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者,予药
加 • 二尖瓣脱垂与室早:室早发生率43%~56%(乳头肌异常张力、腱索增厚而导致心内膜机械
性激惹、血儿茶酚胺的异常增高和复极异常) • 先心病与室早:法乐氏四联征术后室早频发
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临床表现:
焦虑、心慌,担心死,
1. 因人而异,多无明显症状。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
2. 最常见的症状: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严重者出现乏力、气重促视、出汗、头晕、晕厥、心
危险分层
心室的易颤指数 – 有学者进一步根据室早的联律间期计算心室的易颤指数 – 该指数= RR´×QT/RR – 判定:易颤指数>1.4的室早易引发室颤 易颤指数为1.1-1.4的室早易引发室速。
室早指数:室早危险分层的指标,1968年,Buechner提出
室早指数
定义:早搏指数(Prematurity index,PI)是指早搏的联律 间期与前次心律QT间期的比值。 公式:室早指数(PI) = RR´(联律间期)/QT间期。 判定:一般认为,室早指数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相关
• 如室早为qR型或QR型伴有ST段抬高及T波呈“冠状T”,则为心肌梗塞之征!(尽管在窦性 波形上尚无心肌梗塞之征)
• 成对性室早、R ON T、多源性、多形性、双向性、尖端扭转等等。
联律间期
• 联律间期(或称偶联间期、联律间距):早搏前的QRS波群的开始点与室性早搏的开始点之间 的时间称之为偶联间期。又如连续两个心房性早搏,它们的P-P时间距离也称为“偶联间期 ”
• 室早与左心功能不全:Holter显示随着LVEF下降,室早和短阵室速发生率上升,CHD伴 LVEF正常患者室早发生率5%,伴LVEF<40%患者室早发生率升至15%,Holter发现心衰患 者室早二联律或多形性可达71~95%
室性早搏与心血管疾病
• 高血压与室早:伴LVH心功能正常者,室早和短阵室速发生率2%~10% • 风心病与室早:无心功能不全发生率7% • 肥厚型心肌病与室早:Holter:47%~64%,与心肌肥厚程度有关 • 扩张型心肌病与室早: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且近50%患者有短阵室速,随疾病的恶化而增
• 室早负荷占15-25%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有关
室早的专家建议和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