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介绍贵州威宁我的家乡
介绍贵州威宁我的家乡
贵州威宁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遵义市西南部,毗邻四川省泸州市、川黔两省交界处。
威宁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的稀土重要产区之一。
威宁境内的森林、风景、土特产和人文景观都非常吸引人。
1. 独特的民俗文化:威宁是著名的苗族聚居区,苗族文化是该区域的主体文化,苗族的服装、音乐、舞蹈、饮食、民居等都非常有特色,而且保存完好。
2. 丰富的旅游资源:威宁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百花湖、龙泉山、金凤山等自然景观,苗族古寨、苗绣大观园、古香古色的苗式建筑等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3. 特色美食:威宁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美食高地,拥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如蜜汁火腿、脆皮烤鱼、松子粉圆、酸汤鱼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宁火锅,是一种用红油等多种辣椒调味的口味浓郁、味道鲜美的火锅。
4. 独特的手工艺品:威宁是一个具有丰富手工艺品文化的地区,如苗绣、苗银、苗木雕、苗鼓、苗笛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威宁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深受游客的喜爱。
5. 人文底蕴:威宁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孕育了许多知名的历史人物,如鸦片战争的重要人物杨芳、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人士杨洪基等。
同时,威宁也是一座集中了许多古建筑的古城,这些传统的建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的厚重感。
威宁县介绍 (1)
草海水体偏碱性(PH值为8.0),富容氧水 体,湖水透光性良好,利于浮游和水生植 物的生长,为底栖动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 存环境,为鸟 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源
草海是黑颈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 鹤在10月中、下旬到达,3月中、下旬离去。
历史上,草海曾于1893、1958、1972年三度 遭到人为的影响,水面干涸,1981年贵州省 政府决定动工恢复草海,1982年蓄水2700万 立方米,恢复水面25平方公里,1985年建为 威宁草海综合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生态 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 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保护、水生 养殖、旅游疗养三结合之地。
二.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3°36'-104°45,北纬26°30'27°25'。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 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三.自然气候
三.自然气候
威宁县地处贵州省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 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10℃左右, 年均降水量89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800 小时,无霜期180天。
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 。 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 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 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 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 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 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每年回历九月,进入斋月。每个成年穆斯林(回教 徒)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 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斋”才恢复正常饮食生活。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 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轻 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 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届时, 将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 等竞赛和表演。
贵州省威宁县简介
威宁县么站中学简介
• 么站中学创办于 么站中学创办于1958年,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 年 占地面积 万多平方 是一所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初级中学。 米,是一所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初级中学。 • 有教师94人,学生2236人。 有教师94人 学生2236人 • 有教学楼三幢(其中一幢在建),学生宿舍 有教学楼三幢(其中一幢在建),学生宿舍 ), 一幢,食堂一个。 一幢,食堂一个。 • 有篮球场、简易运动场、图书室,基本配备 有篮球场、简易运动场、图书室, 了理化生、体育等器材。 了理化生、体育等器材。
பைடு நூலகம்
• 学校的教学楼
• 学校教学楼
草海风光
在草海越冬的黑颈鹤
草海之夏
草海之冬
• 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到 欢迎各位领导、
威宁观光、避暑! 威宁观光、避暑!
•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 贵州的景点 贵州的景点:
• • • • • •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 梵净山。 梵净山。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 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 威宁草海等。 威宁草海等。 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比如苗族的花山节、 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比如苗族的花山节、 彝族的火把节等。 彝族的火把节等。
贵州省威宁县简介
1、 1、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乌 蒙山腹地,属于毕节地区。 蒙山腹地,属于毕节地区。是 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 贵州省面积最大、 有彝族、回族、 县。有彝族、回族、苗族等少 数民族。 数民族。 2、冬暖夏凉,是避暑的好地 、冬暖夏凉, 。(7月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17.9℃) 方。( 月平均气温
我的家乡威宁
Charming
THA NK YOU 感谢观 看
威宁欢迎您的到来
草海细鱼
牛干巴
羊肉粉
又称“虾子鱼”、“黄辣丁”,长约寸许, 不会长大,肉厚味佳,系将草海鲜鱼捕起后 经风干或微火烘焙而成。草海细鱼兼有虾味, 这是由于草海细鱼尤其喜欢吃虾,肚子里总 是存放一只没有消化的虾,便有了此特色。
威宁回族群众于每年秋冬时节选取肥壮 肉牛的后腿等部位的优质牛肉,辅以适量食 盐、花椒等调料,采用搓揉、腌渍、晾晒、 风干、煎炸等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牛 肉食品,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为各族群 众所喜爱。
开
各自凭意愿集资或集物,共
斋
同分享,并在会礼结束后,
节
把一家一户送到清真寺的“油
香”当众散发,每巡一人一个,
大家共度欢乐,互问吉祥。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 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 轻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 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届时,将 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 竞赛和表演。
百 草 坪
马摆大山景区是一个集
草坪、草坡、峡谷、海子等
风光为一体的高山体闲度假
马
旅游区,位于距草海40公里
摆
的麻乍乡境内,面积近30平
大
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2763
山
米,是滇黔重要的地理分界
线。其山体庞大,巍峨雄壮、
气势恢宏,集中体现了独特
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石门坎是威宁最西北的 一个苗族聚居区,在上个世 纪初至四十年代,曾经是“西 南苗族文化的复兴地”和“西 南文化最高区”。
彝族撮泰吉是一种古
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
贵州威宁简介
贵州威宁简介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的边陲县之一。
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山峦叠嶂,风景秀丽。
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旅游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威宁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等,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
这里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彝族的歌舞、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等,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威宁县境内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著名的景点有: 1. 云台山:云台山是贵州省的第一高峰,海拔2168米,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点。
这里有着雄奇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丰富的植被,是一个徒步旅行和登山的好去处。
2. 红枫湖:红枫湖是一个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这里有着美丽的湖泊、绿树成荫的公园和各种娱乐设施,是一个适合家庭出游的好去处。
3. 金钟山:金钟山是一个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景点,是一个集观光、朝拜、修行为一体的佛教胜地。
这里有着古老的佛教建筑、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是一个适合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朝拜和游览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景点,威宁县还有着众多的民俗村落和少数民族文化村,如彝族村落、回族村落、苗族村落等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民族文化,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贵州威宁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是一个适合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一个适合探索和发现的好地方。
威宁八大景点及介绍
威宁八大景点及介绍威宁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的一个县,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的地方。
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威宁县的八大景点。
一、威宁大峡谷威宁大峡谷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北部,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峡谷中有许多壮观的景观,如天门洞、三清洞、龙门洞等,还有许多瀑布和溪流,如龙潭瀑布、神龙瀑布、龙潭溪等,让人流连忘返。
二、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和威宁县交界处。
瀑布高达77.8米,宽101米,气势磅礴,水流如悬崖倾泻,声势惊人,是观赏瀑布的绝佳地点。
三、翁贵温泉翁贵温泉位于威宁县的西北部,是一个集温泉、山水、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温泉水温度高达70℃,富含多种矿物质,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周围还有许多山水风光,如翁贵河、龙潭溪、百花谷等。
四、百花谷百花谷位于威宁县的西南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和花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谷内有许多花卉品种,如牡丹、玫瑰、海棠、芍药等,还有许多山水景观,如瀑布、峡谷、溪流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五、观音洞观音洞位于威宁县的东北部,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洞内有许多佛教雕塑,如观音像、弥勒像、阿弥陀佛像等,还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址,如佛教经幢、佛教经典等,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天龙山天龙山位于威宁县的中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和文化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山上有许多风景区,如天龙岩、天龙湖、天龙洞等,还有许多文化历史遗址,如天龙寺、天龙庄园等,让人感受到天龙山的神秘与魅力。
七、白果山白果山位于威宁县的南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山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如猴子、松鼠、兔子等,还有许多山水景观,如溪流、瀑布、峡谷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八、金钟山金钟山位于威宁县的西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和文化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山上有许多历史遗迹,如金钟山寺、金钟山庄园等,还有许多山水景观,如瀑布、溪流、峡谷等,让人感受到金钟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美丽。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WeiningYizuHuizuMiaozuZizhixian)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县府驻草海镇。
区域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
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末总人口126.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
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中彝族112229人,占总人口的8.9%;回族103379人,占总人口的8.2%;苗族69864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
代码:522427。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
特产威宁火腿。
盛产黄梨和苹果。
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
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
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森林面积18 万公顷。
有煤、石膏、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豆类、荞麦、甜菜。
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
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
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是毕节地区唯一一个已通铁路的县。
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地理概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年降水量739毫米。
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
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威宁回族彝族,回族,苗族文化
威宁回族彝族,回族,苗族⽂化彝族“变⼈戏”撮泰吉表演回族开斋节苗族花⼭节威宁,在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域、⼈⼝⼤县,⾼原的雄浑与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古⽼⽽灿烂的乌撒民族⽂化。
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遗址”考古发现,到逐渐开放的“海外天国”⽯门坎;从神秘的彝族“变⼈戏”撮泰吉,到古⽼虔诚的回族“开斋节”、苗族“花⼭节”、“跳坡节”、“赶花场”。
这⼀切构成了“乌撒古国”千年的灿烂民族⽂化。
在试验区“三⼤主题”的实践中,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民族的、世界的”⽂化遗产,威宁积极探索“新路⼦”,改⾰“新⽅法”,制定“新机制”,在保护与传承好威宁优秀的民族⽂化中奋勇前⾏。
威宁以“六⼤⽂化⼯作机制”。
即“⽂化投资政策扶持机制、⽂化市场引导培育机制、⽂化事业资⾦保障机制、⽂艺⼈才培育引进机制、⽂化⼯作组织保障机制、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机制”,以“⽂化⽰范亮点、⽂化队伍建设、⽂化总结提炼、⽂化计划推⼴、⽂化外宣媒体外联”为抓⼿,聚指成拳,⼤⼒推动了威宁民族⽂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威宁板底乡将“铃铛舞”纳⼊⼴播体操教学内容,将彝族“变⼈戏”撮泰吉由传统的乡村祭祀活动搬上了舞台,将海草赛马场打造成民族赛马竞技场,每年的彝族“⽕把节”均吸引着⼤量天南海北的游客纷⾄沓来。
为了保护传统的苗族⽂化,2012年5⽉8⽇,威宁⾸个以⼈名命名的民族民间艺术团——灵花艺术团在该县龙街镇成⽴。
这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团是以 2011“多彩贵州”歌唱⼤赛“⾦黔奖”得主,2011年代表贵州省参加CCTV《梦想合唱团》队员苗族姑娘韩灵花名字命名的艺术团。
⽬前,艺术团有队员20余名,队员们主要来⾃龙街镇⼤寨苗寨的苗族村民,还有龙街镇各中⼩学的学⽣。
该艺术团的成⽴,将担当起当地苗族民族⽂化进课堂,保护与传承当地原⽣态民族民间⽂化的重任。
威宁还坚持采取每个周末集中学习培训的⽅式,组织当地苗族同胞⼀起学习、研究苗族⽂字,使曾经⾯临失传的苗族⽂字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威宁简介PPT课件
位于威宁县境内的红枫湖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清澈的湖水、秀美的湖光山色和 丰富的水产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潜水、观赏鱼群,也可以在湖畔 的度假村享受宁静的度假时光。
威宁县博物馆
威宁县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 和民族民俗文物。游客可以在博物馆内了解到威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欣 赏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色。
民间舞蹈
威宁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如苗族 的芦笙舞、彝族的鼓舞等。
传统戏剧
威宁的传统戏剧包括阳戏、地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
04
威宁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产值
农业现代化
威宁自治县的农业产值占据了全县总 产值的较大比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 重要支柱。
威宁自治县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现代文化交流
威宁地区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彝族 文化和苗族文化等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和发展。
03
威宁文化
语言文化
01
02
03
语言种类
威宁境内有多种方言,包 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 言。
汉语方言
威宁的汉语方言属于西南 官话,与四川、重庆等地 的方言相似。
少数民族语言
威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 ,如彝族、苗族等,他们 使用各自的民族语言。
近代社会问题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威宁 地区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如
贫困、教育落后等。
现代历史
现代政治发展
威宁地区在现代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 一些进展,如基层民主建设等。
现代经济发展
威宁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 别是旅游业和农业方面。
威宁旅游景点
威宁旅游景点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的南部,地处云贵高原、黔中丘陵和川西山地的交汇处。
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被誉为贵州省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之一。
以下是介绍威宁旅游景点的详细内容。
一、鸡冠山鸡冠山位于威宁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海拔2390米,是贵州省的第二高峰。
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胜地。
鸡冠山景区内有瀑布、溪流、山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古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址,如明代的云岗寺、清代的石羊岩、石人洞、石马洞等。
二、苗岭风景区苗岭风景区位于威宁县境内,距离县城约60公里。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有大片原始森林和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苗岭风景区内有苗岭大峡谷、苗岭峰林、苗岭森林公园等景点,其中苗岭大峡谷是国家AAAAA级景区。
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如苗岭古城、苗岭古寨、苗岭鼓楼等。
三、鼓楼风景区鼓楼风景区位于威宁县城南约10公里处,是威宁县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鼓楼是彝族传统建筑,高约20米,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鼓楼风景区内有鼓楼广场、鼓楼博物馆、彝族文化广场等景点,还有美丽的湖泊、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公园等。
四、银河洞银河洞位于威宁县城北约30公里处,是一处地下溶洞。
这里的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钟乳石景观奇特,如同银河倒悬,故名银河洞。
银河洞内有地下河流、水晶宫、天空之境等景点,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探险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五、鬼斧神工鬼斧神工位于威宁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是一处奇特的地质遗迹。
这里的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钟乳石景观形态各异,如同鬼斧神工,故名鬼斧神工。
鬼斧神工景区内有天坑、地下河流、地下瀑布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以上是威宁旅游景点的简要介绍,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十分独特,值得一去。
同时,威宁县还有许多特色美食,如彝族酸汤鱼、彝族酸菜鱼、彝族烤鸡等,让您在旅游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方美食。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介
威宁的民族文化灿烂夺目。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根植在威宁这块丰沃土地上的民族文化,给人以全新的面貌, 全新的感觉。彝族的火劲,回族的纯真、苗族的古朴、布依族的秀气……又给威宁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彝族 的民间文学有《彝族源流》、《洪水潮天》、《放鹅娄记》、《一双彩虹》等;音乐、戏曲有口弦曲、月琴曲、 唢呐曲、酒礼歌,舞蹈有出嫁舞、接亲舞、撤麻舞、铃铛舞、阿西里西等。特别是古傩戏《撮泰吉》,反映了 彝族祖先迁徙、垦荒的艰难历程,它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有力的证据,对彝族的社会文化、 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回族的民间文学有《老蛇和人》、《蜜 蜂的传说》、《佃户和东家》、《聪明的荞花》等。回族的刺绣、剪纸,题材丰富,图案逼真,有象征吉祥如 意的走兽飞禽,有象征勤劳朴实的牛马家畜,有象征丰收喜悦的林粮果实,有象征青春活力的花卉草木,表达 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的民间文学有《创造天地万物歌》、《洪水滔天歌》、《主世老歌》、《 打猎歌》等。苗族的情歌曲词优美,旋律动听,抒情性强,他们用歌声互表爱慕以及对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 控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苗族的古歌,叙述了苗族人民艰辛的历程,乐曲忧伤低沉。苗族的芦笙舞,有“三 角倒立”、“倒爬杆、“过天桥”、“滚三珠”、“蚯蚓滚沙”、“托肩吹笙”等动作。特别是芦笙迁徙舞, 数百人甚至是上千人表演,阵容整齐,气势磅礴,曲词复杂,动作难度大,它以音乐和舞蹈,再现了苗族人民 艰难迁徙的历程。布依族的民间文学有《铜鼓》、《保白马祖》、《兄妹成婚》、《手提钩钩枪》等,民族乐 曲有《野马过河》、《公鸡啄架》、《大理调》等。铜鼓是布依族的古老乐器,它只在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 间敲击。腊月三十夜,击鼓三响,以测采年祸福。击鼓后,让其自动放旋转定向;鼓面向神龛,测来年财源兴 旺;鼓面向左右耳间大门,预示来年增添人丁;鼓面向中柱,测来年天灾人祸。
介绍威宁的文章
介绍威宁的文章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该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威宁县有着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独特。
县内的关岭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贵州唯一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南方的亚马逊”。
近年来,威宁县着力打造“旅游+扶贫”产业,通过加强农村旅游开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等措施,逐步摆脱贫困。
县内的天龙源、赤水河两大景区备受游客青睐,成为乡村游、自驾游的理想目的地。
威宁县景点众多,天龙源被誉为“科技版的景点”,是集旅游观光、高技术、大数据、科技展示、文化体验、智慧旅游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
黔西南栎林公园风光旖旎,有众多楼观景观,四季风景独特。
除此之外,还有蝴蝶谷景区、老君石景区等众多景点。
威宁县的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旅游住宿设施齐全,让旅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生活习惯。
当地的农产品也备受游客欢迎,其中以毛尖茶、木耳、樱桃等为主要产品。
在威宁县,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了解彝族文化,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同时也能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乌江寨简介
贵州乌江寨简介
乌江寨位于贵州省威宁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被誉为“黔东南文化腹地”。
乌江寨原名茅洲,始建于明代贞观十三年(1475年),历经五代,至今已有541年的历史积淀,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明朝建筑群之一。
乌江寨共由蒙古院、祠堂、围墙、驿栈、庙宇等组成,蒙古院是乌江寨最珍贵的文物,是乌江寨建筑群中,唯一保存较好的明朝建筑,是乌江寨的核心部分。
蒙古院以红砖铺地,朱砂涂墙,外表宏伟铺设。
里面建有新疆八角木构建筑,经过百年洗礼,还保留完好,如今仍用来举行各种文艺活动,成为宣传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乌江寨的祠堂也是一处极具文化价值的遗迹,相传乌江寨始建于明代贞观十三年(1475年),为了纪念当时乌江寨创始人时牙啸德,乌江寨朝臣特地筹建了这座大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仍然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及黔东南民族所特有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了时牙啸德的出生地和家庭的历史。
游览乌江寨,不仅可以品味乌江寨的历史文物,也可以体验乌江寨特有的民俗文化,如拜牛祭马、举杯歌唱、灯火辉煌的醉兴舞等。
每年正月十五也会有古老的乌江腊八节庆祝活动,其所营造出的气氛无与伦比,令游客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乌江寨还有众多自然风景区,如梯田、千山、水库等,给旅游者提供了多样的自然风光。
乌江寨色彩斑斓、风光秀丽,是一处非常好的观光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它既有宏伟的古建筑文物,又有淳朴的民俗风
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游客在色彩斑斓、历史文化浓郁的乌江寨中,体验到让人流连忘返的惊喜之旅。
威宁公共基础知识
威宁公共基础知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
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也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威宁,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公共基础知识。
一、地理位置威宁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东经104°20′-105°20′,北纬26°20′-27°20′之间。
东邻纳雍县,南接织金县,西连赫章县,北靠金沙县和大方县。
全县总面积为3,72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5%。
二、气候条件威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为16℃,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
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山区气温低,降水量大,平原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少。
三、人口情况截至2020年,威宁县总人口为49.8万人,其中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近70%。
县城人口为6.5万人左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交通状况威宁县境内有贵广高速公路、贵黔高速公路、贵广铁路等多条交通干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县城内有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出行。
五、教育医疗威宁县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
全县共有中小学校600余所,其中高中学校10所,职业学校3所。
县城内有威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六、旅游资源威宁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境内有黄果树瀑布、龙宫、大观洞等著名景点,还有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情和文化。
这里的美景和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七、经济发展威宁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农业产业占据了全县经济的主导地位。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
此外,县内还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也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
近年来,县政府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了解威宁的公共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更好地融入这个地方的生活和文化。
威宁的文化传统
威宁的文化传统
威宁,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文化传统
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融合了苗、彝、侗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貌。
威宁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
其中,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威宁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采用独特的斗拱、榫卯等工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老的岁月和传统的魅力。
在服饰方面,威宁的传统服饰也别具一格。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
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而在饮食方面,威宁的传统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美味的酸汤鱼、香辣的酸汤米饭、清淡的酸汤粉,都是威宁人民钟爱的美食。
此外,威宁的音乐和舞蹈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多
以祭祀、庆祝丰收等场合为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俗风情。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展现了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总的来说,威宁的文化传统是多元而丰富的,它不仅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
根基,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源泉。
在当代社会,尽管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威宁的文化传统仍然保持着活力,传承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威宁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贵州威宁的彝族风情如何
贵州威宁的彝族风情如何威宁,这片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土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彝族风情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而威宁的彝族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独特的风俗。
当你踏入威宁的彝族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
彝族传统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房屋的布局和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屋脊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门窗也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精湛工艺。
彝族的服饰也是其风情的重要体现。
威宁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女性的服饰尤其华丽,以红、黄、黑为主色调,绣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庄重,体现出彝族男子的豪爽与大气。
在饮食方面,威宁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
坨坨肉是彝族餐桌上常见的佳肴,选用新鲜的猪肉,经过独特的烹饪方式,肉质鲜嫩多汁,香味四溢。
此外,烤土豆、荞麦饼等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色小吃。
每逢节日或重要的场合,彝族人民还会酿制美酒,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畅饮美酒,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寨之中。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威宁的彝族也不例外。
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当这个时候,人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欢快地跳舞。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彝族的音乐也别具一格,月琴、口弦等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彝族的历史和故事。
彝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祈求神灵的庇佑,保佑族人平安幸福。
彝族的婚丧嫁娶也都有着严格的礼仪和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彝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威宁彝族的语言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语言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语法结构,通过口口相传,传承着彝族的智慧和历史。
如今,虽然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彝族人民依然重视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介
2020/5/11
位于马摆大山东、西、北山腰之间,有各种野生杜鹃上千亩。每到中春至中夏近三月的时间里有余, 马摆大山又变成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在种类繁多的杜鹃花中,要数白杜鹃甚是可爱,清纯如芙蓉。 每年四五月间开放时,就像给马摆大山系上一条白色的腰带。这里的杜鹃花较大方的“百里杜鹃”,花 期要晚得多。在欣赏完大方的“百里杜鹃〞好有“百里杜鹃”的余韵,正是欣赏的好季节。在马摆大山 南部黑龙潭梁子周围,生长着近千亩的马尾松,高不过一尺五,多数一尺来高,枝条间却缀满了累累松 果,当地人称长不大的小松树,所以又有“小矮松”、“趴地松”之名,人们还戏称其为“侏儒松”。 据说,这种“趴地松”在乌蒙山地区仅马摆大山有成片生长,虽成片不成林,但属大自然中的一大奇观。 据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讲,这片小矮松在他们还小的时候了,在他们道之前也不知道长了多年,现在还 是这样大。据说有上千年的历了。 这连片的小矮松密密麻麻地趴在马摆大山的山顶,犹如毡子一般,穿 行于其中,你会感受到她的热情与好客,总想将你挽留做客。不时“扑哧”一声飞起的野鸡会吓你一跳, 抑或是一只直上云天的叫天子云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马摆大山四周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其山体 庞大,仿佛是一只巨大的鳄鱼从可渡河向草海爬去,头朝草海,尾在河沿,四肢是山峰周围不规则的几 列山脉。马摆经过大自然的风化雕琢,使东缘山谷悬崖万丈,峡谷沟壑幽深,险峻异常。一年四季时有 云雾缭绕,风起云涌,景象万千,其奇特之处在山与山之间形成的无数山涧,山涧溪流纵横,树木茂盛, 植被繁多。岩格新村位于马摆大山西北部,326国道从村中经过,村中居住着数十户回民,一些土制墙的 瓦屋错落有致座落在大山脚下,在绿树成荫的土墙瓦屋旁,一些钢筋混凝土的“新农村”房屋如雨后春 笋般出现。新颖独特的样式加上雪白的瓷砖和漆得铁红的门窗,和绿树交相辉映。清真寺旁还有数株千 年枫树,据林业专家测定,树龄有1200年以上的,堪称枫树中的老祖宗。岩格箐新农村属毕节地区回民 村寨新农村试点村,古木尚多,高大的黄松、青松成林,生态良好,民 风纯朴,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给巍峨的马摆大山增添了特有的风韵。
浅论威宁县新发乡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
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浅论威宁县新发乡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宋 燕基于威宁县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及文化特色,关注威宁县布依族生产、生活现状,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文化特色,寻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贵州高原上的一个偏远小城。
县城居民以汉、彝、苗、回、布依族等民族。
长期的民族聚居创造出了很多有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出名的有彝族的“撮泰吉”、“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回族的“开斋节”等等。
但是威宁的布依族文化却很少有人提及,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逐渐消亡的现状。
1 威宁县布依族的分布情况我县的布依族人主要聚居在新发乡境内。
新发布依族乡位于威县东南角,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威宁县城89公里,地处(贵州、云南)三县市(水城、威宁、宣威)结合部,东与水城县纸厂乡、玉舍乡、坪寨乡相连,西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河相望,西北与本县龙场镇、二塘镇相依。
下辖31个村160个村民组。
居住有汉、彝、苗、回、蒙古、布依6个民族和部分蔡家人,其中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花园村和松发村。
全乡9552户45725人,其中少数民族13357人,占总人口的31.85%,是威宁县唯一的民族乡。
新发乡少数民族分布广、人口比例大,民族风情浓厚,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其中布依族独特而艳丽的服饰、古朴婉转抒情的情歌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 新发乡民族文化特色新发乡的布依族人口有7000多人,由于长期聚居在一起,既传承了布依族悠久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
新发乡的布依族自古以来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布依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新发布依族语属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是一个礼仪周全、文明的民族,聚族而居,与其他民族杂居,但其语言文字保留十分完整,聚居区90%的人都能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对话,运用自如。
布依族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流传着古老的布依文,布依文流传于“布摩”手中,以经文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尚存的经文共400多字,但无法破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
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
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
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竞技活动丰富多彩。
彝族的大型歌舞组合阿西里西及弹月琴、唱对歌等,苗族的大型迁徒舞及芦笙舞,唱情歌、吹芦笙以及布依族的插秧歌,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展示出迷人的民族风彩。
各民族迥异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服饰装扮以及回族的挑花剪纸、苗族的蜡染编织、布依族的刺绣竹编等民族工艺,这一切犹如一个个精美的光环,焕发出神秘诱人的光彩,犹如一块缀满珠玑的轻柔酥软的纱幔,纱幔之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彝族“撮泰吉”my新品
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
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撮泰吉”为
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回族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
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
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
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
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
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
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
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
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
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
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
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
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苗族“跳坡节”/“赶花场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轻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
届时,将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竞赛和表演。
这天,既是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的良机,也是“带婚”的最好时日。
男女双方事先都有所商量和准备,确定好“带”的时间、地点。
男方需找几位“伴郎”(自己信得过的表兄弟或至交朋友)和自己一道去赶场。
到了预约的时间,“伴郎”们便一哄而上,将姑娘包围起来,请她到男方去“当家”。
姑娘却装出不屑和嗔怪的神态,笑骂推宕。
“伴郎”们则用一些妙肖的言词来赞扬姑娘。
就在笑骂和赞扬声中,“伴郎”们便簇拥着半推半就的姑娘上路,向男家走去。
走到半路,姑娘还会装出不情愿的样子,停止不前;“伴郎”们则围住姑娘唱《劝嫁歌》,用亲切动人的歌声鼓励姑娘继续前行。
当夕阳西下时,一行人来到了男家。
姑娘便住进早已为她准备好的房间。
这时,男家立即派人到女方家,请求女方的父母选派“伴娘”来男方家陪伴姑娘过夜。
通常情况下,女方父母会按习俗办理,无可奈何地应允这桩婚事。
但也有提出@@@@的,其原因是赶花场时,
男方一见钟情,原先并无恋爱关系,而是利用“带婚”的习俗把姑娘“抢走”。
如女方父母提@@@@,男方就得规规矩矩地将姑娘送还,并赔礼道歉才是。
而这位曾被人在花场上“抢”走过的姑娘,也不会从此羞于见人,因为“带婚”并不等于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