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文化和意识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9e1631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0.png)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文化传承也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正如著名学者孔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只有通过传承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此外,文化传承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
业的重要资源,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例如,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
反方观点(文化传承的局限性):
尽管文化传承有其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首先,过分强调文化传承
可能导致对现代价值观念的固守,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悖,如果盲目传承,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文化传承也可能导致文化僵化和同质化。
一些国家或地区过分强调传统
文化,可能导致文化的僵化,失去了创新和活力。
这也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正如著名作家鲁迅所说,“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财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
因此,我们应该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推
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63f2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8.png)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塑造我们的身份和认同感。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传承,还包括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
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文化传承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传承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从而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了解其他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了解自己的文化。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
其次,文化传承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和为贵”等传统价值观念,都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文化传承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说,“传统不是崇拜灰尘,而是传递火炬。
”只有通过传承文化,我们才能够汲取智慧的营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根深叶茂。
反方,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审慎对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
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可能会限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是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历史是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我们的主人。
”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但是也需要根据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其次,文化传承需要开放包容。
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过时的观念和做法,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可能会限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从赠答言语行为看中日待遇表现及“配虑”文化
![从赠答言语行为看中日待遇表现及“配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d298465901020207409c73.png)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学习并了解其语言。然而文化是 一个及其广泛的概念,正如有些学者将其比喻为“冰山” 一样,有海面之上的诸如服装、语言、音乐、食品、活动、 文学、建築等显性的文化,还有海面下更大部分的诸如价 值观、交际模式、行为规范、社会关系、人生态度等潜在 的文化。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显性的文化比较容易理解, 而潜在的文化往往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过程中的失败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日两国虽然是近邻,但是在很多语言和行为方面却 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讲究的是心意, 尽量避免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同时还反复强调“つまら ないものですが…”;这和中国人送礼时比较注重面子, 要拿得出手的做派显然不同,同时中国人送礼时往往还会 强调礼物的特殊以显示自己的诚意。由于观念支配行为, 要了解赠答行为中中日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有必要从分析这 些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入手。 二、礼貌原则与“配慮”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配慮” 礼貌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 Leech(1983)继 Grice(1976) 的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之后提出的又一语用原则。 同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有自己的准则和次准则。和 礼貌相关的因素很多,其中(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 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 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这两条有关利益和吃亏的原则 应该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礼貌原则。 所谓“配慮”,中文意为“体恤,照顾”,指的是人 际交流时能体察对方的心情,考虑对方的立场,尽量注意 满足对方的意图,以免失了礼节。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配 慮”都渗透在我们的言行之中。会话中的“配慮”是指根 据交际场面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 些什么。不同文化中“配慮”的表现方式自然也不相同, 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摩擦和误解。 因此了解中日语言中不同的“配慮”表现和“配慮”文化 非常重要。 (二)日语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与“配慮” Leech 的礼貌原则的中心内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从本质上来看应该适用于所有文化, 是一种文化共性。然而它更多的是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行 为层面,对于会话中的表现很多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解释, 例如日语中并非所有的待遇表现,都能够套用如上礼貌原 则。 (1)お荷物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我帮你拿行李 吧)。 上 例 从 行 为 来 看 是“ 通 过 帮 对 方 拿 行 李 而 使 对 方 收
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493736dd36a32d7275810b.png)
摘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
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中日两国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剖析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关键字:赠答;中日;交际;相异所谓的“赠答”,即互相赠送礼物。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相互赠送礼品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与敬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协调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赠答习惯不仅具有了强化集团内部家人、亲戚、近邻之间关系,同时还具备加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维持集体内部秩序的作用。
因此“赠送礼物”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逐渐成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两国邦交,总避免不了要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好感与敬意。
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特有的社交心理与意识。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
本文正是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两国国民社交心理的异同: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相对于所送礼物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考虑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日本的赠答礼仪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在日本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人们在节日时赠送礼物,在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也会赠送礼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和“岁暮”,其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印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中元节是每年7月15日,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
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传达
![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传达](https://img.taocdn.com/s3/m/c677f4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9.png)
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传达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传达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是必要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认识和传达中国文化意识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还要让学生了解、认识和理解文化,从而传递中国文化意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达文化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文言文学习传达文化意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应该重视对文言文的学习。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孔孟之道、六艺和诗词文化等。
通过阅读古代名人的诗词,学生还可以体验到社会革命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小说。
因此,文言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通过古代文献读物传达文化意识古代文献读物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常见的《史记》、《左传》等古代文献,它们记录了我们祖先的历史、文化、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信息。
从中学生可以了解祖先为了人类文明进步而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通过社会知识传达文化意识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将社会知识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体协调。
这样,学生可以掌握和了解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知识,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阅读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俗、哲学、文艺、宗教等社会知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四、注重语文能力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语音、语法、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审美修养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持续不断地训练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出有文化意识的学生。
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
![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edbc30076c85ec3a87c2c59d.png)
次就能连续性地循环下 去。费孝通 对此有 很好的 见解 : 密社团 的团 亲 结性 就依赖于各分 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 了的人 情。在我们社会 里看得
最 清楚 , 朋友之 间抢着结账 , 意思是 要对方欠 自己 一笔人 情, 像是 投一
有对调查对象 的说明 , 更不符合 中国的 实际情况。作者对 中 日各 8 人 O
【 摘
要 】 本文通过剖析还礼行为上的差异表现 , 从而试 图揭示 中日两 国支配其各 自还礼行 为的义理和人情 。 中国和 日 虽然同属 东 本
亚国家, 两国文化有许 多相似之 处, 但是 两国在赠答 文化上也存在 着较 大差别 , 日本人还礼受义理支配 , 中国人 还礼受人 情影响。 【 关键词 】 赠答 ; 还礼 ; 义理 ; 人情 中日两 国都有馈赠 的习惯 , 或是表示谢 意 ; 是属于 见面礼 ; 或 或是 礼 的话 , 会被人们认为这是不符合义理的{ 为 。而且 日本人认为 , 接 j 在 为了求人办事 。本文提及的赠答行为是指在人 际交往中任何 人都避免 受礼物的时候就与送给 自己礼物的 人建立 了义 理关 系 , 要在社 会上立 不 了的为表达谢意之用。赠送与被赠送是人际 交往时不可 或缺的行为 足的话就不能失去名义和信誉 , 即做事不能违背义理 , 所以在收到礼物 方式。正如法国人类学家 M cl a s 在其 著作 ( h i} ae M u s ( eGf 中所 说 , T t 赠 后是一定要还礼的。这种形 式化的义 理对人 的要求极 其严格 , 是无形 答这种相互性的惯行 , 是包 含经济 、 法律 、 教、 宗 道德 、 情绪 等各种 要素 的 法 律 。 于一身的 社会事实 _ 但是 , 。l 由于 习惯 意识 和文化 意象的不 同 , 必然 三、 中国还礼行为受“ 人情” 支配
赠答诗起源探微
![赠答诗起源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7e99fd40dd88d0d232d46a42.png)
赠答诗起源探微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
完整意义上的赠答诗出现在汉代,但事实上以诗赠答的风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标签:赠答诗;起源;先秦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它注重于诗人彼此之间诗歌的回环往复,进而实现诗人情感的交流互动。
完整意义上的赠答诗出现在汉代,但事实上以诗赠答的风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而赠答活动的发生,对赠答诗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临别赠言的传统与赠答类文字的产生据“三礼”所载,“赠”是先秦一种非常普遍的礼仪。
多于离别之际,赠物留念。
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而送人以物就其深刻程度来说则远不如送人以言。
《荀子·非相》强调人言的重要性:“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之言,乐于钟鼓琴瑟。
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如此一来,则赠物赠言高下立见。
所以,《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载子路辞别孔子,于赠车与赠言中选择后者。
孔子赠言:“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慎此五者而矣。
”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先秦典籍中比比皆是。
它们显示出先秦以来,对远行之人有针对性地赠以一些富有哲理的言语,已经成为了传统。
赠言者以为这样才符合“仁者”,“君子”的身份。
受赠者也都欣然接受,用以归正自己的行为。
因为赠言说教的意味浓厚,所以答言很容易被忽略掉。
但据《毛诗》曰:“无言不雠。
”那么可以推测,临别赠言应该是有答言的。
只是因居于从属地位而显得可有可无,故而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佚。
有赠有答,赠答类的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赠言多为散体。
似乎与赠诗没有必然的关系。
但孔子尊《诗》,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提倡以《诗经》中凝练的语言,来代替散体化的语言,以提高个人的素养。
之后则赋诗蔚然成风。
所以,赠言对赋诗多有促进。
而且赠言属于个人行为,“其‘个人化’的性质,或许对后世诗人从个人立场进行赠答诗的写作,不无启发”[1]。
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
![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9efd6abc856a561253d36f35.png)
浅析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作者:赵东玲徐文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剖析还礼行为上的差异表现,从而试图揭示中日两国支配其各自还礼行为的义理和人情。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东亚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国在赠答文化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别,日本人还礼受义理支配,中国人还礼受人情影响。
【关键词】赠答;还礼;义理;人情中日两国都有馈赠的习惯,或是表示谢意;或是属于见面礼;或是为了求人办事。
本文提及的赠答行为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为表达谢意之用。
赠送与被赠送是人际交往时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
正如法国人类学家Macel Mauss在其著作《The Gift》中所说,赠答这种相互性的惯行,是包含经济、法律、宗教、道德、情绪等各种要素于一身的“社会事实”。
[1]但是,由于习惯意识和文化意象的不同,必然导致双方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上产生障碍。
本文通过剖析两国赠答行为中还礼这个环节上的差异表现,揭示影响和支配其各自赠答行为的义理和人情。
一、中日两国还礼行为对赠答行为的内涵,日本民俗学者安达正嗣曾指出,人们的赠答行为有提供礼物的义务;接受礼物的义务;还礼的义务等三部分组成,它具有互酬性的特点,这也是赠答交换成立的规范。
[2]根据安达正嗣的赠答过程具有互酬性理论,还礼行为就更理所应当了。
如图所示,中国人还礼的比率居然超过日本达到了48.9%,如果没有对调查对象的说明,更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作者对中日各8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20多岁的大学生:中国52人、日本40人;30-40岁,中国11人、日本3人;40-50岁,中国1人、日本8人;50-60岁:中国16人、日本15人;60-70岁:中国0人、日本14人。
由此看来,中国人调查对象集中在20多岁的大学生上。
中国人思维深受儒学礼教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格的辈分、长幼、尊卑等关系。
晚辈对长辈、年幼对年长、下级对上级只有送礼的义务,也就不存在还礼了。
魏晋赠答诗的基本模式及艺术文化特征
![魏晋赠答诗的基本模式及艺术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4a95a104431b90d6c85c7b0.png)
的语言外壳,这就要求诗人善于选择那些最能反映这一内容的词语,而这些,《诗经》中的《雅》、《颂》当中相当富有,从那里去找,既方便,又省事;既古朴,又典雅;即庄重,又绮丽。
以上便是颂美诗多四言的主要原因。
这类诗的基本模式是:以四言为载体(间或有五言),以歌功颂德为主旨,以古朴、典雅、庄重、绮丽为艺术追求,在具体写法上有套固定的程序:即先从歌颂王室(亦有先赞扬家族门望者)下笔,再继之以赞美其人品、政绩、襟怀,最后落脚于仰慕、希望、怀念之情愫。
诗歌少则三章四章,多则八章九章,有的甚至到十多章。
象陆云的《赠汲郡太守诗》八章,潘尼的《献长安君安仁诗》十章等,均是照这样模式写成的。
当然,亦有例外。
有些人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或按自己的习惯,或用一些文艺手段去写,但多数人是依照这一模式的。
这种模式比起东汉时的模式就显得繁富多了。
随着五言体的兴起,诗人们又以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实践,在写四言的同时,也写了一些五言赠答诗。
有的人赠答诗全是五言。
五言同四言比,虽只多一字,但“它使每句的字数由偶数变成了奇数,双音词和单音词相互配合,这样,吟唱起来就能从错综里得到和谐,音律不至于单调板滞而富于灵活性,在语言节拍上也富于音乐性”[②]。
由于句子的字数增加,句子容量也随之扩大了,这对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就更能驰骋自如,无往不适[③]。
所以,抒情类的赠答诗多以五言为载体。
这类诗歌从表现形式看,显得灵活多样,不象四言颂美诗那样板滞,但在赠别诗中还是有一定的规章可循,那就是往往先从昔日相处的友谊谈起,再写离别之际的依依之情,最后辍笔手期望、怀念、相思之上。
比如王灿的《赠士孙文始》、阮侃的《答嵇康诗二首》其一,都是这种模式的范例。
二抒情类赠答诗,是比较忠实地遵循诗歌创作所提出的言志咏怀,抒写性情的美学原则创作出来的,大都写得情真意胜,回肠荡气,有着感人心肺的艺术力量,与其他一些类别的诗相较,显得毫不逊色。
这类诗有以下艺术特征。
浅谈日本增答文化
![浅谈日本增答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42f9d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0.png)
浅谈日本增答文化在日本,赠答文化作为社交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及交流方式,被广泛的使用,成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从古延续至今,受到日本独特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赠答文化的特点,习俗,以及礼品的选择与包装和回礼行为,注意点,社会意义等多方面来浅谈日本的赠答文化。
标签:赠答;特点;意义;选择与包装;还礼行为;注意点1.关于赠答文化1.1赠答文化的广义和狭义赠答,顾名思义就是相互赠送礼物,来延续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一剂重要的润滑剂。
广义上来说就是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世代的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
狭义上的赠答文化,也可说是赠答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民族或人民的文化碰撞下形成的独特习俗,比如,赠答文化与日本人的独特思考方式有关,不同的思考方式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地理原因,当然,这也与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习惯不可分割的关系。
赠答文化的起源很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就有很多的描绘赠答礼仪的古诗词文,如《诗经·大·抑》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人之间友好交往或相互赠送东西。
1.2日本的赠答文化赠,即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答,即收到了别人的好处,答复。
即中国人所说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日本,最早的赠答是与神话传说中的神相关联的,日本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山,川,云,雷,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管多渺小,皆有神宿其中。
于是人类就像诸神祈求平安健康,子孙安泰,人民给予诸神贡物,达成最早的赠答。
而日本具体的赠答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著名学者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中认为要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说起,也就是武家社会成立之后。
室町幕府的一位要人,即伊势贞亲,他在《伊势贞亲教训》中说的“他家送来的东西,应该相当的返还”,这也佐证了最早的赠答习惯的开始。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下比较中日赠答文化差异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下比较中日赠答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c1f4d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c.png)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下比较中日赠答文化差异□徐怡雯/文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互毗邻,自古以来便交往密切。
早在隋唐时期,日本文化便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由于政治、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两国文化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点,其中也包括赠答文化[1,2]。
“赠答”是指互赠礼物,主要包含“赠礼”和“答礼”两个方面。
礼物赠答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
通过对一个民族赠答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的社交心理以及思维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是日本最早研究赠答文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赠答行为是为了表达人和神共食的理念。
近年来,对中日两国的赠答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中日赠答文化差异的具体内容,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差异的对策三个方面入手的,其中对中日赠答文化差异的内容及特点的研究较多,对于差异产生原因的研究较少[3-5]。
在赠答文化差异方面,钱万万探讨了中日赠答文化之间包装形式、赠答内容和赠答用语等方面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文献对于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6-7]。
例如,刘中燕[3]解释了人情与义理对于中日赠答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但是,对于原因的分析基本都是从“人情义理”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的,对于从赠礼行为本身以及其他价值观层面进行的分析较少。
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中国和日本赠答文化的特点,基于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对于中日文化对比领域进行一定的修订与补充的作用,促进了文化教学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深入,以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障碍与摩擦,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1 中日赠答文化差异中日两国在赠答行为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文章主要从赠礼和还礼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与对比,其中,赠礼文化又包含了赠礼范围、赠礼内容、赠礼禁忌及常用语等多个方面。
中日两国的赠答
![中日两国的赠答](https://img.taocdn.com/s3/m/53ec5e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9.png)
翻译:中日两国 互赠礼物时,需 要翻译成对方能 理解的语言
语言特点:中日两 国的语言都有其独 特的特点,如汉语 的韵律美、日语的 简洁性等
中日赠答的文化价值
增进友谊:通过互 赠礼物,增进两国 人民之间的友谊和 了解。
传承文化:通过互 赠具有代表性的文 化产品,传承和弘 扬两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
促进交流:通过互 赠礼物,促进两国 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合作。
中日赠答与民间交流
增进了解:通 过赠答活动, 增进两国人民 对彼此的了解
促进友谊:通 过赠答活动, 促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友谊
推动经济合作: 通过赠答活动, 推动两国之间
的经济合作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赠答活动, 促进两国之间
的文化交流
中日赠答与国际关系
政治影响: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国际合作 经济影响:促进两国经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增进两国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国际关系:影响国际格局,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日赠答的未 来展望
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政治互信:加强政治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经济合作:深化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中日赠答的发展方向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日两国 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扩大合作领域:在教育、科技、 经济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体现尊重:通过互 赠礼物,体现对对 方文化的尊重和欣 赏。
中日赠答的政 治经济影响
中日赠答与政治关系
政治互信:通过赠答增进两国政治 互信,加强友好合作关系
文化交流:通过赠答促进两国文化 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添加标题
弘扬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人生答题
![弘扬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人生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6d79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7.png)
弘扬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人生答题摘要:1.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传统文化对智慧人生的启示3.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点亮智慧人生正文: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诗词、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文化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智慧人生的启示1.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仁者爱人,义者正直,礼者敬人,智者明理,信者诚信。
遵循儒家思想,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自身价值。
2.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事物发展,调整心态,达到心灵的安宁。
3.佛家思想:佛家讲求因果报应,倡导慈悲为怀,提倡六度万行。
佛家思想让我们明白要善待他人,行善积德,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
三、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点亮智慧人生1.学习传统文化: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其内涵和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2.践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品质。
3.创新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更具时代感和活力。
4.传播传统文化:借助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共同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对于点亮智慧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93a9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b.png)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正方,文化传承是我们历史的延续,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文化传承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通过文化传承,我们可以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同时,文化传承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著名学者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通过文化传承,我们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反方,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追求传统,应该注重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改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应该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活力。
正如著名诗人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变革,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指出了通过文化传承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和价
值观,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而反方则强调了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指出了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传统,应该注重文化交流和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活力。
在我看来,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应该注重创新和变革,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正如著名作家鲁迅所说,“传统是我们的根,创新是我们的魂。
”只有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传承。
文化传承的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的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c231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6.png)
文化传承的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先人的智慧和成就。
文化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文化传承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化传承能够让我们从先人的智慧中受益,使我们更加有自信地走向未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例如,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也是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反方观点,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传统文化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否则,文化传承可能会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另外,文化传承也需要避免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过度强调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文化的排斥,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正如英国作家埃德温·阿诺德所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文化传承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是封闭的。
总的来说,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但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姿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508ccb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e.png)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让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民族特色,失去了我们的认同感。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其次,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能够激励我们前行。
正如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们应该努力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后代能够受益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最后,文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我们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正如习近平曾经说过,“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让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反方观点,文化传承是一种束缚,限制了我们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文化传统,追求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化环境。
首先,文化传承过于保守。
过度强调文化传承会让人们沉溺于过去,无法面对现实和未来。
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文化传统,追求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化环境。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时代在变,我们的思想也应该随之改变。
”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文化传统,追求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化环境。
其次,文化传承限制了我们的创新和发展。
过度强调文化传承会让人们陷入传统的束缚,无法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文化传统,追求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化环境。
正如习近平曾经说过,“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采访中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
![采访中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2b3d1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1.png)
采访中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意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采访是一种常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而对采访中的文化意识的重视和理解,将有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
首先,采访中的文化意识表现在对受访者的尊重和理解上。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在采访时,应该尊重受访者的文化差异,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
了解受访者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其沟通,建立互信和共鸣。
其次,采访中的文化意识还表现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上。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在采访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义或误解的词语,保持清晰直接的表达,以确保信息准确传达。
此外,非语言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等。
要注意留意受访者的非语言信号,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采访中的文化意识还表现在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了解上。
了解受访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经历。
通过对受访者所处文化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采访计划和提问方式,使采访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在跨文化交流中,采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文化意识则是保障成功采访的关键因素。
通过尊重和理解受访者的文化差异,注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以及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可以有效提升采访的效果,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终极关怀 -回复
![中华文化终极关怀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362722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9.png)
中华文化终极关怀-回复1. 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包含着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国众多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大核心价值观。
仁意味着关爱和宽容,义指的是公正和道德,礼代表的是传统和仪式,智代表智慧和才学,信则指的是诚实和信任。
3. 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有哪些?中华文化有许多重要的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影响、尊师重道、孝道、家族观念、正直诚信等。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君子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提倡无为而治;佛教则注重个体修行和超脱尘世。
4. 中华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有哪些?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中国国画、中国舞蹈、京剧、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民间音乐、中国茶艺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5. 中华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中华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尊重传统、注重道德伦理,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人修养和为社会做贡献。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亚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6.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哪些?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等。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承给后代。
学校教育则在课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此外,社会活动如传统节日、文化展览等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7. 如何重视和保护中华文化?重视和保护中华文化应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中华文化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其次,学校教育应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此外,社会也应从个人层面开始,尊重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创新。
中日赠答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
![中日赠答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e163ad30722192e4536f6f3.png)
作者: 刘中燕
作者机构: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合川401524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81-8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赠答行为 文化交流 差异 义理人情 内外意识
摘要:赠答行为,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赠答行为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义理"和"人情"的概念、礼物的内容与包装、还礼的注意事项、是否当场打开礼物、送礼和收礼的寒暄语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中日赠答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c694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6.png)
文化传承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保留和传承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如果我们不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将失去我们的身份和认同感。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做出努力,以便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我们的传统,并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文化传承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民族的凝聚力。
通过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例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其次,文化传承可以帮助我们保留和传承我们的传统价值观。
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通过文化传承,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并继承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从而让这些价值观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比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智者尊贤”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文化传承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通过文化传承,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并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中国的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民族的凝聚力,传承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为文化传承做出努力,以便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我们的传统,并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方,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宜一味沿袭传统。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答习俗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日本人随时随地都会用送礼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
本文从送礼习惯的程式化、回礼方式的及时性、赠答语言的客套性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人在赠答习俗中所体现的求和意识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礼物应该包装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因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不够庄重;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该设法婉转地告诉你的客人,说你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纪念品;如果是和一班客人会见,要么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么向团体的每一个人送礼;如果是向全体客人送礼,要在所有人集合过来之后再赠送。
只向团体里的某些人送礼,会被看作非常失礼的行为
高级搜索:用" 现代日本社会赠答习俗"到知网平台检索,点击这里搜索更多...
《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王梦琪
【摘要】: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单纯的个体,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和发展。
“馈赠礼品”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在日本,赠答行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习俗在很古老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赠答文化”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之中。
日本的赠答习俗,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现代赠答习俗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从赠答对象、赠答契机、赠答品、赠答动机、赠答者的态度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能得以体现。
笔者希望在本论中,更加系统全面地对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特征加以归纳,深入挖掘其形成独特性的原因。
并且通过对赠答习俗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积极和消极的社会作用,试以挖掘和拓展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研究领域。
笔者将分别从以下三个章节进行论述。
在第一章里,笔者首先将对“赠答”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概括,限定其在本论中的范围。
同时采用分类论述的方式,通过大量事例的列举对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各种特征进行归纳,得出日本赠答习俗具有其独特性的结论。
在第二章,笔者将分别对在第一章中总结出来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深究导致日本赠答习俗具有其独特性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其原因的剖析,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独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笔者将在第三章中,通过前两章的研究进一步剖析赠答习俗与现代日本社
会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揭示赠答习俗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笔者将在本论中通过对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其在日本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深究,揭示赠答文化在现代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本论中定有许多疏漏或片面的地方,在今后不断地进行实证收集的过程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相关理论,并且把通过对中日两国间赠答文化的比较,发掘出可以为中国所用的日本赠答习俗中的积极因素作为今后研究的后续课题。
【关键词】:现代日本社会赠答习俗独特性形成原因社会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3.13
【目录】:
∙摘要4-5
∙要旨5-7
∙謝辞7-10
∙序論本論に関する諸問題10-17
∙第1節研究背景10-11
∙第2節研究動機11-13
∙第3節先行研究及び問題提起13-14
∙第4節研究方法及び研究課題14-17
∙第1章現代日本における贈答慣習の特徴17-45
∙第1節「贈答」概念の提起17-25
∙ 1.1.1 Mモースの『贈与論』と柳田国男の贈答思想18-21
∙ 1.1.2 本論における「贈答」の範囲21-25
∙第2節五つの側面から見る贈答慣習の特徴25-43
∙ 1.2.1 贈答相手の側面から見る26-28
∙ 1.2.2 贈答契機の側面から見る28-32
∙ 1.2.3 贈答品の側面から見る32-36
∙ 1.2.4 贈答動機の側面から見る36-39
∙ 1.2.5 贈答慣習に対する態度と心理の側面から見る39-43
∙第3節現代日本における贈答慣習の独特性43-45
∙第2章日本の贈答慣習の独特性が形成された原因45-61
∙第1節日本における贈答慣習の背景と淵源45-47
∙ 2.1.1 日本の贈答慣習の背景45-46
∙ 2.1.2 日本の贈答慣習の中国との繋がり46-47
∙第2節それぞれの独特性が形成された原因47-60
∙ 2.2.1 贈答相手の多方向性が形成された原因47-50
∙ 2.2.2 贈答契機の多様性秩序化が形成された原因50
∙ 2.2.3 贈答品の実用性鑑賞性特定性が融合した原因50-52 ∙ 2.2.4 贈答動機の単純性と複雑性が両立している原因52-54 ∙ 2.2.5 贈答意識の矛盾性が発生した原因54-60
∙第3節それらの原因を掘り出す目的60-61
∙第3章現代日本における贈答慣習の社会的役割61-71
∙第1節贈答慣習の各領域におけるメリット61-65
∙ 3.1.1 人間関係の潤滑油としての役割61-62
∙ 3.1.2 社会生活を安定する役割62-63
∙ 3.1.3 経済の発展に対する役割63-65
∙第2節贈答慣習の各領域におけるデメリット65-71
∙ 3.2.1 人付き合いに対する逆効果65-68
∙ 3.2.2 日常生活における負担の増加68-69
∙ 3.2.3 社会資源の浪費69-71
∙終章総括?展望?アドバイス71-73
∙注釈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