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学案

合集下载

苏武传 学案

苏武传 学案

10. 会(恰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 中;
11. 及(以及 )卫律所将(率领)降者; 12. 阴相与(暗中相互一起)谋,劫单于母
阏氏归汉; 13. 会(恰逢 )武等至匈奴; 14.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拜访)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弓 )射杀之; 16.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受到)其赏赐;
2.选出“且”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 一项( C ) 例句:身且死,何以货为?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且庸人尚羞之 C.年且九十 D.且陛下春秋高
3.翻译: • 汝愚之甚,蔽之甚!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 •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在后面
了呢? • 身且死,何以货为? 自己都快要死了,还要钱才干什么呢?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壮。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出使
•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 打发 派送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起事,动手
•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暴露
• 须发尽白
头发
• 使人发书至赵王 送
•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应当
• 副有罪,当相坐 应当
• 会:会武等至匈奴 会论虞常 会同
恰逢
武父子亡功德 “无”,没有。
亡:通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 襟,
决:通“诀”,诀别。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苏武传》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苏武传》复习学案一、挖空翻译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验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访匈奴,以通和好。

其次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状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终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说明,读懂文章,积累和驾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学问,培育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细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观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颂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溢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闻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说明,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仿照《史记》,但略有变更。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案10:第10课 苏武传

学案10:第10课 苏武传

苏武传基础知识梳理1.识字注音栘.( )中厩.( )监数.( )通使相当.( ) 且.( )鞮.( )侯单.( )于我丈人行.( ) 置币遗.( )单于缑.( )王昆.( )邪.( )王浞.( )野侯阏.( )氏.( ) 以状语.( )武伊秩訾.( ) 煴.( )火天雨.( )雪武卧啮.( )雪旃.( )毛使牧羝.( ) 廪.( )食於.( )靬.( )网纺缴.( ) 弋.( )射檠.( )弓弩宦骑.( ) 更.( )嫁斧钺.( )汤镬.( ) 自分.( ) 区.( )脱2.通假字(1)女为人臣子:(2)头县北阙:(3)与旃毛并咽之:(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法令亡常:(6)因泣下沾衿:(7)与武决去:(8)南乡号哭:(9)欧血:(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3.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今义:副词,很,十分,极。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今义:相当于“所以”。

(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武等实在..古义:今义:形容词,诚实、老实。

(7)兄弟亲近..古义:今义:动词,靠近。

(8)武使匈奴明年..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9)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

(10)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11)子为父死亡..所恨古义:今义:去世。

(12)以货物..与常古义: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3)卧起操持..古义: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4.词类活用(1)天雨.雪:(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绝不饮食..:(6)惠等哭,舆.归营:(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8)其一人夜.亡:(9)欲因此时降.武:(10)反欲斗.两主:(11)单于愈益欲降.之:(12)王必欲降.武:(1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14)屈.节辱.命:(15)单于壮.其节:(16)诚甘乐.之:(17)何久自苦.如此:5.特殊句式(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见犯乃死,重负国:(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6)皆为陛下所成就:(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8)送匈奴使留在汉者:(9)募士斥候百余人俱:(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11)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12)子卿尚复谁为乎:(13)何以女为见:(14)何以复加:(15)虽欲报恩将安归:(16)为降虏于蛮夷:(17)效死于前:(18)扬名于匈奴:(19)单于子弟发兵与:(20)老母已死,(吾)虽欲报恩将安归:(21)独匈奴未(受处罚)耳: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两篇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宜皆降之 (使动)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单于壮其节 (意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苏武传》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苏武传》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掌握文本大意。

2、识记重要的文言实词(如“延”“会”“引”等),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课前案一、情境导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本节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

穿越到两千年前大汉王朝那个风云跌宕的年代,走进苏武和他19年的外交场景,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内基础知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 45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栘.(yí)中厩.(jiù)监廪. (lǐn) 食且.(jū)鞮.( dī)侯斧钺.(yuè)B.单.(chán)于丈人行.(xíng) 缑.(gōu)王昆.(hún)邪.(yé)王棫.(yù)阳宫C.浞.(zhuó)野侯阏.(yān)氏.(zhī) 左伊秩訾.(zī) 煴.(yūn)火节旄.(máo)D.北阙.(què) 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 汤镬.(huò)1. B [丈人行.(há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空以身膏.野草膏:滋润②劾.大不敬劾:判决B.①会论.虞常论:商讨②幸.蒙其赏赐幸:希望C.①武复穷厄..穷厄:陷于困境②置币遗.单于遗:赠送D.①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②天雨.雪雨:下2.B [B项,“论”应为“判罪”的意思。

]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稍.迁至栘中厩监稍:稍微②数.通使相窥观数:多次,屡次③前后十余辈.辈:批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⑤常果引.张胜引:牵扯⑥君因.我降因:因为⑦杖.汉节牧羊杖:执,拄⑧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A. ①③⑧B. ④⑤⑥C. ①⑥⑧D. ②⑤⑦3.C [①稍:渐渐,⑥因:通过,⑧让:责备]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连坐(治罪)4.A[阴:暗地里。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学案(上课用)

苏武传学案(上课用)

《苏武传》学案(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导读1、文学常识史书体例史书形式-----编年体:按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国别体:以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刘向编订)纪传体:采用的方式记叙史实。

其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2、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著名 , 。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任兰台令。

他“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3.《汉书》简介:详见教材P117二、苏武出使背景: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政策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文本传记以记人记事为主,所以读时应重点关注写到的人及与之相关的事。

传主:传主的主要事迹:次要人物(对刻画传主有直接关系的人物):与次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及初步分析其对刻画传主所起的作用:四、文本解读第一段研读1、字音过关栘.中厩.监且鞮..侯单于汉亦留之以相当.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置币遗.单于2、第一段重点字词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5)置币遗..单于3、关键语句翻译1)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

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 标题破解。

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

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2. 品读句子。

选取几个关键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和解释,并对比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 角色演绎。

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演相关场景,并通过表演的创作形式,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4. 探究主题。

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该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例如“不屈不挠”“民族团结”等。

《苏武传》学案1

《苏武传》学案1

《苏武传》学案1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彊→强,须→鬚.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

(副)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

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

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行”,辈份。

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8 、以状语武:“状”情况。

“语”,告诉。

(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

后“使”,名词,使者。

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

(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

“食”吃。

(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

“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

贳,赦免,宽大。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2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2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4【教学目标】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

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

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

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

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

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

(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

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

(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生:用利益诱惑的。

(板书:以利诱惑)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

(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学案第一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一)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行也..2、汉天子我丈人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二)、翻译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活用的类型1、及卫律所将.降者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3、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标明特殊句式的类型1、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6、单于子弟发兵与战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8、见犯乃死,重负国。

第二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4—5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言常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词多义;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英雄气概。

【导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掌握一词多义,解释下列个句子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1、少以父任2、汉亦留之以相当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5、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二、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4-5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字下端。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一)翻译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活用的类型1、壮.其节2、舆.归营3、欲因此时降.武4、空以身膏.草野5、反欲斗.两主(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标明特殊句式的类型1、惠等哭,舆归营。

2、何以汝为见?3、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三)掌握一词多义,解释下列个句子中的“因”字的意义与用法1、因厚赂单于2、欲因此时降武3、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4、相如因持璧却立。

5、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7、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第三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6—7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言常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词多义;积累文言实虚词:安得既而以雨去亡。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特殊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忠贞爱国的节操。

【导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掌握一词多义,解释下列个句子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1、虽生,何面目以归汉2、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4、(汝)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二、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6-7段,做到词如己出,想象苏武牧羊的情节。

体会其爱国情操。

2、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字下端。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7)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三、合作探究【审问·慎思】(一)、翻译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活用的类型1、单于愈益欲降.之2、天雨.雪,武卧啮雪3、杖.汉节牧羊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标明特殊句式的类型1匈奴以为神,…使牧羝。

2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3孺卿从祠河东后土4触柱折辕,劾大不敬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7子卿尚复谁为乎?8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第四课时知识整理案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5)信义安所见乎(6)法令亡常(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8)武父子亡功德(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0)前以降及物故(11)请毕今日之马雚(12)且单于信女二、古今异义(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今义:(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今义:(3)我丈人行也。

古义:今义:(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今义:(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今义:(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今义:(7)武等实在古义:今义:(8)位列将古义:今义:(9)兄弟亲近古义:今义:(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今义:(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今义:(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今义:(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今义:(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今义:(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类词并解释)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诚甘乐之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2)空以身膏草野(3)反欲斗两主(4)单于愈益欲降之(5)何久自苦如此(6)王必欲降武3.名词活用(1)天雨雪(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四、一词多义1.使(1)数通使相窥观(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3)单于使使晓武2.语(1)以状语武(2)如惠语以让匈奴3.引(1)虞常果引张胜(2)引佩刀自刺4.食(1)绝不饮食(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3)廪食不至(4)给其衣食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3)恐前语发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翻译)(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