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合集下载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特征:乙脑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0nm,乙脑病毒对不耐热,56℃30分钟,100℃2分钟或37℃48小时均可灭活,病毒对酸、脂溶剂敏感,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该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用5%碳酸溶液或5%来苏尔与病毒接触1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自然界中许多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猪由于其高的感染率、较长的病毒血症期、较高的血内病毒滴度成为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而人感染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本病主要由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主要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受染相当普遍。

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

我国乙脑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病例的9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已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多数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表现为隐性感染。

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只有少数人因感染较重而发生脑炎。

乙脑临床的基本症候群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肌紧张及各种病理反射,部分病人可表现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等。

典型病例可有以下病程经过。

1、初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

该病在猪群中流行广泛,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防控措施,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并预防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

一、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病学分布: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中国、越南、泰国等地。

在中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

2. 主要传播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和白纹伊蚊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当感染猪体内后,病毒可通过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来传播。

3. 季节性特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季节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这与蚊虫的生长与繁殖有关,因为夏秋季节正是蚊虫繁殖多、叮咬次数增加的季节。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伏期通常在3-15天左右。

2. 发病特点: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肌肉僵硬等症状。

3. 临床检查:临床上,可以通过脑脊液检查、脑磁共振等方式来确诊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测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猪场应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猪群的免疫力。

2. 环境改善:要加强对蚊虫的控制,减少蚊虫的产卵和孳生地,避免蚊虫叮咬。

3. 强化管理:要加强猪场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猪舍的卫生、干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4. 健康监测: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治疗。

5. 宣传教育:对养猪业者进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宣传,让他们了解该病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加强猪场管理:保持猪舍清洁、 通风,定期检查猪只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灭蚊方法:使用灭蚊剂、灭 蚊灯等设备,减少蚊虫数量,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只接种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04
空气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空气 传播,如飞沫、 尘埃等。
接触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接触 感染猪的粪便、 分泌物等传播。
垂直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母猪 胎盘传播给胎 儿。
易感猪群
猪的年龄:各年 龄段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幼猪和
成年猪为主
猪的品种:各种 品种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本地猪
和杂交猪为主
猪的性别:公猪 和母猪均可感染,
但以母猪为主
猪的健康状况: 健康猪和病猪均 可感染,但以健
康猪为主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2℃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转圈、震颤、麻痹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等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
05 注意事项:疫苗保存、接种剂量、接种后观察
加强饲养管理
0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传播
03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 营养均衡
04
加强猪群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05
提高猪群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消毒与灭蚊
消毒方法:使用消毒剂对猪 舍、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
防止病毒传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01. 特点 02. 症状 03. 综合防治方法
病原体
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掌握 熟悉 了解
1、临床表现* 2、诊断* 3、鉴别诊断*
1、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 2、抢救治疗措施*
1、实验室检查 2、预防
学时
2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引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易感染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 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世界每年乙脑发病大约5万例, 其中约1/3的病例死亡,20%-40%的患者留有心理改变和神 经麻痹等严重后遗症,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的瘟疫”。由 于极其严重的后遗症,和不断增加的新增病例,使得乙脑 病毒成为目前世界上引起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引 起严重的经济疾病负担。乙脑在热带地区四季都可发病, 6到10月是温带地区每年的发病高峰时间。虽然乙脑主要 在亚洲各国家和区域流行,但是目前其流行区域巳超过了 20个国家和地。目前乙脑流行地区不断扩大,乙脑的危害 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乙脑患者MRI示脑实质病变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浸润 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临床表现 分为4期: • 1.初期 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39℃40℃,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 ,易误认为上感,少数出现精神淡漠和颈强直。
概述
•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 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属于严重病毒性感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季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与猪流感病毒的流行季节一致,主要分布在春季、夏季和秋季。

随着气候变化和猪饲养环境的改变,该病已经在全年内出现过。

2. 感染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猪流感病毒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主要是指与患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例如鼻涕、唾液、血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主要是指通过食用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经污染的工具、器具等进入猪体内。

3. 传染性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的呼吸道内分泌物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大量的飞沫,从而使周围的健康猪容易感染。

4. 临床特征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急,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口吐白沫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抽搐、昏迷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等。

5. 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防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和控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之一。

(2)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采取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减少疫源的传播。

(3) 做好饲养管理。

控制猪的密度和流动性,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饲料和饮水的污染。

(4) 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

及早发现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防控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及时监测和早期诊断病例,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及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及护理
32
5.恢复期及后遗症护理:护理要点: ①对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
感染。 ②观察患者神智.各种生理功能.运动功能恢
复情况。 ③对遗留有精神.神经后遗症者,可进行中
西医结合治疗。护士给予积极.耐心护理, 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鼓励并指导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帮助其尽快恢复。
33
6.心理护理:刚清醒患者其思维能力及接 受外界刺激能力均较差,感情脆弱,易 哭.易激动,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不 良刺激,帮助患者适应环境,直至恢复 正常。对躯体活动受限或有语言障碍患 者,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给予关 心及帮助,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持之 以恒,使残疾减到最低程度。
15
3、EEG:清醒期背景波慢化。 4、血清学检查:最常见是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初次感染后第4天内出现IgM抗体,2~3周达高 峰,阳性率高达70%~90%。其次是补体结合 试验和病毒分离,但它们作为回顾性诊断。
16
并发症和后遗症
1. 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 2.后遗症:神经系统多见,
2
病因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虫 媒病毒属。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病 毒在56℃温度下经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低温 和干燥抵抗力很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 中可保存数年。此病毒及酒精、乙醚、甲醛接 触即可灭活。5%来苏或5%石碳酸也有很强灭 活作用。
3
流行病学---传染源
堵塞有关。 4.有受伤是危险:与乙脑所惊厥有关。 5.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继发感染。 7.生理缺陷:与乙脑所致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8.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褥疮,与昏迷.长期卧
床有关。
27
(二)护理措施 精心.细致.合理.有效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点预防对策论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点预防对策论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点与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81-01【摘要】目的:为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愈及防治对策,有效控制传染病。

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给予治疗、防护和护理,建立乙脑检测系统,采取以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结合的综合措施,重点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预防接种。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对策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感染后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存活者20%~40%留有神经麻痹和心理改变等严重后遗症。

现将其流行病学资料作一概述。

1 流行特征1.1 发病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

1.2 地区、时间与人群分布: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根据调查,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61.51%),学生(16.65%)、农民(3.58%)、工人(0.36%)家务及待业(0.25%)、其他(1.06%)1.3 临床特点1.3.1 初热期。

指发病至高峰阶段(第1~3天),多为急性发病,1~2天内体温高达39摄氏度,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昏睡。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

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守护健康防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牛等家畜体内,蚊虫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高峰期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 - 14天。

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是乙脑的易感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这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

2.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

3. 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二)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如果未曾接种过乙脑疫苗,也可以咨询医生进行补种。

(三)加强家畜管理做好猪、牛等家畜的饲养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对家畜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乙脑,应立即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1.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镇静药、呼吸兴奋剂等。

2.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定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猪只和人类。

该病在猪群中的发病率高,一旦感染猪只,病死率很高。

在人类中,JE也被称为脑炎病毒感染症,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JE的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和动物。

污染的水源、疫区猪和感染了JE病毒的患者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在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会在血液中繁殖并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JE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如昏迷、抽搐、瘫痪等。

对于猪只而言,感染JE后会出现高热、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震颤等表现。

由于JE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子叮咬,因此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虫繁殖地、外出时注意防蚊叮咬、注重个人卫生等。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JE的重要手段。

在疫情暴发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毒扩散传播。

JE的防控工作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农业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1.2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害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这种疾病不仅对猪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人类带来潜在危害。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猪的生产损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会导致猪出现高烧、抽搐、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导致养猪业生产损失。

2. 人畜共患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当人类接触感染猪乙型脑炎病毒的猪只或蚊子时,也有可能感染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3. 经济影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暴发会给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带来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对于保障猪的健康、人畜安全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肺部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颅高压、脑水肿者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 遵医嘱应用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 及早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等改善微循 环。 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自主呼吸消失者应用人工 呼吸机维持呼吸。
4.皮肤的护理
对昏迷、瘫痪,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时协助 翻身,防褥疮。
蚊 肠 道
蚊 唾 液 腺
蚊 叮 咬 人
三、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 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感染后可获 得持续的免疫力。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空间分布: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 2.时间分布 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约90%病例 发生在7、8、9月份 3.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1岁以下 儿童少见 4.发病特点: 农村>城市 高度的分散性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九、预 防
原则: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人畜居地分开,流行 季节前给幼猪接种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Photo credit: Susan Hills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灭活疫苗
主动免疫:接种乙脑疫苗
疫苗来源:鼠脑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 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6-12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1ml),间隔1~2周;2岁 时加强免疫1针(0.5ml);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 保护率:85-98% 注意事项: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 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概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为288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28例;死亡人数为9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4例。

2020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为0.0205/10万,死亡率为0.0006/10万;2019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为0.0298/10万,死亡率为0.0009/10万。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措施预防应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一)、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

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二)、对症、支持治疗1、降温物理降温及药物相结合,减少氧耗,防止惊厥。

2、镇惊镇静剂使用原则: ①宜早用;②肌肉松弛后即停;③掌握剂量, 注意给药时间。

常用安定、水合氯醛等。

3、解除呼吸道阻塞吸痰、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

4、防止中枢性呼吸衰竭持续吸氧、甘露醇脱水、酚妥拉明静注改善微循环。

5、注射干扰素、胸腺素、特异性转移因子等药物。

6、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物理治疗及功能锻炼。

2024版《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流行性乙型脑炎教案

2024版《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流行性乙型脑炎教案

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 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 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患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 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 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 遗症可持续终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倡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疾病 复发的风险。
家属参与和支持
1 2 3
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 照顾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家属应对患者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 担。
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 炼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加强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 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患者 体力恢复。
心理护理
预防复发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 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 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和 环境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定期接种疫苗,提高人群 的免疫力。
01
进一步了解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致病机制,为疫苗
研发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完善诊断和治疗手段
02
探索更加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
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03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的挑战,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THANKS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 给予吸氧、吸痰等处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特征有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

二、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神经系统炎症有关。

2、潜在并发症: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感染。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有关。

三、护理措施1、采取昆虫隔离。

准备蚊帐或电蚊香、避蚊油等。

2、病人卧床休息至恢复期,护士给予其生活照顾。

狂躁不安者加用床挡、用约束带固定肢体,防止意外发生。

3、初期给予流食,待体温稍退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增加营养。

昏迷及吞咽障碍者用鼻饲供给营养。

4、乙脑病人高热属中枢性高热,降温困难,易反复。

因此应将体温控制在 38.5℃以下,每 2~4小时测体温1次。

积极使用物理降温法,耳垂、耳轮及阴囊等皮肤薄嫩处,垫敷纱布以免冻伤。

如体温超过 40℃,同时用温水、凉开水或 50%酒精擦浴,至全身皮肤发红为度。

设法控制室温在 25~27℃,床下放置冰块、使用空调等。

可用冷盐水灌肠。

5、惊厥处理:观察惊厥先兆,及早采取措施,让病人静卧床上,头偏向一侧,便于口、鼻腔分泌物流出。

松开领口、裤带,取下义齿、眼镜,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垫于上下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嘴唇。

如有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应立即用舌钳拉出。

脑水肿或脑疝引起的惊厥以脱水给氧为主,高热引起的惊厥应快速降温,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的惊厥应及时吸痰给氧,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惊厥给予镇静剂。

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等抢救准备,遵医嘱加大氧流量、注射异丙嗪(原称非那根)、地西泮等镇静剂。

6、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协助排痰。

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7、重症病例常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增高、瞳孔不等大等。

如不及时控制脑水肿,可发展成脑疝,表现为面色苍白、极度躁动、昏迷加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等。

护士应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早汇报医生处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卫疾控发[2004]75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4.03.12【实施日期】2004.03.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2004年3月12日卫生部发布卫疾控发[2004]75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由于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

除西藏、新疆、青海3个省、自治区外,其余省份均有流行。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基本控制了全国范围的流行。

分析近5年全国乙脑疫情,每年报告病例,8,000-12,000例,局部地区暴发或流行时有发生,50%以上病例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个省、直辖市。

为加强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乙脑的暴发和流行,保护人民健康,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一、目标全面加强乙脑防治,提高乙脑疫苗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预防和控制暴发、流行。

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地区,儿童乙脑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应达到85%以上。

二、防治策略与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免疫预防、控制媒介传播、健康教育和加强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在乙脑流行地区,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关键措施。

在乙脑流行地区,应在以往流行季节前开展突击接种的基础上,建立常规免疫制度。

1.地区分类北京、天津、广东等已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省份,要继续实行现行的免疫策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成果;其他有乙脑流行的省份,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尽快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张凤艳(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122000)DOI:10.3969/J.ISSN.1671-6027.2020.05.085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为日本脑炎,简称“JE”,它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虫媒传病。

该疾病是一种自然流行病,可以感染许多动物。

马和驴表现出明显的脑炎症状和高死亡率。

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低。

该病最初出现于日本,为了区别于冬季流行的嗜睡性脑炎,该病被称为日本脑炎。

该病的地理分布主要限于日本等东亚地区。

该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很常见。

笔者以驴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例介绍如下:1诊断基于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血清学的综合诊断。

取脑皮质,丘脑,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块,用组织学检查诊断为非化脓性脑炎。

血清学检查通常在补充检查中进行。

如果还不能判断,可以进行病毒学检查以确认诊断。

2临床症状临床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对热和化学物质的抵抗力较弱。

1%~3%的甲酚的肥皂溶液和3%的医用苯酚溶液可以在几分钟内杀死它们。

该病的流行具有严重的季节性,通常在7~9月发生,并在10月开始显着下降。

呈分散性,有时是聚集性的。

3岁以下的驴(尤其是一岁的驴)和从非疫区到感染区的幼驴很常见。

)在病毒血症期间,患病动物的体温升至39~41℃,肠道声音正常,在某些情况下,1~2d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增加,在大约1周内康复了。

临床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抑郁型是指病态的驴,情绪低落,保持稳定,对周围环境无反应并入睡。

有时会咬磨牙,下颌紧贴料槽或用头部撞墙。

经常会出现异常姿势,例如两个前腿或做圆周运动,或者四肢失衡,行走或摇摆。

在昏迷后期躺在地上,感觉的功能消失。

病程可能需要1~4周。

如早期治疗,注意护理,大部分可以治愈。

兴奋型是指表现出兴奋和焦燥的患驴,换句话说,它们有暴力倾向,狂奔中无视障碍物,低下头向前冲,甚至撞到墙壁或掉进路边泄洪沟中。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___年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多发于亚洲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农耕地区。

在____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疫情爆发,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便快速、高效地应对这一疫情。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防控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科学、准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病例报告、病媒生态监测和病毒监测等。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捕捉疫情发生的信号,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宣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3. 病媒生态调查与防控加强蚊虫的病媒生态调查,掌握蚊虫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

在高风险地区进行病媒蚊虫的灭蚊工作,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结合的方法,对病媒蚊虫进行有效控制。

4. 疫苗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覆盖人群包括高风险人群和特定职业人群等。

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宣传与监测系统,确保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病例监测与报告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病例相关信息。

确保病例的及时诊断和隔离治疗,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6. 病区隔离与控制对已经发生疫情的病区进行隔离与控制措施,包括封控、封堵疫情来源、禁止人员流动等。

加强对病区人员的排查和隔离管理,避免疫情的蔓延。

7. 医疗救治措施加强医疗救治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提前储备医疗物资和药品,确保及时的救治和供应。

三、疫情应急处置的具体步骤1. 紧急召集工作组当收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后,立即紧急召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疫情应急工作组。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本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暑温”、“伏暑”、“湿温”等范围。

病原体:乙脑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30毫微米,核心为单股RNA,外有脂蛋白套膜,表面有含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

乙脑病毒易为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56℃ 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在4℃冰箱中能保存一年以上。

能在小白鼠脑组织内传代,也能在鸡胚中生长。

人类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动物均可受感染。

因此,人和动物皆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为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

同时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

病后能产生稳固免疫力,故成人常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

近年来,由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进行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推迟的趋势。

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病毒经蚊叮咬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

大多数人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全身症状而获得了免疫;仅有少数人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许多学者认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最多,可能与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有关,使病毒易于从血流进入。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脑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侵润,胶质细胞增生。

较重病例,脑组织有软化灶形成。

虽脑炎病变分布广泛,但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和延脑病变较重。

因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或由于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病变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可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引起猪和家禽的急性肠炎和脑炎,还可导致人类感染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人群中表现为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深入解析。

一、流行病学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我国也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易发多发。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且以农村和外围地区为主要发病地区。

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被誉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省份,而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也是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

二、临床特征1. 感染源:猪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病畜主要是通过叮咬含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疾病在照顾和接触感染猪的人群中扩大传播。

2. 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3. 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肌肉萎缩、瘫痪,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脱皮、出血等。

4.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可增加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蛋白质轻至中度增加。

5. 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呈现尖波慢波混合图形。

三、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对乙型脑炎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目前我国已有相应的疫苗可供使用。

2. 环境改善:加强对家畜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保持畜舍清洁、干燥,及时打扫粪便、垃圾,避免蚊虫孳生;改善畜舍附近的环境卫生,减少蚊虫孳生的场所。

3. 防蚊虫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措施保护自己不受蚊虫叮咬,避免在傍晚和清晨等蚊虫活动较频繁的时间外出活动。

4. 临床治疗:及早诊断病例,加强对病人的支持疗法和抗病毒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11-07-08T15:24:0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虹
[导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陈虹(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 677000)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72-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因此,及时发现、治疗乙脑,并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均起着重要作用。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

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

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

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

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

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

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

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

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

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

准确记录出入量。

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

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

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

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

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彦平,冯子健,Leeck.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77(4):193-194.
[2]孔祥钦等.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206-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