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年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

合集下载

二战著名坦克战役

二战著名坦克战役

二战著名坦克战役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二战著名坦克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库尔斯克会战背景1943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反扑。

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联红军深入,苏联红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苏联红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

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

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彼尔哥罗德地区。

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进攻,但遭到苏联红军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只好转入防御。

苏联红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只好撤退。

库尔斯克会战经过会战准备德国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

他提出在夏季实施一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决定会战胜利的是最后一个营2015年03月25日09:47 新浪历史我有话说(7人参与)收藏本文战前庙算“堡垒”计划vs朱可夫报告德军于1943年3月4日攻克哈尔科夫后,双方战线态势是:德军已撤过罗斯托夫,整个南翼战线已修复并拉直,但在库尔斯克地区,苏军形成一片向西楔入德军战线的巨大突出部。

它在北、西、南三面与德军保持接触。

这个突出部对双方意义都十分重大,苏军在必要时可以从这一地区出发,向北、向南迂回攻击德军后方交通线。

而德军若夺取该突出部,可一举歼灭苏军两个方面军主力,并可再次缩短战线,节省更多的机动兵力,重新夺得苏德战场战略主动权。

希特勒显然看到了这个机会。

在4月15日,他发布元首大本营命令,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但计划引起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将领的质疑。

经反复争论后,希特勒最终下令在7月5日发动这次东线决战。

与此同时,苏军统帅部也注意到库尔斯克突出部问题。

3月20日左右,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苏军将领研判了整个东线形势后,起草了一份报告给斯大林,预测今年夏季德军会从南北两翼夹击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认为“我军为了先敌行动而于最近转入进攻是不妥当的”,最好等到苏军在防御中消耗了疲惫的敌人后,再投入新锐预备队转入全面反攻。

斯大林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六月初,德苏间出现了一段外交插曲,早在1943年春,德苏双方都感到前途渺茫,胜负难定,想就此罢兵言和,于是在六月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德军占领的基罗夫格勒秘密会晤。

但希特勒以胜利者自居,要求以第聂伯河为两国新的边界,苏联则要求仍以战前布格河为界,双方要价距离太大,无法成交,双方只能继续兵戎相见。

军事部署双方都孤注一掷,苏军占优双方都已下定决心,在库尔斯克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德苏双方的最高统帅部都开始了紧张地调兵遣将,将全部的战略预备队,投入到库尔斯克地区。

德苏双方都意识到这场会战对双方意义重大,苏军败了,形势将恢复到1941年冬季困守莫斯科的窘境,德军战败的话,将丧失整个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它再也无力组织起现有规模的战略预备队了。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汇总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汇总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 1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

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

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军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根本不适宜再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蔡茨勒都没有看清楚这种形势。

1943年,德军实力已经大幅度减弱,而苏军的力量却相对地增长起来。

在兵力对比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人还继续实施战略进攻,当然是毫无希望的事情。

但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德军如果想在东线获得较为有利的结局,仅仅是采取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还是远远不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消耗,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绵长防线。

那么德军此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实行机动防御,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以便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

1943年的德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训练素质普遍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与此时的敌人相比德军依旧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他们还是完全能够完成通过战役机动消耗敌军这一战略所提出的任务。

由于德军是在敌人领土纵深进行防御,后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有利的地方实施顽强防御交战,在其他可能遭到苏军突破的地段,则通过从容不迫地退却,随后突然实施反突击,来削弱苏联人的进攻实力,并疲惫他们。

从战略上分析,尽管德军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损失了许多精锐部队,但1943年的苏德两军兵力差距仍不算太大,这也就使得德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逼和苏联。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纳粹德国VS 苏联红军·曼施泰因曼施泰因的战略设想人们通常都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会战以后,还有一段很长的续曲,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进行的反击战。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段续曲,第三帝国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

这个反击的策划与指挥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

在德国陆军中,包括古德里安,一般都认为曼施泰因是参谋本部培养出来的最能干的陆军将领:法国战役的蓝图,就是他一手拟定的,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曼施泰因计划”的作战方案,与保卢斯不同的是,尽管都出身于参谋本部,他也具有独立的战场指挥才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他因为征服克里米亚半岛和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惊人战功而被擢升为元帅。

有很多人向希特勒举荐他担任总参谋长或是陆军总司令,但是,因为希特勒比较热衷于独裁,他更愿意自己亲自担任这两个职务。

并且正是因为这些举荐,他也对曼施泰因心存芥蒂,不肯将东线的全部指挥权力交给这个人。

曼施泰因在战场上也常常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判断作出决定,希特勒在容忍了很久之后(这在他也是很少见的),终于还是将这个喜欢“将在外”并且老是顶撞自己的家伙赶出了德国陆军。

1942年11月21日,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

这时,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不断失利,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那就是以一个攻击德军整个南翼的补给线为目的的作战,如果他们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以机械化部队为攻击矛头,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上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以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四个集团军,将会遭到彻底致命的一击——因为所有上述部队的补给线,都必须通过唯一的一个渡口,就是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如果苏联红军以坎纳似的攻击从德国人的左翼前进直到占领这座桥梁及其周围地区,将敌人压迫到黑海岸边,那么整个德军的南翼就会被完全毁灭。

1943年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哈尔科夫战役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3年爆发的哈尔科夫战役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1943年哈尔科夫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哈尔科夫战役目的1943年2月2日—3月3日战役目的是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收复哈尔科夫工业区。

战役代号为“星”。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在围绕哈尔科夫对苏联红军的一系列攻势行动。

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联红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德军的反攻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哈尔科夫战役背景由于1943年1月苏联红军顺利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德军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中出现一个400公里的缺口。

2月初,追击德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第38、第40、第69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当面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兰茨”战役集群近15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

其大部已遭惨重损失。

沃罗涅日方面军未经战役间歇立即准备和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战役是在复杂条件下进行的。

战役开始前,方面军所属部队已进行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军事技术装备严重缺额。

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

方面军的后方正进行围歼德军9个师的战斗。

按照战役企图,第40(司令为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第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和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由新奥斯科尔、瓦卢伊基地域向哈尔科夫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和南面迂回该市;第60集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由卡斯托尔诺耶以西地域向库尔斯克实施辅助突击。

第38集团军(司令为奇比索夫)应向奥博扬发展进攻。

正在实施顿巴斯战役的西南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第6集团军(司令为哈里东诺夫)应向巴拉克列亚、克拉斯诺格勒突击,从南面保障战役的实施。

二战最经典分防守反击战——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封神之作

二战最经典分防守反击战——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封神之作

二战最经典分防守反击战——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封神之作说起曼施坦因,相信对二战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陌生,德意志帝国三大名将之一,二战最出色的战略战术大师。

而这个闻名世界的名将醉出色和令人称道的杰作就是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3年2月2日,在经过长达200多天的对峙后,德军第六集团军在司令官保卢斯的命令下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人们都知道,在解决了第六集团军的威胁后,苏军并没有停止脚步,反而集结120万的兵力开始向曼施坦因率领的德军南方集团军发起攻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苏联大兵,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进行了几次堪称经典的教科书般的反击战。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段续曲,第三帝国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

而这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续曲就是由德国名将曼施坦因发起的。

1942年11月21日,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

为了挽救合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首领霍特上将的指挥下,也曾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约30公里的地域。

但是很可惜,空中支援没有,保卢斯也不敢率领剩下的数十万德军突围,2月1日,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

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几乎以德军惨败告终。

2月16日,苏军先头部队占领了乌克兰军事重镇哈尔科夫,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大为恼火,严令曼施坦因奉命拟定夺回哈尔科夫的作战计划,可是曼施坦因却没有什么兴趣。

他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的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

敌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大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击打敌军毫无防备的右翼。

二战德国头号战略天才的经典之战-哈尔科夫反击战

二战德国头号战略天才的经典之战-哈尔科夫反击战

二战德国头号战略天才的经典之战-哈尔科夫反击战1942年11月,在苏德战场的南翼,上百万的苏军向被已拖在斯大林格勒达4个月之久的德国陆军第6集团军,及其侧翼掩护部队发动了钳形攻势。

随着苏军钳形攻势在30 万德军后方的合拢,终于,苏德战场的战略转折开始了。

1943年2月1日,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残部,在其司令保卢斯陆军元帅率领下向苏军投降,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轰鸣了 200多天的炮声终于停止了。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并没有停止进攻,从髙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苏军都进行了激烈的反攻,在漫长的暴风雪肆虐的大地上,红军的装甲洪流仍在滚滚向前,斯大林决定乘胜追击德军,光复南部重镇哈尔科夫。

此时在苏德战场南翼作战的红军分为两个主要突击方向,苏军名将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将攻击德南方集团军群南翼的顿涅次盆地以吸引德军主力,而戈利科夫将军的弗罗兹尼方面军则直指德军北翼哈尔科夫。

两个方面军共约 60万人,而面对的德军只有23万人,优势巨大。

空前的胜利使统帅部的头脑再次发热,如此重大的进攻竟然没有准备任何的预备队来应付突发事件,这就为这场战役的发展留下了失败的隐患。

2月8 日,苏军西南方面军所属第60集团军攻占了库尔斯克,2月9日,又攻占了别尔戈罗德,2月16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击败了由德军原山地步兵第一师师长兰茨将军指挥的“兰茨”战役集群,攻占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

对苏军来说,哈尔科夫不仅是苏联第6大城市,而且还是一个曾令他们蒙羞的伤心之地。

就在9个月前,苏军西南方面军向在哈尔科夫的德军发动攻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军“克莱斯特”集团军集群,苏军损失惨重,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向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德意志军队的进攻战役序曲。

在苏军发动攻击的初期,德军的战略思想同1942年初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掘壕固守,正面对抗。

希特勒对这种防守的效果十分迷信,因为正是这一策略使德军在1942年初免于崩溃,但1943年的苏军已非昔日可比,经过近两年战争的考验,在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后,苏军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德军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吃惊的发现,俄国人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运用各种装甲战术突破德军防线了,防守他们要比一年前困难的多,尤其是在兵力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希特勒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他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态度,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也不想把1941年冬季寸土必争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去。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6号训令。他在训令中说:“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每个指挥官和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为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计划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苏军的反击
蓄势以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苏军累计兵力多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也多达6950架。连日来德军也对库尔斯克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克鲁格和曼施泰因开会,他首先宣布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也支持停止该作战,因为苏军已经开始攻进奥略尔突出部,突出部有将近60万德军,包括49万战斗部队。如果不及早将德军撤出该地区,极可能会重演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就这样放弃苦战的成果未免太可惜了,他表示至少要把苏军的预备队全部击溃才罢手。最后希特勒还是根据地中海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情况,决定停止“堡垒”作战。作为妥协,他同意让曼施泰因的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攻击库尔斯克的苏军,直到击溃苏军装甲预备队为止。

党卫军重夺哈尔科夫战役

党卫军重夺哈尔科夫战役

党卫军装甲军撤离哈尔科夫2月15日一早,“兰茨”集团军级支队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部里依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凌晨2点40分,曼施坦因提醒兰茨,希特勒的命令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守哈尔科夫。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曼施坦因认为,尽管“兰茨集群”是在归属于“南方”集团军群之前就已经得到了这一指令,但该指令对“兰茨集群”依然具有约束力。

可是,曼施坦因也指出,战斗应当以机动灵活,要避免被包围。

看来很清楚,曼施坦因认为,只要有可能,哈尔科夫还是要坚守的,但是他也考虑到了情况快速变化导致局势改变的可能性。

曼施坦因做出的“避免被包围并遭到歼灭”的指示,在军事上是合乎情理的,即使仅仅是为了能保存党卫军装甲军的实力,这支部队是他手上能用于担起反击重任的唯一一支装甲力量。

“避免被包围”的命令是符合德国传统军事理论的,这一理论给德军指挥官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相当大的依据。

这也为豪塞尔做出后撤的决定,放弃哈尔科夫东郊阵地以避免被合围提供了最基本的理由。

当日一早,党卫军装甲军报告,该军在哈尔科夫东面防线的各点上仍然承受着苏军沉重的压力。

夜间时,苏军调来了更多的步兵和坦克,试图在奥斯诺瓦加强他们的突破。

当天早晨,苏军近卫步兵第62师的步兵,在通往哈尔科夫的道路两侧,将德军驱离了他们的阵地。

4点15分,苏军步兵,在大批坦克的协助下,在罗根镇北面和西面恢复了对党卫军阵地的进攻。

在北面,苏军第69集团军继续对“帝国”师和“大德意志”师的阵地进行坚决的攻击。

整个夜晚直到凌晨,第69集团军辖下的步兵第270、第161和第219师,冒着德军冰雹般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向前冲锋。

尽管伤亡惨重,但勇敢的苏军士兵继续向前逼近,迫使筋疲力尽的德军部队一点点让出阵地。

在“大德意志”师防区,“劳斯”军报告说,在哈尔科夫西北方向,苏军发起了数次营级规模的突破。

这场激战使“大德意志”师的兵力和装备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失。

苏军的攻击群属于第40集团军的步兵第183师,在近卫坦克第5军的协助下,已经推到了哈尔科夫城西郊。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结果是什么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策划与指挥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结局,希望能帮到你。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结局哈尔科夫之战给苏军造成的人员损失是相当可观的。

苏军到三月二十五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苏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和被俘了十万零六百九十四人,受伤和患病13936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德国的损失也很严重。

德军伤亡人数仅2 万人,而苏军阵亡7.5万人,被俘23.9万人。

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和迫击炮2026门。

但最终由于德国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战术上的出色运用,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

尽管哈尔科夫战役的代价沉重,但战役的胜利毕竟还是帮助曼斯坦因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德军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的崩溃,而且还替曼斯坦因个人赢得了伟大统帅的名声。

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也是最后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种种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的最终降临。

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会战。

而哈尔科夫战役,则将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的介绍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此役是德意志国防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最后阶段的其中一场战役,目的是攻占哈尔科夫城(现在是乌克兰哈尔科夫)。

这次战役行动由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中的第6集团军在1941年10月20日实施,苏联红军第38集团军受命坚守该城。

10月22日,该城所有工厂的生产机器被送上火车,当时德军距离铁路线不足11英里。

10月24日,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17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翼包围该城。

同日,哈尔科夫陷落。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此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苏方称之为第一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二战纳粹第一名将:没他德国早输掉战争

二战纳粹第一名将:没他德国早输掉战争

二战纳粹第一名将:没他德国早输掉战争曼施坦因既在战术上指挥过十分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非常杰出的作战方案。

如果没有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二战”提前两年就已经结束了。

德国“二战”中有著名的三大将领,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大名将也应该算是“二战”中最主要的陆军名将。

曼施坦因在北非与部下合影德国在“二战”中虽然不是正义的,但是打仗确实很厉害,我觉得在这三位名将当中,如果论统帅的才能,应该是曼施坦因排第一。

曼施坦因在元首的右手边讲解战略部署古德里安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对军事理论的贡献,他提出了闪电战,而且提出了一整套闪电战理论,包括如何利用坦克兵、装甲兵等,但在真正的战争实践当中,古德里安并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打出很多漂亮仗。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形势逆转以后,古德里安又失势了,不受宠,所以没有机会来表现他在逆境中间如何独当一面。

还有隆美尔,通常大家都认为隆美尔并不是那种大帅才,而只是个将才,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好,但是作为独当一面的战略家还是差了一点儿。

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则比较全面,他既在战术上指挥过十分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非常杰出的作战方案。

曼施坦因有点儿像苏军的朱可夫将军,就是哪儿的仗难打就上哪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以下两大战绩,都载入了“二战”的史册。

一是在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中,曼施坦因制订了一个大胆而又凶猛的计划。

先佯攻比利时,把英法联军吸引过去,再让德军主力越过防守最薄弱的阿登山区,实施致命的中间突破。

这一出人意料的凶猛打击,不仅一举突破了法军的防线,还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从而迫使英军不得不从敦刻尔克狼狈撤退,而法军则不得不举着白旗投降。

如果说由曼施坦因制订的作战计划使号称世界第一陆战强国的法兰西迅速战败投降,赢得了“一战而定乾坤”的声誉,那么由曼施坦因指挥的1943年的哈尔科夫战役,则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曼施坦因前线布阵(居中者)哈尔科夫战役的重要性在哪儿呢?这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也很少写。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汇总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汇总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 1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

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

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军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根本不适宜再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蔡茨勒都没有看清楚这种形势。

1943年,德军实力已经大幅度减弱,而苏军的力量却相对地增长起来。

在兵力对比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人还继续实施战略进攻,当然是毫无希望的事情。

但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德军如果想在东线获得较为有利的结局,仅仅是采取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还是远远不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消耗,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绵长防线。

那么德军此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实行机动防御,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以便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

1943年的德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训练素质普遍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与此时的敌人相比德军依旧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他们还是完全能够完成通过战役机动消耗敌军这一战略所提出的任务。

由于德军是在敌人领土纵深进行防御,后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有利的地方实施顽强防御交战,在其他可能遭到苏军突破的地段,则通过从容不迫地退却,随后突然实施反突击,来削弱苏联人的进攻实力,并疲惫他们。

从战略上分析,尽管德军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损失了许多精锐部队,但1943年的苏德两军兵力差距仍不算太大,这也就使得德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逼和苏联。

二战名将系列之“闪电伯爵”曼施坦因(五)哈尔科夫战役

二战名将系列之“闪电伯爵”曼施坦因(五)哈尔科夫战役

二战名将系列之“闪电伯爵”曼施坦因(五)哈尔科夫战役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让德军南线部队放弃顿河弯曲部,向西撤退,苏军集团在后面步步紧追,击溃B集团军群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准备在哈尔科夫以南切断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退路。

此时,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防线漏洞百出,还要负担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同时还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但此时,曼施坦因的特殊军事嗅觉让他发现了一个反击的黄金时机已经到来。

因为苏军瓦图京大将错误地认为德军已经没有反击之力,于是指挥西南方面军展开猛追,导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后勤保障困难。

曼施坦因抓住这一良机,坚决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在红军向西南方大范围迂回的时候,他没有把新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派往第聂伯河一线防守,而是集中全部机械化部队,向敌人毫无防备的右翼进行突击,兵锋直指第聂伯河渡口一带的苏军结合部。

德军以霍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一线,两个装甲突击群为大锤,从三个方向夹击苏军西南方面军。

苏军猝不及防,迅速被击溃,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曼施坦因随即命令部队继续向北进攻,打击哈尔科夫敌军南翼,击败了苏军第三坦克集团军,迫使哈尔科夫的苏军弃城而走,德国人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一个多月前还大踏步前进的苏军四处溃散。

德军防线回复到了9个月之前的状态。

双剑像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这就是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在兵力、装备以及战役的态势上均占优势,因此人们不得不承认曼施坦因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本来该兵败如山倒的德军稳住了战线,还打出了漂亮的防守反击,成功地从基辅到查波罗什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

曼施坦因也因此获得了一枚双剑像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喜欢二战名将系列的朋友要记得关注我哦。

下一期为大家继续奉上《二战名将系列之“闪电伯爵”曼施坦因(六)》。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曾与同事闲聊说,对苏德战争不是很熟悉的人会喜欢朱可夫、曼施坦因,而对苏德战争很熟悉的人会喜欢罗科索夫斯基、莫德尔。

许多曼施坦因的“粉丝”对曼施坦因在苏德战争中的“巅峰之作”克里木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大为推崇,特别是1943年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德军刚刚面临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略性失败,曼施坦因击溃了苏联追兵,稳定了南方战线,受到曼施坦因“粉丝”的热捧。

甚至有曼施坦因的“粉丝”认为,没有哈尔科夫反击战,则苏德战争可能在1943年结束。

其实哈尔科夫反击战只是一次得不偿失的击溃战,曼施坦因的个人有幸,造成纳粹帝国的不幸。

1、哈尔科夫反击战是顺风仗我一直推崇莫德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临危受命挽救危局,而曼施坦因只能在德军优势的情况下组织“顺风仗”。

一些曼施坦因的“粉丝”提出哈尔科夫反击战也是“逆风仗”,其实并非如此。

切不可被曼施坦因“回忆录”诱惑,真的以为曼施坦因用70万残兵击败8倍的苏军,就象一些历史爱好者被曹魏史官忽悠以为曹操“兵不满万,伤者二三”竟然能击败袁绍10万大军。

1942年11月苏联红军合围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国保卢斯第6集团军,发起围歼战的同时向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发起牵制性进攻。

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700公里。

沿途的道路和桥梁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

到了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时,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从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到哈尔科夫反击战爆发,期间仅仅间隔两周,苏军后勤补给与战役准备显然不足,哈尔科夫反击战其实是一次趁苏军不备的“奇袭战”,何来的“逆风”?“防守反击”也说明防守方有反击能力。

德国方面,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其中包括3个党卫队装甲掷弹兵师)加强了南集团军群。

根据德军的统计资料,到2月18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斯大林格勒到哈尔科夫(一)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斯大林格勒到哈尔科夫(一)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斯大林格勒到哈尔科夫(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斯大林格勒到哈尔科夫(一)1943年初,苏军在顿河中游和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作战胜利后,极大地鼓舞了其斗志,还没等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苏军便挟胜利之雄威,对支离破碎的德军南翼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

苏最高统帅部胃口很大,不但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中将(1943年1月19日晋升为上将),下辖第38、第60和第40集团军,独立步兵第18军,空军第2集团军,以及新编入的第3坦克集团军。

截止到1月中旬,总兵力为*****人,有909辆坦克,208架飞机]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的配合下,对部署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地域的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元帅,下辖德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德军第24装甲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残部——阿尔卑斯步兵军)实施大规模反攻,而且还命令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上将(也译瓦杜丁,1943年2月12日晋升为大将),下辖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第6和第2l集团军]、南方面军(1943年1月1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而成,司令员是叶廖缅科上将,下辖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第51和第28集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下辖第44、第58、第9和第37集团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对部署于斯大林格勒西南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下辖霍利德战役集群,第6集团军(1943年2月2日覆灭),霍特战役集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等],以及部署于斯大林格勒以南高加素地区的A集团军群(下辖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克里木集群等)也展开大举反攻。

在斯大林格勒以西、西南地区,德军除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外,其他部队已退守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千米以外的两个区域:一个位于顿河上游,以沃罗涅日为中心,在这里德军部署了B集团军群主力,掩护着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另一个是从新卡特利瓦延伸到连接高加索战场的埃利斯塔(卡尔梅克草原)一线地域,德军在这里部署着B集团军群右翼部队和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主要掩护着战略要地伏罗希洛夫格勒、罗斯托夫地域。

哈尔科夫战役:苏军歼德计划惨败遭致死伤无数

哈尔科夫战役:苏军歼德计划惨败遭致死伤无数

哈尔科夫战役:苏军歼德计划惨败遭致死伤无数导读:二战中,一场苏德战争,历时半月之久,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当时苏联人民心中的痛,苏军因为情报和指挥上的失误,最后伤亡7.5万人,败给德军。

1942年5月12日至29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为歼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而在哈尔科夫地区实施了一次进攻战役。

此役,德军伤亡2万人;苏军损失了第6、第9和第57集团军主力,死亡7.5万人。

战役背景1942年2月下旬,苏军的冬季反攻将德军自莫斯科前击退,并在南线也收复了罗斯托夫,但苏军自身也消耗了极大的力量。

双方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稍作休整,战线暂时归于稳定。

斯大林深信德军在经历红军的反攻后,战力已至强弩之末,因此决定对东部战线上德军的脆弱处发动新的攻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军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决定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发动进攻。

苏军的战役计划是:由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分南北两路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和沃尔昌斯克地域对哈尔科夫实施向心突击,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解放哈尔科夫,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由马利诺夫斯基中将指挥的南方方面军坚守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以保障西南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翼侧。

战役经过根据战役进程,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

苏军进攻,德军增援(5月12日~5月16日)5月1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发起进攻,各突击集团三日内突破德军防御:第28集团军从沃尔昌斯克地域向前推进18~25公里,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少将指挥的集团军级战役集群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向前推进25~50公里,为快速兵团投入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16日,由于铁木辛哥被所谓兹米约夫地域有德军装甲重兵集团的情报所迷惑,苏军进展迟缓,德军得以从其他方向抽调预备队封闭突破地段,并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底部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当面建立了强大突击集团。

其中,德军克莱斯特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第17集团军)的步兵比第9集团军多0.5倍,炮兵多1倍,坦克多5.5倍。

曼施坦因反攻

曼施坦因反攻

曼施坦因反攻
大仙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在保卢斯向罗科索夫斯基投降的那一刻,接替哈尔德出任德军总参谋长的蔡茨勒上将喟然长叹——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等于打断了在整个东线的脊梁。

于是在1943年2月,德意志国防军面临着巨大危机,东线战场的南部事态已岌岌可危。

仅1943年1月份,东线德军的死亡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310人,还有20万左右的兵员囚禁在苏联战俘营。

这时的斯大林喜上眉梢,胃口一下子吊了起来,仿佛看到终
【总页数】1页(P89-89)
【作者】大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19
【相关文献】
1.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重要之战 --滇西大反攻 [J], 顾大全
2."克隆"曼施坦因元帅 [J],
3.曼施坦因的绝地反击哈尔科夫战役:东线德军最后的辉煌 [J], 朱世巍;
4.英特尔换帅回归技术的大反攻? [J], 宋伟(文/图);袁怡男(文/图)
5.《大转折》解放战争的反攻号角 [J], 郭晔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哈尔科夫反击战役明基文化《较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年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在德国和西方历史学家们的描绘中,德国军队在东线的战争,似乎就是一个个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英勇德国士兵,和铺天盖地、咆哮而来的大群T-34坦克间的战斗。

但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那么富于传奇色彩。

要知道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德国的东线陆军兵力达到了创纪录的340.5万人,而德国的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盟友另外为希特勒提供了81万炮灰。

这些数字中还不包括德国东线海空军和辅助人员。

关于1942—1943年冬季之战的另一个神话,是据说总是把胜利从聪明的德国元帅手中夺走送给敌人的希特勒,以及那位聪明的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之间发生的传奇故事。

希特勒被描绘为德国这次巨大失败的罪魁祸首。

他不仅没有预见到苏军的进攻,而且当英勇的曼施泰因组织救援部队,打败“数倍的苏联红军”,即将救出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之际,希特勒却听信了无能的戈林空军元帅能够保证空运的牛皮,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

而愚忠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竟然也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结果导致了全军覆灭。

传奇故事总是那样的引人入神,而且也常常让人信以为真。

但遗憾的是,在20世纪,冷酷无情的文件却取代了令人神往的英雄传说。

根据这些文件,希特勒在红军反攻将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预见了这次行动,而德国陆军情报机关对希特勒预见的否定才使德国人的失败不可避免。

至于聪明的曼施坦因在救援第6集团军中起的作用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证明:还在救援行动开始前,曼施坦因便认为在缺乏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被围的第6集团军最好不要以自身的兵力突围。

而在战斗开始后的1942年12月21日,曼施坦因又向希特勒表示,他的坦克部队不能救出第6集团军(虽然曼施坦因此前承认他的坦克比苏联人还多,当然战后他的说法恰恰相反)。

此时,由于大量红军被包围圈内的德军所牵制,因此如果允许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向外突围,那么德军的整个南部战线都将被发动追击的苏联人打垮。

有鉴于此,在德军能得到更大的装甲部队以前,让第6集团军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将是整个南线德军生死存亡的保证。

德国第6集团军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1943年1月31日,被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在其司令保卢斯陆军元帅率领下放下了武器。

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轰鸣了200多天的枪炮声终于停息。

将近30万德国陆军的精华在白雪茫茫、狂风怒吼的俄罗斯大地和斯大林格勒的断壁残垣间化为乌有。

苏德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人类历史都在这一时刻改变了方向。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并未停止进攻,从高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红军的装甲洪流仍在滚滚向前。

在漫长的暴风雪和风雪肆虐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和打字机。

此时,在苏德战场南翼作战的红军分为2个主要突击方向:一个是由瓦杜丁将军指挥的红军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从顿涅茨河下游发动进攻,一路扑向第聂伯河,力图夺回顿巴斯工业区,并且切断高加索德军和乌克兰德军的联系。

另一路是戈利科夫上将指挥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按照朱可夫元帅制定的“星”计划,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履带正朝着正西方向一路轰鸣。

2月8日,该方面军所属第60集团军收复了库尔斯克,2月9日,又收复了别尔戈罗德。

2月16日12时,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赶走了由德军原山地步兵第1师师长兰茨将军指挥的“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

在80辆坦克导引下,红军解放了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

德国人从该城撤退时不仅狼狈不堪,而且还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腐败:按照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日记中的说法,落荒而逃的德国陆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

由于哈尔科夫的失守而大为恼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

于是从1943年2月21日起,“兰茨”战役集群在德国陆军的东线态势报告图册和作战文件中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群。

对红军来说,哈尔科夫不仅是苏联第6大城市和诞生过T-34坦克的重要工业基地,而且还是一个曾令他们蒙羞的伤心之地。

就在9个月前的1942年5月,红军西南方面军向被德国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国“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

红军损失惨重,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纳粹德军1942年夏季进攻战役的序曲。

现在,经过200多天血战,红军终于扭转了战局,收复了哈尔科夫。

在1941年首次大反攻时,曾经在苏联将军和士兵中弥漫的情绪再度高涨了起来:从斯大林到前线的列兵都相信,似乎只要继续挥师西进,红旗就会很快飘扬在柏林城头。

但和1941年的情况一样,红军的力量此时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彻底击败德军的程度。

不久以后,德国人就将在哈尔科夫再次向苏军证明:他们仍有足够力量显示日耳曼武装力量的强大和顽强,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聪明的曼施坦因元帅将在其间充当主角。

对于在苏德战场作战两年,从摩托化军军长升到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来说,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可谓前所未有的艰难:由他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组建)的防线,在上面提到的2个红军方面军的猛攻下支离破碎,整个战区摇摇欲坠:就在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哈尔科夫的同时,红军西南方面军已经逼近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地——位于第聂伯河大河弯处的重镇扎波罗热。

但就在该城即将失守之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坐着FW-200式大型四发飞机来到此地视察。

元首的“大驾光临”让正准备从这里卷铺盖走人的曼施坦因手忙脚乱,因为当时苏联坦克群离这座危城已经很近,红军随时有可能突入该城。

为了保证希特勒的安全,德国空军调来了200多门高射炮,下达给他们的命令是:死死挡住苏联坦克,战至最后一发炮弹和最后一人。

就在德军炮手们在城外和苏联坦克拼命的同时,城里的希特勒正为了哈尔科夫的失守向曼施坦因大发雷霆,他命令这位元帅立刻收复哈尔科夫。

可是曼施坦因却拒绝了希特勒的计划,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更为大胆的方案:暂时不去理会占领了哈尔科夫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是集中兵力吃掉冒进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也就是城外正在逼近的红军部队)。

然后再回过头去,击溃哈尔科夫方向的红军,并重新夺占该城。

这个大胆的方案对希特勒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他最终还是认可了曼施坦因的计划。

2月19日,在离开扎波罗热之前,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宣布了反攻决定,并且宣称,在这个“离德意志帝国边界1000多公里的地方,将决定德国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因此,希特勒要求其部下,在反攻战斗中要“勇敢、沉着、忠于职守”。

当希特勒的座机离开扎波罗热时,他本人已经可以听见红军坦克和德军高射炮交战时的隆隆炮声。

两天以后的2月21日,红军西南方面军终于攻占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的扎波罗热。

该地的失守使德军的整个东部战线都有被割裂的危险。

但曼施坦因此时已经成竹在胸:他的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而这支占领他司令部的苏军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南翼是德军第1、4装甲集团军,北翼则是“肯普夫”战役集群。

在这3个德国重兵集团手中曼施坦因对自己反击行动的信心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有3个有利因素促成了他的计划。

首先,从战场态势来看,此时,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从正面压迫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而红军西南方面军则从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进行大包抄,此时已经打到了曼施坦因司令部老巢的门口。

但在这支红军突击集团深入敌军纵深的同时,它自己的两翼却也因此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集团:拥有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在内的德国最精锐装甲部队。

而更糟糕的是,红军对于他们所身处的险境此时还浑然不觉,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在内的红军将领们一致乐观的认为,德国人在冬季大反攻后已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要红军继续追击,他们就会一路逃过第聂伯河,至于反突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情绪同样乐观的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也认可了瓦杜丁的想法,级别较低的红军军官们更是在无线电通话时把他们的乐观全部表达了出来,而德国人则通过无线电监听把这些乐观记录在案,作为曼施坦因的决策依据。

应当说,曼施坦因本人此前进行的南线德军大撤退,就是为了引诱红军孤军深入,远离后勤基地。

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次,从红军冬季大反攻开始以来,他们已经顶着漫天风雪,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600~700公里,沿途的道路和桥梁被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

这样到了1943年的2月中下旬,经过3个月恶战的红军不仅部队损耗严重,而且非常缺乏补给和空中支援。

而正在进军第聂伯河,深入德军腹地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情况尤其糟糕。

该方面军下属的波波夫快速集群(包括4个坦克军和1个步兵军,按编制约有500辆坦克)和坦克第4军此时只剩下137辆坦克,摩托化营能够勉强作战的人员只有20个左右。

而且由于没有油料,该集群的很多坦克当时几乎已经趴窝不动了。

对于这些情况,德国人也通过无线电截听和地面侦察进行了确认。

虽然德军此时燃料状况也不富裕,但他们认定苏军的油料更为缺乏。

最后,德军兵力的增强也使曼施坦因有了进行反击的本钱,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其中包括3个兵力强大的党卫队装甲步兵师)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

根据德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到1943年2月18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其中13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师)。

在1943年1月23日,整个东线德军只有495辆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了2月28日,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02辆,另外还有919辆坦克正在修理或输送过程中。

到了3月1日,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总数更是达到了2374辆,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南方集团军群。

对于这一点,曼施坦因本人在战后并不认可。

按照他的观点,自己手头掌握的这些兵力是太少了。

因为据说和他的30个师对峙的红军,仅仅已被确认的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就有340多个,即使把他们折算成师,德军仍然处于1对8的绝对劣势地位。

应当指出,曼施坦因的上述说法不是昏了头,就是故意撒谎,因为即使按照德国情报部的估计,曼施坦因指挥的70万德军所面对的苏军数量大概也只有120多万。

如果说曼施坦因当面真有8倍于己的敌人,那这个敌人的总兵力应该有500多万!而按照这个比率折算,红军在苏德战线的总兵力应当不少于2000多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上述3个有利条件下,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形成了:首先,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党卫队装甲军的兵力从克拉斯诺格勒进攻西南方面军红军第6集团军右翼,然后以第48、57装甲军攻打巴甫洛格勒,切断红军退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