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3、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新课标】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悬浊液:(如:泥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板书】五、物质的分散系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剂)分类:溶液、浊液、胶体【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板书】2、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板书】(2)性质:丁达尔现象【演示】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设疑】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学生】用丁达尔现象加以区别【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资料卡:胶体的应用【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迁移应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NaCl溶液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B:固体NaCl不导电,但NaCl是电解质;
C:Cu能导电,所以Cu是电解质;
【学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板书】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学过程
修改与建议
分散质: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被分散到其中的物质
【教师】上述三位同学实验中得到的三种混合物,是否为分散系?
【学生】是,属于分散系。
【板书】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m~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教师】同学们都爱动脑筋,能够很快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做实验,了解胶体具有的性质和与溶液的区别,以及胶体的应用。
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E:BaSO4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2、下列物质
⑴液态氯化氢 ⑵硫酸 ⑶熔融MgCl2⑷胆矾晶体 ⑸食盐水 ⑹酒精
⑺铁 ⑻BaSO4⑼SO3⑽石墨
其中能导电的物质有,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NaCl=
H2SO4=
【板书】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学生】看教材P14的资料卡“胶体的应用”。然后总结: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①形成:分散剂将微粒分散在介质中。
②性质:介稳性、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
5.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①组成:溶剂和溶质。
②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扩散性。
6.浊液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机械搅拌或添加沉淀剂。
②性质:不稳定性、散射现象。
7.分散系的应用
①应用:催化剂、染料、食品、医药等领域。
8.物质的分散系的鉴别方法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分散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的分散系。
-鉴别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9.物质的分散系的应用实例
-实例:包括墨水、牛奶、泥土等。
10.物质的分散系的研究进展
-进展: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板书设计
1.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2.不同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3.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2.能够运用模型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分散现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像和结构,加深学生对分散系性质的理解。
①鉴别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分散系教案的设计与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分散系教案的设计与应用一、教案概述化学教学中的分散系是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涵盖面广,同时是容易被学生忽略或者理解不清的知识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分散系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分散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各物质保持着独立的状态,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互相稳定的系统。
2、分散系的分类:可分为亲水性分散系和疏水性分散系。
3、分散系的应用:例如,黏土制备、染料、油墨等方面均运用分散系。
四、教学方法1、引入新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实际应用场景引入新课题,例如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2、课堂互动:老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活动,例如“三人小组-简述一种分散系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老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一些分散系应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分析。
4、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分散系特性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反思在实施教学计划后,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1、引入新课题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
2、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希望能够在教学方法上做得更好,例如增加探究和实验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进展,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总结分散系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运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介绍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包括分散系统和分散介质的概念。
2. 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解释物质的分散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3. 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介绍溶液、悬浮液、乳液、气溶胶等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作业与练习: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享。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分散系的理解。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解、稀释、混合等制备溶液的方法。
2. 溶液的性质: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溶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并介绍浓度计算方法。
作业与练习:1. 学生完成溶液制备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悬浮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浮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悬浮液的性质,包括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教学内容:1. 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等。
2. 悬浮液的性质:解释悬浮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悬浮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悬浮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悬浮液的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分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能够应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分散的定义和分类
2. 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分散的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技术操作
3. 能够灵活运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搅拌棒、滤纸等
2. 实验物质:盐水、沙子、糖水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物质分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中的组成部分是如何分散在一起的,引出物质分散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物质分散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分散的基
本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质分散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不同物质的分散方法和技术。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分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质分散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其原理,又能够掌握其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
3.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和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化学分散体系课程设计
化学分散体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概念,如溶液、胶体、悬浊液等;2. 了解分散体系的性质、分类及鉴别方法;3. 掌握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分散体系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进行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分散体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体系基本概念:溶液、胶体、悬浊液的定义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分散体系及其性质”。
2. 分散体系的分类和鉴别方法:依据粒径大小对分散体系进行分类,并介绍相应的鉴别实验;-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分散体系的分类和鉴别”。
3. 分散体系的性质:包括稳定性、光学性质、流变性质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分散体系的性质”。
4. 分散体系的应用:介绍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七节“分散体系的应用”。
5. 实践操作: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实验;- 教材章节:实验部分“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分散体系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分散体系的鉴别方法;第三课时:分散体系的性质;第四课时:分散体系的应用;第五课时:实践操作,进行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实验。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物质的分散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个介质中。
分散系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分散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分散、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概念。
(2)掌握常见分散系统的特点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3)了解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观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分散系统?”2.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步: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统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常见的分散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观察不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2.实验1:制备淀粉溶胶,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观察其变化。
3.实验2:制备洗衣粉溶液,加入硬水和软水分别观察其变化。
4.实验3: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加入盐水观察其变化。
5.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实验结论。
第四步: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胶体溶液的形成。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1.3物质的分散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胶体的判断及性质;2.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溶液的组成【生】溶质和溶剂【讲解】像溶液,是一种物质的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液就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展示】食盐水【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分散质:溶质:NaCl分散剂:溶剂:水【展示】其他分散系,如云、有色玻璃、烟、珍珠等【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云:分散质:水滴或冰晶;分散剂:空气有色玻璃:分散质: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剂:玻璃烟:分散质:固体小颗粒;分散剂:空气珍珠:分散质:碳酸钙;分散剂:水【展示】九种分散系【讲解】常见的物质分散系有三种【问】本质区别是什么?【生】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讲解】【问】如何制备Fe(OH)3胶体?【展示】Fe(OH)3胶体制备过程实验【问】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展示】鉴别实验视频【讲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展示】光线通过三种分散系时的路线图【讲解】溶液中只有分子和离子,粒子直径<1nm,光线课直线通过;胶体分散系1nm<粒子直径<100nm,光线发生折射;浊液分散系粒子直径>100nm,光线被返回。
【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展示】溶液、胶体过滤的实验视频【生】溶液、胶体可透过滤纸【展示】溶液、胶体置于半透膜中的实验视频【生】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
【讲解】胶体应用胶体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胶体与表面化学。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
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散系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4. 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的认识。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
2. 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2. 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稀释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讲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4. 讲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的认识。
第三章: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和解题。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试剂、教学课件、板书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指将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物质体系。
根据分散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胶体、溶胶和悬浊液。
2. 分散系的特点:分散体颗粒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分散性、不可过滤、表面活性、浑浊性等特点。
三、分类讲解(15分钟)1. 胶体:由两种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固态颗粒,另一种为流体。
根据溶质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溶胶胶体、凝胶胶体和半固胶体。
2. 溶胶:溶质颗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并不会沉淀。
常见的有金溶胶、胶体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溶质颗粒较大,无法通过滤纸,会在溶液中沉淀。
如石灰乳、铅(II)氯化物。
四、应用讲解(10分钟)1. 胶体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橡胶、涂料、工艺品等。
2. 溶胶的应用: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纳米银、纳米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的应用:用于实验室制剂沉淀、分离实验。
五、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胶体溶液或溶胶。
六、实践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题,巩固对分散系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方式:以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和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化学中的分散系。
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粒子形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本节课将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测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分散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分散系的稳定性、动力学、光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学会运用分散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掌握分散系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沉降速度测量等;(6)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相关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制备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分散系的制备与表征方法;(5)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能够描述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
1. 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
2. 分散系的应用;
3.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2.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资源:
实验室设备、实验物品、课本、多媒体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化学实验或多媒体资料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讲授(15分钟)
1. 分散系的定义;
2. 分散系的分类;
3.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制备一种分散系物质;
2. 检测该分散系的稳定性。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分散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分散系的应用以及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重庆市安富中学高一化学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电解质的概念一、自学检查1.在能的叫电解质。
在都不能的叫非电解质。
酸、碱、盐都(填“是”或“不是”)电解质。
2.电离电解质在产生的过程称为电离,通常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例如:NaCl== Na++ Cl—H2SO4== 2H+ +SO42—NaOH== Na++ OH—二、实验探究[实验导入] 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现象分析]稀盐酸酒精溶液蔗糖溶液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现象[概括定义]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1.⑴硫酸⑵蔗糖⑶氨⑷HNO3⑸NH3·H2O ⑹锌粒⑺NH4Cl ⑻乙醇⑼石墨⑽Ca(OH)2⑾H3PO4⑿Na2O判断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达成共识]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单质和溶液不是.◆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某些难溶于水的盐也是电解质.如:BaS O4AgCl◆某些难溶于水的盐也是电解质.如:BaSO4AgCl◆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葡萄糖等是非电解质[合作交流]比较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比较酸碱盐电离的特点。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盐:电离时产生的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思考]酸碱盐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溶液是否呈电性?[复习提高]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共性与区别共性:都是化合物区别:电离程度不一样[概括定义] 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教案
第1单元课时4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题一: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散系
【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1. 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溶液、胶体、浊液三者的关系?
2. 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主干知识】一.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
溶液
分
散 胶体 系
浊液
2.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方程式: 。
4.胶体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胶粒对光能产生
作
用,从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
原因:
(2)凝聚作用: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形成而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3) 如何区别溶液和胶体?
(4)胶体的应用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实验探究】比较溶液的导电性:
(1)实验现象:。
(2)实验结论:。
(3)导电的原因:。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判断注意点: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电解质、非电解质:铜、稀H2SO4、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钠溶液、碳酸钙、二氧化碳、蔗糖。
3.电离方程式
定义:。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aOH 、NaCl 、
CuSO4、BaCl2、
AgNO3、H2SO4、【课堂探究】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做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
C.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2.下列叙说正确的是()
A. 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B. HCl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是电解质
C.SO3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D. BaSO4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3*.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较差的是( )
A.硫铵
B.碳铵
C.硝铵
D.氯化铵
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
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
2.能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 )
A.静置,有沉淀现象的是胶体
B.有丁达尔现象的是胶体
C.能透过滤纸的是溶液
D.用肉眼观察,均匀透明的是溶液
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4.下列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
A、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烟、云、雾
B、向豆浆中加入石膏制得可口的豆腐
C、F eCl3溶液呈现棕黄色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 稀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的分散系
5.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NaHCO3==Na++H++CO32-
B、NaHSO4==Na++H++SO42-
C、H2SO4==2H++SO42-
D、KClO3==K++Cl-+3O2-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杯溶液里各部分性质不全相同,石灰乳是乳浊液
B.Na2CO3晶体加热后变成无水Na2CO3粉末,这样的过程叫风化;无水CaCl2、MgCl2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能潮解
C.相同温度下,NaCl比KNO3的溶解度大
D.相同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胆矾质量比无水CuSO4多
7.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本身不是电解质的是
A、氨气
B、硫酸
C、二氧化碳
D、硫酸钠
9.用符号回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②浊液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③任何物质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④任何溶胶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都能使胶体微粒凝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析
出
⑤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物理性质
⑥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微粒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
出来
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⑧相同条件下,相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
10.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填序号)①Cu、②液氨、③蒸馏水、④氯化钠晶体、⑤硫酸溶液、⑥干冰、⑦BaSO4、⑧金刚石、⑨蔗糖、⑩H2S
11.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
(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
(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
有,可能有,对可能有的
物质,可采用滤液中滴加溶液方法来检验。
12.今有36.5g10%的盐酸与4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掉54.4g水后,再冷却至20℃,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求20℃时此反应生成物的溶解度。
KNO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放入一定量的水中13.有一包固体混合物中含有
3
KNO溶解度表
KNO的质量为________g;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
3
KNO,所必须的最低温度接近上表(3)若要完全溶解此混合物中的
3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