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教案精修订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标题:《儒林外史》教案学科: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和主要人物;2.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和主题;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风格;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小说《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和主题;2.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3.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电子白板或黑板;3. 课本《儒林外史》。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与《儒林外史》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讨论:你们有了解过《儒林外史》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第二步:介绍背景知识(10分钟)1. 利用幻灯片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出版历史。
2. 分享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以吸引学生进一步了解。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儒林外史》的选段或指定章节。
2. 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定的章节,并提出他们的问题和理解。
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和主题。
第四步: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使用电子白板或黑板,列出《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
2.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每个小组展示其分析结果,全班讨论不同角度的解读。
第五步:语言鉴赏(15分钟)1. 选取小说中的关键语言表达,例如反讽、比喻等,介绍其使用方式和作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他们发现的其他有趣的语言表达,并说明其意义和效果。
3.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全班共同讨论。
第六步:课堂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再次强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主题,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儒林外史》 教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教学难点: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3、资料连接:选一段原著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阅读《儒林外史》原著,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好了品质沦丧中了世风日下疯讽教学反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标题:《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和背景。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和背景。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的文本或摘录。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与《儒林外史》相关的图片或书籍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儒林外史》这本书了解多少?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简短讨论。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以及小说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清代社会背景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小说的背景。
Step 3:情节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儒林外史》的基本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关系、事件发展及其影响等。
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有清晰的认识。
Step 4:人物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主角、配角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
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5:社会背景与主题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帮助他们理解小说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并帮助他们总结出小说的主要主题。
Step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儒林外史》文本,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五郎在科举考试中历经困苦,最终得到功名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文人的悲剧命运。
通过本教案的开展,旨在使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究;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提出问题:“你们对这部小说有了解吗?”(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吴敬梓,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学生展示所了解的吴敬梓并进行交流讨论。
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等。
(2)教师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配以相关插图。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发展线索。
(4)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形象描写。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4)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互相补充和评价。
4. 主题探究(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4)教师逐步引导,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认识。
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1)引入:教师介绍《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儒林外史》的选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这部文学巨著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如何针对《儒林外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儒林外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状况;2、熟悉小说的构成要素,了解故事情节和细节,认识各种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各种主题和思想,观察小说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特征;4、尝试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3、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学语言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导读法。
通过针对小说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题和思想,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
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彼此借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4、批判性阅读法。
针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四、教学策略1、注重在学生的实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2、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2.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3.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成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业。
明确:(1)“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2)“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3)中举前后对比鲜明的疯子——范进(4)“添列衣冠”“胆小有钱”的兄弟俩——严贡生、严监生(5)“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6)“穷翰林”——鲁氏父女(7)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8)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9)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10)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11)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12)“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13)“为人以忠孝为本”的父子——萧浩父子(14)孝悌君子——余特、余持(15)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16)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探究过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18世纪一幅全景的文人风俗画,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2.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原著。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背景。
2. 提问:《儒林外史》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阅读指导(10分钟)1. 让学生浏览《儒林外史》原著,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胡屠户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提问: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四、讽刺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封建礼教的讽刺等。
2.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法揭示社会问题的?五、现实意义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如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等。
2. 提问:这部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指导、人物分析、讽刺手法分析、现实意义探讨等环节,使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抛砖引玉法: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b.你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分别说明原因;c.《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对人们该如何看待儒林清流的兴衰作了何种思考?3.课堂讲义(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课堂讲义,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德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文学批评(30分钟)让学生讨论《儒林外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并结合自身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进行文学批评,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一节课的主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性问题,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评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学批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下一次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和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其父吴霖起,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20岁中秀才,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
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他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1754年病逝于扬州,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二.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三.内容简介《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描绘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帮助学生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4、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作品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分析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方法和习惯。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们命运的影响,如:“你们认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2)展示一些与古代科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以时间顺序或人物关系为线索,系统地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周进、范进中举的经历等。
4、人物分析(1)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范进、严监生、匡超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对人性善恶的揭示等。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难点(1)深入剖析人物形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背景和重点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故事,引出《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举制度和儒林丑态的小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土壤。
3、小说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篇章结构。
(2)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段,如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4、人物形象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严监生等,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的卑微怯懦和中举后的癫狂失态,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扭曲;周进皓首穷经却屡次名落孙山,最终靠着他人的资助才得以进入考场,展现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和不公;严监生临终前因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凸显了他的吝啬和贪婪。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讽刺艺术手法探讨(1)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解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
比如,范进中举时喜极而疯的情节,通过极度的夸张表现了科举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运用对比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熟悉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3. 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 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儒林外史》简介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3. 导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第二课:人物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周秀才、祥子、周公子等;2. 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生观和行为动机;3. 分析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形象塑造。
第三课:情节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周秀才与柳湘莲的婚姻、祥子的职业生涯等;2. 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作用;3. 分析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
第四课:小说结构分析1. 分析小说的整体结构和章回体的运用;2. 掌握小说中的主线和支线故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 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时间跨度。
第五课:文学鉴赏1. 选取小说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2.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意图;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第六课:作品评价1. 集体讨论学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观点;2. 分析小说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小组合作探讨和研究;3. 学生报告和展示;4. 文本分析和阅读讨论。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3. 书面作业和阅读笔记;4. 小组或个人项目报告;5. 期末考试或测验。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全文;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备注: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儒林外史》教学策划
《儒林外史》教学策划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解读小说中的重要章节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锻炼表达和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人文素养。
2. 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 《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 小说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
-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 通过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吴敬梓要写这样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3.2 自主研究-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3 合作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3.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和分析。
- 讲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手法、人物描写等。
3.5 练与拓展- 学生完成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 学生进行写作练,如写读后感、人物分析等。
3.6 总结与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研究成果。
-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4.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和写作练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 关注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表达等方面的进步,进行全面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儒林外史》原著或改编教材。
-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历史背景资料等。
(完整版)儒林外史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
教学难点:
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
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谈谈)
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
说人物的分析
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
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
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
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
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
3、资料连接:
选一段原着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
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
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
阅读《儒林外史》原着,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好了品质沦丧
中了世风日下
疯讽
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我在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