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要领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服从,其次再也没有什么比严厉的法令更好了。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高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07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01
02
03
04
05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01
单音换双音:每年、每月
02
主要是针对倒装句 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这些既是命题设置的关键点,也是得分点,如本题中“但”“以”“异”“以是”“德”等词,“持以白王”的介短后置句式等就是。另外,掌握古代官职、地理、军事、称呼、礼仪、节气、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快速地读懂理顺文言文,为正确,流畅,自然美观地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
审清采分点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

译文:“自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君主。

”解说:“穷”,今天作“贫穷”讲,而这儿是“困窘”、“窘迫”的意思,而且是使动用法。

2、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的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细节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1. 精确翻译:文言文非常形象而精确,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含义和精确性。

避免使用太过笼统或模糊的词语,而应注重选择准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固定词组和结构: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和结构,这些词组和结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意。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固定词组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文言文的风格。

3. 多读多练:文言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和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多读多写,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风格。

建议多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并进行翻译练,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理解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5. 词义多样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词义多样性,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意思和解释。

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最符合原文意思的词义,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平衡信达雅: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平衡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雅观性。

既要忠于原文的意义和含义,又要让翻译的语言通顺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惯和口语表达惯。

7. 水准把握: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准和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翻译调整。

对于较专业或学术性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保持较为原汁原味的翻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适度进行转换和解释,以提高可读性和理解性。

结论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并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希望本文档提供的细节和技巧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其在文言文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祝翻译顺利,不断进步!。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从高考题掌握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窗体顶端4、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2004 年广东卷)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古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考点。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的意思。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古文水平。

一、全文理解:全文理解是翻译古文的基础。

在翻译古文时,首先要明确全文的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脉络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二、词义理解:古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词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要注重词义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古文注释和参考资料等方式,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语法分析: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使用倒装、并列句、比喻等修辞手法。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语法分析,理解并准确运用古文的语法规则。

四、省略理解:在古文中,作者常常使用省略的表达方式。

为了准确地翻译古文,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和逻辑判断,补全省略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古文中一些代词或指示词的具体指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五、意象把握:古文中经常使用一些形象的描写和意象,这给学生理解和翻译带来了困难。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注重对意象的把握。

通过对句子和段落的整体理解,抓住作者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以便更好地翻译古文。

六、逐字逐句翻译:在翻译古文时,我们要注意逐字逐句地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和修辞特点。

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实践演练:提高古文翻译水平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演练。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文材料进行阅读和翻译,并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通过多次的实践演练,逐步提高古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总结起来,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包括全文理解、词义理解、语法分析、省略理解、意象把握、逐字逐句翻译和实践演练等。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古文翻译的水平,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古文题目。

文言文翻译的六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言辞简练,寓意深远。

然时至今日,文言文之阅读已非易事。

故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一、忠于原文,求真务实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便是忠于原文。

翻译者应恪守原文之意,力求还原古人之言。

不可随意增删,更不可凭己意臆测。

真务实之翻译,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智慧,领悟文言之美。

二、准确理解,把握文意文言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翻译时需准确理解文意。

翻译者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功底,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有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住原文的主旨,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重文采,传承文化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流畅性。

同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言文中的精髓传达给读者。

四、适应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人物身份、情感变化等因素。

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使译文既符合原文之意,又具有现代汉语的表达效果。

五、尊重语法,保持逻辑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尊重语法规则,保持逻辑清晰。

翻译者应熟悉文言文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关联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译文语法正确,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语义混乱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六、注重风格,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文风。

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具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生动性。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上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译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努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 任务四 文言文翻译题 二 谨记文言文翻译“6字诀”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 任务四 文言文翻译题 二 谨记文言文翻译“6字诀”

二谨记文言文翻译“6字诀”翻译时要做到:①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时再意译;②坚持“3原则”,即“信”(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达”(文通字顺,句意畅达)、“雅”(用语得体,简明优雅);③熟练运用文言文翻译的“6字诀”。

字决1留类型例析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可保留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劳苦功高”可保留不译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保留不译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楚怀王”“左徒”是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字决2换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具体如下:类型例析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节词、词语不再使用,需替换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思”换为“思考”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需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爪牙:爪子和牙齿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中的标志词,要对应译出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师通假字替换成本字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采:同“彩”字诀3调类型阐释例析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

定语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为:后置句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敲击后能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译为: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礼物?字诀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1、要善于剖析句子成分:文言文的句子通常由主干、补充句、修饰句组成,必须把因素找出来,否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够完整。

2、要重视语义上的一致性:文言文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在译文中需要尽量保持原文语义相对应,不能字面翻译,而要把握词义。

3、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句型特点: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都是从右而左的结构,在译文中也要遵循这一特点,而不能按照汉语的习惯把主语放在句首。

4、要注意文言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文言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借代、排比、设问等,翻译时必须认真把握,以便将原文的表达意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高考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翻译原则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

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独立的句了中作出的解译是行得通的,但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2.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者都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

4.在翻译中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

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必须译出,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5.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

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

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6.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

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空忽视的。

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一: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奇而义广。

欲解其意,须得其法。

兹为《文言文翻译之要领》,以助后学。

一、熟读原文,理解大意翻译之前,必先熟读原文,反复吟咏,以理解其大意。

文言文虽古,但其情真意切,读之可感其韵致。

大意明了,方可着手翻译。

二、逐字逐句,准确翻译文言文翻译,当以字句为基本单位。

逐字逐句,准确翻译,不可臆断,不可强解。

如有生僻字、难解字,需查阅字典,以正其义。

三、注重语境,通顺表达文言文翻译,需注重语境,以达意为主。

翻译时,当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自然。

若原文中有成语、典故,须保留其原意,不可随意改动。

四、字词替换,适当增删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时需适当进行字词替换。

如原文中有生僻字、难解字,可替换为近义词;若原文中有省略,可根据上下文适当增删。

五、注重修辞,保持文采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翻译时需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翻译后的文章具有文采。

六、音韵协调,声调和谐文言文注重音韵,翻译时需注意声调和谐。

如原文中有押韵,翻译后应尽量保持押韵;如有声调变化,可根据现代汉语的声调进行调整。

七、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深入挖掘。

如地名、官职、习俗等,需了解其背景,以便准确翻译。

八、注重逻辑,严谨推理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翻译时需注重逻辑,严谨推理。

如原文中有递进、转折、对比等关系,翻译时需保持其逻辑关系。

九、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融会贯通。

如直译、意译、注释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十、反复校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反复校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等错误。

同时,对照原文,检查翻译是否准确、通顺,力求精益求精。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细心、耐心、用心。

以上十要领,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为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愿学者以此为基础,不断实践,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考点解读★★“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技巧点拨★★翻译方法(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 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二(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

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二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 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5)册h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文言文翻译是考试中最容易得分的一项,只要掌握好方法,文言文题型基本可以拿满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翻译六个注意点,希望大家喜欢!01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

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

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 省略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

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

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

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④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

文言文翻译时的口诀

文言文翻译时的口诀

一、字字审音,句句求意。

翻译文言文,首要审音韵,字字求其意。

音韵通,意自明;音韵误,意难明。

故翻译之初,必先审音韵,以明字义。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翻译,须注意词与句、句与篇之间的关系。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方能使翻译准确无误。

翻译时,应通观全文,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词义。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言文,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韵味;意译则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增删减改,灵活运用。

翻译文言文,有时需要增删减改,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增,即补充原文中省略的词语;删,即删除重复或不必要的词语;改,即改变原文中不恰当的词序或句式。

五、意蕴深长,韵味悠远。

翻译文言文,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韵味。

韵味悠远,方能使译文更具艺术性。

六、对照今义,灵活翻译。

翻译文言文,需对照今义,灵活翻译。

有些文言文词汇,在今义中已不再使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替换。

七、注重语境,把握细节。

翻译文言文,要注重语境,把握细节。

语境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依据,只有准确把握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词义、句意。

八、积累词汇,提高素养。

翻译文言文,需要丰富的文言文词汇积累。

多读、多背、多写,提高文言文素养,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

九、细心审校,精益求精。

翻译文言文,完成后需细心审校,精益求精。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通顺、易懂,确保译文质量。

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翻译文言文,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学习借鉴前人的翻译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严谨又富有创意的工作。

遵循以上口诀,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积累、提高,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者。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删”
1.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 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 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 译时,应该删除不译。
2.偏义复词,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 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 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对偏义复词进行翻译时, 要将“陪衬意”去掉
(张士隆)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
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
旧习气
招致民乱
祸乱
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
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
和……亲近
怨怒
调查 案件
(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
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被举荐 担任
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
担任同州节度使
辞去官职(致仕、移病、乞身、乞骸骨)
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征召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 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 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 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 博士。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 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 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 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 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 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 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太宗即位,迁将作监、知泰州。坐 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贡奉为名,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为通 判王廷范所发。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文言文翻译对语句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翻译对语句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翻译对语句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2、关注一词多义。

3、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5、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是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6、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瑞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

7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

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中“以颈血溅大王”,意思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8、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9、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

诗歌的艺术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可以是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诗歌的艺术形象主要包括:1、人物形象。

一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2、景象。

景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通常采用触景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段来表现;可分为:1)以乐景写乐情,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以乐景写哀情,如“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3)以哀景写哀情,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以哀景写乐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出雨雪霏霏,正是天寒地冻之时,征夫自边疆而还故乡的欣喜。

3、物象。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

文言者,古人之言也,简练而意深。

欲解其意,非翻译不可。

翻译之道,繁复而微妙,然有口诀,可助学者一臂之力。

兹录《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如下:一、字字推敲,意译为宗。

翻译文言,首重字义,一字一句,皆须推敲。

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使文意通顺,不失原意。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文言,须将词置于句中,句置于篇中,前后连贯,方显文意。

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解读。

三、词性辨析,句式识破。

文言文词性变化多端,句式亦复杂。

翻译时,需辨析词性,识破句式,准确翻译。

四、虚词翻译,注意语境。

文言文虚词丰富,翻译时需注意语境,虚词用法多样,不可一概而论。

依语境而定,方为上策。

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直译词义,使文意明确。

意译,即意会文意,使文意流畅。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六、增删润色,保持文风。

翻译文言,有时需增删润色,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同时,保持原文文风,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七、注重音韵,保持节奏。

文言文讲究音韵,翻译时注意音韵搭配,保持原文节奏。

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美感。

八、典故引用,注重考据。

文言文中典故繁多,翻译时需注重考据,确保典故准确无误。

同时,可适当引用典故,丰富译文内涵。

九、成语翻译,注意搭配。

文言文中成语丰富,翻译时需注意搭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同时,保留成语原意,使译文更具韵味。

十、文化差异,注意传达。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注意传达。

尽量使译文符合原文文化背景,避免误解。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共十句,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学者若能熟记并运用,定能在翻译文言文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以下为具体口诀:1. 字字推敲,意译为宗。

2.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 词性辨析,句式识破。

4. 虚词翻译,注意语境。

5.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 增删润色,保持文风。

7. 注重音韵,保持节奏。

8. 典故引用,注重考据。

9. 成语翻译,注意搭配。

10. 文化差异,注意传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要领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必考题型,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均有出现。

所以对于文言文翻译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点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

今天给大家分享文言文翻译时需要注意的6个点,可以帮助你们高考提高分~
01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
“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

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

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 省略
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

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

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
“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

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④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

译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03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
用现象一一落实。

①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此句中“壮”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已是壮年”,“须”本为名词,“胡须”,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长了胡须”。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此句中“闻”本为动词,“知道”,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

05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

①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此句中“名”在古代汉语中有“名字,名称”“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声,名誉”“有名,著名”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义项。

“名”在该句中应译为“名声,声望”。

②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此句中“备”在古代汉语中有“完备,齐备”“预备,准备”“满足,丰足”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确定其义项。

“备”在该句中应译为“完全,十分”。

05 通假字
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

①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此句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译为“显露”。

②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此句中“中国”一词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为“中原地区”,翻译时切不可用今义替代古义。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衬字,可以不译出。

④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此句中“无乃……欤”为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恐怕……吧”。

06 修辞
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此句中“鼎足”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鼎的脚”肯定不合语意,应译为“三方并列”。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中“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两只老虎争斗”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义为“嘴”和“舌头”,若直译为“嘴和舌头”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言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