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doc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2.3快与慢 教案
§2.3 快与慢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2. 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 要求学生能用速度描述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设计〕探究型新授课:比较玩具小车的快与慢(1课时)。
采用边探究、边研讨的方式课堂教学,学生分4人一组,在实验室进行。
学生在分组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各种方法,并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归纳分析、构建自己有关速度方面的知识,适时进行速度简单计算练习。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以便学生建立速度的前概念,增强课中探究实验操作规程的指向性。
〔教学用具〕玩具小车(每组一辆)、停表(每组2块)、卷尺(每组一把)、桌面。
〔教学方式〕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当一个被研讨的物理量同时与几个不同的物理量有关时,可以先控制一些有关量的变化,只突出探讨其中一个物理量与研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此再逐个研讨每个相关量与被研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归纳出总的规律。
2. 玩具小车出发要与计时同步配合。
3. 玩具小车的快慢程度要能够明确区分出。
〔教学重难点〕1. 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3. 知道速度单位的组成和由来,会对不同速度单位进行换算。
4. 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1. 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各组就如何比较玩具小车的快与慢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 在教师的帮助下,修订实验方案,组内进行分组实验的操作分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快与慢 教案1【推荐】.doc
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3 、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快慢的比较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游泳运动员游泳的快慢?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2.相同路程比时间举例: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学生用上述方法比较两者谁运动的更快?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师生讨论板书: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单位:米/秒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单位换算:1m/s=3.6km/h引导学生: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3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表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八年级物理2.3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2.3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快与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会用实验的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及其单位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龟、兔赛跑”,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2.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3.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讨论: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二)新课教学及师生互动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点拨: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点拨: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小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则采用观众的方法并引进“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们来认识速度。
举例:甲同学跑10 m用了2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 m,而乙同学跑75 m用了25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3 m。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介绍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测量尺、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与速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加速度、减速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快与慢》word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一、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的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三、教学难点:1、初次接触物理中的速度概念和单位,如何理解速度定义、物理意义及进行单位换算对于学生有些困难。
2、学生对运动的快慢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物理计算格式及单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汽车、米尺、秒表。
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______,其他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57cm =________m =______dm =_______mm3.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为了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差异,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读点拨知识点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则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_____方法,并引进“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速度的基本单位为_________,读做____________。
【说明】“1米/秒”的物理意义:某物体1秒内移动的距离为1米。
【注意】常用的速度的单位还有:千米/时,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中,经常用该单位表示速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
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及其单位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三、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一样吗?生:不同。
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拟的?生:〔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一、怎样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展,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一样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一样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师:假设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
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答复。
〔1〕、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假设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那么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快与慢》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快与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4.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教学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教师板书2.速度的概念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教师板书3.速度的公式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生:v=教师板书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教师板书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教师板书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师边讲解边板书:1km/h==m/s1m/s==3.6km/h72km/h=72=72m/s=20m/s10m/s=10=103.6m/s=36m/s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1)54km/h===m/s(2)15m/s===km/s(3)7200m/s===m/s(4)0.5m/s===km/h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生:s=vt(速度公式变形)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生:t=(速度公式变形)教师板书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几点?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师补充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求:s=?解:据v=s=vt=12.5m/s240s=3000m答:两车站相距3000m课堂巩固练习: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3.速度的测量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生:V1=V2=V3=20m/s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教师板书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生:v1=10m/sv2=13.33m/sv3=20m/s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换算单位:1km/h=m/s1m/s=3.6km/h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2)用速度仪直接测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五、课后练习1.课本P28作业12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快与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s=vtt=(变形式)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2)速度仪。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2.3 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doc
解:由公式: 可得
答:需要大约2.94s才能听到相距1km处产生的雷声。
4、一辆公共汽车以45km/h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完成练习,你比你同学的速度快。
只有少数同学能完成
练习
已知:V=45km/h=12.5m/s t=4min=240s
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得出结论
一、练习巩固
1、请你给下列测量结果填写合适的单位。
(1)自行车的速度约为4;(2)高速公路上小汽车的速度可达30;(3)磁悬浮列车的设计速度可达500;(4)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2、小红已经测量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她家离学校720m,为了不迟到,她至少提前min,从家出发。
完成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应该可以完成练习
课
堂
小
结
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同学错误。
学生的学习优势:对于学生来说,运动比较熟悉,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力稍强一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求:s=?
解:根据 可得s=vt=12.5m/s×240s=3000m
物理:2.3《快与慢》教案1(沪科版八年级).doc
第三节快与慢一、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是:(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四、教材分析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五、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
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思路如下: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沪科版物理初二《快与慢》word教案1
介绍几个物体的速度
强调解题过程,给出解题格式
给出一道练习题
评判结果
讲解
讲解匀速含义,强调任何一段相等时刻的意义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适用速度公式
判定几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典型事例:
传送带上的物体
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轨迹和速度让学生自己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
讲解变速运动的速度即平均速度
回答
回答
摸索
会换算单位
回答
把握人步行速度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例题
独立完成
会求出租车平均速度
举例匀速直线运动
摸索,回答,在老师指导下得出变速直线运动
算出书2-26的每段的速度
算出速度
引出速度概念,给出速度公式
由公式给出速度单位
例题练习,熟悉速度公式及解题过程
会看出租车发票
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快慢不变,方向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必须强调哪段时刻或哪段路程的
作业:书后两道题
叙述第一种情形,提问如何判定的
第二种情形,提问如何判定的
设疑
说明公式
讲解单位的含义写法和读法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沪科版物理初二《快与慢》WORD教案1
课题
快与慢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画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3.明白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探究活动,把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欢乐,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快与慢-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快与慢-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与时间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掌握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科学观察各种运动现象,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关系;4.学会使用图表和曲线描述速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1.速度与时间–了解速度和时间的概念;–学习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2.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掌握加速度、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三种运动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通过图表和曲线,描述运动速度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理解匀速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通过图表和曲线描述运动速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1.讲解:详细介绍速度与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2.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关系。
3.图表分析:使用图表和曲线描述速度的变化规律。
4.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或个别答疑,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速度与时间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时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讲解•介绍速度和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3. 实验•通过制作运动图像卡片,学习不同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关系。
•学生观察和记录各种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数据,并绘制图表。
第二课时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1. 引入通过一组生动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匀速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加速度、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三种运动方式的概念。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3. 实验•集体观察一组实验视频,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关系。
•使用图表和曲线描述不同运动速度变化规律,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2.书面作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速度和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等知识点。
3.实验报告: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观察速度和时间数据,并绘制图表描述运动速度变化规律。
沪科版物理初二《快与慢》WORD教案5
沪科版物理初二《快与慢》WORD教案5康飞2009-09-22一、课题:第三节快与慢二、教学目标:1、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3、明白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的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依旧变速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运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四、教学难点:1、初次接触物理中的速度概念和单位,如何明白得速度定义、物理意义及进行单位换算关于学生有些困难。
2、学生对运动的快慢差不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关于物理运算格式及单位的使用还比较生疏。
五、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玩具汽车、米尺、秒表。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现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过程,让同学们提高爱好,并提问:大伙儿看看谁跑得快呢?学生观看后回答,引导学生从观众和裁判的角度来分析。
师:你作为观众是如何样判定谁跑得快呢?生:看谁跑在前面。
师:假如你是裁判,你有如何样判定呢?生:看谁跑完用的时刻少。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刻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刻。
一、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刻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刻2、数学表达式:ⅴ=s/t3、单位:米/秒(m/s)师: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用的速度单位是什么?生:千米/小时(k m/h)师:算算看:1m/s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那个大?生:运算,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再统一订正。
师板书:1m/s=3.6km/h4、课堂练习:72km/h= m/s ; 15m/s= km/h .1200cm/s= km/h= m/s .240cm/min= m/s= km/h .5、例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340m/s。
需要多长时刻才能听到距离你1km 处产生的雷声?引导学生分析并板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三节 快与慢【精品】.doc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 速度=路程/时间)4、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 m/s=3.6km/h 1km/h=(1/3.6)m/s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54km/h= m/s 15m/s= km/h720km/h= m/s 0.6m/s= km/h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设备和用具
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
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师:若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
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回答。
(1)、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
若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4)、单位换算:1m/s= km/h 1km/h= m/s
(5)、例题
【例1】、你的同学跑100 m用了17 s,而你用25 s跑了165 m。
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例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1 km处产生的雷声?(教师强调解答过程)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阅读课本:计算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速度
通过计算小汽车的速度,知道小汽车在这三段路程中的速度是不变的。
(2)、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运动沿直线进行,速度恒定不变
(3)、匀速直线运动是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阅读课本:计算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的速度
通过计算可知,天鹅在飞行中速度越来越快,在各段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2)、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运动沿直线进行,速度大小变化。
(3)、平均速度v=s
总/t
总
【拓展】下面是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平均速度
人步行:1.2 m/s 自行车:5 m/s 火车:28 m/s
客机:250 m/s 子弹:900 m/s 光:3×108m/s
(三)、巩固练习
1、一辆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轿车上的速度表显示数据为90km/h。
求:
(1)轿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2)在2min内轿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一座大桥全长6.89千米,江面上正桥长为1570米,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正桥需12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火车通过全桥需用的时间是多少?
五、小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完成学生用书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1)、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v=s/t
(3)、单位:m/s,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运动沿直线进行,速度恒定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运动沿直线进行,速度大小变化。
(3)、平均速度v=s
总/t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