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合集下载

石油储量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预测

石油储量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预测

石油储量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预测发表时间:2019-04-11T11:42:53.7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孙成刚[导读] 摘要:以某盆地为例,应用分形理论及方法分析研究了石油储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分形维数的地质含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天津 300280摘要:以某盆地为例,应用分形理论及方法分析研究了石油储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分形维数的地质含义。

分形维数的大小可以作为分析含油气盆地石油勘探潜力的一种指标,分形维数越大,表明盆地的石油勘探潜力越太,并与盆地的勘探历程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量预测从分形方法预测的探明储量和已发现的探明龃可以进而推测盆地总资源量,与应甩聚集系数法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台,从而为资源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勘探部署和决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分形理论;石油储量分布;预测前言:近年来分形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进展,为探索自然界的复杂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分形维数(简称分维)已成为描述非线性动力系统特征的有力工具,并深入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地质学是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相关课题的活跃领域之一,如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石油勘探开发决策等,在资源评价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石油资源评价的传统方法是物质平衡法,近来人们又以盆地、圈闭评价和勘探过程分析为基础,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油气地质特征、勘探过程之间的关系,综合预测油气藏规模和数量的分布。

在预测方法上也不断更新,如油气藏储量序列评价法、油气勘探历程法和已发现的油气田储量递增法与此同时,分形方法也在预测储量和资源量、气田数量及其储量方面得到了应用。

本文采用分形理论对某整个盆地的石油勘探潜力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并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1、分形的基本理论分形理论最早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Mandelbrot在1973年提出的,并于1986年提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分形是指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形态,每个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成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板块运 动、断裂带和盆地演化等地质作用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 而影响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此外,地质构造背景还会影响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 程度,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二、勘探领域
1、现状和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行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的勘探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现了多个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如南海的荔湾油气田 和东海的春晓油气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勘探经验的积累,我国在海相超深 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结论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和勘探领域对于国家的能源战略具有 重要意义。这一领域的复杂地质条件和技术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攻关。 在此基础上,应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勘探投入和科技创新,为实现国家能 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包括了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资源。然而, 这种资源的勘探面临着一些特殊性问题。本次演示将对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 气勘探的特殊性问题进行探讨。
3、开发环境的特殊性: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开发环境通常比陆相碳酸盐岩 层系更为复杂。海洋环境中的温度、压力、盐度等因素都会对油气的开发产生影 响,这使得油气的开发更加困难和风险更高。
四、结论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针对 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地 质条件和油气性质,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开发策略,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提高油气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谢谢观看
三、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 勘探的特殊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术:通 过高压水力将岩石 压裂,释放油气
化学驱油技术:通 过化学药剂改变油 水界面张力,提高 采收率
热力驱油技术:通 过加热油层,降低 油水界面张力,提 高采收率
微生物驱油技术:通过 微生物代谢产生表面活 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 力,提高采收率
Part Five 中国深层油气的未来发
生烃阶段:早期生烃、中期生 烃、晚期生烃
生烃产物:石油、天然气、凝 析油等
运移与聚集过程
运移过程: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运移 聚集过程: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 运移方式:包括扩散、浮力、重力等
聚集条件:包括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
运移与聚集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层压力、 温度、流体性质等
运移与聚集的结果:形成深层油气藏
展前景
资源潜力与战略地位
资源潜力:中 国深层油气资 源丰富,具有 巨大的开发潜

战略地位:深 层油气是中国 能源安全的重 要保障,对国 家经济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技术挑战:深 层油气开发面 临技术难题, 需要加强技术
研发和创新
政策支持:政 府加大对深层 油气开发的支 持力度,推动
行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烃源岩发育特征
烃源岩类型:有机质含量高, 热演化程度适中
烃源岩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 深层油气田
烃源岩厚度:厚度较大,有利 于油气生成
烃源岩品质:有机质类型多样, 有利于油气生成
Part Two 中国深层油气的分布规

分布区域与层位
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国 东部和南部地区
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海相 沉积层位
技术创新:开发新型勘探技术,提高深层油气的勘探效率 产业升级:推动油气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对深层油气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油气公司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9章 油气资源分布

第9章 油气资源分布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提要在学习完第一至八章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后,尚需了解中国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轮廓,以及前陆、裂谷、内克拉通等主要类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毕业后投身国内外油气勘探及综合研究奠定必要的石油地质知识基础。

在学完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油气聚集单元等石油地质学核心内容后应该结合已学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地质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探讨中国及世界油气分布规律,以便有效地用来指导油气勘探及开发工作。

第1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廊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东临太平洋板块,面积约960³104km2。

新中国诞生以来,石油勘探成效显著,已在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油气田,原油年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由昔日的所谓“贫油国”,变成今日的石油输出国。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直接受区域大地构造特征所控制。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长期作用,造成中国板块的地壳结构及大地构造性质东西差异悬殊。

以六盘山-龙门山深断裂带为界,西部地壳厚约70km,属全球地壳最厚的区域,巍峨高山矗立入云,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地壳厚约30~35km,包括黄汲清教授所称的“中朝准地台”,整体升降明显,形成辽阔的平原、丘陵及东南海域岛群。

我国西部构造线,以北西西向为主,构造活动性大,由北向南分布着准噶尔盆地中间地块、塔里木陆块-河西走廊、柴达木中间地块和藏北中间地块等坳陷带,其间隔以阿尔泰海西褶皱带、天山海西褶皱带、阿尔金-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昆仑海西褶皱带、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川滇印支褶皱带及喜马拉雅褶皱带。

构造线排列向南越趋紧密,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均有向南增强之势,这都表明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

我国东部构造线,古生代以东西向为主,中、新生代以北北东向为主。

古生代构造活动性弱,沉积较稳定。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措施影响-化工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措施影响-化工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措施影响-化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措施影响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开发措施影响王刚周梓欣(新疆煤田地质局煤层气研究开发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摘要】当前,油气田开发理论体系将稀油油藏称为常规油气资源,而稠油、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油砂、可燃冰等均归为非常规油气资源。

从资源量看,非常规油气比己发现的常规油气多一至两个数量级。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物理状态、储层物性、储层岩性及沉积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其开发方式有极大影响。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资源;资源特征;开发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的概念开始出现。

一般将当时即可进行经济开发的油气资源归为常规,而把丰度低、难开发、当时技术水平下难以取得经济效益的油气资源列入非常规。

常规与非常规资源划分的两个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原油价格,均随着时间不断提高,因此常规与非常规的模糊界限也在不断改变[1]。

权威估计,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量约为常规石油的1.2倍;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资源量约为常规天然气的4.56倍。

目前,中国每年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探明储量超过总探明储量的七成。

未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产量将不可逆转的占到更高比重。

1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定义从开发方式对非常规油气界定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Etherington 等认为非常规油气藏是指未经大型增产措施或特殊开采过程而不能获得经济产量的油气藏。

目前,非常规油气类型包括(超)稠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砂岩油、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油砂、油页岩、可燃冰等。

当前国内经济技术条件下,致密油气、稠油已得到大规模商业开发,煤层气、页岩油/气的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并进行实验性开发,油页岩、油砂、可燃冰等由于开发成本或技术难度较高,仍处于探索阶段。

2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储量丰度低、储层渗透率低、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特征不明显”[2]。

中国致密油气发展特征与方向

中国致密油气发展特征与方向

中国致密油气发展特征与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致密油气作为一类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发展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致密油气发展的特征、方向、瓶颈及前景。

致密油气是指存在于致密岩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致密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等盆地。

致密油气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气和石油,其中天然气的含量较高。

这种资源的分布特点使得致密油气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

由于致密油气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未来,中国将加强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研究,以提高致密油气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同时,也将加强新型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研发,以降低致密油气开发成本。

中国将进一步拓展致密油气市场,增加其在国内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未来,中国将加强在非常规油气基础设施建设、配送网络等方面的投资,以提高致密油气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中国致密油气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致密油气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致密油气产业发展。

还将加强在环保和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确保致密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致密油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然而,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这使得致密油气的供应与需求出现不平衡。

致密油气开发需要高技术、高成本,而且生产过程中易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如地质复杂、储层不稳定等,这使得开发难度和成本增加。

致密油气开发成本较高,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小。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能源市场中,如何提高成本效益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将继续加大对致密油气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府还将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产业监管,确保致密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常规油气资源供应有限,非常规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

中国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与分布

中国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与分布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1 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1-0001-13中国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与分布赵文智1,胡素云2,王红军2,卞从胜2,汪泽成2,王兆云2(1.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209500);国家碳酸盐岩重大专项(2008ZX05004)摘要:分析中国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成藏要素的大型化发育与规模变化是油气大型化成藏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油气藏分布的区域性;海相烃源灶内分散液态烃裂解规模生气与煤系烃源灶抬升期规模排气是大型化成藏的重要条件,决定了烃源灶整体进入主生气阶段的规模性;体积流和扩散流是大型化成藏的主要运聚机制,保证了烃源输入的充分性;薄饼式、似层状和集群式成藏是大型化成藏的主要形式,保证了成藏的规模性。

中低丰度油气资源成藏分布有近源性、成藏组合有主体性、成藏时机有晚期性、成藏类型有单一性特点。

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围斜区、陆内坳陷盆地广大斜坡低部位—坳陷区以及前陆盆地缓翼斜坡区等是油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部位,表现为大面积和大范围成藏两种类型。

中国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认识的提出,提升了叠合盆地中深层和坳陷盆地斜坡低部位—坳陷区油气资源发现潜力,规模扩大了勘探范围,实现了油气勘探“由局部二级构造带向以主力烃源灶为中心的全盆地”和“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的推进发展。

图9表5参30关键词:中低丰度油气资源;大型化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勘探领域;叠合盆地;坳陷盆地;中国陆上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Large-scal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edium-low abundance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Zhao Wenzhi1, Hu Suyun2, Wang Hongjun2, Bian Congsheng2, Wang Zecheng2, Wang Zhaoyun2(1. PetroChina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Company, Beijing 100007, China; 2.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dium-low abundanc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accumulation elements and their change in scale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large sc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determining the regional nature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L iquid hydrocarbon dispersed in marine source rocks being cracked to form a large volume of gas and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expelling gas during uplift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hich control the scale of source rocks that enter the main gas-generating stage. Volume flow and diffusive flow are the main migrati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for the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hich ensures the sufficiency of hydrocarbon supply. Pancake, layer-like, and cluster are three main accumulation forms o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hich ensure the scal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ddle to low abundance hydrocarbon resour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near-source distribution, main-body play, late accumulation stage and single accumulation type. The periclinal area of palaeo-highs in marine craton basins, the lower slopes and sags in an 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on basin, and the gentle slopes of foreland basins are the most likely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y have two types of accumulation, large area and large scope. The proposal of the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of middle to low abundanc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 improves the hydrocarbon discovering potential in middle to deep layers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in the lower slopes and sags in depression basins, enlarges the exploration scale, and extends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from local second-order structure zones to the whole basin with the main source rock as the center, and from middle layers to deep, even super-deep, layers.Key words:middle-low abundance hydrocarbon resources;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exploration field; superimposed basin; depressed basin; onshore China1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含油气资源中国大陆板块由多个规模不等且偏小的古板块(华北、塔里木、扬子等)经碰撞、增生和拼合而成[1-2]。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摘要:在我国西部,有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石油工业的主要支撑和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迎接新世纪的油气资源战略的交替地区。

为了加深对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了解,促进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本文首先从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入手,论述了盆地性质与构造历史,以及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资源分布概况。

最后提出促进勘探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1.盆地性质与构造演化史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以及准噶尔盆地,这些沉积类盆地类属于克拉通盆地,它的基底是比较小的古大陆地壳块状,地壳大概有35~45千米的厚度,主要组成岩质是前震旦的酸性变质岩系。

平坦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砂岩是古生界的构造特点,而中新生界主要是盆地沉寂。

在西部盆地的周围存在数量巨大的中新生代的前陆冲断带,主要体现为小型克拉通块状。

在中新生界的构造层,现代造山带相围的新生代盆地表现地十分突出,也就是中新生界盆地和古生界克拉通相互重叠的盆地地形。

西部地区的板块结构变化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震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三叠纪—早第三纪以及晚第三纪—第四纪。

在经历这四纪构造演化之后,东西部分产生十分显著的构造差别,东侧部分包括四川与鄂尔多斯盆地中间发生隆起,周围也由于发生沉积编程前陆盆地地形,而西侧部分,包括柴达木,准噶尔以及塔里木盆地迅速沉积,幅度达到5000~7000米,发育时期也跟西部有很大不同。

2.西部地区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西部地区的表面和地下都存在十分复杂的地质特点,地区表面主要是沙漠、黄土塬、隔壁以及山地,而地下主要由台盆区与推覆带构造而成。

当前西部的油气地区主要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盆地,以及河西走廊、鄂尔多斯以及柴达木地区,这些地形的地质特征都十分复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地区的地下构造在盆地中与山前带有着不同的复杂性特征。

油气藏体积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以四川地区气藏为例

油气藏体积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以四川地区气藏为例

— 「! 8 8 ! , 李 后 强 等 Κ , 并 导 致 新 的 时 空 观
分 维时空理 论的诞 生 。
分 形 理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认 为 维 数的 变 化 是 连 续 的 , 定 量 描 述 自相 似 性 质 的 参 数是 分 维 , 它 阮
可 以是整数 ) 也 可以是分数 或无理 数 。 分形理 论的基 础是标度 不变性 , 而标度 不变性 是地质 学
%
肖思 云 % 张维 吉 等 %
%
北秦岭变质地 层
西 安交大 出版社 %
Ρ :8=Σ
%
:
Ε 1 Τ % <0
,
%
01
,,
%
&+Κ一 &,)
!9 > 5Α 0
Ο%
Ν
Ε < 0 > < : 8 5< 9 9 1; Α 5Α 0 Β Β0 1≅ ≅ < ? < 10 Υ 8 < : 5
Δ 0 ? < 8 : 8 = Α : 8< 8 8 9
,
其 中之 一 便 是 统 计 力 学 Φ ! 8
8!
,




,
Σ
正 因 为 如 此 , 我 们 才用 这 些 统 计 分布 来理 解大 自然 中丰富多 彩 的 宏 观 现 象 。 分形 分 布 已 广 泛 应
用 到 构 造 、 矿 产 、 地震 等 的研 究中 , 下 文 将 给 出分 形 分 布在气 藏体积 研究 中直 接应 用 的例 子 。
&∋+∋&)(+)
& +, ) −. /
%

012 一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一节油气分布特点概述《油气分布特征》一、地壳中油气分布特征地壳中油气分布特征可概括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和不均一性;天然气的分布比石油更广泛。

1、油气在时间上的分布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认识,油气可能从(前寒武系)震旦统一直到第四系都能生成。

就油气储量的时代分布来看,中新生代油气储量最大。

2、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很不均一油气主要分布在:古地台的边缘坳陷区;古地台和古生代褶皱带之间的坳陷区;现代大陆边缘向海洋下陷的巨大坳陷区;这些地区是地壳长期以来以沉降为主的地区。

一侧相对稳定,一侧相对比较活动。

3、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总的看来,油藏平均深度浅于生油门限深度,比生油高峰期的深度要浅得多。

说明油气向上运移聚集是一个重要趋势。

4、天然气分布比石油更广泛天然气除了和石油伴生外,也可以自己独立形成气藏。

和石油相比,天然气分布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深度上都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二、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纵向上:主要受生、储、盖组合,不整合的控制。

横向上:受构造带及有利相带的控制。

油气二次运聚方向:凹中隆、正二级构造带、周边隆起区。

1、沉积盆地与油气的关系1.1 盆地的沉积中心决定了有利生油区的分布,有效生油凹陷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范围。

油气藏(田)围绕生油凹陷中心环带状分布,中心区以岩性(浊积砂体)油气藏为主。

位于凹中的隆起带,以断块或者背斜油气藏为主,凹陷边缘为岩性尖灭,地层超覆、削蚀不整合等油藏。

凹陷之间凸起,以潜山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主力含油气层多数位于生油层系内或与其间互。

即凹陷中的主要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一般垂向运移较短。

1.2 正向二级构造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带继承性二级构造带:如凹中隆、继承性隆起、控制油气运移指向。

非继承性二级构造带:如断裂构造带,形成时间与运移时间配置时,若邻近生油凹陷或者位于其中,利于聚集油气。

1.3 盆地内大型断层控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1.4沉积相带影响油气的富集程度。

我国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及特征

我国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及特征

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分布及特征罗红强0915050150 编写我国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我国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共有大小沉积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670多万KM 2 。

其中面积大于200KM 2 、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M的中、新生代盆地共有424个,面积约527万KM 2 。

根据二次资源评价结果,在150个盆地、618个区带、7792个圈闭中,共有石油资源量940亿,其中陆上694亿T,海域246亿T;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 3 (包括煤成气16万亿M 3 ),其中陆上近30万亿M 3 ,海域8万亿M 3 。

从50年代以来的40多年勘探中,开展勘探的盆地有82个,范围达320万KM 2 。

截至1995年底,共完成二维地震剖面265.4万KM 2 ,三维地震面积 5.84万KM 2 ,重磁力工作54万KM 2 ,共打探井33076口,探井总进尺6982万M。

目前总的勘探形势很好,东部持续发展,西部不断取得实际突破。

下面将重点讲我国石油地质及油气勘探的几个问题。

一、油气资源分布总特点:我国油气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沉积面积大的盆地内,资源量与面积成正相关关系。

在150个盆地中面积大于1万KM 2 的盆地有59个,它们占石油总资源的91%,天然气资源的96%。

2.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

它们分别占油和气总资源量的74%和80%。

3.石油资源量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地层,约760亿T,占总资源量的80%以上,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古生界地层,约20亿M 3 ,约占总资源量的一半以上。

4.油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3500M的范围。

约450亿T,占总资源量的70%,但是深于3500M的资源量尚有205亿T,仍有较大的潜力。

5.目前油气资源量的探明程度很低,在老区的渤海湾盆地,资源量188亿T,仅找出72亿T,松辽盆地129亿T只探明55亿T,而新区则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共发现油田493个,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5092㎞,石油地质储量190.66×108t,可采储量54.99×108t,平均采收率29%。

在493个油田中,特大型油田一个,这就是著名的大庆喇萨杏油田,含油面积920km地质储量41.7×108t大型及特大型油田合计34个占油田总数的6.1%地质储量共112.7×108t占全国储量的59.6%。

中国80%以上的石油储量分布陆相沉积盆地中。

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陆上(含海滩)有油田465个,占全国储量的94.7%。

海上油田28个,地质储量10.15×108t,占全国储量的5.3%。

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中原、胜利、河南、江苏、江汉和安徽等油区,共有油区322个,石油地质储量为148.0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77.7%。

中部地区,包括长庆、四川和滇黔桂油区,发现油田6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3×108t 占全国储量的4.8%。

西部地区,包括玉门、青海和新疆塔里木、克拉玛依、吐哈油区,共有油田81个,石油地质储量为23.32×108t,占全国储量的12.30%。

一、盆地油气聚集和分布的基本理论要点1、陆相盆地凹陷期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状态的水体,是生物发育和生油岩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2、高速的补偿率与非补偿率交替沉积是陆相盆地成油的重要条件。

3、陆相湖盆水体的性质这烃类的形成以及丰度。

4、河湖沉积体系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叠置砂体和生储组合类型。

5、陆相盆地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

(有效圈闭为A、位于或邻近生油凹陷B、与各类储集岩体(包括三角洲砂体、湖体扇砂体、洪积扇砂体、沙坝、碳酸盐古盐溶合裂缝发育区)有机的配合C、圈闭形成期早于或者与油气生成和运移期相同)6、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是陆相盆地油气聚集的显著特征。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

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1.2油气分布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

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

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

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

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分析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分析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的消耗量和开采量逐渐增大,这也使得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不断增强,仅管在石油开采和利用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但在石油地质类型和石油的区域特征研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加强对石油地质类型和石油区域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清晰石油的结构特点,增加相关油田的石油产量。

石油是重要的化石能源,石油的储量随着应用不断减少,石油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通过加强对石油制度类型和石油区域特征的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我国的石油勘探能力,增加我国石油的开采能力,增加不同地质环境和区域特征的油田的开采成功率。

一、石油地质类型石油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密度为0.8~1.0,现阶段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还会应用到一些化工方面。

在不同的区域内,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沉积在不同时期的石油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石油地质情况,而石油的性质受到产地的影响。

地区的含有情况需要对地区的构造条件和石油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地质类型对石油的影响,石油地质类型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并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进行分析,确定石油的含油区和生油区。

(一)生油层生油层是指具有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石油岩石的岩层。

是石油开发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

生油层主要有由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两种形式。

其中碳酸盐岩是石油生油层中的比较重要的岩石,碳酸盐一般由生物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较比泥质岩具有更为光亮的外表。

而泥质岩主要是由页岩和泥质岩组合而成的,泥质岩具有丰富的有机物含量,较为松软,与盐酸盐岩相比,泥质岩质地更软,硬度更低、颜色深。

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都能为生物栖息提供生产空间,生物的生产繁衍与之嘻嘻相关。

(二)储集层储集层就是石油赋存的主要区域,储集层是具有连通空隙,这些连通的空隙能够给石油或天然气提供除此和渗滤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储存作用和渗透性。

储集层还能够将石油或天然气内的一些杂质进行清除,并将石油和天然气圈闭起来,从而贮存在储集层内。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1 前中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地质构造 演化概况
由于前 中生代是 一个极 其漫长的 地质时期,许 多地质问题,例如 有关地 块及 其相互 之间 的运动 学 和动力学问题等,尚缺乏足够的资料予以充分说明,
只能据现有资料作一扼要讨论。 从中国的总体构造格局与含油气盆地的演化历
史来看,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陆核,为现今处于华 北区的 30 多亿年前的古陆核,后来才形成了塔里木 和华南等 古陆 核。 目前 所 获 各古 陆 核 的 最老 年 龄 为:华北迁西群锆石的 U -Pb 最大年龄值为 3 720 ~ 3 650 Ma,塔里木北缘斜长角闪岩为 3 263 Ma(Sm Nd 等时),华南(扬子)以康定岩群为代表,最老年 龄为 2 957 Ma(全岩 Pb-Pb 一致线)[1]。塔里木地 块在前中生代的沉积建造 等方面 与扬子地 块(华 南 区)有 许 多 相 似之 处,但 有 关 的 研 究(古 地 磁 等 资 料)表明,其在早古生 代既不与 扬子块体 相连,也 不 与西伯利亚块体相连。这样,在古生代形成了华北、 扬子和塔里 木三 大块 体(含油 气区)及其 间 海槽 所 组成的构造格局,且以构造南北分异为特点。 1.1 华北地块
目前所看到的总体构造格架是历次构造运动的综合结果特别是表盖层构造格架主要是印支运动以来的各次构造运动所塑造的而中新生代盆地一般都叠加在古生代盆地之上而在垂向上构成叠合盆地加之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圈闭与中新生代构造的关系更密切因此笔者提出根据中新生代的构造格架和大地构造环境性质来划分含油气区及其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油气藏田形成的条件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5 .珠 江口 盆 地;
6 .琼 东南 盆 地;
7 .松辽 盆 地;
8 .渤 海 湾盆 地 ;
9 .江 汉盆 地 ;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1。

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1、石油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

9 平方公里。

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

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 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

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

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

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

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1、天然气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

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

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